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2020-12-10 峭壁兒

二、日本服飾文化及特點

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和服,由於日本90%以上人口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極富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和服的產生與演變是日本服飾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

一、日本服飾的發展過程

日本歷史的劃分與中國不同,是按時代劃分,從早期社會的繩紋時代(新石器時代)、彌生時代開始,到古代國家形成後分為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室盯時代、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對於服飾的有關記載《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這樣寫道:

「其風俗不淫;男子皆露紛,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婦人被發屈紛,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男子「衣橫幅,但結束相連」,指用一塊布包裹身體。女子的「貫頭衣之」就是穿貫口式長衣,腰間束帶,兩腋下的布邊敞開。《魏志.樓人傳》中記載:

「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

這種服裝可以說是和服的最初形態。

二、唐風時代」的日本服飾文化

公元六到八世紀,日本歷時飛鳥、奈良、平安3個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往的不斷深入,日本統治者意識到漢民族服飾制度深遠的政治功用性,加上唐朝服飾文化繽紛璀璨的景象,使他們在服飾文化領域開始「全盤漢化」,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服飾改革。飛鳥、奈良時代及平安時代前期是日本全面向隋、唐學習的時代,奈良時期又被稱為「唐風時代」從服裝形制可以看出,奈良時期的服飾同唐前期的幾乎完全相同。公元603年,聖德太子仿效隋制,頒布「冠位十二階」,制定了宮廷用冠和參朝服。按階位用冠,從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禮(赤)、信(黃)、義(白)、智(黑)。

這6種顏色和冠位又分別為大小兩種,共十二階,服裝為立領,改右枉為左枉,筒袖衣,下穿白表挎,系帶並垂結於前,布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其中紫色都被認為是地位最高,有「色王」之美稱,「紫冠」也叫做「德冠」裝飾有金,代表著「德」,王朝貴族的上位色是濃紫,二三位是漸次淡化的不同程度的淺紫。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頒布《大寶律令》。在《大寶律令》中明文規定要仿效中國確定著裝制度,製作衣服要仿照中國服裝式樣。根據這一規定,無論男女,在儀典時悉用禮服;出入宮廷著朝服;無位者進宮穿制服。宮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文職官員頭戴冕冠的變體,穿大袖上衣、小袖內衣,下著外褲、裡褲,腳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易。宮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內衣的外面罩正式唐裝,這都是中國服飾古制的反映。

日本聖德太子

三、日本服飾文化特點

日本服飾從最初的「貫頭衣」,在引進中國服飾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本民族元素,傳承發展至今,形成個性鮮明的日本民族服飾一和服,使日本服飾文化得以豐富和繁榮,並呈現出其鮮明的特色。

1、色彩日趨多樣

日本民族自古就崇尚自然色,特別是對白色情有獨鍾。在古代王朝制定的《衣服令》中,根據衣服的顏色來區別人的身份和等級,白色最高,天子的服色就是白色,以示其高雅的和神聖,在日本人的色系裡,白色是超越時代而受到日本人的絕對尊重。公元603年,聖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階」,使紫色成了最高級,日本人的色彩感覺也隨之逐漸豐富起來了。由於紫色能夠產生由深而淺,由濃到淡微妙的變化,而且視覺高貴,使日本人覺得她是一切色彩中最富有神秘的調和感的顏色,是僅次於白色在色彩美意識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色相。日本歷史上曾定桔黃色、深紅色、青色、深紫色分別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親王的禮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紅色和深紫色,更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這種規定一直持續到1945年

2、款式簡單

和服在裁剪和製作上,有其獨到之處。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除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釐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外,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屬於平面裁剪。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和服在製作時,對人的體型的高矮胖瘦不必予以太多考慮,即使同一尺寸的和服穿在不同體型的人體上,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和服在身體前部開合,通體不用一個扣子,全憑腰間一根寬帶將身體裹起來,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另外,由於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溼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和服順應了日本自然環境的要求,款式寬鬆,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3、圖案紋樣源於自然

古代日本的服裝不繪圖案,幾乎都是素地。天平勝寶年間(750一756年)開始在服裝上繪製圖案,到平安時代形成獨特的風格。日本人崇尚自然,服飾紋樣的原型大多來自自然界的花鳥風月或生活中的各種道具,包括以下四大類:植物紋樣、動物紋樣、器物紋樣、幾何紋樣。服飾小巧精緻,清新素雅。松、竹等植物紋樣。鶴、龜等動物紋樣以。及各種寶物屬于吉祥紋樣。這些均是古典紋樣的代表;用幾何紋樣做地,加上具有明顯的日本風格的紋樣作為主題,如鶴、龜甲等,格調極高。多用於禮裝或略禮裝。

