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播「六安」讀音遭質 評:方言要不要轉正?

2020-12-17 中國網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

五裡不同音 十裡不同調

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百裡不同俗」的格局。根據目前普遍的分法,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每一大類方言下還可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中國的方言呈現出數量多、差別大的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師熊燕介紹說,各地方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詞表示。最典型的當如西紅柿,根據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2008,商務印書館),全國930個方言點中對西紅柿有160多種叫法:西紅柿、洋柿子、番茄、海茄子、洋茄子、洋落蘇、洋辣子、洋椒、金桔……而馬鈴薯則有150多種叫法:土豆、洋芋、洋山芋、番囝薯、番芋卵、番芋囝、番鬼芋、紅毛芋、紅毛番薯、荷蘭薯……二是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不同,各地方言往往發展出不同的諧音習慣。比如「六六順」,北京話讀為「溜溜順」,而有的方言則諧音「路路順」。趙本山小品裡「地上一個猴,樹上qí個猴,一共幾個猴?」,到底樹上是「騎個猴」還是「七個猴」?如果沒有對東北方言的了解,怕是找不到笑點。春節期間,香港超市裡往往懸掛芹菜和蘿蔔,如果不知道在閩南話裡蘿蔔叫「菜頭」,這兩種菜分別諧「勤」和「彩頭」,也就不了解懸掛這兩種菜的寓意。

歷史伴其行 文化蘊其中

中國的方言如此之多且差別巨大,構成了五彩斑斕的方言文化。特定地域的方言反映著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特聘教授黃鳴奮就提到,廈門方言詞彙是地方史的縮影。這個海島在歷史上和東南亞交往頻繁,人們稱肥皂為「雪文」,稱人行道為「五骹記」,稱手杖為「洞葛」,都是借自印尼語。不過,本地人聽不慣外國人說話的音調,因此稱外國人「阿吱」,在象聲的意義上和當今網絡語言中的「吱一聲」有相通之處。這類方言詞彙是文化的「活化石」。

北京話發音人高國森說:「北京曾是清朝的國都,這座城市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其中就包括語言。所以,現在的北京話中依然有很多滿語詞彙,比如『埋汰』『哈喇』『額吝』等。」

除了反映地方歷史文化,方言還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當地民眾性格和城市氣質。例如,在四川話中,人們常說「紮起」「雄起」等詞,以表示為某人幫忙撐腰,或為某人加油打氣,這樣的詞語說起來乾脆利落,且非常具有親切感,體現出四川人耿直豪爽、講義氣的性格。除詞彙外,語氣音調也是方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方言的語氣語調也能看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比如東北話語氣比較接地氣,體現出東北人粗獷率真的性格;吳語則語氣較嗲,帶著撒嬌的口吻,體現出江南人溫婉含蓄的性格。再比如雖同屬四川話,但重慶話的語氣更「硬」,成都話的語氣稍「軟」,反映出重慶人火辣、成都人溫和的性格差異。

方言需保護 轉正需謹慎

「六安」怎麼讀的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關於「字典是否應該適應某些方言的需要,適當加以增改」的討論。廣大網友們紛紛在微博中表明態度:「不能因為統一的讀音就把人家祖祖輩輩的地名改了」「應該改的是字典而不是地名叫法」。更有網友舉出阿房宮、蘇州滸關等例子,呼籲字典中應加入這些特別地名的讀法,將其正式化、規範化。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永勳認為:對這類只用於人名、地名的專有名詞,最恰當、最科學的做法是尊重歷史,約定俗成。保留一個古地名的讀音,既不會給公眾增添多少負擔和麻煩,又能把它作為文化傳承的證據保留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也有專家和民間人士認為,六安讀作liù ān無妨,權威字典不必遷就方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認為,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方言詞彙,詞典應以收錄普通話詞彙為標準,兼收一些影響範圍大的方言詞,並加以註明。關於六安的讀音,如果是外地人或者廣播、電視等公共傳播平臺,也可以讀成liù ān,而不必要求漢語詞典再增加額外的讀音。這不是對歷史和文化的不尊重,而是出於更大範圍內更易於接受的語言經濟原則。「如果給「六安」注為lù ān,也就意味著普通話「六」有liù和lù兩音,卻又沒有意義區別,對普通話學習者而言徒增負累。況且「六安」這個地名,大部分非當地人未必知曉,普通話規定讀liù ān,也沒什麼不好。」熊燕如是說。

