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糧倉埃及,為何如今陷入糧食危機?

2020-12-10 讀懂本星球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很多國家都開始擔心如果本國疫情控制不住,會不會導致次生災害,乃至全面危機的爆發。

饑荒,就一直是人類記憶中的惡魔之一。

3月24日,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哈薩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麥、土豆等11種農產品;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俄羅斯農業部提議,對糧食出口建立臨時配額;3月30日,柬埔寨總理洪森表示,柬埔寨將從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將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

另外,因為受疫情影響,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也在放緩,印度這個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幾乎停滯。

顯然,這些國家面對經濟不確定性,已經開始收緊米袋子了。

▲全球小麥和稻米單產圖,圖片放大後看得到尼羅河三角洲這兩樣糧食單產也是很高的

不過,這種限制出口勢必造成全球糧食價格的上漲,一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將面臨巨大的社會風險。而埃及自1986年起糧食自給率便不足50%此後更是連年下跌,糧食高度依賴進口。在疫情帶來的糧食禁運衝擊下,埃及很可能爆發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埃及自古以來便是地中海糧倉,為何到了現代社會有如此嚴重的糧食危機和人口危機?

1.自然條件的不足與惡化

埃及自羅馬時代便是地中海的糧倉,羅馬帝國時期的亞平寧半島幾乎不事農業生產,糧食全靠埃及供給。

▲古埃及是人類農業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這是古埃及時代人們用牛耕地場景的繪畫

但當時整個地中海人口加起來只有五千萬左右,而現在單單埃及的人口就有將近一億,嚴重超過了當地的自然生產力承受限制。

▲位於羅馬的古埃及方尖碑

埃及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北部,國土面積一百萬平方公裡,人均土地面積約為96.1人/平方公裡。但實際上埃及全國95%的土地都是沙漠,完全不具有開發價值,全國一億人口事實上只生存在尼羅河沿岸的狹長地帶以及三角洲地區。

▲人造衛星上拍攝的埃及,埃及的沙漠佔土地絕大多數面積,只有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適合植物生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埃及全國可耕地面積比不到4%,面積堪稱可憐。埃及政府曾經試圖治理沙漠擴展可耕地面積,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耕地擴展速度遠遠低於人口增長速度。

以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為例,人口從3000多萬人增長到6000多萬人,足足翻了一倍。但人均耕地面積卻從50年代的0.16公頃減少到0.12公頃,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標準0.37公頃。

從氣候上看,埃及國土絕大部分位於熱帶沙漠氣候地區,年降水量極低,但蒸發量非常之高。這就導致了農業灌溉用水得不到穩定保障,難以進行大規模生產,事實上整個埃及的用水都非常緊張,85%以上的水要進行回收利用。

埃及最主要的灌溉用水來自尼羅河,但由於多流經沙漠氣候區,蒸發後的流量並不算多。其每年有長達4個月的汛期,會攜帶大量肥沃泥沙,堆積在沿岸,形成肥沃的河谷盆地和尼羅河三角洲,古埃及人把這種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色土地稱為「凱麥特」。

▲亞斯文大壩

但埃及政府在尼羅河上遊建設亞斯文大壩後,將淤泥攔截在了上遊,沿岸失去了肥力補充,導致農田土地肥力的嚴重退化。

同時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由於缺乏河流淤積,出現了海水侵蝕造成鹽鹼化的現象,導致可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糧食產量也隨之下降。

2.農業政策的歷史遺留危害

埃及如今的農業問題,很大程度上要朔源到上個世紀的埃及農業政策。1952年納賽爾發動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共和國,隨之而來的是推行埃及全國的大規模土改。

但納賽爾的土改政策卻是把國有土地分配給農民。這就導致每個農民分到的土地實際上非常少,其面積通常小於2.1公頃。自1952年起,這種小農式的土地便快速增長,而集中生產的農場則迅速衰退。

▲埃及總統納賽爾在1955年和1963年兩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這種土地分配嚴重影響了埃及的農業發展。小農式生產造成了生產技術的差距,一部分農業生產水平落後的農民收入持續下降,同時耕地面積過小也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導致農民收入不高,迫使一些農民放棄農業生產。

同時這不利於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果不靠機械化設備,建設水渠這類農業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單獨一個或幾個農民完全無法對基礎設施進行改善。

