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的瑰麗發家史

2020-12-16 騰訊網

漢服文化歷程

唐朝的服飾乃唐朝的服裝,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幞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的發展到達全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了服飾空前的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是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服飾意義

服裝是社會政治的氣候、經濟基礎的晴雨表。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鬆,人們的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嶽仙掌、碑林石刻仿佛還縈繞著嫋嫋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裡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注意,現代一般意義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

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變 革

唐朝漢的漢服(即漢族服飾)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唐朝服飾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年代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他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遊運河時大船縴繩均傳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以見絲綢產量之驚人。

隋煬帝·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採取廣收博採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於今日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裡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也非濃豔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唐朝在現今服飾界,和對以後服飾業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出唐朝文化處於顛峰與極盛狀態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唐朝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並福蔭著後世子子孫孫。

交 流

唐朝服飾初唐到盛唐間,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裡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蹟。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此圖來源於搜狗圖片

唐朝服飾唐代是中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來源:漢服社總部

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

值班編輯:攸寧

相關焦點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
  • 唐代女子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
    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紡織、印染技術使日本的和服面料及加工更加細膩化。  二、服飾制度  服飾制度可以說是統治階級權利等級的象徵。根據某人的穿戴,我們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職位等。  (一)中國自開創等級制度開始,就受到歷代統治王朝的重視。唐代為進一步鞏固統治者的權利,服飾制度也被嚴格、詳細地制定下來。其主要是冠服制度。
  • 唐代服飾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裝飾的影響
    本文從唐代服飾與日本和服起源上解說兩者的淵源關係,並著力從唐代服飾的裝飾部分,如顏色、紋樣、配件、袖領細節等方面,說明唐代服飾上裝飾部分對日本和服上裝飾的影響。  作者:吳小帆,江蘇師範大學  【關鍵詞】唐代服飾;和服;裝飾  唐代政治、文化、經濟呈現一派繁榮,服裝更是多彩、華麗、端莊、性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服飾美學思想
    唐代的裙裝從用料上看,為了體現寬大飄逸的時代特徵,唐代婦女的裙子大多要用六幅以上的布帛拼制縫合而成。出自這樣一種政治背景,文宗還在為民間的服飾浪費問題制定政策,加強管理,可見問題之嚴重。禁衣令是制定了到底實施得怎樣卻是另一回事。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草履深受唐代婦人的喜愛。電影中的男性服飾電影中的狄仁傑身穿圓領袍衫、頭戴幞頭、腳蹬長靿皂革靴,雖然服式相對女裝較為單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圓領袍衫屬上衣下裳連屬的深衣制,一般為圓領、右衽,領及衣襟處有緣邊,前後衣襟下緣各接橫襴,以示下裳之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例如唐代名畫《步輦圖》、敦煌莫高窟,窟南壁的《觀音經變相圖》和西安唐代韋洞墓壁畫。唐代服飾由於胡服的影響,唐代男女有一種翻領的袍服式樣。有些武士也仿照此風,將圓領讕衫的領子解開翻在兩側,露出裡面的內衣。李賢墓中壁畫上,有一位手扶長劍的侍衛就採用了這種穿法。
  • 從千年前的日本服飾研究唐代漢服,你覺得靠譜嗎?
    中國唐代實力鼎盛,日本遣唐使在領略繁華的長安和高度的中國文明後,不禁對大唐頂禮膜拜,將大唐服飾、制度、律法、節俗、技藝等各類文明帶回日本,日本天皇下詔:「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從此中國唐代服飾在日本生根發芽,,尤其奈良時代,仿唐之風更是鼎盛。
  • 唐代男子主要服飾之幞頭紗帽與圓領袍衫
    幞(fu)頭紗帽與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飾。幞頭又作「襆頭",它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布帛,由東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唐代是幞頭盛行的時代,幞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盛唐以前的巾子樣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制:一、平頭小樣。這種巾子流行於武德至貞觀年間,其形制比較簡單,一般多製成扁平形狀。二、武家諸王樣。這種巾子,據《唐會要》記載,始創於天授二年(691),為武則天的發明。
