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智商高的寶寶。
但是這個想法聽起來就很遙遠,因為父母們正處於摸索的階段中。
他們並不了解具體該如何的提高孩子的智力。
育兒領域專家在經過長年的調查後發現: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0到10歲是大腦發育關鍵期,可稱之為「黃金十年」。這個年齡的孩子接觸到所有事物,都可能會對他們的大腦發育造成影響。
此時家長們能做的就是抓住促進孩子改變的細節,用正確的手段結合外部刺激加快孩子的大腦發育。
美國大學研究成果:孩子的格局就藏在地圖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益智設備讓家長們眼花繚亂。
加快孩子大腦發育的外界因素到底有什麼? 遊戲?圖書?還是專業的益智訓練?
而這個疑問終於被美國的一所大學解開了,並且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美國的埃默裡大學經過對0到10歲兒童的長期追蹤與研究發現:
對靜態鏡像與靜態圖片更加敏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速度遠超於同齡人。
而實驗人員指出:靜態刺激更敏感的孩子,對外部的刺激同樣敏感,更容易接受到外界傳遞的相關信號。
這是因為從降生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們的大腦就開始進入了工作狀態,包括神經元部分。外界刺激產生的電信號,通過神經元進行傳遞,從前額葉過渡到了內側顳葉,最終刺激了大腦皮層。孩子智商的後天提升階段就開始了。
所以說,對靜態圖片越敏感的孩子,他的創造力與思維能力就更強,智商也更高。
從這個理論中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地圖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其獨特的價值。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地圖可以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帶來幫助。
這種幫助不僅承載了地理知識的吸納,還對孩子進行了思維的訓練,有助於孩子思維的拓展。
地圖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多層次影響:
一、引發學習興趣
地圖的廣闊會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南半球與北半球為什麼氣候不同?為什麼北極南極那麼冷?南極企鵝可以去北極嗎?我們現在處於哪個半球?
這一個個疑問都是孩子們進入學習的一個契機。
父母可以趁機給孩子科普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
不僅會增加孩子歷史的功底,還會引發孩子的學習的興趣。
二、增強孩子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能力取決於邏輯思維能力。
而邏輯思維與空間想像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美國坦普爾大學的諾拉·紐科姆博士把空間想像力比作「想像力的眼睛,表示:「孩子們經常觀看地圖,不僅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還有利於日常生活中觀察身邊事物的改變。」
而數學需要空間感的配合,空間感增強了,邏輯能力就會增強,孩子的成績會顯著的提高。
三、增強空間感
與其他的靜態圖片放在一起,地圖有著明顯的優勢,那就是空間感。
孩子們觀看地圖的時候,不僅會觀察整個版面,還會專注於研究每一個細小的區域與地理所處位置。
這種地理位置被孩子們拿來與自身進行比較,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空間感。
讓孩子們更早的分清方向的概念。
四、打開格局、增加工作優勢
地圖上有很多知識點,這些知識點與死知識不同,包含了各國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經常接觸這些知識,眼界會更廣闊,格局也會被打開。
而在2013年的地圖與教育的報告中,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證實:
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顯著效果的能力之一就是空間想像力。如果孩子能夠擁有完美的空間思維能力,那麼他的眼界就會被打開,會大機率的成長為技術型人才,未來工作中會更有優勢。
家長們可以在家中準備一些地圖,讓孩子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開發自己的大腦。
我是索菲媽媽,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