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辛棄疾的詞,會沉浸在文字優美朦朧的意境裡:「眾裡尋他千百度········」「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能感覺到他的鐵血丹心俠骨柔情,:「看試手,補天裂」
因他鼓舞,為他感傷,敬仰他,憐惜他。
有那麼一首詞,是他退隱閒居時候的自傷自解,亦能看到自負自狂。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01「情與貌,略相似」傲嬌的文人大抵有相似的情懷。
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被投閒置散又已四年。此時惆悵是他的主導感情。
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情懷總是是驚人的相似,無論古今。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說我衰老的很厲害了!很久沒有專再夢見周公了!衰老和夢見周公有什麼必要的聯繫呢?其實重點是想說自己老了,重重點想表達壯志未酬。還想向天再借500年。
辛棄疾:「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一聲長嘆,苦悠悠。空有報國志,未有報國門。白白老去而已。想來怎能不令人惆悵滿懷!
假設他們二人相見,子會不會曰:」稼軒,你很像我的弟子曾點·····平和高雅「
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同樣的自戀自負,這也是自敬自愛。
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辛棄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同樣許多愁,兩個人的愁誰更多?恐怕是李白。因為李白更目空,辛棄疾更務實。
如果二人相遇,一定會豪飲方休,不醉不歸。
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
伯牙:「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高適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辛棄疾說:「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他們都在感嘆知音少,平凡如我知音一兩個也就足夠,胸懷天下的人就不一樣了,需要皇帝的賞識,政黨的支持。文人士大夫,讀聖賢書,立君子品,修身齊家,更要治國平天下。沒有知己,沒有被賞識,內心的渴望苦悶又無奈。
陶淵明「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閒飲東窗」
辛棄疾:「一尊搔首東窗裡」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
不知辛棄疾把酒窗前,酒杯能否碰上陶淵明的酒杯,他們二人最應該幹一杯。述說相同的心境。
「情與貌,略相似」內心高潔的文人連情懷和際遇都是相似的。
回歸到原文字面的理解:寫出了自傷自解之情。作者所傷的是年老力衰之悲哀,事業未就之愁悶,知音零落之寂寞。此時年近花甲,逝去的壯年歲月竟有大半是在遭誣被劾的閒置中度過的。
心有不甘、事有無奈的惆悵心情。借山水自解胸中苦悶,將青山寫得美好多情,自己與青山的互相賞識,表現出一種正直崇高、優美純潔的精神品格。
作者在人間找不到知音,只好和山水交朋友,快意裡又藏著悲涼。
02我是人間惆悵客,憂愁充滿我胸懷
李商隱:「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相思之情。」
李煜:「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家國之思」
蘇軾:「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離別之情。」
辛棄疾:「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感傷吾身。」
納蘭性德:「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男女之情,朋友之情,家國情懷,感傷吾身。惆悵都寫在詩詞裡,交付於文字。不管是小情還是大愛,都是人生的內容。不論格局大小,代表的都是人性,人是多面性的,立體飽滿豐富的,可以家國天下,可以流水桃花。
再從原文字面理解:借酒澆愁的自遣,對時局的不甘與狂憤。飲酒和看山的目的相似,都想自遣愁情,飲酒不但沒有使他心情平靜,反使他乘著酒興高叫,直叫得風起雲飛,恨不得讓古人都來感受這沖天豪氣。
這既是他牢騷苦悶的發洩,也是他渴望叱吒風雲的心態流露。然而無情現實最終使作者發出了知音稀少的嘆息,從而讓複雜頓挫的情緒收歸於沉鬱,感人至深。
結語:
這首詞寫出了自傷自解更寫出了狷狂,特別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兩句狂傲中見真性,任狂風暴雨,任逆旅維艱,不改本色,激勵自己鼓舞了後來人。
「男兒到死心如鐵」感嘆他的生不逢時,如果辛棄疾,還有和他同樣有高蹈之學的人生活在我們當代。有才可以施展,有話可以說出來,想為百姓服務,就可以大展身手。
那樣他們的文字風格都會不同往昔了,詩言情言志,時代辜負了他們,他們留下了滄桑優美的詩詞。以精神情懷浸潤著後來人,給我們啟發,明示,讓我們做正確的事,走光明的路,明白我們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懂得付出比得到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