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需要多少車位?我們的停車場缺口究竟有多大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一座城市需要多少車位?我們的停車場缺口究竟有多大——

  今晚,我的車停哪兒?(民生視線·新型城鎮化,如何更舒心?①)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新城拔地而起,舊城改造提升。快速發展的城鎮化,有沒有讓你的幸福指數更高?在城市打拼、逐夢的你,覺得生活還有哪些不便之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人」。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新型城鎮化,如何更舒心?」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編 者

  停車入位那麼難,我們到底有多少停車位?

  北京居住停車缺口達129萬個,夜間停車供需矛盾突出

  「要是自己有車位,誰願意天天『打遊擊』啊?」去年下半年,北京市民吳菲菲搖號買了輛新車,沒過幾天,喜悅便化作了煩惱——雖說居住的是高檔小區,但小區裡配建的車位早就賣光了,租賃的車位也寥寥無幾,路側停車包月400元,但不保證固定車位。「有時回家晚了,繞半天也找不到車位,只好冒著貼條的風險隨便一停,第二天一早抓緊挪開。」

  停車難,不僅僅出現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汽車社會加速到來,在許多中小城市,「今晚車停哪兒」也成了困擾有車族的麻煩事。

  停車難的背後,最直接的原因在於車位供給不足。要健全停車場、解決停車難,首先就得搞清供需現狀,估算出缺口規模。

  一座城市需要多少停車位?

  一般而言,城市車位的需求與機動車保有量直接相關。一輛車,既需要滿足長時間停放需求的相對固定車位,即基本車位,也需要滿足出行中臨時停放需求的停車位,即出行車位,二者相加,即為車位總需求。

  2015年9月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提出,規劃人口規模大於50萬人的城市,停車位供給總量宜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1.1—1.3倍之間。「1.1—1.3這個區間其實屬於經驗值,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空間的大小。」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舉例說,在美國,車位與車輛的比例高達2.5∶1,這顯然是人多地少的我國難以做到的。目前,北京的機動車保有量在570萬輛左右,照此推算,理想的停車位數量應在620萬—740萬個之間。

  那麼,我們現在有多少停車位?

  過去,業界普遍認為,我國城市中車輛車位比大致為1∶0.5。一些城市發布的數據更令人吃驚:截至2015年9月,廣州市登記在冊的規範停泊位約66萬個,汽車車位比約為1∶0.3;截至2015年6月底,蘇州的汽車保有量超過275萬輛,但市區停車位僅42.4萬個。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城市發布的數據僅涵蓋了已經備案的停車位,並未納入單位內部車位等大量非經營性車位。2016年,北京市開展了停車普查,結果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嚴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鎮地區最終核定車位總數為382萬個,按照夜間22:00後的實際停車情況,停車總數為384萬輛,供需總量大致相當。

  既然如此,為什麼市民還會感覺停車難呢?問題就出在車位供給的結構失衡上——市區外圍、新建城區、機關單位、封閉大院中閒置了許多車位,但老舊小區、城市中心地帶卻車滿為患、一位難求。就拿北京來說,居住停車需求與居住停車位比例應為1∶1,但實際只有1∶0.63,缺口達129萬個,致使夜間停車供需矛盾突出。

  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應該拿出多少空間用來停車?

  既要在建設上擴大供給,又要在管理上規範秩序,真正做到「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健全菜場、停車場等便民服務設施」。專家表示,合理的停車需求應當儘量滿足,停車場的供給應當有序擴大;但從城市發展、管理交通的角度來看,建設也不能「大撒把」。

  「一個停車位,如果建在地面,需要消耗25平方米,若建在地下,算上進出通道、坡道、圍牆,需要40平方米。」郭繼孚說,這一水平與當前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相近,「比很多家庭的客廳都大!」

  只有認清這一點,才會有更多人去認真思索: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我們到底該拿出多少空間用來停車?

  「這幾年,為了緩解紅葉時節的停車壓力,北京香山腳下的停車場又擴建了。可是,市民們去香山觀賞紅葉,開車真是最好的選擇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交通所所長趙傑認為,相較於限行、限購等強制性措施,對作為靜態交通設施的停車場加強管理,是一個更理性也更少爭議的交通調節手段。住建部在《城市停車設施建設指南》中也提出,停車供應體系應當按照「適度滿足基本車位,從緊控制出行車位」的原則來打造,城市中心區更是要控制停車泊位規模、放寬停車價格管制,從而發揮以靜制動、疏解交通的目的。

