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2020-12-11 搜狐網
唐代服飾。


  【摘要】唐代服飾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裝飾影響頗深。本文從唐代服飾與日本和服起源上解說兩者的淵源關係,並著力從唐代服飾的裝飾部分,如顏色、紋樣、配件、袖領細節等方面,說明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作者:吳小帆,江蘇師範大學

  【關鍵詞】唐代服飾;和服;裝飾

  唐代政治、文化、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服裝更是多彩、華麗、端莊、性感。由於唐朝是一個開放性的朝代,與國外存在頻繁的貿易往來,其文化滲透於眾多國家,尤其是鄰國,其中唐代服飾裝對國外服飾所產生的影響至今仍存,尤其對日本和服影響深刻。本文重點分析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1、唐代服飾與日本和服的起源

  唐代世風開放,對外交流加強,域外多種文化如胡風、佛教文化、波斯紋樣、印度紋樣、拜佔廷紋樣等對唐朝服飾產生重要影響,使唐朝服飾款式多樣、色彩豔麗、裝飾手法創新、風格典雅。日本屬於「大和」民族,和服是其傳統服飾,日語稱之為「著物」,其除了保暖、護體外,藝術價值極高,尤其和服上裝飾更是美妙,如和服色彩豔麗、樣式美觀、和服上印有多種文案、腰部配有寬幅帶子等。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魏志·倭人傳》中述「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此種服飾簡單、單一,是和服雛形,至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和服定型,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2、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2.1唐朝紋樣裝飾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服飾紋樣表徵了時代的審美特徵。唐代服飾紋樣豐富多樣,有連珠紋、團窠紋、寶相花紋、牡丹紋等;連珠紋多以馬、獅、鴛鴦、鳳等動物為設計對象,主紋多為圓形、曲線形,形象較為抽象;團窠紋取花草樹木為設計對象,組織結構豐富飽滿、花瓣多層多樣;寶相花紋樣多以蓮花為設計對象,有聖潔、吉祥之意;牡丹紋花團錦簇、層次豐富,有富貴吉祥之意。同時,在刺繡工藝進步影響下,服飾面料上多繡百鳥朝鳳、富貴牡丹、吉祥孔雀等,以此裝飾服飾面料,提升服飾的美觀度。

  日本和服借鑑唐朝服飾紋樣,改變了傳統單布、單料形式,將一些圖文裝飾在布料及服飾上,其紋樣繼承唐朝曲線美、圓形狀特徵,多呈現循環紋樣;在紋樣原型上,選擇梅、櫻、藤、菊等植物紋樣,選擇龍、鳳、鳥、魚等動物紋樣,扇子、茶道具等器物紋樣,麻葉、龜甲等幾何紋樣,且有吉祥紋樣、正倉院紋樣、有職紋樣、唐草紋樣等,這充分借鑑了唐朝紋樣原型,且取紋樣吉祥、富貴、和睦之意。

  2.2唐朝色彩裝飾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服飾色彩是裝飾服飾的利器。唐朝襦裙有紅黃紫綠等色彩,其中紅色尤勝,且同一件服飾可著不同色調,如貴婦衣色豔麗多彩,「淡青色上衣,胭脂色裙,白帔巾」,「朱色長裙,紫紗罩衫,朱色帔巾」,女傭衣色搭配清新雅致,「褐色衣,白地綠色貼花半臂,翠綠色長裙」。由此可見,唐朝服飾色彩豔麗、色調搭配雅致,整體形象美麗非凡。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豔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3唐朝配件裝飾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唐朝服飾有帔巾、腰帶、帽飾、髮型、妝容等配件,如帔巾顏色眾多,其中記載「迎風帔子鬱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寬窄不一;腰帶寬鬆束腰、飾有圖文、或是結花、或是直接束腰;帽飾多樣,有幞頭、進賢冠、平巾幘、籠冠、鶡冠、通天冠等;髮型以高髻為美,有雲髻、雙環望仙髻、螺髻、烏蠻髻反綰髻等髮式,並以金玉銀玳瑁等支撐頭飾,以簪、釵、花、步搖等樣式頭飾,簪插有橫插、倒插、斜插;妝容多樣、豔麗、精緻,如紅妝黛眉、曉霞妝、面靨、櫻桃小口、佛妝等。

  隨著唐朝服飾影響的深入,及日本女子服裝要求的提升,日本和服在服飾配件上多有傳承與創新。「片月窺花簟,輕寒入帔巾」,日本和服很多增加了肩背上的服飾,其不僅有防寒、保暖功能,且提升了服飾美觀度。和服傳承了唐朝寬袍大袖,同時受唐代服飾腰帶影響,和服腰部配有精緻、色澤豔麗、富有多樣圖樣的寬幅帶子;日本在唐代腰帶基礎上創新後,現在有丸帶、半中帶、袋帶、名古屋帶等;面妝上日本女子粉面、闊眉、面靨、小朱唇、斜紅均與唐朝女子容妝相似;髮式上,日本古典女子長發梳理髮式多與唐朝相似,但同時不同於唐朝女性對長發的處理,日本女子多將長發與裝飾合為一體,現在日本傳統髮型,則是唐式髮型的延伸,且造型也以梳髻為主,頭飾多為花,用簪、釵之類,且用橫插、豎插等用簪方法。