三、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服飾文化的影響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最輝煌的時期,一也是傳統文化的鼎盛時期。服飾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唐朝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以其完善的服飾制度和豐富多彩的服裝形式,贏得了「衣冠王國」的稱號,對周邊國家擁有空前的輻射力。同時期的日本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現對比較落後,整個文化領域的發展尚處於啟蒙階段,因此,自聖德太子開始,日本朝廷就將視線投向了如日中天的唐朝文化。絢麗的唐代服飾首先贏得了古代日本的青睞,對其同時期的服飾文化影響巨大。

一、紡織、縫紉技術提高

公元前3世紀前後,中國經過秦漢兩個朝代的發展,封建制國家得到發展和鞏固。於漢代開通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絲綢遠銷世界各地,高超的紡織技術聞名於世。此時日本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服飾文化還比較落後。當時日本人沒有針、剪,穿的衣服也簡單。《魏志》中記載,邪馬臺國己有養蠶、紡織等技術。統一國家後,便直接從中國江南地方傳入了這方面的優秀技術和製品。直到今天,日語中有關紡織的詞彙中還保留著「機」、「絞」等詞,說明他們參預這方面的關係該是多麼密切

秦人和漢人使日本的養蠶織綢業得到顯著發展,改變了日本列島上居民紡織與縫製技術十分落後的現狀。據《姓氏錄》載,在仁德天皇時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讓他們養蠶織綢,傳授技藝。允恭天皇時期,為促進紡織事業的發展,朝廷下令將原制絹的工人集中一處,統一管理,賜姓服部連。在日本的「秦人」、「漢人」,不僅推廣了養蠶織綢的方法,而且傳播了織錦、紡花技術。雄略天皇十二年(468年),日本又派人到中國江南聘請縫衣技工。《日本書紀》載:

「十四年正月戊寅吳織、衣縫兄媛、弟媛等,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使漢織、泊於住吉津。……以衣縫兄媛,奉大三輪神,以弟媛為漢衣縫部也。」

漢織、吳織、兄媛、弟媛,即是中國的織工和縫衣女。故直至今日,日本國內尚有不少人稱「和服」為「吳服」,在日本出售和裁剪和服的店鋪仍被稱為「吳服。屋」。中國紡織、服裝技術的傳入,改變了日本簡陋的衣著方式。而且據《正三倉院刊》記載:

「唐代運去了彩色印花的錦、績、夾擷等高貴織物,使日本的絲織、漂印等技術獲得啟發。」至今,日本紡織印染技術書籍中,仍大量沿用絞擷、蠟擷、羅、氈、綾、羽等中國唐代的漢字名稱。

二、服飾制度形成

服飾制度作為封建社會權利等級的象徵,受到中國曆一代統治王朝的重視。歷經殷商、西周、秦漢王朝的發展,到隋唐時期中國服飾制度已近完備。日本自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打開國門,開始積極引進漢文化,法制完備的唐代服飾制度被植入日本。603年,聖德太子按隋制制定反映冠服和朝服制度的「官位十二階」,按階位用冠,以色彩的區別顯示等級的上下的特點與中國的禮制可謂一脈相承。八世紀初,日本制定大寶律令,《大日本史》之《禮樂》七載:

「文武帝大寶元年,始依新令改制冠位服色。親王明官四階,諸王淨冠十四階,諸臣正冠六階,直冠八階,勤冠、務冠、追冠、進冠各四階。......一其服色:親王四品以上,諸王諸臣一品,皆黑紫;諸王二位以下,......皆漆冠,綺帶,白襪,黑革鞋。直冠以上,皆白縛口褲,勤冠以下,白脛衣。於是衣裳制度始備焉,」

718年,頒布了《養老律令》,進一步規定了服制和服色。719年2月,命令天下百姓的服裝都改成右枉。這是日本服裝進一步向中國服飾靠攏的重要措施,因為根據周制,中國人都是交領右枉,穿左枉則是胡服。到九世紀,磋峨天皇又詔令天下:

「……詔朝會之禮,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論男女,一準唐儀',

在解釋《養老令》的《令義解》中,甚至對縫衣的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承和九年,仁和天皇又下詔令:

記,改為漢樣,諸官殿院堂門閣「天下儀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皆著新額」

在《大寶軍防令》「兵士」之條中,規定士兵穿「唐式草鞋」。到九世紀初,在唐代服飾制度的影響下,日本完成了服裝上的中國化改革。

三、服裝配飾源於中國

木屐,俗稱的「跟拉板兒」,是穿著和服時的主要配飾之一,一直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日本。根據記載,木屐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文獻資料中,也不乏木屐的記載。如西漢史遊撰《急就篇》載:

「屐贏簍貧。」唐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

說的就是這種鞋履。《後漢書·五行志》載:

「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彩為絲」

在漢代,木屐已經成為老百姓所常穿的鞋子,男子穿方頭木屐。女子穿圓頭木屐,有天圓地方之意。現在日本人平常穿的木屐樣式和我國古代的木屐仍很相似,多為方形,婦女常用圓頭木屐。追溯日本木屐的起源,與中國木屐究竟有何關係,雖然沒有可靠的資料佐證,但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這些不得不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係。目前,許多觀點認為日本木屐,是在中國唐朝時期,隨中國服飾文化一同被引進到了日本,並一直流傳至今。這種推斷很有可能。布襪,日本寫作足袋,也是穿著和服是的只要配飾之一。最初的布襪,是由兩塊布縫合在一起,不分趾,在腳面系帶。《大寶令》中,原封不動地引用了漢字的「襪」字。日本文字源於中國漢字,由此可以推斷,當布襪由中國傳入日本後,為方便稱呼和一記載,沿用了中國的「襪」字。

結語:

服飾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直觀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水平及文化特質。唐日服飾有一定的共性和契合點,同時各有特色,在長期的相互交流中,對後來民族服飾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其影響直至今天。當今日本女性重新穿上和服並成為一種時尚,在許多慶典活動和「成人」、結婚、參拜神社等重要場合,提倡身穿民族服飾一一和服。我們今天透過日本的和服,還依稀看得到唐代服飾的文化因子。所以可知,唐日服飾文化交流的餘韻悠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
  • 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的影響
    日本的法令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國的文化,義武天皇大寶元年(701),日本頒布了《大寶律令》,其內容是借鑑唐朝律令而來。日本模仿唐朝實行租庸調製,建立戶籍,實行計帳制度。在中央機構上,也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和御史臺,建立了二官八省一臺,在地方時,參照唐朝的制度建立郡、國、縣、裡四級制。在京都,仿照唐府兵制,成立衛府;地方建立軍團,確立防人制度。
  • 歷代封建王朝的衣冠服飾,一場視覺的盛宴
    所以衣冠服飾是華夏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穿什麼衣服,對於古人來說,比今天更為重要和神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人到底穿什麼衣服,賞一賞華夏唯美的服飾,來一場視覺的盛宴。自黃帝製衣冠,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衣冠服飾就成了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
  • 如今漢服熱的時代,竟然影響了全世界的服飾文化?
    日本和服:唐朝影響最大和服最初的名字叫做「吳服」,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在三國時期,衣服漂洋過海傳入日本。吳服窄袖斜襟,色彩單一,並沒有在日本引起全民族流行,真正佔領潮流前線的,還是在中唐時期。在奈良時代,日本呢,想學習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就派了遣使來到唐朝,結果收到了大量超好看超耀眼的朝服。於是第二年,在日本的大街上,漢服就開始流行起來,作為唐朝的忠實粉絲,全日本還改用右衽,而且袖子也變寬,這時的和服又被叫做「唐衣」。
  • 天朝衣冠——古畫裡的中國服飾故事
    摹顧愷之洛神圖卷(局部) 清 丁觀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05 唐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文化廣採博收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貴族女服薄、露、透是中國封建社會絕無僅有的現象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第三次大變革簪花仕女圖卷(局部) 唐 周昉 遼寧省博物館藏06 宋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
  • 唐朝服飾的前世今生
    唐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鬆,人們安居樂業。而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現代一般意義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衣冠服飾,北朝胡服
    有些遊牧民族統治者,為了顯示統治威力,強行禁止漢族人穿戴漢族衣冠,甚至將違禁的人殺頭、車裂以示威。中原人士在淫威之下雖然改穿胡服,但是在結婚的時候,還是要穿上漢族衣冠行禮,可見其渴慕漢代禮儀文化的拳拳之心。一旦禁令鬆弛,漢裝便立即重新興起。100 餘年之間,在北方大地上,兩種不同的衣裝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民族和兩種不同的文化,始終在默默地對峙著。
  • 日本服飾曾廣受漢服影響,傳承至今,漢服卻成為中國永久的遺憾?
    古今中外,對於文化沒有抄襲的說法,只有傳播之意。而文化也不會只有單一源頭並在傳播過程中一成不變。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和服在歷史上是受到漢服的廣泛影響,並且傳承至今。日本曾經坦言和服是受到中國漢服的影響,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如今漢服卻成為了中國永久的遺憾!什麼是和服呢?和服的原意是「服裝的總稱」,但是後來專指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日本的和服可分為主室服飾和國民服飾。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繡,還有穿著的繁冗規矩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
