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胡志明在中國的家喻戶曉,越南領導人黎筍卻顯得有些低調,但是黎筍的低調只是相對胡志明來說的,因為事實上,黎筍在中國的名聲也不小,但是卻顯得並不那麼親切,甚至讓中國百姓痛恨。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按照慣性思維,我們認為初期的越南那就是胡志明的越南,胡志明這位「胡伯伯」就能夠完全代表越南的一切,也是越南唯一的代表。這樣的人,在越南想必是「純粹的」「唯一的」或者是「神聖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胡志明的功成名就,似乎更應該是一種妥協的結果。
越共自從建立之初,就似乎不那麼激進, 也從未形成一人執政,萬人拜服的局面,越南的走向和決定,往往是來自高層之間的互相妥協,早期的越共就是如此,但是黎筍卻是個另類,因為他很「強勢」。
外來的和尚並不好念經,胡志明亦如此。
胡志明早期在法國打工,後來加入共產黨,受共產國際指派返回越南整合越南本土的革命勢力。胡志明屬於外來派,雖然頂著「根正苗紅與正宗」的大帽子,但是因為本土派勢力已成,胡志明難以掌權。後來在黨內鬥爭中,胡志明被排擠出去,一度十分落魄。
後來越南本土派在1940年的暴動中損失慘重,包括總書記在內的數百名高層幹部被逮捕,胡志明再次奉共產國際的命令回國進行整頓,這也是胡志明政治生涯的新起點。
回國後,為求生存,胡志明聯合本土派參加了政府,隨後抓住機會一舉擊垮了越南政府中其他的左、中、右所有的政治力量,徹底掌控政府,控制越南北方。
此時的越南領導層由「四駕馬車」所組成,他們分別是黨主席和國家主席胡志明、總書記長徵、總理范文同、南方局書記黎筍。
其中胡志明是國家的代表,黨的代表,但他是外來派,本土根基不深,不過他也有優勢,那就是他與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密切,掌控者強有力的外部資源。長徵則是本土北方派最具實力的人物,黎筍是南方派的代表,而范文同是個能力強的和稀泥的角色,與胡志明親近。除此之外,軍隊裡還有武元甲這種實力大佬。
鑑於當時的國際環境,越南國內鬥爭的需要,越南高層才逐漸接受胡志明為最高領袖,之所以這樣選擇,不是胡志明能打仗,也不是胡志明會玩政治,而是因為越南需要國際上的幫助,而胡志明的中蘇背景和資源是其他任何人所無法取代的。
把胡志明推上去,目的就是為了抱住外界大腿,尋求國際支持。
共識形成不久,長徵就倒了,因為他太激進,土改過激,殺人太多,被趕下權力巔峰。長徵倒後,胡志明兼任總書記,但是胡志明在越南是人生地不熟,根基又不深,只能依靠黎筍的幫助來實現對政務的處理,這樣,黎筍就逐漸掌控了權力。到最後,胡志明乾脆將總書記的職務讓給了黎筍,時間是1960年。
此時胡志明已經老了,他將在1969年去世。
而黎筍的事業正在穩步提升。赫魯雪夫上臺後,大搞批判史達林,批判權威,批判個人崇拜,此時越南正在搞胡志明的個人崇拜,蘇聯對此不滿,黎筍見風使舵,向赫魯雪夫示好,逐漸被莫斯科看重。
因此另外,當時中蘇關係已經逐漸惡化,越南也進行著不間斷的戰爭,再加上蘇聯方面嚴格制止搞內部清洗,杜絕血腥殘殺,所以為了取得支持,越南只能認同蘇聯的理念,接受蘇聯的指導。而黎筍本人在一系列事件中,都對莫斯科方面表現得極為順從,黎筍本人在倒向蘇聯的同時,也逐漸的變成了反中人士。
胡志明去世後,很顯然,在越南高層內部已經沒有力量去對抗黎筍了,胡志明去世了,長徵倒了,范文同繼續和稀泥,而偏偏黎筍性格又十分強勢,有蘇聯撐腰,所以氣焰十分囂張,就這樣,制衡了胡志明一輩子的黎筍,擔任了26年的總書記職務,直到1986年去世。
可以看出,黎筍的成功登頂,是有著堅實的實力基礎的。首先胡志明在越南並非一枝獨秀,他一直同時被幾股勢力制衡著,黎筍作為南方派的強硬代表,不僅根基雄厚,能力出眾,而且在搖擺之中總能選對方向,傍上了蘇聯這棵大樹。胡志明去世後,中越關係逐漸破裂,越南也全面倒向蘇聯,親蘇的黎筍上臺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