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

2020-12-18 閩南網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深度觀察)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停車難問題已初步緩解,但不少城市仍面臨巨大的停車壓力,據估算,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加強停車場建設,不僅能滿足百姓急需、改善城市運行秩序,也有利於提振汽車消費,為擴大消費、釋放內需潛力提供重要抓手,有利於通過汽車產業帶動其他行業回暖,有利於直接拉動有效投資,形成萬億元級規模的新市場。

  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城市停車場建設,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汽車消費,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停車場建設有望再發力。

  我國私家車增長有多快?

  2003年,不足600萬輛;2014年,超過1億輛;2019年底,突破2億輛,達到2.07億輛!

  轉瞬駛入汽車社會,不少城市尚未準備周全,空間有限、車位緊缺,「停車難、停車亂」頻頻出現——路側車位爆滿,醫院、商場、寫字樓、住宅小區車位難求,商鋪門前、背街小巷、高架橋下見縫插針,就連綠地、人行道、自行車道、消防通道、馬路也常被擠佔……停車難,苦了車主,擾了居民,亂了城市運行秩序,也抑制了汽車消費、內需釋放。許多居民期待:停車場,加油建!

  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城市停車場建設,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汽車消費,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停車場建設有望再發力。加強停車場建設有何重要意義,還面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在北京、江蘇、廣東、重慶等地進行了調查採訪。

  有起色

  小汽車「上樓」,胡同裡不停車——越來越多城市重視停車問題,一些地方車位緊張初步緩解

  「小汽車『上樓』,胡同裡不停車,寬敞清爽!」聽說記者調查採訪停車場建設問題,蘇州胡同居民紛紛點讚。

  蘇州胡同,隸屬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過去20年,胡同裡多了不少私家車,空間逼仄,交通擁堵,行走不便,喇叭聲此起彼伏。2018年4月,胡同內一住房發生火災,消防車只能在胡同口「乾瞪眼」,最終接通多節消防水帶才滅了火。「不解決不行了!」當年10月,政府部門開啟停車治理。

  先摸底。社區組織居民登記,剔除附近上班的、臨時辦事的,需要車位200多個。

  再想轍。胡同口稍寬,可停119輛。不夠的往上「摞」——利用胡同東西兩塊市政用地,新建鋼結構立體停車樓,3層、87個車位。

  2019年初,停車樓完工,違停悉數清理,車輛各歸其位,百姓交口稱讚。

  調查中,記者發現了許多可喜變化:

  在重慶市三峽廣場商圈,某公司響應單位自建停車場號召,斥資1000多萬元建起一座兩層停車場,向外部開放。社會受益,單位也不虧:一個車位日均創利40元,96個車位一年回本百萬元,盈利可期。

  在江蘇省徐州市,公共空間曾被養雞、種菜、土廁、停車「瓜分殆盡」的邳州濱湖景苑拆遷安置小區迎來大「變臉」——綠化、健身、休閒、消防之外,餘下8000多平方米劃出460個車位,讓車輛有序停放。

  總體看,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重視停車問題,局部地區車位緊張有了初步緩解。這也受益於頂層設計的逐步完善——2015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出臺《關於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向各方釋放出強烈信號,也明確了思路、原則和具體方案;此後一兩年,相關部門又分別從規劃、建設、用地、收費、設備、執法等角度出臺政策。「國家層面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使各地有章可循,讓停車場建設漸有起色。」中國城規院交通分院院長趙一新說。

  待突圍

  車位缺口約8000萬個,一些小區甚至上演「車位大戰」——惠民生、促消費、穩投資,都需加強停車場建設

  「都幾點了?早沒地兒了!」早上7點半,記者驅車趕到北京地鐵安河橋北站「P+R」(換乘)停車場時,管理員使勁擺手、謝絕進入。

  停下車、換地鐵、一天兩元,便利又便宜讓「P+R」停車場甫一落地便備受青睞。可問題來了,像安河橋北站,周邊4個「P+R」停車場、700多個車位遠不夠用,許多「遲到者」就違章停車。粗略一數,違停不下300輛。

  如此場景,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在重慶,早高峰已過,一家醫院門口依然排起車輛長龍,平均等待時間超過半小時;在南京,某老舊小區空間小、車位少、沒物業,天天上演「車位大戰」,有居民擔心,「想買車,可買了停哪兒呢?」

