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李治|魏徵|房玄齡|李承乾|...

2021-01-15 網易新聞

2018-10-11 09:45:07 來源: 團結出版社

舉報

其實與父親李淵晚年一樣,靠著殘殺兄弟而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在貞觀十四年之後,所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子之間相互爭鬥。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次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對於自己的這個兒子,李世民還是很重視的,他任命妻子長孫氏的族侄長孫家慶為李承乾的侍讀。武德七年李承乾五歲的時候,他又被徙封中山王,這個時候,李世民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時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玄武門之變後,年僅八歲的李承乾被正式冊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因此李世民非常喜歡他。

貞觀四年五月,李世民下詔令李承乾「宜令聽訟」,雖然只是「聽訟」,仍可見太宗皇帝已經在有意識地鍛鍊李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十二歲。

貞觀五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李承乾病癒後,李世民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太子祈福。李承乾病癒後,李世民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李承乾多病,李世民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

貞觀八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李世民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李世民上朝聽政,李世民雖然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李世民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貞觀十三年,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於是李世民「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與太子談論。然而,這些天子重臣們的勸諫卻顯然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效果,於是李世民越來越對太子不放心了,這個時候,他的寵溺也開始逐漸轉向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出生,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史載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故而「特所寵異」。

貞觀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然而李世民不僅捨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但武德殿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正是如此,魏徵才會極力諫止此事了。

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也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鴻雁往返數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李世民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聞。李世民還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魏王大宅,而且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大宅還佔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於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貞觀十四年,李世民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給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賞賜。其實在李泰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府邸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但李世民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將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裡」的芙蓉園賜給了寶貝兒子。

按照史家所言,有一次,李世民聽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如魏徵、房玄齡之流對李泰不夠尊重,居然雷霆震怒之下,將魏、房等人盡皆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以至於房玄齡等人被嚇得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據理力爭,最後才使得李世民承認自己的確因私愛而忘公了。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了宮中撫養。

而對李泰寵愛自然也就對太子有所偏頗了,貞觀十四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寧上疏稱太子生活過於奢華,引來太子被訓斥,後又因為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甚至將太子比作秦二世。而身為太子右庶子孔穎達則更是言辭激烈,每每當面指責李承乾愛好聲色,漫遊無度,足智飾非,不聽勸教。

太子李承乾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李世民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並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贈予官職,還經常為稱心哭泣流淚。李世民對此更為不滿,從此之後,太子李承乾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隔閡更深了。

不過客觀上來說,就算李承乾這樣胡鬧,李世民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李承乾這個太子的。

可人活著,宗室總會有對比的,貞觀十五年,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徵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此,李世民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於是李世民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李世民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只不過,雖然一眾人緊鑼密鼓地策劃謀逆,可還未起事,事情就敗露了。

事情敗露的原因居然是因為齊王李祐。

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李祐以「謀反罪」被貶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同年十月十五日以國公之禮安葬於長安高陽原。然而,歷史的玩笑在於,李祐謀反直至被擒賜死,雖然失敗,卻也間接導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計劃被發現。

當時太子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壯士,想要殺掉魏王李泰。太子聽說齊王李祐在齊州謀反,還對紇幹承基說什麼:「東宮西牆,距大內正好二十步左右,謀劃大事,豈是齊王所能比的!」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李祐謀反的事,牽連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貞觀十七年四月初一,紇幹承基上書告發太子謀反。李世民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李世民感到失望,但李世民終究還是不忍誅殺他,於是李世民下《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將李承乾廢為庶人,隨後李世民親謁太廟,以謝李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李承乾被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李世民聞訊後,大為悲傷,史載「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最初李世民有意立李泰為太子,甚至已經當李泰面許諾了,李泰也表態,自己將來身後將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胞弟晉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動,但諫議大夫褚遂良卻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說:「過分寵愛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晉王處置了吧。而李世民卻不忍處置晉王,此外長孫無忌等人也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晉王李治為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氏皇后,是嫡三子,貞觀五年,封為晉王。貞觀七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職。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

皇太子李承乾被廢棄,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貶,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等人計議,立李治為皇太子。史載李世民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之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很顯然,李世民之所以最終會立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是要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不過太子易立,如何處置李泰這個自己曾經萬般溺愛的兒子,李世民是操碎了心。最後,李世民不得不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十分疼愛。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不久,太宗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皇帝。