  遺憾的是,目前的停車管理並不盡如人意,「違停受罰」也只是隔靴搔癢。

  「前些年,北京為了利用價格手段控制小汽車出行,將日常通勤需求更多導向公共運輸,提高了停車收費標準。這之後,由於缺乏精細化管理細則,仍有不少停車設施處於實際上的免費使用狀態,還有些單位將低價、免費停車作為職工福利,導致收費標準難以落實,大幅削弱了通過停車調節交通需求的功能。」趙傑說。

  在郭繼孚看來,執法出了問題、價格沒起作用帶來的停車管理失序,是停車供給不足、造成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之一。

  專家建議,真正解決停車難,不僅要在建設上下功夫、擴大供給,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規範秩序,二者缺一不可。打破惡性循環,惟有通過嚴格執法提高違停成本,真正做到「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

  趙傑建議,治理停車亂象,一定要配合打擊「黑停車場」、亂收費等措施,或者藉助電子化技術手段等來規範停車收費。

  破解停車困局,僅僅多建停車場就夠了嗎?

  「上天入地」,錯時共享,提升空間和車位利用效率,完善市場良性運作機制

  停車要入位,首先得有位。在規範秩序、暢通機制的同時,必須想方設法儘快彌補缺口。近年來,不少城市和企業已就擴大供給探索出一些有效路徑,值得推廣複製。

  「上天入地」,挖掘空間使用潛力。

  過去,北京空軍總醫院門診大樓前的地面車位一度只有30個,如今,這裡「長」出了兩座約7層樓高的「停車樓」。垂直循環式的機械車庫並不多佔空間,卻能多提供96個車位。前不久,趙傑在杭州考察時發現,某老舊小區闢出寶貴的空間,建了一個地下5層的圓筒形機械式停車設施,「人把車停到入口處,車庫可自動完成停車,整個車庫佔地僅百餘平方米。」今後,地上、地下停車庫和機械式停車庫等集約化的停車設施,有望成為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利器」。

  錯時共享,提高車位利用效率。

  一邊空空蕩蕩,另一邊滿滿當當……車流如潮汐般往復,讓公共場所與居住地之間的停車位常出現明顯的「冷熱不均」。到了夜間,北京147萬個公共建築車位中僅停下58萬輛車,約六成可供使用。

  打破冷熱不均,要靠信息化。「停簡單」、丁丁停車……近年來,全國已有超過200家企業研發了各種智慧停車APP。有些平臺開發出「停車電子地圖」,將停車場分布、空閒車位數等信息「一網打盡」,讓車主得以「有的放矢」地停車;有些平臺為居民車位安裝智能車位鎖,讓居民可在空閒時間將車位租給其他車主;一些城市也行動起來,比如廣州就擬搭建統一的停車引導平臺。

  循序漸進,規範路內停車秩序。

  郭繼孚介紹,目前北京城六區及郊區新城居住區中,佔用內部空地以及內部道路隨意停放的車輛約有63萬輛,若按50%的比例規範化,可提供車位30多萬個。但這並不意味著讓車都「理直氣壯」地停到路邊,而是必須輔以價格手段和嚴格監管,「規範化之後,緊接著要逐步提高收費,用價格槓桿一點點「擠」出價格敏感人群;車停得少了,再逐步取消停車位,最終還市民一個清爽的道路空間。」郭繼孚說。

  技術方案清晰了,還要有充足的機制動力,即堅持市場化方向,完善良性運作機制。

  「小汽車屬於個性化出行方式,政府沒必要拿出大量財力建設公共停車場,但可以通過政策便利、適當補貼、放開價格等鼓勵手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趙傑表示。

  北京市停車行業協會副會長劉保君認為,停車費價格過低,與土地、服務的經濟價值不相匹配,使得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停車場的積極性不高。趙傑建議,各地應對停車場建設簡化用地等環節的審批手續。

  緩解供需矛盾,不止擴大供給一條路,還應有效控制需求。

  「50年前的東京,比北京要堵得多,城市裡也是到處都停滿了車。現在,東京人口增加到3750萬人,機動車從不到300萬輛增加到近1500萬輛,但是路上卻沒那麼堵了,最關鍵的就是在高密度中心區用大容量的軌道交通解決了出行需求。」郭繼孚認為,降低核心區小汽車的使用強度和擁有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為此一定要補足公共運輸短板,讓人們更加願意也能夠做到少開車,「供給多了、需求降了,問題才會迎刃而解。」本報記者 劉志強

