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日本有3大書法家,身上有一共同特點:都曾師從中國人

2020-12-06 史者之旅

日本的書道現在在世界上還是比較出名的,當然,日本的書道離不開中國古代書法的影響,我們從唐朝日本向中國的學習情況,就能夠看出來,日本的書道離不開中國書法這一母體。

公元810年至823年,也就是日本弘仁年間,日本全國尊崇中國的唐朝文化,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萬事以唐朝為楷模」。所以,日本的書法當然也是以中國書法為楷模的。當時的唐朝人對王羲之的書法比較喜歡,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體也在日本大為流行,當時王羲之書法體由一些來中國學習的日本人帶回了日本,給日本書法深遠的影響。

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唐朝時期,日本三大出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家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中國人的學生。

第一個書法家:最澄

此人是日本平安朝初期的一個僧侶,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是著名的佛教大師。史書記載,最澄曾經在中國浙江天台山學習過天台教規、戒律還有禪宗。

最澄最早來中國的時間是公元804年,他是和遣唐使一起來中國的,805年就回到了日本,中國的書法對最澄的感染力非常大,他對中國書法也是愛不釋手。史書記載,最澄在回國的時候,帶走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筆跡。

因為當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中國,所以當時唐朝文化給日本的政治、學術還有藝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眾多書法名跡也流傳到了日本。

第二個書法家:空海

此人也是日本平安初期的僧人,他是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此人對漢學有著精深的研究,在空海留下的著作中,有很多中國文字和音韻的資料。史書記載,空海工詩文,精書法,此人和嵯峨天皇、橘逸勢並稱為日本的「三筆」。

空海還有一個稱號:「日本第一位書法大家」,空海是和最澄一起和遣唐使來到中國的,他在唐朝居住了兩年時間,在806年的時候回到了日本。在回日本的過程中,空海也帶走了大量中國書法筆跡。

史書記載,他曾帶回日本的有王羲之、歐陽洵以及其他中國書法家的書法筆跡並將其獻給嵯峨天皇。在日本,空海還有一個「五筆和尚」的稱號,意思就是他擅長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五種字體。

雖然空海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不得不承認,空海的書法仍未能擺脫對中國書法的模仿。史書記載,日本弘仁、天長年間之前的日本書法,只是模仿中國唐朝的書法而已,其書法並沒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

可見,空海這個日本第一書法大家,也只不過是中國人的徒弟,也只不過是模仿中國書法的書法家而已。

第三個書法家:橘逸勢

此人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書法家,和上面兩位一樣,此人也是在公元804年和日本遣唐使一起前來中國的,他在中國留學期間,主要學習中國的書法和琴藝,史書記載,橘逸勢曾師從柳宗元,在隸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橘逸勢在唐朝還有一個稱號:「橘秀才」,他在唐朝一共學習了兩年時間,還留下一個作品叫《尹都內親王願文》。據記載,橘逸勢的這個作品運筆自由奔放,而且書法中還有日本人的情趣,有學者指出,從橘逸勢的書法中能夠看出日本式書法的雛形。

總之,當時日本的書法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這些書法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的書法都是以中國書法體為根底的,而且這些人的書法造詣也都是基於中國人的,中國書法確實是日本書道的母體。

