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繪製的琉球王國朝貢幕府將軍珍貴畫像,官員身穿明朝服飾前往

2020-12-14 越南古與今

明治維新以前琉球王國是一個獨立國家,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王朝朝貢,國王必須在得到明清王朝冊封才能正式即位,而即位後也需要前往江戶得到日本幕府將軍的認可。在江戶時期日本人將琉球王國來朝貢的使團繪製下來,我們現代可以看到當時身穿明朝官服的琉球使團的盛況。

圖為1793年石裡洞秀繪《琉球入朝圖引》,隊列最前面有中山王府的字樣,代表琉球國中山王派出的使團。

琉球國使團前往朝貢日本朝廷稱為上江戶,這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屬於幕府統治,天皇所在地京都並無實權,外國朝貢使團只前往江戶幕府朝貢日本徵夷大將軍。當時琉球官修典籍《球陽記事》對此有詳細記載:「尚敬王十四年(清雍正三年),始定御使者於日本國穿明朝衣冠。自徃古時,齎捧國命至日本時,皆服大明衣冠朝見大守公。」

圖為1793年石裡洞秀繪《琉球入朝圖引》

1634年至1850年的二百餘年,琉球已經淪為日本薩摩藩控制的半殖民地王國,這一時期琉球中山王以謝恩使和慶賀使的名義,向日本派遣上江戶使節前後合計18次。

上江戶有兩個名義,為「慶賀使」和「謝恩使」。其中所謂「慶賀使」指歷代幕府將軍更替或有其他事宜,琉球派往江戶予以祝賀的使節。而所謂「謝恩使」是指琉球王即位或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后,派人前往江戶報告的使者。

1726年琉球官修典籍《球陽》中對於朝貢日本的江戶上行使者有服飾規定,書中記載上江戶使團人員大約在100人左右,最高級別以王子或按司為正使 、以親方為副使。上等官員必須身穿著明朝漢式冠服前往,而中官以下的穿琉球裝束。

琉球中山王府中山王的服飾明朝時期是明朝政府製作好之後賜予,官員按照明朝的規定製作品級不一的官服,等級按照明朝郡王府級別制定。明亡之後,清朝只是賜予布料,服飾為琉球王府自己製作,琉球王府根據明朝服飾典籍製作官員服飾,此時官員等級並不嚴守郡王府規制,而是按照明朝九品補服制度,最高等級出現了明朝一品大員的麒麟補等。

使者中等品級官員頭戴著烏紗帽,身穿明朝漢式官服長袍青紗衣,衣服前都有補子,腰間用角帶。圖為1793年石裡洞秀繪《琉球入朝圖引》,雖然此時明朝滅亡,但是身亡中國藩屬國琉球王國官員依然身穿明朝服飾出訪。