  除此之外,日本和服在唐代服飾裝飾配件中帶、結等基本配件基礎上增加了多種配件,如帶揚、帶締、帶板、帶枕、腰紐等,這些配件上均有圖案、紋樣,且有鞋類、足袋、帽飾等附屬品。

  2.4唐朝袖領裝飾對日本和服裝師的影響

  奈良時期的服飾傳承了唐代寬袍大袖傳統,衣領上改變了原始「閉領」,出現了「坦領」,且不穿內衣,坦胸脯於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均表現了唐代及日本寬和、開放的文化氛圍。從袖領細節裝飾來看,和服深受唐代服飾影響。唐代袖分短袖、中袖及長袖,袖口寬鬆,日本和服根據袖子長度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留袖上現在有比翼裝飾;唐代領口有圓領、方領,且低胸、開放,日本也採用唐朝領口凹陷的設計手法,加寬加大領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和服的美觀效果,且以後在領子設計上,為防止領口過大、和服走樣,設計出伊達締,這增加了和服的美觀度。

  結語

  隨著時代進步,中日兩國服飾均發生變化,但由於唐代服飾突顯了開放、求美等思想,其對當時眾多國家及現代服飾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唐代服飾紋樣、色彩、配件等裝飾成分的影響頗深;當下,雖然日本多穿西洋服飾,但和服作為傳統服飾至今仍穿戴,且和服中所含的唐代文化、唐代服飾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高巖.中國唐代女裝與日本和服造型研究[J].遼寧絲綢,2009(03).

  [2]孫瑋,康素.唐代婦女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14).

  [3]李莉,陶輝.社會性別視角下唐代女性服飾的裝飾性研究[J].大眾周刊,2012(01).