而埃及這種碎片化、小農化的生產方式註定導致農業公共設施無法建設,同時政府由於缺乏資金,也無法組織此類建設。這就導致埃及的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處於一個低水平階段。類似的,在小農生產中也無法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生產,嚴重限制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埃及農業生產,機械使用量始終不高

埃及政府在初期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對農業進行「剪刀差」以獲得盈餘資金,強行低價收購農產品並高價出售種子化肥,導致農民長期處於低收入水平。

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選擇轉而種植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這便導致糧食耕種面積持續縮減。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埃及小麥的種植面積從66萬公頃下降到54.5萬公頃,其佔總耕種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年的16%下降至1975年的12%。

與之相對的,蔗糖這類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卻在不斷增加,其種植面積從50年代初的4萬公頃增至1975年的9.2萬公頃。

政府發展工業而輕視農業生產投資,導致農業發展資金長期不足。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農業僅佔國家投資比例的9%。儘管這一比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亞斯文大壩的修建而超過了25%,但到了1975年,農業投資所佔比例就跌至7%。

1977-1979年中仍持續下降,農業投資佔經濟總投資最高不過6.8%。在埃及第一個五年計劃(1960~1965年)中,政府對工業的投資額是農業的1.45倍。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1978~1982年)中,政府對工業的投資額已經升至農業的3.46倍。

▲埃及工業主要以燃料出口、輕工業加工為主,難以反哺農業

這種投資傾向性造成了農業發展被嚴重限制,陷入了「投資少-回報率低-投資價值繼續減少」的惡性循環。由於投資過少,難以進行長期的建設規劃,因此埃及的農業基建水平始終未有大起色,嚴重製約了埃及的糧食生產。

3.畸形的城市化與糧食政策

前面說了,埃及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是人均耕地面積少,而實際上這個原因是由兩部分決定的——首先是耕地面積少,其次是人口數量過多。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埃及的非農業人口數量暴增,國家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1981年穆巴拉克擔任總統,其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允許外資進入工商業。這一舉措使埃及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同時也嚴重威脅了埃及的農業生產狀況。

▲埃及人口分布密度圖

首先受威脅的是農業用地。埃及國土內可建設土地面積稀少,荒地並不能滿足城市擴張的需求,因此必然需要侵佔部分農業用地進行城市建設。

同時埃及的富裕階層傾向在農村建設生活設施,如高級住宅區。還有更奢侈的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場本來就是佔地大、耗水多的奢侈場所,竟然也出現在了人地矛盾特別突出的埃及。

▲能看到金字塔的高爾夫球場

在1952至1980年間,有約20.3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被轉化為城市用地,尼羅河三角洲的農業用地大量減少。

▲埃及首都開羅的街頭

同時,快速的城市化也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埃及農產品的定價收購政策嚴重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提高,那麼在城市化帶來工作機會的時候,他們便會毫不猶豫的離開農村前往城市。

前文分析過埃及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耕種多依靠人力,大量勞動力流失勢必造成農村生產力的下降,埃及糧食產量也隨之下降。

城市化帶來的大量非農人口,勢必增大農產品需求,糧食價格上升後理應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民收入水平。但實際上這種事卻並未發生,埃及農民始終處於一種貧困狀態徘徊。實際上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並非限制價格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埃及的糧食進口政策。

▲埃及2014-2018年進出口數據,左側為出口,右側為進口(單位:億美元)

埃及自1970年起放開糧食進口限制,導致大量的廉價別國糧食湧入埃及市場,這在滿足城市人口吃飯問題的同時,也摧毀了埃及的農業。埃及農業由於自然條件、耕作技術的限制,無論是產量還是成本控制都完全比不上進口糧食,在本國市場都缺乏競爭力。

在外國糧食的衝擊下,埃及農業陷入了一個怪圈,農業效益低—投資成本大—缺乏投資—農業效益低,埃及農業也由此停滯不前,自給率常年不足50%。

4.工業化的坎兒,才是埃及糧食問題的關鍵

埃及的農業問題,本質上是所有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的縮影。在進入20世紀後,全球各地的人類基本都可以享受到一點現代醫療服務。現代的生育科學使新生兒的存活率有一個飛躍式的增長,原本夭折的嬰兒可以平安降生,第三世界國家迎來了長達幾十年的生育高峰,並一直延續至現在。

▲非洲人口熱力圖

類似埃及,很多發展中國家往往都缺少工業基礎和資金,基本上是完全的農業國。大量的人口在這裡形成不了「紅利」,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負擔。

