1.多行不義必自斃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基本釋義:壞事幹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果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裡應外合,攻下鄭都。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相關成語:自食其果 作法自斃 作繭自縛
2.初生之犢不畏虎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
基本釋義: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出處:〖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於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相關成語:初生之犢不懼虎 敢作敢為 無所畏懼
3.打破沙鍋問到底 [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基本釋義: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出處: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葛藤接斷老婆彈;打破沙鍋璺到底。」
相關成語:打破沙鍋璺到底 一知半解 淺嘗輒止
4.一葉落知天下秋 [yī yè luò zhī tiān xià qiū]
基本釋義: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5.一錢不落虛空地 [yī qián bù luò xū kōng dì]
基本釋義:比喻絲毫不浪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但有一件毛病,乃先天帶了來,一世也不會改的,是把銅錢看的太重,除掉送給女人之外,一錢不落虛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