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部分企業顏料醃製醬菜伴惡臭 暢銷北京(圖)
然而記者春節前卻接到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消費者投訴說,當地有幾十家醬菜企業在違規使用工業原料醃製醬菜且衛生狀況極差,這裡的企業大多數並沒取得相關生產手續。然而就是這樣的作坊生產出的各種醬菜除了在河北銷售外,還遠銷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等地。
-
惠民:武定府醬菜醃製忙
11月28日,在山東惠民武定府釀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加緊生產武定府醬菜。 時下,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的武定府醬菜迎來生產銷售旺季,工人們加緊醃製生產滿足市場供應。
-
河北邢臺一企業非法傾倒廢液 36人被問責
中新網邢臺12月11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邢臺市人民政府10日晚間通報,2020年3月21日、29日,邢臺市信都區(原邢臺縣)群眾舉報發現兩起非法傾倒廢液情況。警方迅速將主要涉案人員依法執行逮捕,目前被告人李某承等31人,已被移送檢察機關進行公訴。同時,按照幹部管理權限,36人被問責。
-
山東惠民:傳統醬菜醃製忙
2020年11月28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一家醬菜生產公司,工作人員進行翻缸打耙。時下,惠民縣武定府醬菜迎來生產銷售旺季,工人們加緊醃製生產滿足市場供應。 2020年11月28日,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一家醬菜生產公司,工作人員查看醬菜醃製情況。時下,惠民縣武定府醬菜迎來生產銷售旺季,工人們加緊醃製生產滿足市場供應。
-
走進杞縣「醬菜村」感受村民醃製醬菜的熱情
核心提示:杞縣城郊鄉坡吳村由於離縣城近,村裡人多地少,村民便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種植胡蘿蔔,然後將這些農產品進行醃製,提高經濟價值。
-
老北京人人會醃製的小醬菜,成本只要幾元,比超市的醬菜好吃太多
老北京人人會醃製的小醬菜,成本只要幾元,比超市的醬菜好吃太多!我們的生活當中家家戶戶都是離不開佐餐美食,佐餐美食其實就是一些配菜,這些配菜通常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一直放在餐桌上,想吃的時候配著主食吃上一些。
-
德馨齋醬菜廠倆工人滑落醃製池一人身亡
齊魯晚報96706熱線消息(記者 寇潤濤) 6月24日上午10點半左右,在歷城區北園大街德馨齋醬菜廠,兩名工人在巨大的醬菜池旁作業,不慎落進滿是食醋的醬菜池。工友將兩人救出後,120對兩人實施了搶救。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年輕工人沒能搶救過來。
-
夏季時令醬菜—揚州乳黃瓜的醃製方法
揚州醬菜相傳起源於漢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唐代得以發展,盛行於清代,清乾隆年,更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品種有蘿蔔頭、嫩生薑、乳黃瓜、寶塔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品種。它們的生產過程有醃、醬、切、缸四大工序,整個醃製過程採用「滷泡法」或"雙醃法"。
-
這些醬菜是這樣做出來的,看了再也不想吃了!
