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醫生爸爸。他戴著口罩和防護面具,穿著嚴嚴實實的防護服,如果不是那雙笑起來彎彎的眼睛,我幾乎認不出他……」這段話來自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戰疫繪本《等爸爸回家》。繪本畫風活潑,宣傳抗疫正能量,深受海峽兩岸的家長和少年兒童喜愛。可就是這樣喜聞樂見的兒童讀物,卻讓島內「臺獨」分子如臨大敵,被他們硬說成是「統戰」「洗腦」。
據臺媒報導,島內多個縣市的民進黨籍議員讕言,繪本《等爸爸回家》中出現宣傳大陸防疫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等內容,恐「洗紅」「侵襲」臺灣兒童的思想,要求立刻下架。有島內綠色媒體氣急敗壞地質疑,繪本中的一張插畫出現了軍人形象和疑似軍機的運輸機,如此宣傳解放軍參與抗疫是何居心?
閱讀這樣的繪本,臺灣的孩子既能讀到抗疫正能量的故事,學到關於疫情防控的科學知識,也能增加對大陸的正確了解、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氛圍。但島內「臺獨」分子卻出於「逢中必反」的陰暗心理,拿著放大鏡審查這一繪本。對他們而言,說大陸好就是不對,誇大陸抗疫成果就是「統戰」,偏激言行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臺獨」分子第一次在讀物和玩具上找茬說大陸「統戰」了。今年3月,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趙天麟污衊島內進口的大陸玩具「欣欣兔故事機」是統戰工具,因為裡面會播放「10月1日國慶節,載歌載舞來慶賀」「中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等;今年5月,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範雲叫囂,臺北一所小學的課後科學讀本用的是大陸版本,裡面用簡體字,並使用「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字眼,學校這樣的行為要嚴格審查。
從選舉時瘋狂操弄所謂的「芒果乾」,到現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對大陸幸災樂禍、造謠誣衊、落井下石,島內綠營政客和親綠媒體種種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冷血表演輪番上演。可以清楚地看到,綠營在島內民間操作的「反中仇陸」氛圍,不但沒有隨著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結束而降溫,反而還藉由疫情防控之機持續加碼。
前幾日,為推動「去中國化」,竟傳出臺行政機構準備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更名為「華夏博物館」,並從原先直屬臺行政機構,降格改為隸屬臺文化部門,引發外界批評。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層級越低越容易拿出去偷賣」、「等一下被發現私下盜賣了、私自拿去賠給日本人了,或是換上贗品頂替了,就好笑了!」、「變三級機關後,文物監督保安比較不嚴格也比較容易上下其手,等若干年後就會出現文物遺失找不到了的結果」、「改名應該只是動歪腦筋的第一步!這是預謀犯案啊!」、「打算偷賣寶藏意圖真明顯」、「是不是臺北故宮改了名後,裡面的古董文物被貪腐政客運出去拍賣也沒事?」
更甚之,民進黨當局為推動「去中國化」,竟將魔爪伸向了臺灣媒體中天新聞。
11月18日,臺灣民進黨當局,拒絕了臺灣媒體中天新聞的執照更換申請。這意味著,中天新聞在臺灣6年的執照即將到期,且之後會因沒有執照而無法繼續。這是臺灣首次出現了被當局關閉的新聞媒體。蔡當局口口聲聲說「臺灣的新聞自由」,可事到如今,因為中天的立場與自己不同,就將其「抹殺」。
自民進黨當局再次上臺以來,島內的「去中國化」鬧劇愈演愈烈,「逢中必反」的氛圍越來越強。綠營分子見不得兩岸關係好,見不得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聯結。他們無孔不入地去切斷兩岸方方面面的交流和聯繫,企圖讓臺灣民眾不再能享受兩岸交流中的好處和利益,更想讓他們對中國文化失去認同感和親切感,極盡其能地增加對大陸的敵意和仇視。
拆橋毀路,升高兩岸對抗,增加兩岸敵意,不論是此前關掉和自己意識形態不同的島內電視臺,還是對大陸出版物的圍追堵截,民進黨當局標榜的「自由」完全是自欺欺人,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京彩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