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聯播》一則報導因地名讀音引發網友熱議,播音員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提示,六安市當地老百姓都讀「六(lù)安」。《新聞聯播》播音員郭志堅發微博說,媒體工作者讀音和書寫的唯一依據是國家權威部門審定的字典,在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六」只有「liù」這唯一一個讀音。「六安」到底是讀「六(liù)安」還是「六(lù)安」?
社科院詞典編輯室:不應放棄普通話讀音去讀方言音《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訂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曾對取消「六」字「lù」音讀法進行了解釋:
「主張讀『lù』的人說,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按照當地人的語言習慣,六安、六合等地名中的『六』應該讀作『lù』,但在安徽、江蘇的方言中,不僅『六安、六合』這樣的地名讀『lù』,語文義的『六』也是如此,所以『名從主人』,說的是人名、地名中出現多音字的取捨原則,而不是放棄普通話的讀音去讀方言音。」
因此,「根據這樣的調查研究,自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刪去了『六』字『lù』的讀音。」
文字學專家:傳承歷史文化的古音不應輕易修改那「六(lù)安」一說,是普通話發音之誤,還是方言文化的沿襲?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學部委員、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給出了與社科院詞典編輯室不同的意見。著有《漢語文字學史》、《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等學術作品的黃德寬認為,「除非是因為嚴重影響交際」,去除『六(lù)安』這種沿襲古音的讀法『不太妥當』」。
黃德寬解釋說,六安歷史悠久,自戰國便存在「lù」的古音。
黃德寬表示,之所以不贊成將「六(lù)安」讀音取消,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古代的城邑封地而來的叫法,不應輕易更改,正如不能輕易去更改一個人的姓名一樣;其次,地名文化積澱深厚,是歷史文化的傳承,這種特殊性也決定地名古音的更改需尤為慎重,建議將『六(lù)安』保留」。
當地居民:反對詞典取消「lù」的讀法事實上,對於六安的「六」字讀音是否可以由「lù」改為「liù」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很多年。2006年,經安徽省政府同意,六安得以保留了「lù」的舊音。然而在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修正定稿第五版中,「六」字在用作地名時被取消了「lù」的讀法。2012年出爐的第六版也沒有「lù」的讀法。
對於詞典取消「lù」的讀法,當地居民紛紛反對。「從小到大都念『lù』,假如念『liù』的話,怎麼聽都彆扭!」「我每次都讀『lù』,哪個讀錯了,我還會糾正他。這麼看來,難道是我讀錯了?」
此外,有安徽六安網友還搬出歷史「抗議」:「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賜名六安。而『lù』的讀音更是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 』。這麼悠久的讀法,豈是說廢就廢的。」
外地人:建議改用「liu」 兩個讀音難免混淆我國有兩個地名中的六念作「lù」,一個是安徽的六安,還有一個就是南京的六合。
有網友認為,《現代漢語詞典》統一讀法是好事,並提出建議,希望能用普通話標註地名讀音,這樣更大眾化、更便民。
「曾經路過南京六合,發現沿途交通指示牌上的『六合』的漢語拼音都是『lù he』,我不知道這個讀法是不是源於方言。不管怎麼樣,我認為地名都應該用普通話的念法來標註讀音,以免讓外地人不解。」
老家在河南的吳女士表示,作為外地人並不能適應地方讀音:「剛來南京那會兒都讀『六(liù)合』,後來才知道應該讀成『六(lù)合』,覺得怪怪的,到現在了也改不了口。」
現狀:六安當地仍讀「lù」音安徽省六安市民政局地名規劃科科長汪俊祥2013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六讀「lù」音仍收錄在六安市地名錄中,在當地沒有任何異議。「我們對外介紹都是讀的『lù』音。」
安徽省六安市地名委員會顧問史紅雨2013年曾表示,「六」在地名中讀「lù」音,是有地方文化歷史淵源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讀音,取消是不合適的。他介紹稱,2005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有關負責人到六安,透露該所有意將「六」音由「lù」改為「liù」。「當時我是堅決反對的,向他講述了『lù』音的歷史根源和依據,他才恍然大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