(溫馨提示:視頻時長約5分12秒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這些醬菜放不壞的秘密到底是什麼?記者探訪醬菜生產區!在餘姚泗門鎮,這裡是餘姚最大的醬菜生產區,在居民家門口,隨處可見正在晾曬的醬菜包裝盒,醃製好的醬菜價格低的令人吃驚。記者;這個多少錢一斤呢?村民: 一塊多一斤。
-
第九章「醬菜」的故事 第二篇 醬菜的品種和特點
六必居醬菜明代嘉靖,以山西臨汾趙姓等三家為東家的六必居,就以出售豉油而聞名京師,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前店後廠式製售醬菜的醬園,《都門紀略》、《朝市叢載》等都把它列為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醃菜的名家。其醬小菜甜、鹹、嫩、脆,醬香濃鬱,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醬園為大慈閣醬園,呼其醬小菜為大慈閣醬菜。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鑑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大慈閣醬菜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
-
冬季是醃製美味的小醬菜最好的季節,脆爽可口的下飯神器哦
我和老公都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比較喜歡中式早餐,比如一碗粥,一個饅頭,再搭配一、兩碟小醬菜;或者一碗麵條搭配一碟小醬菜等。總之美味的小醬菜在我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為了吃得更健康,我喜歡現做現吃,少量多次製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更換小醬菜的品種,豐富了口感又不至於吃得膩口。
-
北京家家戶戶都會醃製的小醬菜,這樣做比老字號天源醬園還好吃
說到佐餐美食,在北京家家戶戶佐餐必不可少的一道就是小醬菜,不管是早餐就著饅頭燒餅,還是在大魚大肉之餘開胃清口解膩,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北京醃製醬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的時候制醬技術發展以及明清時代醬園的蓬勃發展,都為北京醬菜成氣候奠定了基礎。
-
美味醬菜,懷舊餐桌的樸實元素
我一直認為,我獲得的對於醬菜的啟蒙,是在阿姨家。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交通還不方便的年代,在偏遠的新疆,尤其是在冬天,人們的餐桌上幾乎都是蘿蔔、土豆和白菜這老三樣。人們通常會在夏天通過儲存乾菜,醃製鹹菜等方式,來豐富冬天的餐桌。
-
鄭旺:醬菜加工百年史 小作坊走出山東省著名商標
從事30年醬菜醃製業主宋春軍談起此事臉上難溢自豪之感,「解放後,由公私合營成立了鄭旺供銷社醬園,88年時供銷社醬園100多名職工,每到國慶節前後醬園的生意特別忙,一天能產4000度公斤的醬菜,職工的工資一個月70多元呢」。醬菜加工老闆宋連永也說,「95年時,一箱12公斤重的醬菜市場售價40元不愁賣」。
-
舌尖上的惠民之二:武定府醬菜
各色醬菜普通家庭醃製醬菜的水平尚且如此,專工於醬菜的醬園水平更不用說。山東菜歷來都是「鹹味打頭陣,醬味作陪襯」,無論炒什麼菜,醬油是少不了的,所以很多菜賣相上有些「黑」,不好看,但缺了醬味,便少了特色。
-
醬菜製作技藝(六必居醬菜製作工藝)
前言介紹六必居醬菜是北京市傳統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產。六必居是北京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的一家,其生產的六必居醬菜,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加工技藝精湛、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鬱、鹹甜適度。六必居醬菜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質量。
-
品地道美味——六必居醬菜
在北京前門大柵欄一條266米長的小街,在這條街上卻容納了十幾家百年老字號,「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這首民謠形象地反映了老字號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家老字號是一家醬菜館——六必居。
-
淡而有味的老北京醬菜
這種蘿蔔,細長質美,以制醬菜恰到好處。他處的蘿蔔水分太多,質地不夠堅實,醬出來便不夠脆,不禁咀嚼。可見一切名產,固有賴於手藝,實則材料更為重要。」這是梁實秋先生筆下的老北京醬菜。醬菜技術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周禮》中記載:「大羹比致五味,鍘羹加鹽菜」,可見此時已有蔬菜醃製技術,當時已有「醢人」,專門負責制醬,醬的種類多達「百十」種,但考其文意,當時的醬未必是今天豆類發酵而成的醬,主要是以肉類剁碎為醬,發酵而成,這種醬自然是無法做醬菜的。且當時醬屬非常昂貴的食物,只能天子、王公貴族享用。
-
非遺---(A3)景陽觀醬菜製作技藝
3年滿師後,學得一手醃製醬菜、豆製品的好手藝。20歲那年受聘留在這家釀造作坊當醃製作場「老大」,也就是「把作師傅」。到了26歲,他有了點積蓄,就辭職離開了那家作坊,隻身來到杭州開設景陽觀醬園。他所醃製的醬菜、腐乳,尤其是一隻叫「雙脆瓜」的,由浙江籍官員王文韶帶到北京,除了自己喜歡吃以外,還饋贈在朝同僚、王親,進而傳進了宮內。
-
《陝西故事 · 美食篇——潼關醬菜》
宋崗山,因為小時候父親在潼關的醬菜廠工作,醬菜廠就是他童年記憶裡的樂園,後來,自己也進了醬菜廠,成了一名醬菜工人。五月末,陝西關中已經逐漸炎熱,還有半個月就要收割萵筍開始醃製醬菜,宋崗山再次到種植基地查看萵筍的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