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凝聚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為中華文化發展繼往開來

2020-12-12 吉澤爾帶你去旅行

幾度衰敗湮沒的豫園,新中國成立後一次次得到整治、修復、重建和維護,歷史和現實終於接筆。「奇秀甲於東南」的一代名園如枯木逢春,再續輝煌。尤其是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豫園聲名日隆,許多人不知有城隆廟而只知有豫園。

今日的豫園已不只是一座園名,它成了一個品牌,豫園商城、豫園旅遊股份公司、豫園街道。不少單位或機構都用「豫園」冠名。與此同時,它又成為上海的一個地標,不管什麼場合,只要一提起豫園,人們馬上會想起南市老城用那一片充滿盎然古意與現代氣息的土地。在那裡每天都有許多外地人、上海人,還有外國人,彼此各求其樂。城隍廟香燭繚繞,商城裡生意興隆,豫園裡遊人如織、園一像園,廟一城廟,市一像園雨城,三者渾然一體,構成盂聲中外的豫園旅遊區。農厚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相容並存,成一大景觀。

這裡,有必要提及豫園與商城的關係。種種文化現象並存,很大程度上通過商場的經營表現出來豫園周邊的店鋪商販究竟始於何時,很難考證確切的年代,大體的時間在清道光、威豐年間。隨著園林景物的荒廢,空地日多,小商小販,江湖賣藝之流有了生存的空間。再後來園景進一步遭到破壞,許多地方成為瓦礫場,又給商、藝人提供了發展之機。日積月累,終至城市。

簡而言之,先園退而後商業進,到清同治年間,廟市與豫園舊址已連成一片,清人王韜在其《源雜誌》中所記的狼園,已完全商場化了「園中茗肆十餘所,蓮子碧螺、,芬芳欲醉。夏日卓午,飲者雜遇。」「茶而外,設肆物者又百餘家。隙地雖多,絕無一卉一木,堪以怡情,園林幽趣,蕩然矣。」一句「絕無一卉一木,堪以怡情」,讀來不免心酸心碎。到解放前タ,豫園已被大多數人忘卻、人們記住的是老城隍廟、以及它的茶樓廟會、商鋪小吃、梨膏糖、五香豆、拉洋片,還有花鳥蟲魚和測字算命。

今日的豫園商城非昔日商場可比。古園起死回生,聲名遠揚,大眾心目中,「老城隍廟」漸漸被「豫園」所取代。原商場幾經改造,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成了「像園商城」,數百家大小商店,近兩萬種商品,形成「小,土、特、多」的經營特點。「小」者,指以小商品為主:「土」者,指各地土特產;「特」者,指特色商品,「多」者,指品種花色規格多。其中不少商品有鮮明的中華民族風格,附著著傳統文化)內涵、代表了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比如、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定教文化樂文化,等等。於是、中國人出訪,少不了到這裡選一些小禮品送給人:外國人到上海旅遊,也要到這裡挑一些小几帶回去留作紀念,在這些小禮品、小玩藝兒身上,有深深的中國烙印,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

和廣義的豫園商城多元化文化不同,狹儀的豫園園林,傳承張揚的始終是傳統文化。今日的豫園,沒有時尚的器,酒樓、咖啡吧不見蹤影,也沒有像海上其他公園那樣,放著音樂跳交誼舞,叫著拍子練健美操,園中是那樣的怡靜悠然,濃農的古意飄西在各個景區,催人發古之思情,陶辭於詩情畫意的美景之中。這樣的遊覽真正是修身養性,是吮吸傳統文化的精華,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

中華文化,首推詩、書、畫,文人相聚,少不了談詩論畫,潑墨揮毫,暢抒篇章再豪情。豫園自建成起,書畫家聚會、切磋、展覽就形成傳統。清道光年同豫園就有書畫會組織團體,吳昌碩曾任會長。光結年間,任伯年、蒲竹英、虛谷和尚等,以豫園為點創作書畫。同治年間、書畫家股某的父親在豫園創辦飛丹圖,既作為收購併銷售書畫的營業部,又供書畫家集會、交流、創作與住宿。一代上海畫派的重要人物政綺、吳酒、任能、任、任伯年、吳昌碩都經常出人飛丹閣,任伯年的不少畫作均有「作於飛丹圖」的題記。