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也承載著各地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歷史脈絡,代表著一方水土,養育出的一方人的性格特徵。保護方言固然重要,但是否所有方言都需「轉正」,還應三思而後行。

 

相關焦點

  •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遭疑 評:方言要不要轉正?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遭疑 評:方言要不要轉正?參與互動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安讀成六
  • 新華字典取消六(lu)安讀音暴露文化短板 古地名讀音應儘可能保留尊重
    最近,安徽六安這個地方很出名。歷史愛好者了解六安,是因為六安出了名將英布;愛茶的人知道六安,是因為名茶六安瓜片。而六安這一次備受關注,是因為它的名字。事情的起因是,央視主播郭志堅在電視上把六安讀成了六(liu)安,引發當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 央視將六安讀作六(liu)安 究竟應該是讀lu還是liu?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導就再度因該地名讀音而引發輿論熱議。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六安」讀作「六(liu)安」。隨後,很快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u)安。
  • 安徽六安念六(lù)安還是六(liù)安?讀音尷尬如何解
    央視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此前的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隨後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ù)安」。  不過,郭志堅之後通過個人微博附上了4張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的照片。詞典內容顯示,「六」只有「liù」這唯一的一個讀音。  郭志堅表示,「謝謝廣大觀眾對『六安』地名發音的關注。
  •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毛開雲/長江網 2016-05-0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
  • 南京的六合,讀音為什麼與安徽的六安相同?
    六合的讀音也很安徽,與安徽省的六安讀法一樣,讀(lù)。其實本應讀數字六的音,該地名源於境內定山有寒山、獅子、石人、雙雞、芙蓉和妙高峰,六峰環合,通謂六合山,縣因山名。自公元584年開始,六合縣定名,此後再沒有更改過,並沿用至今。這裡的讀音為什麼與安徽讀音相同呢?
  • 《現代漢語詞典》取消「六」字lù讀音
    ,針對此,一直以lù音而非liù音作為地名稱謂的安徽六安、南京六合居民,近日在網絡上發問爭論,兩地媒體紛紛轉評。綜合網民言論,記者發現,認同並懷戀lù音讀法的佔據多數。社科院詞典編輯室:不應放棄普通話讀音去讀方言音《現代漢語詞典》編訂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是如何解釋取消「六」字的lù音讀法?
  • 央視女主播劉羽微博貼出讀音表 稱錯一字罰五十(圖)
    央視新聞女主播劉羽,在其微博上曬出一張貼在自己化妝鏡上的《常出錯讀音表》。  日前,央視女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在網絡上被廣泛轉發。網友們對照這個包含眾多易讀錯字的表格自測後,紛紛感嘆自己「說都不會話了」。
  • 民政部門高度重視 六安「lu」讀音有望保留-六安-中安網-安徽新聞
    皖西日報8月9日訊 日前連續報導的六安的「六」字讀音是否可以由「lu」改為「liu」的問題在讀者中引起不小反響,引起我市民政部門的重視,並已計劃準備上報相關材料,堅持「lu」的讀音不變。  六安市民政局彭啟貴局長8月7日表示:「我們堅持用「lu」這個讀音,延續歷史讀法,並已安排該局相關部門起草報告材料,準備上報政府。」
  • 特殊讀音,承載著千年往事
