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制百貨來襲 |
對上海來說,2013 年仿佛是"百貨年",精品百貨在這座城市遍地開花,其中包括來自義大利的潮店 10 Corso Como 等。讓不少人期待的,還有同樣來自香港,曾在七年前退出上海市場,如今捲土重來的連卡佛百貨。
10 月 23 日,在沉寂許久之後,連卡佛以一家四層樓高,匯聚超過 500 個國際品牌的旗艦店回歸上海。新店鋪採用一站式購物模式,綜合時裝、美容、生活方式、飲食等多種項目。在時裝方面,連卡佛強調了買手制模式,並配有五位形象造型師,為客戶提供購買建議。
近幾年,買手店發展勢頭強勁,精品百貨公司紛紛強化買手制,以好眼光來吸引顧客。連卡佛總裁安德魯·基斯(Andrew Keith)對此信心滿滿。"與傳統百貨相比,連卡佛為顧客帶來更精挑細選的商品與獨特的購物體驗。與其他精品店相比,連卡佛又在規模上取勝。"他說。
獨立時裝設計師炳炳常在連卡佛、Joyce 等買手制零售店購物。對他來說,逛買手店的最大樂趣在於能一次性將所有想看的東西都看完。在炳炳看來,10 Corso Como 的特點在於強調店主卡拉·索珊妮的個人品味,藝術趣味濃厚,不隨大流,而連卡佛的貨品和品牌非常全面,把整個時尚潮流都涵蓋進去,Joyce 則在連卡佛的基礎上,對潮流的把握度縮緊一些,更偏向設計師品牌。
買手店 The Backroom 的主理人唐霜則認為,在中國市場,不少品牌和消費者對買手店和精品店的概念仍有些混淆。"買手店應該是以一個人或一小群人的精神為出發點,一直保持一種品味和風格的店鋪,但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以個人為中心的模式很難維持。像連卡佛,應該是一個實行買手制的精品百貨公司。"
七年前,連卡佛曾退出上海市場。安德魯·基斯解釋,傳言中的市場問題和定位錯誤都不是主要原因。"我們在中國有過幾間店鋪,是由第三方機構特許經營的。他們對連卡佛精神的詮釋並不到位,在選擇品牌和採購貨物上都與傳統的連卡佛有區別。後來我們終止了與所有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安德魯說道。
安德魯認為,上海顧客始終在尋找與眾不同的零售體驗。"他們喜歡比較小眾的品牌。與傳統百貨相比,買手制百貨為顧客帶來了更加精挑細選的商品與獨特的購物體驗。"在談到買手制模式時,他補充道,"顧客走進來時,不光面對產品和品牌。他所看到的視覺圖像,聽到的聲音,聞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這種五官的體驗是全面的。包括我們舉辦的藝術項目,給顧客帶來心靈和思維上的衝擊,這就是我們詮釋現代生活的方式。"
【關注搜狐新聞客戶端,訂閱《搜狐時尚》,贏取千元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