1960年、市、區兩級文化部門先後請沈尹默、郭紹虞、豐子愷、吳胡帆、謝稚柳、王個簃、賀天健、唐雲、程十髮、朱屺瞻、吳青霞等當代書畫大家30餘人到豫園賦詩作畫。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每年二三次的書法家聚會活動,從未間斷。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這樣的活動復又開始。劉海粟、謝稚柳、唐雲、應野平、田恆等50多位書畫大師幾度到豫園參加雅集聚會,留下了一批珍貴墨寶。1979年,得月樓再次成為書畫樓,綺藻堂中陳列著只供鑑賞的名家作品和可供出售的書畫新作,還不時聘請知名書畫家親臨現場一展身手,讓中外書畫家們聯誼在來豫園收藏甚豐,除原有明、凊精品外,另收有一批現當代作品,兩者總計2000餘件,這使它有資本不斷舉辦各種書畫展覽、畫家雅集、學術研討、出版畫集等活動,以此推動海派書畫的興盛,為譜寫海派書畫藝木新篇章再作貢獻。凝聚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為中華文化發展繼往開來、這是今日豫園文化的根本目的。

相關焦點

  • 臺灣最大優勢 深厚中華文化底蘊
    《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是臺灣最大的文化優勢》為題發表了這篇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文化構成中的中華文化   記者:您怎麼看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   楊渡:2009年10月的時候,馬「總統」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重點。不久前我在海基會的一個研討會上,也談到臺灣文化構成裡面的中華文化特色。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本網12月3日訊 近日伴隨冬意而來的還有日漸濃厚的西方節日,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我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開始為之雀躍。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中國哪個省的文化底蘊最深厚?
    中國哪個省的文化底蘊最深厚?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三大省份。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幾千年了,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斷層過的文明。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更新不輟,歷久彌新。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包容,大度,共同繁榮的形象。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在這片古老悠久的中華大地上,智慧的先祖們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傳奇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豫園餐飲老字號參展2020中華老字號博覽會
    我是遊玉敏,很高興今年能在現場為大家展示南翔小籠饅頭的包捏技藝!」上午10點半,來自豫園南翔饅頭店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遊玉敏,在第十四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南翔饅頭店120周年展示專區開啟了一場特殊的直播。
  • 南京博物院:以紫砂為載體講述中華文明史
    人民網南京1月30日電(記者 趙鐸) 1月20日—3月20日,為期兩個月的「紫藝弘道——中華文明紫砂藝術首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紫砂為載體講述中華文明史的主題展覽。
  • 瞄準中華文化,助力特曲復興!瀘州老窖借勢中華美食群英榜,傳遞特曲品類文化魅力
    1月3日,為助力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啟動儀式在河南鄭州隆重舉行。這是豫菜復興的盛宴,也是瀘州老窖特曲攜手豫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同一天,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成都站也正式拉開帷幕。 啟動儀式上,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李光傑致辭時表示,中華文明千載悠悠,凝聚了數不盡的文化精粹,繁衍出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
  • 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 儒家文化展區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多次提到孔子,提到儒家經典,向世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山東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發源地,以更富時代魅力的齊風魯韻讓世界眼前一亮。推動中華文化在核心價值層面「走出去」,文化底蘊深厚的山東責無旁貸。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中華詩詞是社會整合互動的特殊紐帶。中國人相信「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用「溫柔敦厚」的詩教整合大大小小的家庭和家族。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從城市到鄉間,文人雅士以詩會友、唱和酬答,把本來容易為精英階層壟斷的文化普及到整個鄉土社會,用文化而非利益為紐帶實現社會的整合與互動,促進了人文社會的形成。  中華詩詞是人們安頓身心的精神家園。
  • 民法典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我國民法典系統整合新中國70多年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借鑑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
  • 上海豫園x瀋陽故宮文創 以文化聚變為中街·盛京龍城文化休閒廣場...
