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西垂,臺北車站廣場南側的街道上三三兩兩走來許多十幾歲的孩子。「大直高中」「開南商工」「華興中學」「金甌女中」……肩頭的各式書包告訴路人,他們從臺北的東南西北匯聚而來,目的地只有一個——南陽街,臺灣人口中的「補習一條街」。
「分秒必爭」的補習班
五月的最後一個周五,晚上6點45分,趁著在南陽街一家滷味店外等餐的間隙,臺北大理高中高二女生陳姿妤劃拉手機屏幕,用社交軟體和同學多聊兩句。
「還有15分鐘,我要抓緊時間。」7點整,陳姿妤就要走進隔壁三樓的教室,開始補習班生活:先是1個小時的一對一老師輔導,然後是1個半小時的集體大課,休息15分鐘,再開始晚自習做完學校布置的各科作業……等一切結束,差不多10點半才能走出教室,到家時則已近午夜。
陳姿妤說,從高一報上補習班開始,這樣的生活每周二、三、五、日都會重複一次。「今天的作業有點多,因為明天開始就是3天的端午假期。」她擔心今天回家會更晚,好在明天是周六,不用像平時一樣早起。
如果是上課日,陳姿妤每天6點半就要從家出發,到校後7點30分開始早自習,8點30分第一節課,上完8節課到下午5點放學。「好在中午有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可以趴在課桌上睡覺。」她說,一天睡五六個小時也夠了。
中國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個子嬌小、長著一張娃娃臉的陳姿妤有自己的「大目標」——臺灣大學藥學系,這是相當熱門的學校和專業,競爭自然激烈。「上補習班是我自己的決定,因為數理化學得不太好。」她說,這一點父母很支持。
「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父母常以此激勵孩子刻苦向學,出人頭地。等孩子們長大、成家、為人父母,他們又如此向自己的孩子許願。「讀書成才」的觀點或許生來就融入了每個中國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