除了中上層使臣官員可以擁有明朝漢式服飾外,下層雜職官員,只服琉球衣服,不可以深穿明朝衣冠。圖為當時使團中下層官員。

相關焦點

  • 實拍明朝琉球國王畫像,國王服飾是明朝皇帝賜予,猶如中國官員
    琉球國是明朝時期主要的朝貢國,當時明朝承認琉球中山王為琉球國王。並賜代表中華正統的服飾給予琉球國王,當時明朝按郡王級別給予琉球國王七旒皂皺紗皮弁冠一頂和五章錦紗皮弁服一套,常服則是烏沙帽和圓領袍補服冠服。現存琉球國王「御後繪」的黑白照片,足以一見琉球王當時的明朝服飾樣貌。
  • 明代壬辰戰爭後,日本處心積慮藉助琉球開展朝貢貿易
    《明史·日本列傳》說:「帝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從此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子孫後代永遠不要徵伐日本。2不過,日本更有非常現實和狡猾的一面。到了建文時期,已經壓倒南朝的北朝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調整了對明方針,加入了向明朝朝貢的行列。
  • 琉球王國同時向兩邊朝貢 關係複雜曖昧
    比如說從日本本土一直到臺灣中間,這個海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這些島嶼到底是誰的呢?這些島嶼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島嶼裡面曾經出現過一個古國,這個古國就是琉球王國,那麼最近有些人在議論就是說其實日本人老霸著釣魚島,我們應該鼓勵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只是要要回釣魚島,同時還應該鼓吹琉球獨立,甚至有人說我們中國應該收回琉球,這種講法有根據嗎?
  •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古代朝貢體制如何最終瓦解
    東亞朝貢體系是以中國中原王朝為核心的等級制政治秩序,主要內容是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通過冊封,並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向外拓展。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和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和侵略,東亞朝貢體系在與西方條約體系的碰撞中逐漸崩潰。以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為標誌,朝貢體系開始走向衰落。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的慘敗,東亞朝貢體系最終瓦解。
  • 琉球王國興衰:中國海洋朝貢體系擴張與收縮
    中國人所繪的琉球地圖2009年3月17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日本,與日本外相籤署了將部分駐紮在衝繩的美軍撤往關島的協議,衝繩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而且書中所謂衝繩初民來自日本,衝繩文化是以日本文化為主體的說法也是不可靠的。事實上,自1429年之後,琉球就已經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琉球的統一不僅比日本本島的統一要早,而且在其鼎盛時期,琉球的國力也曾經比日本強盛,作為一個獨立王國琉球的興起、鼎盛和最終衰落,主要是中國明代海洋朝貢體系擴張和收縮的結果。
  • 明朝人在琉球做國相四十年,他的後代成為琉球五偉人之一
    程復回國之後,他的子孫留在了琉球,基本從事與明朝的朝貢事宜。不過,近兩百年後,程氏不復當年的興旺,後代凋零。這本是正常現象,富不過三代,貴不過百年,一家一姓,有盛有衰,乃是天道。但琉球國王卻不願曾立下赫赫功勳的程復家族從此淪落,因而下令虞秉憲過繼到程家,改名程秉憲。
  • 舊錦新樣 | 劉曉峰:琉球一八七五
    而更遠一點的背景則是一八七一年日本明治政府廢藩置縣,完成了新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後,第二年即宣布廢除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改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發展到一八七五年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可以說是日本政府吞併琉球這一既定國策的一個必然環節。琉球王國最後一個國王尚泰王(1843-1901)琉球王國被迫停止了對大清國的朝貢。
  • 日本暴雨衝垮了琉球遺址,「琉球王國」是怎樣變成「衝繩縣」的?
    今歸仁城是13世紀末期,琉球王國建立的一個城市。筆者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疑問:「琉球王國」是怎樣變成「衝繩縣」的呢? 1.「明朝藩屬」最早對琉球的記載是在隋朝,到1372年,琉球成為明朝的藩屬國。不光是物品、人才,朱元璋還在政策上給琉球「開了小灶」! 明朝實施海禁政策,禁止海上貿易,卻允許朝貢國來華貿易。但只對三個屬國「開了小灶」:琉球、真臘、暹羅。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1372年,朱元璋派出使者楊載,向琉球三大王國發出詔書,中山國、北山、南山接連臣服明朝,向明朝朝貢,成為大明帝國的藩屬國。同時,明朝一直保持「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思想,盡力幫助朝貢國解決困難。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從衝繩首裡城宮殿建築,看古代琉球王國接受明清冊封的歷史
    建於明朝時期的琉球王宮首裡城歷史是琉球王國國王居住的王府,從1429年建立第一尚氏的尚巴志定都在此,到1879 年第二尚氏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尚泰被日本趕出為止,這裡也是琉球王國四百多年的政治文化和對外貿易中心,因琉球國王被明清皇帝冊封的稱號是中山王,所以首裡城歷史上也被稱為中山王府。