如果他們不能組織起工業化並反哺農業的話,那麼等待他們的便是無窮無盡的人口陷阱——人口過多需要大量糧食,但本國沒有機械化生產導致糧食產量低,因此被迫使用盈餘資金對外購買糧食,進一步導致國內工業投資減少無法建設工業化。

因此又回到第二個問題,依然不能改善農業生產水平。同時不斷膨脹的人口像催命符一樣,遲早會壓倒這個體系。

▲埃及暴動也有人口因素影響,沒有工業化因此無法提供大量崗位導致社會動蕩

在二戰後誕生的新興國家中,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的,無一不是以極大的決心與毅力克服了人口漩渦。身處後冷戰時代的21世紀,在資本全球化體系下建成工業化需要付出比之前更大的代價,但這是每個國家的必由之路,無論它們是否願意。

相關焦點

  • 埃及昔日農業繁榮,如今卻為何糧食都無法自給?原因有二
    農業的發展,促使埃及成為亞非大陸上的一大「糧倉」。古典時代的許多希臘城邦,都需要到埃及來購買糧食。而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埃及更是重要的產糧基地,有一個段子說:「埃及的糧食,可以養活半個羅馬」,這句話雖然有失誇張,不過也可以看出,在羅馬帝國體系中,埃及具有重要地位。
  • 2020年中國糧食總產13390億斤,全球有多少國家糧食陷入危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飢餓、糧食危機已悄悄地成為了沉澱的歷史,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為2263.6億斤,全國人口為四億人。嚴重自然災害的1962年糧食產量為3000億斤,人口6.66億。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糧食產量超過6000億斤,總人口9.56億。
  • 埃及豔后為何會迷住愷撒和安東尼?
    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銀幕形象古羅馬,一度處於三巨頭的統治時期。所謂的三巨頭,有前後之別。羅馬前三頭同盟的主角是凱撒、龐培、克拉蘇;羅馬後三頭同盟的主角是馬克·安東尼、屋大維、雷必達。古埃及是古羅馬的糧倉。地中海沿岸,即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歷來都是歐洲君主垂涎的地方。因為,這裡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裡成為了著名的糧倉。通過水運,糧食等軍需物資,可以很快抵達賽普勒斯、希臘和義大利沿岸地區。
  • 糧食危機,到底是誰在面對危機?
    剛剛過去的10月9日,每年向世界各地的近1億人口提供食品援助的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榮獲202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再次引起人們對糧食問題的關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還記得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初期,世界各地的搶購糧食、限制糧食出口風潮嗎?如今疫情未過,糧食危機已經在中南美洲、非洲更加惡化。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多國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糧食全球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陷入被動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深刻影響著糧食安全的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利用程度和穩定供應。
  • 大餅,埃及的穩定劑
    2011年年初埃及政局動蕩導致穆巴拉克政權倒臺的一個大背景就是,國際糧食價格上漲。  黨建軍:埃及進口小麥庫存不足兩個月的新聞提醒這個世界,在埃及,政治危機喧喧鬧鬧,但只是表象,危機的根源仍在於以糧食問題為代表的埃及經濟問題。  埃及人以大餅為主食  李明波:你如果認真地在埃及走一遍,就能感受到大餅對埃及人的重要性。低收入埃及人每天主要就是以大餅果腹。
  • 「非洲糧倉」辛巴威糧食危機嚴重,報告呼籲終止對其制裁
    「一度被視為『非洲糧倉』的一個國家(辛巴威),現在卻有超過60%的人口無法得到糧食保障,由於通貨膨脹,大多數的家庭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來滿足基本需求。」 聯合國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希拉爾·埃爾弗(Hilal Elver)11月28日表示。
  • 印媒:疑陷入糧食危機
    印度Zee News報導稱:「中國利用邊境緊張局勢轉移人們對農業危機的注意力」,也有印度經濟學家表示,目前中國已經連續跟多個國家籤署了糧食協議,甚至還從競爭國家(美國)那裡進口了4000萬噸大豆,這背後可能反應出中國可能陷入了糧食危機。
  • 環球時報:「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原標題: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2011年3月埃及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臺。三個月後,我和美籍日裔學者、《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國模式有過一場辯論。他提到了中國也可能爆發類似的革命,我說不會。
