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1.6公裡長黃家梁隧道,花了3年才挖通
□本報記者 王成棟 侯衝
11月30日,西成高鐵試運行列車駛入劍閣縣下寺鎮麻柳村。車廂內,十幾個男人不約而同地起立,緊盯著手錶。他們是中鐵五局成都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職工。
從麻柳村到金山村,列車在黃家梁隧道中呼嘯穿行。手錶告訴這群漢子,駛完這段隧道,只要3分14秒。
當列車穿過隧道時,有人在偷偷地抹淚。因為,他們付出了4年的心血汗水,其中3年,就是為了打通這條隧道。
施工之難:瓦斯濃度超標一倍
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1日——這是黃家梁隧道主體工程施工時間。隧道的長度,只有11.6公裡。
黃家梁隧道的地表,是海拔只有六七百米的淺丘區。但中鐵五局成都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志威卻說,在這裡修隧道的難度「不亞於在火藥桶生火做飯」。因為,就在並不算太厚的巖層下,埋藏著為數不少的油氣泡。隨便撿起一塊碎石,都飄散著油氣味。
「這是世界性難題。」去過現場的西南交大一位教授感慨,這些油氣不具備開採價值,卻是施工的大麻煩。大部分時間,隧道裡的瓦斯濃度超過正常值一倍以上。
「真的是在炸藥包裡頭幹活。」2013年6月,第一次來工地,湖北籍工人劉京國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做過礦工的劉京國說,隧道裡的味道比煤礦還要嗆人。
工人們每天進入隧道前要嚴格安檢,火柴、火機都不能帶。每個工段的入口,都調來了數量不等的通風機。
河南籍工人陳友全記得,2014年9月8日上午,他正在挖石頭,手臂上落下幾點黑色液體,是原油!他趕緊丟下工具往洞口跑。
這一天,恰好是中秋節。發現油氣逸出的時候,食堂的飯已經做好,還準備好了慶功宴。但大家誰也沒有心情吃,趕緊調來通風機不停地吹了整整兩天。
時間長了,工人們習慣了伴隨著通風機的轟鳴開工。
遇到油氣逸出,只能等瓦斯濃度降低。有時候,清除瓦斯要兩天,有時是五六天。有人算過,如果只用通風機,光排完瓦斯就要兩年時間。整個黃家梁隧道工區,到處都有小規模的油氣泡。
地下有油氣添亂,還有破碎體搗亂。隧道的施工區域位於龍門山脈的北端,「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相對平緩的地表下,有著數不清的「內傷」。「一不留神就垮一塊。鬼曉得哪塊後頭有油氣,真是『前有狼後有虎』。」到現在為止,貴州籍工人楊曉斌走路還是喜歡東張西望。這是施工期間落下的毛病。
破解之招:給油氣貼上「封印」
速度確實太慢了。3年的掘進時間,換算下來,平均每天還不到11米。而這,還是8個工段、2000多號工人、200多臺套機械的成果。
專家請了不少,但問題沒解決。「只能靠自己摸索了。」中鐵五局成都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雷鵬說,終歸還是要從瓦斯本身做文章。
除通風機外,施工方用了三個招數。第一招,在施工區域周邊打勘測井,揪出這些「炸藥包」。「每隔10米就打一個眼,看油氣儲藏情況。」地勘技術員劉林華對技術規程爛熟於心:每個眼深度不得低於30米。通過各個巖層的巖芯分析,工區各段的油氣儲藏分布情況被大體標出。拿著這份分布圖,施工單位提前派人手和儀器,對擬施工區域排氣。
第二招,上PSP地質探測儀。「掘進工都用過,能勘測兩百米範圍內的油氣含量,一旦有風吹草動,立即停止施工。」陳友全說,每天,他都要和工友們抬著五六十斤重的探測儀給其他工友「開路」,只要警報聲一響,便立即增加通風機。2014年底以來,在掘進前排空的油氣佔施工工段發現量的六成以上。
第三招,做灌漿和防水板。自2015年起,劉京國就成了「建築工」,主要工作是給新掘進的巖壁「美容」——用防水板和混凝土把隧道內的巖縫全部封上。混凝土裡面加了氣凝膠,氣凝膠本身具有極強的隔熱、吸附油氣的作用,摻雜在混凝土中,能夠有效地防止油氣逸出和熱源傳導。
這些招數仍不夠。「你看,這些都是組裝好拉過來的。」楊志威指著身後的工廠說,這裡是支架組裝、焊接廠,隧道裡不能生火,所有的焊接工作都要在這裡完成……
靠著自己摸索,掘進期間,施工方共有四項技術申請了專利。
就這樣,難題一個一個被破解,隧道終於打通了。他們也摸索出一套對付富油氣層掘進的路子。
西成高鐵之最
廣元嘉陵江特大橋
目前國內建成的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最大跨度連續梁
全長1700米,主跨144米
該橋設計複雜,跨江穿路,跨越了廣元「二專路」雙向四車道的廣陝高速公路和VII級航道的嘉陵江
文川河特大橋
西成高鐵陝西段最長橋梁
全長23.8公裡,途經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漢臺區
小安隧道
西成高鐵四川段最長隧道
全長13.4公裡,最大埋深808米
地形屬峽谷地貌,地質條件複雜
黃家梁隧道
西成高鐵四川段最大「攔路虎」
全長11.6公裡,是一座高瓦斯特長隧道
秦嶺天華山隧道
亞洲最長單洞雙線高鐵隧道
全長16公裡,雙線,最大埋深超過1000米是秦嶺山區長大密集隧道群中的最長一條
隧道綿延長、海拔高、山勢厚、橫切秦嶺屬於Ⅰ級高風險類別
大秦嶺隧道
國內首條穿越秦嶺的隧道
全長14.8公裡,最大埋深1185米
貫穿秦嶺主脈隧道線路坡度位列全國高鐵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