  面對日益壯大的汽車「大軍」,一些城市缺乏招架之力。背後原因並不複雜:歷史欠帳多、車位缺口大。

  歷史欠帳,主要是配建車位缺口多年累積所致。2000年前,沒有配建車位標準或極低;2000年—2015年,各地標準普遍提升至每戶0.6—0.8個車位,但也無法滿足需求……此前對小汽車猛增預判不足,導致不少居住區車位嚴重短缺。

  我們還缺多少車位?按國際經驗,車位規模與小汽車擁有量的理想比例在1.1—1.3之間,其中「1」為基本車位,餘下為出行車位。2015年,國家發改委曾對我國的這一比例做過估算:大城市約為0.8,中小城市約為0.5,車位總缺口逾5000萬個。「過去5年,私家車數量翻了一番,停車場建設節奏卻相對落後。」國家發改委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作出判斷:當前缺口已升至8000萬個左右。

  調查中,不少專家表示,在當前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強停車場建設顯得越發緊迫而重要。

  ——有利於為汽車消費改善環境、打破瓶頸,進而激活巨大的內需潛力。

  對衝經濟下行壓力,擴大消費是重要一環。「汽車這一傳統大宗消費可以也應當成為擴大消費、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汽車消費在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例長年保持在1/10左右,「更可貴的是它前景廣闊——如今,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等電器的家庭普及率超過95%,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也接近40平方米,未來這些大件消費均以改善升級型為主,而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只有180多輛,與發達國家500—800輛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2/3家庭還沒有私家車,增長空間可觀。」

  「各地各部門出臺了一些措施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但停車難卻抑制了部分居民的購車意願,也讓一些城市在放開限購、鼓勵新車消費上不敢放開手腳。」在崔東樹看來,要提振汽車消費,就必須加強停車場建設,打破停車難這一車輛使用環節的突出瓶頸。

  ——有利於通過汽車產業「龍頭」帶動其他行業回暖,助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汽車產業就業人數多、產業鏈條長、稅收貢獻大,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去年,我國汽車行業相關稅收佔稅收總額、相關從業人數佔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例均在10%左右。「汽車產業『龍頭』起來了,既能帶動機械製造、鋼鐵冶金、橡膠、玻璃、紡織等上中遊行業回暖,也能撬動銷售、維修、金融、汽車美容等服務業恢復發展。」崔東樹說。

  ——有利於直接拉動有效投資,形成萬億元級規模新市場。

  「越是形勢複雜,越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停車場建設正是精準有效、規模可觀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程世東算了筆帳:填補8000萬個車位缺口,路側停車、共享停車和小區內簡單增加車位等只能解決少量,大部分需要新建,「即使大多數採用單價較低、3萬元左右的機械式停車庫,直接投資也可達上萬億元甚至幾萬億元。」

  誰來建

  一些企業收回成本需30多年,一些企業10年才有微利——應堅持市場運作,優化發展環境,發揮企業力量

  停車場,誰來建?「車位類似商品房,個人自用、排他性強,單靠政府部門很難滿足需求,應當堅持市場運作、發揮企業力量。」中國城市公共運輸協會副理事長劉舉說。

  企業積極性如何?調查中記者發現,近年來雖有許多國企涉足停車場建設,一些社會資本卻在觀望,即便投資停車產業,也多為智慧停車、服務管理等,對建設環節熱情不太高。一句話,產業化不甚理想。

  問題出在哪裡呢?記者請企業來說說——

  徐州彭園景區一處公共停車場負責人陳曉鋒亮出家底:地下車庫前期投入大,410個車位、成本約1億元;緊鄰景區、醫院,車位周轉率較高,但因當地收費較低,5元/2小時,年純收入也就不到300萬元。「不算利息,靜態收回建設成本需30多年,許多中小企業恐怕『受不了』。」

  京能智慧公司總工程師翟凱鴻也拿出蘇州胡同停車樓的「明細」:總投資,車位、施工、畫線、道閘、指路牌等,約580萬元;收入,第一年150萬元,往後逐年看漲,第十年有望達320萬元;支出,電費、維護費、工資、財務費用等,每年140萬—175萬元,「到第十年合同期滿,能還完貸款、收回投資,利潤100萬元出頭,不多吧?」

  不難看出,利潤低、成本高、盈利周期長是影響企業投資積極性的主要因素。解決這一問題,關鍵要從投融資、執法、價格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的發展環境。