相關焦點

  • 我國車位缺口升至8000萬個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深度觀察)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停車難問題已初步緩解,但不少城市仍面臨巨大的停車壓力,據估算,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如此場景,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在重慶,早高峰已過,一家醫院門口依然排起車輛長龍,平均等待時間超過半小時;在南京,某老舊小區空間小、車位少、沒物業,天天上演「車位大戰」,有居民擔心,「想買車,可買了停哪兒呢?」面對日益壯大的汽車「大軍」,一些城市缺乏招架之力。背後原因並不複雜:歷史欠帳多、車位缺口大。
  • 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深度觀察)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停車難問題已初步緩解,但不少城市仍面臨巨大的停車壓力,據估算,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調查中,記者發現了許多可喜變化:  在重慶市三峽廣場商圈,某公司響應單位自建停車場號召,斥資1000多萬元建起一座兩層停車場,向外部開放。社會受益,單位也不虧:一個車位日均創利40元,96個車位一年回本百萬元,盈利可期。
  • 蕪湖市中心將新增一座大型地下停車場,擁有800個車位!
    「停車難,難於上青天」 作為有車一族 你恐怕都有這樣那樣的停車難的經歷 蕪湖市中心將添一座 擁有800個車位的 大型地下停車場
  • 地下車位面積一般多大 地下車位產權情況是怎樣
    房屋與車子現如今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物品,平時不論是幹什麼,兩者都是無法去缺少的,而現在樓盤開發情況一直在好轉,所以各個樓盤之間相互的競爭也很激烈,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開發商也就想到了捆綁銷售,車位有時就會進行贈送操作,那麼地下車位面積一般多大?地下車位產權情況是怎樣?
  • 華標峰湖御境29萬車位遭業主吐槽,高價車位破局何在?
    實際上,自通知將售賣車位以來,峰湖御境開發商就備受業主吐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峰湖御境賣車位,業主意見吐槽多  早在2019年12月4日,華標峰湖御境銷售方就發出《華標峰湖御園車位出售(出租)方案》,擬出售小區J/K區的983個車位,車位均價為294517元/個。當時,就有不少業主認為按照小區和周邊目前的開發程度來看,這個價位「太貴」、「買不起」。
  • 當一座城市有了數字大腦……智慧城市,到底啥樣?
    而當一座城市有了數字大腦……「智慧城市」聽起來高端大氣,究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3日至5日在京舉行,記者帶你一探究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去一趟人流量大的景區、醫院、商超,路程一刻鐘,找車位半小時;停一次車掃一個碼,繳費花時間不說,手機還關注了一堆公眾號。這樣的窘境,城市有車族並不陌生。那麼,智慧城市如何智慧停車?
  • 瀋陽立體停車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與此同時,截至2018年底,瀋陽中心城區停車泊位約160萬個,預計缺口約30萬個。按長6米、寬2米計算,一個停車位需要12平方米,30萬個停車位需要佔地360萬平方米。已是寸土寸金的瀋陽,哪兒有這麼多的地建停車場?但如果是建立體停車場,按7層計算,只需要51萬平方米。瀋陽市市轄10個區。
  • 廈門將提升停車設施配建標準 分區域差異化設置停車場
    缺口有多大?怎麼解決?6月30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圍繞我市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開展專題詢問。常委會組成人員充分肯定了我市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建議增強前瞻性和預見性,切實提升停車設施配建標準,加強智慧停車建設,依法整治違停行為,不斷提升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 小旅出行——找對智能停車場,和停車難說bye bye
    買車的時候有多開心,被貼條就有多難過。路邊滿了,停車場也滿了。。。都2020年了~想把車停好就這麼難嗎?其實這幾年,停車已經在漸漸智能化發展了,只是目前還處在佔有市場階段,覆蓋率不算特別高,加上國內的停車位缺口太大,想要解決停車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一個車位引發血案!駿景花園停車難問題正求解