    繁雜的地名,想全念對讀音,還真是個難事。相較於山西隰縣(xí縣),這類生僻字,同字異音的地名更易讀錯。安徽六(lù)安,就讓央視主播尷尬了一把。明明是一個常見字,到了地名裡卻有了特殊讀音,背後往往有著濃鬱的文化原由。讀對它們的名字,也是對當地人和歷史的尊重。
  • 作家認為讀音「liu」更靠譜
    是「liu」還是「lu」,六合的「六」讀音最近在微博上引起了一場熱議。記者採訪的多位六合市民和專家都認為,應該讀「lu」,字典裡「六」的「lu」讀音應該恢復。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liu」也有道理,應該以字典為準。
  • 那些我們常念錯的字,居然都改了讀音……
    比如之前《新聞聯播》中,主播郭志堅關於「六安」的讀音就曾引發熱議。他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指出該讀法有誤,應讀「六(lù)安」。
  • 這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教育部回應……
    近日,有消息稱,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是真的嗎?   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
  • 罵人的方言
    郭勁松畫   □林振國  汪曾祺有篇隨筆談四川,說到川劇,他說:你要知道一個人的欣賞水平高低,只要問他喜歡川劇還是越劇。他說川劇品位極高,非其它地方劇可比!他還說:四川話是中國最生動的方言之一。  我不懂川劇,看得少,但汪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京劇《沙家浜》便出自他手,對語言很有研究。所以他的話我信,而且切身感受得到。
  • 「六安」怎麼讀?當地仍習慣讀lù,字典裡只有liù一個音
    最近,《新聞聯播》一則報導因地名讀音引發網友熱議,播音員將「六安」讀作「六(liù)安」,有網友提示,六安市當地老百姓都讀「六(lù)安」。《新聞聯播》播音員郭志堅發微博說,媒體工作者讀音和書寫的唯一依據是國家權威部門審定的字典,在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六」只有「liù」這唯一一個讀音。
  • 央視新聞主播口誤將IT名詞B2C念成B二C
    央視主播又鬧笑話了。前天,央視新聞頻道的早間節目《朝聞天下》在報導近期淘寶商城遭賣家「圍攻」新聞時,主播鄭天亮將IT專業名詞「B2C」讀成不中不洋的「B二C」,引發網友圍觀。由於「二」這詞在地方方言中的特殊含義,有網友戲稱鄭天亮的口誤,算是央視諸多烏龍中最有喜感的一次。
  • 現代漢語詞典為何取消「六」字LU的地名讀音?
    2013-08-29 10:59:05   來源:六安新聞網     【摘要】
  • 網傳古詩詞要改讀音?到底應不應該?
    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這這是真的嗎?(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總覺得這畫面很汙)為此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議,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不能因為大多數人都讀錯,就認錯為對。
  • 央視主播的前後鼻音訓練法上熱搜 網友直呼給整蒙了!
    這段時間,央視主播陸續迎來四次新人,可謂是眼前一亮。而讓人更加好奇的是,每位主播的普通話發出都是非常標準,絲毫沒有懶音。不禁讓人想問到,他們是否有絕招去練習普通話呢?  近日,央視主播海霞和工地詩人的朗誦邀約實現了,期間海霞還傳授央視主播的前後鼻音訓練法,教小剛一段繞口令《燉凍豆腐》,以改善前後鼻音區分難的問題。不少網友去練習,直呼給《燉凍豆腐》整蒙了!近日,總臺央視主播海霞和在工地手捧紅磚朗誦的李小剛見面了,並一同朗誦了《再別康橋》,海霞和工地詩人的朗誦邀約實現了。
  • 網友圍觀央視讀音表稱壓力大 自嘲不會說話
    晨報訊(記者 何欣)日前,央視女主播劉羽的一條微博,在網絡上被廣泛轉發。網友們對照這個包含眾多易讀錯字的表格自測後,紛紛感嘆自己「說都不會話了」。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李洪巖教授也向記者介紹了目前對播音員的一些基本素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