  • 中國傳統服飾之美齊胸襦裙,也是唐代女性服裝的代表
    一、何為齊胸襦裙齊胸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裝的稱呼,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漢晉以來裙子的裙腰束於腰上。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裝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的一種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
  • 《唐宮仕女圖》:民族融合下由簡樸到豐腴,唐代女性服飾演變之路
    胡服成風尚,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唐代女性服飾顯著的變化總結唐代三種形式的裝扮可知,唐代最為明顯的是出現了胡服風尚。另外,傳統的糯裙裝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越來越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說: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己也。胡化之風席捲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歡胡風的人更是囊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最能體現人們日常生活與審美的,莫過於服飾,而唐代服飾,色彩明豔、紋飾花哨,奢華而又標新立異,令人目不暇接。
  • 唐代官員在服飾上,是如何區別等級的?_澎湃新聞-ThePaper
    X 唐代官員在服飾上 有1個回答 隋唐官服等級有很嚴格的制度限制一般從服色、款式、配飾等幾個方面來區別等級最明顯的就是官品服色制白居易的「江洲司馬青衫溼」中的青衫就是指當時九品官的自己因為唐代曾經在武德
  • 陝西發現唯一唐代朝服完整飾品,中國從古至今時尚服飾你最愛哪個?
    陝西發現唯一唐代朝服完整飾品,中國從古至今時尚服飾你最愛哪個?這組銅組佩由銅構件和珠子串接而成,再用銅扣卡在玉帶上,垂在雙腿兩側,製作精美、用料考究,與現存的三梁進德冠、玉帶、班劍共形成一套完整的唐代朝服飾品,為研究唐代朝服文化及禮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那麼中國從古至今時尚服飾你最喜歡哪個朝代服飾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這樣的名士,以特有的「魏晉風度」有意追求服飾的散漫和隨意性;一方面是民間百姓的服飾不再受到朝廷禁令的限制,從朝廷到民間,從上到下,都有一種不拘禮法的衣著風氣。尤其是唐代,穿著胡服成了極為普遍的社會風尚。這裡所說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唐代,既是中外服飾大融合大發展的時期,也是服飾觀念最為開放的時期,這一點典型地體現在女子服飾的解放上。婦女敢於穿著表現體態美的袒胸露背的「性感時裝」,在這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史上絕無僅有,是女子服飾最為解放的年代。西域少數民族和波斯等中亞、西亞各國的舞蹈,對唐代的服飾也有很大影響。
  • 唐朝服飾的前世今生
    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現代一般意義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唐朝漢的漢服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才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 唐代男性服飾之袍衫——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
    在熱播的唐代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觀眾對劇中人物服裝造型有口皆碑。男性裝束也顯得很講究很特別。《長安十二時辰》劇照「袍」指有裡子的袷衣,冬可絮棉,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圓領、窄袖、右衽,領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衫」則是單衣,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衫,單衣也。」袍衫屬長衣,長度一般在小腿至腳面之間,唐顏師古注《急就篇》:「長衣曰袍,下至足跗。」
  • 「士女皆競衣胡服」:唐代女性服飾的胡化之風
    在唐朝立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無論皇室貴胄還是市井庶民,都以胡風、胡服為時尚,自然使唐代服飾演化出了明顯的胡化特色。「五胡亂華」之後的社會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以後,又一個周邊少數民族空前活躍的時期。
  • 唐朝女性的服飾很奔放?
    唐朝女性的對襟齊胸襦裙常常給我們留下性感、香豔的印象,唐詩所說的「慢束羅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晴雪」,應該就是指這種服飾。最性感的唐朝襦裙,並不是對襟齊胸襦裙,而是一種深U型袒領的高腰襦裙。山西萬榮縣出土的唐睿宗女婿薛儆墓石刻畫仕女,穿的就是這種袒領襦裙,領口開至胸部,裙帶束於乳下,乳房露出四分之一,看起來有點接近今天許多女性秀身材的深V性感裝。這應該是唐代宮廷女性的裝束。
  • 為什麼唐代有很多男扮女裝?
    在中國悠久的封建社會裡面,服飾文化一直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古時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1]開始,服飾文化的發展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階級性。即以服飾實際上是作為區分貴賤、身份等級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依據階級等級規定相應的服飾制度。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商:服飾的基本形式為上衣下裳,右衽交領,呈現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點。周:宗法制的產生決定了服飾的尊卑,如冕服、弁服等,出現深衣(衣裳相連)。魏晉南北朝時期衣著唐代男子一般著圓領襴衫、戴軟腳幞頭女子一般著豔麗大袖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