  ——創新投融資模式,讓投資「轉得好」。

  「我們在福建、江西等地的停車場項目,均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建。政府部門提供資源,由項目公司統一規劃、建設、運營。」江蘇五洋停車產業集團公司董事劉龍保說。

  市場成長初期,離不開政府部門引導——實踐中,有的城市採取「整體打包」、由其他盈利較好項目反哺投資者,有的通過稅費減免、定向補貼等為企業「減負」,也有不少城市在投融資模式上與企業「抱團」。

  「科學的投融資模式會讓政府部門和企業實現雙贏。」中鐵建旗下阿達駐車公司黨委書記龐博向記者介紹了兩類主要模式:一種是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政府部門出地、企業出錢、風險利益共擔,「比如我們在西安投資建設19個停車場,土地劃撥使用,回報是車位特許經營權及建設補貼」;另一種是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我們在安徽黃山與當地城投公司組建項目公司、打造1萬個停車位,政府部門將路側收費運營權授予項目公司,30年經營期滿後我們退出,資產歸當地政府部門。」

  「打包」「抱團」外,項目也可自我「造血」。京能智慧最近在北京建設了一處停車樓,還沒運營便敲定兩筆大單:一層供汽車4S店作倉庫,一層被充電樁企業認領。盈利渠道拓展了,回本周期有望縮短至8年。

  「車位難以取得產權證明,單靠經營權很難在銀行融資」「寧租不買、車位『無主』,共享停車產業受阻。」不少受訪者表示,期待相關產權政策能更加完善。「產權明晰是產業化的基礎。」程世東認為,各地應儘快確定各類停車位的產權歸屬,「融資、交易更順暢,產業才能活起來。」

  ——科學合理引導需求,讓投資「回得快」。

  「有配建標準,我們肯定會執行,可往往建了就虧。」調查中,中南置地蘇北公司副總裁盛宇飛反映,在蘇北地區建成一個住宅車位約需12萬元,但只能賣到六七萬元,「有幾個樓盤,人都住滿了,車位還有三成沒出手。業主覺得停路邊不花錢、挺方便,誰會買車位?」

  需求起不來,投資就會慢下來。合法車位閒置,一定程度是因為低價乃至免費停車分流走了需求。劉舉認為,要打破「違規佔道停車——需求不振——收益低、建設慢——缺口擴大」的怪圈,就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停成本、收緊路內停車規模,進而穩定有效需求、吸引社會投資、促進良性循環。

  引導需求,靠執法也靠價格。目前,除城市路內車位和政府部門投建的公共停車場外,社會資本全額投資停車場的價格已全面實行市場定價。「有些地方一點都不敢漲政府部門建設的停車場收費價格,『市場價』也上不去;有些中小城市以為停車免費就是『惠民』,市場就更發展不好。」不少企業表示,市場成熟後相關扶持可逐步退出,真正讓價格合理反映成本。

  怎麼建

  配建標準提高至每戶1個到1.5個車位,立體停車使一個泊位最少只需1.3平方米——不少城市摸索出有效技術路徑,確保不欠新帳、還上舊帳

  停車場,怎麼建?

  「適度滿足基本車位、從緊控制出行車位」「以配建停車設施為主、公共停車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指明了建設重點:路外、居住區、基本車位。近年來,不少城市已摸索出不少有效技術路徑,解決了「怎麼建」問題。

  一方面,調高配建標準,確保「不欠新帳」。

  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城市針對不同面積、類型的住房提高了車位配建標準,大致為每戶1個到1.5個車位。「不符合配建標準,開發商拿不到批文,把關容易,執行較好。」中國城規院交通分院學委會主任趙傑認為,配建車位可與建築物同步建設、融為一體,既便利住戶又分布均勻,「堅持下去,可避免缺口增大。」

  另一方面,瞄準老舊小區,逐步「還上舊帳」。

  空間雜亂侷促、車位最為緊缺,各地上報的17萬個老舊小區既是發力重點也是建設難點。

  ——挖掘潛力,用足現有資源。

  在杭州,塘河新村社區通過拓寬道路、優化交通組織、佔用少量綠化空間等措施,開發出470多個車位。有些內部道路改造前寬7米,若雙側停車,中間通道不足4米,達不到消防要求。改造後,兩側人行道各退後半米,道路拓寬至8米,就可雙側停車。「老舊小區空間寶貴,必須精打細算。」趙傑說,類似騰挪「妙招」還不少,如壓縮單個車位尺寸、利用綠化磚鋪設車位、拆除儲物間等。