    豫園股份擁有深厚的產業運營基礎,歷經多年發展,已形成珠寶時尚、文化商業、文化餐飲娛樂、文化食品飲料、美麗健康、智慧零售、國民腕錶等七個產業集群,擁有國內16個中華老字號和一眾領先品牌,以及多個全球知名品牌等為核心的產業品牌資源,聚焦好產品打造進行全面產業升級。
  • 從「中華商業第一股」到全球一流家庭快樂消費產業集團 豫園股份...
    豫園的發展得益於與時代的同頻共振,從以豫園商圈地區業務為主的上市公司,到成為資產上千億的家庭快樂消費產業集團,豫園股份也是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優秀樣本。三十年來,豫園始終和股東、員工、社會共同成長。秉持著文化與商業的厚重基因,豫園不斷在傳承中創新,既堅守著歷史的沉澱,也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活力。
  • 上海豫園:400年歷史的古老園林死而復生,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尤其是1986年、原南市區政府斥資600萬元,參照清乾隆年同豫園的布局,分三期再次進行整修、體現江南古典園林的特色,先後對玉玲瓏、九獅軒等東部景區、內園的古戲臺進行修複式移建,耗時三年有餘。再次整修後,豫園典雅精巧,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得當,秀麗景色更勝當年,成為中外遊人所喜愛的參觀遊覽場所。450年前豫園始建佔地70畝,今天豫園佔地僅30多畝,為初始面積的一半,然當年佳景已基本恢復。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前言我們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大國。各種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使我們文化自信的出處。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統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易經》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頭,也是儒、道共尊的經典。《道德經》的出現使道家成為獨立的思想流派。而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中原,並逐漸與儒、道融合,構成佛與儒、道,三足鼎立的格局。
  • 漢字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寫好字也是做中國人的光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哪些屬於中國文化呢?我認為,最有中國文化內涵和底蘊的乃屬中國漢字。1、中國文化中最有活力的當屬於漢字。漢字不論在知識匯集和藝術美觀上都是被公認的,尤其漢字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漢字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值得驕傲的國粹和文明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漢字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不僅中國人喜歡漢字,不少外國人也喜歡上了漢字,漢字有文化內涵和底蘊,其魅力讓你鑽進就會出不來,你會被漢字所學,越漢字所愛,漢字給你知識使你有學問,漢字讓人賞心悅目。
  • 香港青年學生參訪神玉藝術館 愛港愛國尋中華文化之根
    2019年8月2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及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資助的「香港青年學生北京交流團」應邀來神玉藝術館參訪。尋找心靈回歸,愛港、愛國、愛中華文化,走中華文明之路,尋中華文化之根受到廣泛關注。
  • 中華飲食文化學院簡介
    康師傅中華飲食文化學院是由康師傅控股集團投入長期預算做飲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廣。是康師傅實現飲食文化研究和傳播任務的先鋒。對內,讓集團內部深入了解開發產品背後的飲食文化底蘊,形成系統性思考,培養前瞻性能力;並為籌建中華麵食博物館梳理基礎知識。對外,希望邀請諸多文化學者、有志之士加入,集社會力量共同發展和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性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想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以儒、釋、道為主體要素構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深邃睿智,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
  • 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
    文:河東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穩健地走向未來,必須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傳承好傳統文化,用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感召人、激勵人。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凝聚人心來說,傳統文化的影響都是全面的、深刻的。在歷史進程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大多煙消雲散,中華文明則是其中唯一具有連續性的文明,它不僅沒有間斷,至今依然在發展和壯大。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底牌。為什麼它可以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新時代美育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豐富的傳統美育資源,是我國新時代學校美育發展的文化沃土與根基,對於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為此,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將優秀的人文精神凝練為當代的美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