本文來源: 團結出版社 作者:顧曉綠,趙愷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李治|魏徵|房玄齡|李承乾|...
    按照史家所言,有一次,李世民聽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如魏徵、房玄齡之流對李泰不夠尊重,居然雷霆震怒之下,將魏、房等人盡皆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以至於房玄齡等人被嚇得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據理力爭,最後才使得李世民承認自己的確因私愛而忘公了。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了宮中撫養。
  • 儲位之爭——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之禍
    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因此李世民非常喜歡他。貞觀四年五月,李世民下詔令李承乾「宜令聽訟」,雖然只是「聽訟」,仍可見太宗皇帝已經在有意識地鍛鍊李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十二歲。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3年,還是嬰兒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恆山王。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這就是用事實說話了。
  • 大唐貞觀太子之爭,險些上演的翻版玄武門之變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太可汗,一統四海威震海內外,但他最大的痛就是太子李承乾不成器,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子,武德二年生於太極宮承乾殿,就以此殿命名。他是長子自幼就受到父母的重視,他也聰慧敏捷,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廢太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為儲君?
    很多人認為唐高宗李治懦弱又好色多病,後來被寵幸的美人武則天篡了權,導致大唐社稷一度中斷。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作為第九子的李治為何能被選中成為太子的呢?古代立儲君這種大事,關係江山社稷的穩定和長治久安,都是非常慎重的。
  • 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爭」,李治做了什麼?讓李世民改變了主意
    導讀: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爭」,李治做了什麼?讓李世民改變了主意關於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太子之爭,他們一個想保住太子之位,一個想奪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落於下風,他最後孤注一擲想要謀反,當時他們的叔叔漢王李元昌也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但是李治並沒有參與,而李治和李元昌的關係很好,所以魏王李泰就問李治說李元昌出事了,你覺得安心嗎?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璀璨的一頁,提起唐朝的皇帝,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其次就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從唐高宗李治手中接過大唐的統治權,唐帝國就這樣大權旁落入外姓人之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立下千秋功業,而他的兒子卻並沒有繼承他的優良基因,唐高宗李治拱手送出帝國最大權力,但李治已經是英明的唐太宗選擇的繼承人。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
  •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李承乾已經當上大唐太子,為何還要謀反?
    而唐太宗李世民遲遲不駕崩,自己又身患腳疾,經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漸獲寵。李泰憑藉太宗的寵信和自身優勢,潛懷奪嫡之計 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此時的李承乾和太宗關係也開始惡化,太宗對他的猜忌也越來越深。李承乾由於跛腳,行動不便,本身性格就比較自卑,太宗對李泰的寵愛,以及殺害了他所寵愛的太常樂童稱心等做法,無疑對李承乾造成了影響。
  • 李世民要拔劍自殺,眾臣趕緊阻攔,殊不知,大臣都中計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封建王朝,擁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鼎盛時期,然而,唐朝的宗室內部,政變迭起,時常發生兄弟鬩牆、父子逼宮的悲劇。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歷經兩次皇子內亂,一次是由自己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另一次是李承乾謀反,後者最終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但因為此事,李世民差點拔劍自殺,最終被群臣攔了下來。
  • 千古帝君的太子之殤: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遺憾!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長子,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為皇帝,即立李承乾為太子,當時他才八歲。李承乾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他內心產生了自卑感,總覺得自己會被其他王子取代,擔心父親會取消他的太子之位。
  • 放棄愛子李泰,選擇不滿意的李治——解密唐太宗晚年的心結
    可長孫無忌沒給機會:「不用商量,有我輔佐李治,您還不放心嗎?」唐太宗無話可說了。那麼在立太子問題上,為什麼唐太宗這麼猶豫呢?1 李治的對手——李泰李世民最中意的接班人,其實是魏王李泰。李泰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是李承乾的胞弟,也是李治同父同母的哥哥。李世民對他的寵愛,在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顯現了。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為皇位殺兄弒弟,屠戮侄兒,逼迫李淵禪讓,就連弟妹都寵幸!但他又是一個仁愛的父親,為此不惜賭上唐朝的國運,差點讓李氏覆滅。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
  • 李治是怎麼被唐太宗看中,當上皇帝的?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聰明,8歲即封為皇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確有野心,心懷奪嫡之計。
  • 差點出現的「玄武門之變2.0」,李世民的猶豫險些讓兒子手足相殘
    中國歷史上,儲君之爭堪稱是精彩的劇情之一。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和清朝「九子奪嫡」。其實,唐朝的儲君爭奪出現過好幾次,只不過李世民兄弟之爭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多的爭論。無獨有偶,在唐太宗後期的立儲計劃,也出現了爭議:究竟誰更適合當太子?
  • 玄武門之變後,五大功臣的結局是怎樣,李世民會成為第二個劉邦?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了他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不得不冊立李世民為新任皇太子,並在不久後禪位,於是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下面來分析下後面這些個功臣們如何?是被重用了,還是像劉邦朱元璋一樣殺之而後快?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3年,還是嬰兒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恆山王。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這就是用事實說話了。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先後為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承乾從太宗繼位開始就被封為太子,被太宗寄予厚望。可李承乾有腿疾的毛病,後來復發時連走路都得依靠拐杖。這讓魏王李泰看到了一絲希望:哪有瘸子當皇帝的?有失大國顏面。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唐朝初期宰相、外戚,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 長孫無忌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長孫無忌少年喪父,由舅舅唐代名臣高士廉撫養長大。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他。隋朝末年,李淵起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長孫無忌開始輔佐秦王李世民。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徵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