  • 打破傳統,標新立異,唐朝服飾文化何以如此開放繁榮?
    唐代襦裙裝的形成和演變在很大程度接受了外來服飾文化得的影響,汲取外來服飾的精神風貌而保留了自身服裝的樣式。所以內外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歷史演變中最為獨特而又吸引人的一種成套的服飾了。襦,一般只及到腰部,雖然很短但很有特色,這也是唐代女子服飾一個特色。可是和襦相配套的衫卻很長,它們長至人的胯部有些或許更長。
  • 唐代女子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
    【摘要】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先進的政治制度、繁榮的經濟、先進的文化,對亞洲及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朝服裝的奢華、開放及多民族性也使得周圍國家爭相學習、模仿。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在唐朝三百年時間裡, 歷時了飛鳥、奈良、平安3 個時代。讓唐服紮根落戶,最終演變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裝——和服。
  • 中國歷史上的服飾文化,明朝恢復漢族衣冠
    遼、金、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族的服飾對中國傳統服飾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明朝建立後,取法周漢唐宋,全面恢復漢族衣冠。除上述傳統服飾外,明代服飾又有以下變化:龍袍是比冕服略低一級的袍服。在中國人的民俗觀念中,它還是皇帝的代名詞和替身。元文宗時,曾「出金盤龍袍及宮女」賜給速哥。
  • 韓服、和服都是受到漢服影響,為何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好
    近年來漢服雖然在中華已有復興之勢,而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要好多。溯本求源:華夏衣冠,萬國來朝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漢唐時期達到了巔峰,唐朝尤甚,文化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漢文化被周邊國家推崇景仰。
  • 《中國服飾鑑賞》:從歷史上各時期,看漢服在過去的流行美
    我國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我國衣冠服飾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古人將衣冠服飾看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古人崇尚「德」和「禮」,而對「禮」的規範,就飽含服飾。古人認為衣冠服飾體現了人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越高,儀表裝扮就越是要嚴整、潔淨。
  • 別再崇尚韓流,早在大唐時期,我國的服飾就對周邊國家影響巨大
    別再崇尚韓流,早在大唐時期,我國的服飾就對周邊國家影響巨大唐,經歷了十六國至南北朝近三個世紀的大分裂、大動蕩及民族三百年的大大遷徙、大融合之後,在隋朝短暫統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格王國服飾
    ,青藏高原地區各部族居民經歷了長達數世紀的共同發展,逐步達到心理素質、語言方面的一體化,藏民族及以青藏高原為基本地域的藏族分布格局在這一歷史時期最終形成,與分裂割據時期及13世紀以後青藏高原地區的歷史背景及社會特點相應,現代藏族文化的總體輪廓也基本在這一時期形成。
  • 唐代服飾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本文從唐代服飾與日本和服起源上解說兩者的淵源關係,並著力從唐代服飾的裝飾部分,如顏色、紋樣、配件、袖領細節等方面,說明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作者:吳小帆,江蘇師範大學  【關鍵詞】唐代服飾;和服;裝飾  唐代政治、文化、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服裝更是多彩、華麗、端莊、性感。
  • 民族服飾文化之爭:再論漢服、韓服、和服與唐裝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也讓很多人認為漢族根本沒有什麼民族服裝,其實我們漢民族不但有民族服裝-漢服,更有著深厚的民族服飾文化,且影響著整個東亞鄰國。漢族的前身被稱為華夏族,何為華夏?周公制禮始有華夷之分,春秋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陽銘說」傳承文化,讓漢服走進我們的生活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可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 高曉松:「日本整個繼承了唐朝這些東西」是否確有其事?
    唐朝全盛時期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韓國和日本因國土狹小而靠近海洋,一直保留著吃生魚片的習慣,而中國國土廣袤,因此僅有部分沿海地區保有這一習慣。
  • 日本繪製的琉球王國朝貢幕府將軍珍貴畫像,官員身穿明朝服飾前往
    明治維新以前琉球王國是一個獨立國家,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王朝朝貢,國王必須在得到明清王朝冊封才能正式即位,而即位後也需要前往江戶得到日本幕府將軍的認可。在江戶時期日本人將琉球王國來朝貢的使團繪製下來,我們現代可以看到當時身穿明朝官服的琉球使團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