相關焦點

  • 唐朝時期功績卓著的十位歷史人物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韓愈,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 唐朝時期,中國有多強大?這十方面曾全球第一,如今又將超越
    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大,達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史稱大唐盛世。至於怎麼個盛法?粗略估計,有以下十條。一、綜合國力全球第一公元8世紀時,大唐帝國是當時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包括經濟水平在內各方面加起來的綜合國力,位居全球第一。
  • 日本書法家松崎慊堂《草書千字文》,難得一見
    這位日本書法家的《草書千字文》,有晉唐餘韻,松崎慊堂(1771~1844),日本肥後人,朱子學者。松崎慊堂出生農家,15歲往江戶,入昌平坂學堂,師從林述齋,後以博學和善於考證而聞名。曾任遠江掛川藩儒官,天保年間儒學家。
  • 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的影響
    仿照唐朝的太學,也在京都建立太學,地方建立國學。日本佛教吸收了中國化的佛教,在大化改新後天皇大力倡導。遣唐使團中有僧人隨行,當時唐朝流行的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和禪宗等佛教宗派,都傳入日本。佛教在日本社會廣泛流行,建立的寺廟多達上千座。對於中國的文學,日本上自天皇下至士人都非常喜歡中國的古詩。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前些年到日本,見到了一些日本的書法家,也目睹了和聽聞了一些他們的學書經歷,跟中國人對比,他們對於經典法帖臨摹的精細程度要遠遠超越了當代的中國書家,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精細顯得有些偏執。有一位日本的書家,喜歡金農的字,並且數十年如一日的臨摹,他先購買了金農的真跡,並且經過多方考證,得知了金農書寫此作所用的毛筆,以及紙張和墨,並且對於金農生平以及寫字的一系列的規矩都做了詳細的探索才開始臨摹,臨摹力求達到「重影」的境界,甚至不惜花幾年的功夫臨摹一幅字。
  • 唐朝真在日本嗎?日本為何崇拜唐朝文化
    一直有個說法是唐朝在日本,今天你觀察日本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比如服飾、語言、文學、哲學、建築、風俗等等,你總能看到唐朝的影子或痕跡。日本的禪宗、茶道、書道、藝伎、和服、文字、圍棋、寺廟,都是起源於唐朝。日本的文化就是以唐朝為模板的,日本的國名都是唐朝給起的。唐朝以前日本沒有文字,藉助漢字日本才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沒有唐朝日本還是那個落後的倭國。
  • 從唐朝時期派出遣唐使,到近代出兵中國,日本為何有這麼大野心?
    「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爾,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這句話記錄於《康熙起居注》一書,早在清朝,康熙把日本人看得相當地透徹。一直以來,中國與日本的淵源頗深,早在公元645年時,日本人就到中國來學習我們的制度。當時中國正值隋唐盛世,文化的大繁榮深深吸引了這個單一民族,於是日本就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中國。
  • 唐朝時期的女子 穿著到底有多開放?
    漫漫歷史幾千年,女人的家庭地位一直都是附屬品,更談不上在社交、政治了。說到對女人最友好的莫過於大唐盛世了。在唐朝,女人不僅婚姻自由,有野心的還能從政,就像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
  • 唐朝對日本影響有多大,為尋求發展,日本人幾乎將唐朝縮在了日本
    中國漢文化發展的最為繁榮的時期,絕對要數盛唐。盛唐文化璀璨的猶如一顆明珠,不僅照亮了國人,也影響了世界。在這些被影響的國都裡,日本可以說是學了個十成九。甚至有人直言,看到日本文化,就仿佛看到了我大唐的縮影。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唐朝錢幣
    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 你知道有一個在唐朝當官的日本人嗎?
    為什麼咱們喜歡講歷史的人要講一講外國人呢?因為這個外國人在中國歷史上是留下了名姓的,他叫晁衡。有人要問了外國人怎麼叫晁衡?怎麼聽怎麼就是中國人,他還真就是外國人,哪國人呢?日本人,這個名字並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呂,從小就喜歡中國文化。
  • 289年間,日本從唐朝學走了這些,至今仍然流傳
    孝德的決定也直接影響了日本國家的發展。在公元700年,曾在中國學習或被派往中國的後裔的高級大臣接到了制定《太和守則》的命令。這些法律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法律文獻,其靈感來自唐朝時期實施的法律,並於702年全面頒布。日語寫作的誕生儘管是亞洲民族,日本人說的語言與我國國方言相去甚遠。
  • 為什麼所有人都想夢回大唐,唐朝是中國歷史最鼎盛的時期嗎?
    中國古代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歷經了三千多年,三千多年間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迭和交替,三千多年間也見證了無數的帝王將相,但是如果說到中國歷史最繁榮的時期,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說大唐。在現今社會,很多事情都會離不開「大唐」。
  • 唐朝的女性平時都有哪些娛樂活動?賞花、鬥狗,打牌不亦樂乎
    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是不是每天都要做女紅刺繡或者寫一些詩詞歌賦呢。 其實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也是充滿樂趣的。雖然古代信息不發達,而且女子也不會經常拋頭露面。但是女子仍然有一些娛樂生活,特別是在唐朝時期,由於當時社會的民風民俗相對比較開放,女子的娛樂方式也算得上是豐富多彩。
  • 日本奈良,一座唐朝城市在日本的翻版
    這幾年中國人出境到日本旅遊與日俱增,日本的許多歷史古城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天生的親近感,建築方面跟中國的古建築很像。日本的一座小城奈良,也成了不少遊客的出行目的地。奈良距離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不遠,這座小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古城,市區裡古蹟遍布,還有好幾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保留下來的古蹟多以寺廟為主,被譽為日本的「社寺之都」。不少寺廟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如法隆寺始建於607年,建築風格受到了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影響,寺內有古建築40多座,這座寺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唐朝的風氣有多奇葩?有些放在現代都看不下去!
    ▲以孫為子中國人常說「隔輩親」,大概意思是說:祖輩們對孫子輩都會格外的疼愛,超乎了對親生子女的疼愛。而到了唐朝這兒,更是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強行讓孫子變成了兒子。當然了「以孫為子」也不是唐朝開創了,最早出現在北魏孝文帝和馮太后身上,由於馮太后與孝文帝關係親密,形同「母子」,孝文帝也常用「母子」來表達與馮太后之間的感情,而馮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而李唐的祖先在北周時期便是大貴族,多多少少會繼承下來,並將他發揚光大。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其中紫色都被認為是地位最高,有「色王」之美稱,「紫冠」也叫做「德冠」裝飾有金,代表著「德」,王朝貴族的上位色是濃紫,二三位是漸次淡化的不同程度的淺紫。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頒布《大寶律令》。在《大寶律令》中明文規定要仿效中國確定著裝制度,製作衣服要仿照中國服裝式樣。根據這一規定,無論男女,在儀典時悉用禮服;出入宮廷著朝服;無位者進宮穿制服。
  • 盛唐風華下的休閒娛樂風潮:唐朝時期的老百姓有哪些娛樂項目?
    這些生活在唐朝統治時期的芸芸眾生,是否能夠衣食無憂、安居樂業?他們的幸福感到底有多高?假設在吃穿不愁的前提下,他們平時都有哪些娛樂項目?這些娛樂項目對生活質量是否有影響呢?筆者將會帶上這幾個問題,去探尋一下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 曾翔老師這麼寫字是認真的嗎?作為一個有名的教授,書法家
    曾翔老師何許人也?曾翔,號一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院展覽館館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等全國十六所大學特聘教授。單單看這些職位,來頭就大得厲害吧!
  • 穿越時空的美味:唐朝時期都有什麼零食?有幾樣在現代依然流行
    有一種回憶叫作零食,有一種渴望也叫作零食。出生於八九十年代的小孩,記憶中最令人嚮往的零食,無非是麵包、方便麵、汽水、糖果等,在現代小孩眼中十分尋常的食物。事實上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了解了零食的重要性,尤其是女孩子們對零食更是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