    駿景花園物管工作人員劉經理告訴記者,1999年小區建設初期並沒有考慮到車位的問題。「那時候沒有什麼人有車,像北苑是沒有地下停車場的。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買車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那時候政府才有相關的要求,小區要按一定比例配備停車位。」劉經理說,目前小區內所有的車位配比還不到戶數的三分之一。
  • 深圳老舊小區立體停車場試點準備立項
    原標題:老舊小區立體停車場試點準備立項   3月7日,幾個人的到來,在福田區蓮花北村居民中引起了一陣騷動。這幾位是來自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的工程師,他們在物業管理人員陪同下,在小區內勘察了8個地點。當打聽到他們是在為立體停車場選址時,居民們幾乎是奔走相告:「太好了,解決停車難問題終於有曙光了!」
  • 一路暢通,一個半小時到達景區,停車場不大,但有車位
    十一期間早晨8:00出發,一路暢通,一個半小時到達景區,停車場不大,但有車位,10元不限時。 景區四面環山,主要遊覽項目:水上運動和爬山。有大遊船、腳踏船、皮划艇,人不多,不用排隊。 過吊橋到山腳下就是登山道,木質臺階陡峭,一眼望不到頭,有點嚇人,爬到半山可以俯看水面全景。再往上走,有多條路選擇,走一圈下來還是挺累的,部分道路臺階高,且有碎石頭。
  • 濟南七大片區停車場車位、停車費用一覽(圖)
    泉城廣場泉城路片區  簡介:泉城廣場、泉城路片區是濟南市中心區最繁華的路段之一,作為城市的文化、商貿、旅遊中心,該片區匯集了眾多商城及店鋪,此外,泉城廣場、趵突泉、五龍潭等旅遊景點每天也吸引了大量人流。這使得該片區「人氣」很高,隨之而來的停車問題也是前往該片區的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瀋陽今年解決停車泊位缺口15萬個
    多舉措解決停車缺口15萬個 自瀋陽地鐵開通以來,考慮通行便捷,免受堵車困擾,不少上班族選擇乘坐地鐵出行,私家車反而成了接駁工具。不過到了地鐵站,車停在哪裡,也是一個問題。「今年,利用地鐵車站周邊,我們新建了14個地鐵P+R停車場,現在全市的地鐵換乘停車場已經達到30多處。」
  • 廣州免費「咪錶車位」不再!半年內恢復收費
    就在免費咪錶車位實施滿一年之際,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批准《廣州市停車場條例》的決定,廣州將恢復路邊泊位收費。此外,路邊臨時泊位以月保方式進行出租的行為將被禁止。南都記者從廣州市停車協會了解到,由於一系列的配套工作需要跟進,撤銷現有免費咪錶車位相關標識工作將持續進行,預計全市所有免費咪錶停車位恢復收費,還需要半年時間。
  • 運動場改停車場?深圳華僑城居民:不缺車位,還我綠地!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運動場改停車場?深圳華僑城居民:不缺車位,還我綠地!&nbsp&nbsp&nbsp&nbsp然而,近日關於「華僑城運動場將改擴建地下停車場」的消息在居民中引發爭議。&nbsp&nbsp&nbsp&nbsp「這個項目一年多前就因居民反對而叫停,現在卻在我們沒看到公示的情況下重新動工了!」
  • 什麼是智能立體停車場
    ,包括通道閘、出票機、出卡機等,且出入口控制設備的自動化水平處於較低水平,收費仍以人工方式為主;2000年後,原有的停車出入口控制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的管理需求,出入口設備逐漸向高端化、無人化發展;2009年後,ETC、非接觸式IC卡、RFID卡、藍牙遠距離讀卡、車牌識別、城市停車引導系統,停車場內車位引導、反向尋車系統等等的智能化停車方式引入,進入設備快速迭代期;2015年後,基於雲計算、大數據與IoT
  • 免費「咪錶車位」將恢復收費 路邊臨時泊位禁止「月保」
    就在免費咪錶車位實施滿一年之際,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批准《廣州市停車場條例》的決定,廣州將恢復路邊泊位收費。此外,路邊臨時泊位以月保方式進行出租的行為將被禁止。南都記者從廣州市停車協會了解到,由於一系列的配套工作需要跟進,撤銷現有免費咪錶車位相關標識工作將持續進行,預計全市所有免費咪錶停車位恢復收費,還需要半年時間。
  • 農莊的停車場,如何建設?建多大?有哪些注意事項?
    停車場是農場的標配,也是遊客和農場的第一個觸點,建大了浪費空間和金錢,建小了沒地方停車,流失客戶和收入。另外,停車場的安全隱患和用地指標問題,也很重要。來農場參觀一般都有「潮汐」現象,那麼我們該如何建設停車場呢?
  • 重慶動物園停車場啟用 170個車位緩解停車難
    重慶動物園新建停車場啟用。   人民網重慶10月17日電 這下更方便了!市民自駕去重慶動物園玩耍,又多一個停車的場所——重慶動物園停車場,其已於近日建成正式向遊客開放。為彌補功能不足和緩解遊客停車難的問題,今年3月,重慶動物園啟動了景區停車場新建工程。   停車場在哪裡?怎麼去?   這個新建的停車場為露天停車場,位於重慶動物園老大門(現在的東一門)和新大門之間的景區內,佔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172個停車位,車位呈4直排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