相關焦點

  • 唐代女子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
    本文通過唐服及和服的材質、圖案、色彩款式等六個方面分別闡述各自的特點,來說明唐代女裝對日本和服的深淵影響。  作者:於豔晶,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汝利娜,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  【關鍵詞】唐代;影響;服裝;日本;和服  [中圖分類號]:J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195-01  眾所周知,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服是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公元3 世紀左右,《魏志· 倭人傳》中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可見和服的影子。
  • 日本和服:美麗的和服後面有個結,這是裝飾?還是有特別的用途
    每個國家都有它特色的傳統服裝,中國的傳統服飾有漢人的漢服和滿族人的旗袍,朝鮮韓國的傳統服飾是短衣長裙的朝鮮服,英國的束腰蛋糕裙,埃及的保聖服飾,有些非洲地區的國家的傳統服飾只需要幾片葉子和動物皮,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鄰國的日本的傳統服飾——和服
  • 他國服飾和服,與中國傳統的漢服,到底有什麼關係
    他國服飾和服,與中國傳統的漢服,到底有什麼關係去過日本的人一定知道,許多日本人在假日都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即和服。對於和服,很多朋友都比較陌生,甚至分不清漢服和和服的區別。幾年前,「愛國青年」誤把漢服當作和服。那麼,日本和服和中國漢服有什麼關係呢?和服其實是漢服的衍生品。
  • 驚豔至極的和服,起源於中國?!
    到了平安時代,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當時和服的名稱也很有趣,如「唐草」「唐花」「唐錦」等,無不體現著唐代女裝對日本和服的影響。日本和服的衣袖就受到了當時中國的影響,採取寬博的袖型狀態。和服適合於不同體態的人穿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正日本人在體形上的不足。
  • 日本的和服與中國的唐裝之間有哪些區別?
    在日本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即公元8世紀,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最為重大,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
  • 日本和服源於中國唐代,卻又與唐代的衣服不同,和服背後的小枕頭是啥?
    日本和服源於中國唐代,卻又與唐代的衣服不同,和服背後的小枕頭是啥?日本的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飾,日本的和服的樣式,也有參考中國的漢服,一開始他們的服裝,女性穿的被稱為貫頭衣,而男性穿的被稱為橫幅,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日本的女性服飾。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二、日本服飾文化及特點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和服,由於日本90%以上人口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極富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和服的產生與演變是日本服飾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然而此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其中奈良時代是日本與唐朝文化交流最頻繁、最高效的時代。在此時期下,日本直接將唐朝現有的佛教、儒教、律令政治等在日本施行,同時中國的服飾文化也直接衝擊或是影響了日本的服飾文化的發展與改良。故此,我們本篇專門論述唐朝盛世下,唐朝服飾文化對日本服飾的影響。
  • 揭秘日本和服後面「小枕頭」的作用,裝飾只是其一,主要是更加方便
    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譬如我國的唐裝,風靡全球,直到現在還能看到大街上的外國人買來穿在身上,不過效果卻是非常搞笑,說起服裝,其實日本也有他們標誌性的服飾,那就是和服,和服在日本有比較長的歷史,我們經常看電視就能看出來,不過網友們都紛紛嘲笑,說這種衣服看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再配個拖鞋完全不習慣
  • 為何日本女人和服背後有個包包?用來裝飾,卻對她們丈夫尤為重要
    去過日本旅遊的人,就一定見到過日本女人穿和服的樣子,其實就算你沒去過,在網絡上一定也看過很多日本和服的照片。其實只要大家觀察過,腦海中對於日本女人和服背後總有一個「包包」肯定也是有印象的。曾經就有不少人覺得它像個「枕頭」,但就算在當今社會,依舊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日本女性和服背後的包包有什麼作用?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
  • 日本和服、韓國韓服、中國旗袍,還是中國最美
    所創造的服飾文化更是紛繁多彩。這種歷朝歷代的服飾文化對古代中國的周邊國家影響很大。尤其以日本和韓國所受影響最深。現在日本的傳統服飾是和服。和服的樣式很多都來自於盛唐時代。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豔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該時代的服飾,就很好的融合了北方遊牧民族、西域服裝、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服飾特點,大膽開放且豔麗多姿,而且這種服飾文化也被不斷傳播出去。這個時期中日有了又一次友好的服裝交流,唐服漂至日本並最終演變為日本的民族服飾:和服。
  • 日本和服如此奢侈誇張 怎麼就被秦代的古裝劇給用上了?
    最近的一些關於秦朝時的影視劇,莫名其妙的就用起了日本和服,也不知道設計師是怎麼想的,先秦時的簡單大氣沒有了,充斥著各種花裡胡哨顏色的服裝,顯得那麼刺眼。實在看不出,這是秦代服飾?為何滿滿和服感?劇情是不是狗血已經有人說過了,我也不說什麼。我就是搞不明白一件事,為啥現在拍個古裝劇,除了清代這種明顯服飾標誌的,其他朝代的都特別喜歡學日本和服呢?
  • 日本和服的背後都有一個包,它的作用可不僅是裝飾,還有大用處
    除了櫻花之外,日本還有很多景點和特色的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不知你對這個國家了解多少呢?如果日本的遊客一定見過和服,這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服飾,十分的漂亮。不過看過和服的人一般都會產生疑惑,和服的背後為什麼要被一個小包呢?這個包是做什麼用的。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
    在我們對服飾的認識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就是一種服裝材料的創新應用, 其歷史悠久,最初是以信仰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據說穿戴銀質裝飾的服飾具有驅鬼降魔的功效,為人提供庇護。服裝材料與裝飾的混搭之美除了打破常規服飾材料外,材料的混搭也讓服飾充滿特色,服飾材料一般以軟質材料為主,因為人體本身的柔嫩肌膚決定了服飾材料的相應柔軟,故大家常把服裝稱為「軟雕塑"。
  • 唐代服飾的瑰麗發家史
    唐朝的服飾乃唐朝的服裝,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幞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裡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注意,現代一般意義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
  • 重塑和服:和服啟示錄
    位於美國的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s Museum)近日策劃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重塑和服(Kimono Refashioned)」,展覽從2019年2月8日開始持續到2019年5月5 日。80年代日本設計的風靡並不是日本設計第一次改變國際時尚。相反,正如「重塑和服」所揭示的那樣,和服——以其面料、款式、技術和裝飾圖案已經激勵東西方時尚設計師超過150 年之久。
  • 日本旅遊小知識:日本為什麼把「和服」說成「吳服」?
    日本旅遊:日本為什麼把「和服」說成「吳服」? 你知道和服的真正由來嗎? 帶你一覽和服的「前世今生」 其實日本人一開始並不稱和服為「和服」,那是西方人的叫法,和服正兒八經的稱謂是「吳服」。這個稱謂的由來要追溯到古中國的三國時期了……三國時期的東吳,女人們長穿的服飾跟現在的和服非常相似,而當時的東吳跟日本有通商往來,東吳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傳入日本,日本仿製東吳的服飾製作衣服並將這種充滿異域色彩的服飾稱為「吳服」。 在那時的日本,吳服是地位較高的達官貴人才有機會穿著的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服飾美學思想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穿裙的時尚起自漢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裙子的款式與工藝也在不斷更新完善,無論從款式、色彩或裝飾效果上都發生著變化。漢代的襦裙受深衣的影響,緊身適體,較少裝飾,體現出一種崇尚自然的樸素風格。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強有力地影響著服飾的起源,這就是原始人對自然、對動植物、對祖先以及靈物和圖騰的崇拜。故而人類初期階段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加懷疑地崇拜著母性,這些都對服飾的起源有著深刻的影響。前面會提到過舊石器後期的雕像與壁畫,還有日後萊斯彼格的維納斯、多尼。維斯託尼斯,這些文化並沒有就女子的面部進行深入的刻畫和塑造,而是著力於誇張女性的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