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與父親李淵晚年一樣,靠著殘殺兄弟而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在貞觀十四年之後,所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皇子之間相互爭鬥。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次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對於自己的這個兒子,李世民還是很重視的,他任命妻子長孫氏的族侄長孫家慶為李承乾的侍讀。武德七年李承乾五歲的時候,他又被徙封中山王,這個時候,李世民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時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玄武門之變後,年僅八歲的李承乾被正式冊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因此李世民非常喜歡他。
貞觀四年五月,李世民下詔令李承乾「宜令聽訟」,雖然只是「聽訟」,仍可見太宗皇帝已經在有意識地鍛鍊李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十二歲。
貞觀五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李承乾病癒後,李世民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太子祈福。李承乾病癒後,李世民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李承乾多病,李世民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
貞觀八年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李世民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李世民上朝聽政,李世民雖然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李世民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貞觀十三年,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於是李世民「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與太子談論。然而,這些天子重臣們的勸諫卻顯然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效果,於是李世民越來越對太子不放心了,這個時候,他的寵溺也開始逐漸轉向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出生,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史載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聰敏絕倫」,故而「特所寵異」。
貞觀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然而李世民不僅捨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但武德殿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當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李建成互通有無的,正是如此,魏徵才會極力諫止此事了。
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也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鴻雁往返數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李世民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聞。李世民還在東都洛陽「並坊地」以賜魏王大宅,而且合併坊地後李泰的大宅還佔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瀦沼三百畝」,李泰於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後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貞觀十四年,李世民親臨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並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給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賞賜。其實在李泰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府邸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但李世民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誇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將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裡」的芙蓉園賜給了寶貝兒子。
按照史家所言,有一次,李世民聽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如魏徵、房玄齡之流對李泰不夠尊重,居然雷霆震怒之下,將魏、房等人盡皆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以至於房玄齡等人被嚇得不敢說話,唯有魏徵據理力爭,最後才使得李世民承認自己的確因私愛而忘公了。就連李泰的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了宮中撫養。
而對李泰寵愛自然也就對太子有所偏頗了,貞觀十四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寧上疏稱太子生活過於奢華,引來太子被訓斥,後又因為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甚至將太子比作秦二世。而身為太子右庶子孔穎達則更是言辭激烈,每每當面指責李承乾愛好聲色,漫遊無度,足智飾非,不聽勸教。
太子李承乾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李世民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並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贈予官職,還經常為稱心哭泣流淚。李世民對此更為不滿,從此之後,太子李承乾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隔閡更深了。
不過客觀上來說,就算李承乾這樣胡鬧,李世民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李承乾這個太子的。
可人活著,宗室總會有對比的,貞觀十五年,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徵引廣博,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此,李世民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於是李世民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
李世民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只不過,雖然一眾人緊鑼密鼓地策劃謀逆,可還未起事,事情就敗露了。
事情敗露的原因居然是因為齊王李祐。
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李祐以「謀反罪」被貶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同年十月十五日以國公之禮安葬於長安高陽原。然而,歷史的玩笑在於,李祐謀反直至被擒賜死,雖然失敗,卻也間接導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計劃被發現。
當時太子暗中豢養刺客紇幹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壯士,想要殺掉魏王李泰。太子聽說齊王李祐在齊州謀反,還對紇幹承基說什麼:「東宮西牆,距大內正好二十步左右,謀劃大事,豈是齊王所能比的!」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李祐謀反的事,牽連到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貞觀十七年四月初一,紇幹承基上書告發太子謀反。李世民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李世民感到失望,但李世民終究還是不忍誅殺他,於是李世民下《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將李承乾廢為庶人,隨後李世民親謁太廟,以謝李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李承乾被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李世民聞訊後,大為悲傷,史載「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太子李承乾被廢後,最初李世民有意立李泰為太子,甚至已經當李泰面許諾了,李泰也表態,自己將來身後將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胞弟晉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動,但諫議大夫褚遂良卻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說:「過分寵愛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禍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晉王處置了吧。」而李世民卻不忍處置晉王,此外長孫無忌等人也支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晉王李治為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氏皇后,是嫡三子,貞觀五年,封為晉王。貞觀七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職。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
皇太子李承乾被廢棄,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貶,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等人計議,立李治為皇太子。史載李世民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之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很顯然,李世民之所以最終會立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是要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不過太子易立,如何處置李泰這個自己曾經萬般溺愛的兒子,李世民是操碎了心。最後,李世民不得不在廢黜李泰的詔書中沉痛地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十分疼愛。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麼的不同尋常……然而我不能讓後世子孫認為皇位是可以通過謀劃得到的,所以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不久,太宗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皇帝。
本文來源: 團結出版社 作者:顧曉綠,趙愷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