  •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那麼他能供養大量人口嗎?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全國各地都在抱怨基本商品短缺。由於許多商店的食品供應不足,正在不斷遭到投訴。人們的抱怨,也因為社會階層而不同,上層和中產階級受到進口商品減少的影響,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食品價格的飛漲,讓他們已經快要食不果腹了。
  • 臺灣為何沒有糧食危機?內行曝驚人真相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開始對農產品的出口實施措施,包含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等,造成世界各國糧食進口極大的影響,而對於臺灣是否也會產生糧食危機,也成為了不少人關心的議題;近日,有網友就提出疑惑,好奇詢問:「臺灣為什麼不會有糧食危機」。
  • 埃及人口猛增引惡果,開始推計劃生育政策
    糧食嚴重不足,曾經的「尼羅河糧倉」也解決不了吃飯問題 埃及的國土面積為100.1萬平方公裡,從面積上看埃及是一個領土大國,按照聯合國的劃分標準,50到100萬平方公裡算是大型國家,埃及面積剛好超過100萬平方公裡也算是超大型國家了。
  • 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三年過去了,我當時的預測是準確的:「埃及之春」已變成「埃及之冬」,「阿拉伯之春」也變成了「阿拉伯之冬」。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4次訪問了埃及。如果要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訪問埃及的印象,這個詞就是「爆炸」,特別是開羅,給人感覺是嘈雜(世界上分貝最高的城市)、擁擠(到處車挨車人擠人)、髒亂(城市一半的地方似乎從來沒人打掃過)。
  • 印度質疑對手糧食危機,俄:高興太早了
    據印度時報網站12月7日報導,新德裡消息人士透露,雖然關係依舊處於緊張狀態,但是印度最大的鄰國卻首次從印度大規模購買大米,據稱印鄰國一口氣購買了10萬噸印度香米,這一消息令印度上下喜出望外,質疑對手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危機,因此才被迫從印度購買大宗糧食應急。
  • 埃及行省——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石
    地中海沿岸海岸線平直,除了亞歷山大裡亞港以外,沒有多少可供船隻停泊的港灣,所以外敵難以從海上進攻埃及。埃及南部以尼羅河第一瀑布為界,更是難以逾越的天險。尼羅河河谷的東西兩側都是沙漠。西部沙漠也叫利比亞沙漠。在西部沙漠地區,零星分布著若干個綠洲。除了面積最大的法尤姆綠洲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人口比較稠密,其他綠洲由於面積不大,在埃及文明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
  • 聯合國:大爆炸後,半數黎巴嫩人恐將面臨糧食短缺
    中新網8月30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當地時間30日,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表示,受8月初貝魯特港口爆炸影響,黎巴嫩超一半的人口或將面臨糧食短缺。 據報導,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稱:「到今年年底,該國超過一半的人口面臨無法滿足基本糧食需求的危險。」
  • 王昊聊古代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對埃及的統治,託勒密王朝時期
    亞歷山大國王公元前323年病逝後,馬其頓帝國分裂,埃及被亞歷山大的部將託勒密佔據。公元前305年託勒密正式為埃及法老,稱託勒密一世,建立了埃及的託勒密王朝。託勒密王朝沿襲古埃及的統治制度,實行神權君主專制。託勒密二世將前國王尊為神,他代表神實行對國家的統治。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中國模式能給世界什麼啟示?
    「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共同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給出了令人擔憂的預期。為了確保本國供應,疫情發生以來,俄羅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很大衝擊,一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 探秘三水白坭舊糧倉改建的廣東糧食博物館
    今日,我們來到位於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西江創意良倉西江公園,探尋在公園旁的廣東糧食博物館。三水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歷史上是廣東「四大糧倉」之一。三水白坭是典型的水鄉,曾享有「西江第一大港」的盛譽,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戶商」的繁榮景象,白坭舊糧倉見證了三水農耕文明的輝煌。國營三水縣白坭鎮糧食加工廠舊址,現被改造成為糧食博物館。該館將建設成為集收藏、展示、教育、科普、鄉愁、互動、體驗為一體的重要糧食文化基地、糧食文化展示中心、糧食研遊學中心。
  • 主要糧倉被炸毀 黎巴嫩剩不到一個月的糧食存量
    黎巴嫩經濟部長也表示,昨日的大爆炸造成貝魯特港主要糧倉與裡面的糧作也被炸毀,黎巴嫩剩不到一個月的糧食存量,而國內至少需要三個月的存量才能夠確保糧食足夠,狀況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