  • 日本展出琉球國王王冠,為明朝時期中國皇帝賜予的最隆重服飾
    琉球王國末代國王尚泰王的王冠「御玉冠」近日在衝繩縣那霸市博物館展出,展出到明年8月。這是玉冠時隔2年的首次展示,玉冠上有12根金色條,上面有金、銀、水晶、珊瑚等7種裝飾,共288枚寶珠。玉冠金簪上代表王權的龍,雕刻得極為精細,重量約為600克,估計是在18世紀左右製作的。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十四年),日本德川幕府派薩摩藩率軍侵略朝鮮,薩摩軍攻佔首裡王城後,大劫七日,一切可動財物,全部裝箱運走。
  • 日本衝繩歷史:曾經的琉球王國
    琉球開始定期向明朝的。從史實可以看出,中國當時並沒有在琉球王國設置任何行政、軍事機構,也沒有對琉球王國的內政過多幹涉。更沒有對琉球進行過行政管理。中國朝貢制度實際是一種貿易方式琉球很窮向日本借貸250貫錢還不起中國的朝貢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貿易方式,被中原王朝當作安撫藩屬國的政策,奉行厚往薄來的原則,因此這種貿易就成為了號稱「萬國津梁」的琉球王國的主要經濟支柱。
  • 琉球的歷史,琉球王國是如何被日本一步步吞併的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向琉球三國發布了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指派弟泰期出使明朝。次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明朝作為回報,為三國提供了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在當時強大的明朝的支持和幫助下,三山國很快發展起來,並於1429年由中山王巴志統治了其他兩國,建立了統一的琉球王國,定王城為首裡城。
  • 明朝滅亡後,琉球為何對大明念念不忘
    大明帝國滅亡後,很多大明的藩屬國紛紛改弦更張,不過有兩個國家始終對大明念念不忘,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琉球。在明朝滅亡後,琉球國繼續奉南明政權為正朔,朝貢從弘光一直延續到隆武,最終因為明朝的徹底滅亡而結束。那麼明朝已經滅亡,琉球為何仍然對大明念念不忘?這就要從明朝和琉球國極深的淵源說起了。
  • 萬國津梁:看明代朝貢貿易是如何助力琉球開啟大航海時代的
    --《新講衝繩一千年史》 琉球王國位於現在的日本衝繩縣,是古代中國東南海上的一個島國。琉球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向北可以通往日本的九州島和朝鮮,向南可以通向東南亞諸國,西邊則與中國福建相鄰,四通八達,是天然的貿易中轉地。在明朝時期,琉球王國在東亞及東南亞的海上貿易關係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琉球王國當初作為明清兩朝的藩屬國,是如何稱臣納貢的
    古琉球王國即現在日本的衝繩縣,位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明洪武初年,琉球群島的三個國家山南、山北、中山分別派出使者帶著禮物---估計也就是鹹魚海帶什麼的,前往南京覲見,表示願意臣服大明。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為了鞏固與琉球三國的關係,特意安排福建地區有一技之長的三十六戶漁民定居在琉球,以教化當地島民。到了明朝宣德年間,中山國吞併另外兩國,中山國王被明宣宗冊封為琉球國王,並御賜姓氏「尚」,這個姓氏成為琉球的國姓,同時雙方還達成每兩年朝貢一次的條例。按照約定,朝貢使者只能從福建登陸,上岸後貢品須由福建布政使(省級官員)先行查驗。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的
    到宋元時期,按司之間在戰爭中不斷兼併,形成了山北、山南和中山三個王國。三國之間為了奪取琉球的統治權爭鬥了很久。明朝洪武年間,中山國王察度派人到明朝入貢。山北、山南兩國得知以後,也爭相派人趕往明朝入貢,希望得到明朝的認可和支持。有趣的是,最後統一琉球的並非三國卻是山南的一個按司巴志。1406年巴志首先奪取了中山國。
  • 琉球17世紀被日本吞併,根源是當了大明藩屬國還首鼠兩端?
    衝繩原本是琉球王國的首都,而這個琉球王國眾所周知,曾經是中國明清兩朝重要的藩屬國之一,並最終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被日本以「廢藩置縣」的名義吞併。那麼堂堂中華藩屬的琉球王國,為何會成為日本的「藩」呢?琉球「萬國津梁」的稱號,正是因其在整個東亞海上貿易中所扮演的重要位置,並為其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不過大量的財富也自然為琉球帶來了極大的危險,在日本戰國時期,琉球就已經多次遭到了倭寇的進攻。所幸這些襲擊姑且沒有傷到琉球王國的根本。實際上,在明朝嘉靖年間遭受嚴重倭寇襲擾時,琉球王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極不光彩。因此明朝派遣琉球的巨大封舟,也自然有對這個首鼠兩端的藩屬進行震懾的意味。
  • 此群島本屬中國,日本提出平分,被中國拒絕,後變成日本的一個縣
    中山國國王察度於公元1372年遣使來中國明朝朝貢,1383年,北山國國王怕尼芝、山南國國王承察度也相繼來明朝朝貢,至此,琉球三國正式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為了更好地維持明朝與琉球之間的朝貢關係,朱元璋還將福州、漳州等地的居民遷往琉球群島,這些居民被稱為閩人三十六姓,閩人三十六姓世代居住在琉球群島的久米村,被琉球人稱為「久米士族」,閩人三十六姓擅長造船、航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漢文,為明清中央王朝與琉球之間朝貢關係的維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