  ——放眼周邊,協調車位共享。

  「每月300元,停車不愁。步行幾分鐘就到家,挺方便。」靠著街道出面協調,北京市民張春林終於在家附近一處商場地庫為愛車安了家。商場、醫院、寫字樓、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近年來,不少城市推動車位共享、錯時停車,提高了周轉效率,減輕了新建壓力。

  ——立體停車、實現「上天入地」。

  「立體停車在我國發展了30多年,技術已經十分成熟。除升降橫移等類型的機械設備外,人車分離、自動存取的『純車庫』也在推開。」江蘇中泰停車公司董事長何於江介紹了立體車庫的「威力」:「挖一個直徑12米的圓井,可鑽進地下56米,每井停放100輛汽車,每個泊位平均只需1.3平方米。」

  「立體停車有利於解決地少車多的問題。」在趙傑看來,老舊小區空地再少也總有些「邊角料」,「其他路走不通,『上天入地』算是保底方案,道路、廣場、綠地、學校操場等地下空間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快推進

  有的城市停車設施「落戶」難,老舊小區建車位考驗基層治理能力——建停車場,政府部門須出面「護航」

  建設停車場,事權在地方。難題如何解?

  「問題複雜、推進不易,政府部門必須出面『護航』」「頂層設計有了,『最後一公裡』還有待疏通」……受訪者的意見建議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重要參考。

  ——提高重視程度,敢於攻堅克難。

  「有些地方認為,即便大力建設停車場,短期效果也不明顯,加上收益率較低,因此不太捨得分配好地塊。」何於江認為,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從長遠、大局出發,認清停車場建設的重要意義。

  「相關部門要求各地做停車普查和規劃,但目前一些地方尚未開展,土地分層出讓政策、產權政策以及實施細則也未出臺,應加緊推進。」程世東認為。

  「一些地方將資金主要投向公共停車場,反而在居住停車位上投入不足,有些『避重就輕』。」趙傑說。有企業坦言:「老舊小區涉及主體多、協調難度大,有的部門就會畏首畏尾。」

  ——提升審批效率,優化監管服務。

  「建成一年多,一天也沒用上,著急!」某城市一寫字樓物業方負責人歐女士反映,公司去年在樓後自有用地建起一座立體停車設備,可一直被有關部門禁用。建成前,她就為拿到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奔波於城管、規劃、交通等部門,所得回復都是「無此業務」。後經反映,終於拿到材料清單,可19項必備材料中有的很難提供,如年代久遠的地質勘測資料、無法申報的建築設計方案等,「給停車設備『落戶口』有點難!」

  「建設停車場涉及規劃、建設、交通、公安、環保等部門,審批覆雜程度不亞於房地產開發。」程世東建議,各地應發布流程圖、辦事指南等讓投資者一目了然,同時還要減少審批、簡化流程,「比如對在自有用地設置停車設備可免於辦理用地、環評、施工等許可手續。」

  ——注重精細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城市管理是門精細活,在老舊小區建設車位尤其考驗基層治理能力。「比如新建停車樓,居民訴求各不相同:有的停車難,早就盼著建;有的不開車,嫌施工麻煩、設備遮光、產生噪音。可按有關法規,施工須徵得多數業主同意。」 在程世東看來,取得「最大公約數」,要靠幹部的耐心說服、機制的精心設計,「建好後,可拿出部分運營收入回饋、補償業主,提高不同群體的積極性。」不少專家表示,老舊小區改造是今年的重點工作,各地應將停車場建設納入其中,吸引社會資本、推動問題解決。

  「建設停車場形勢緊迫、任重道遠。」調查中,大家都表示,只要真正將其擺在重要位置,實幹巧幹、久久為功,局面一定會逐步改觀,寄託著百姓期待、關聯著經濟大局的汽車將與我們的城市相處得更加融洽。

  (本報記者趙展慧、賀勇、姚雪青、劉新吾、洪秋婷參與採寫)

  本報記者 劉志強

原標題: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我國車位缺口升至8000萬個 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停車場建設需要再發力(深度觀察)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停車難問題已初步緩解,但不少城市仍面臨巨大的停車壓力,據估算,全國車位缺口已達約8000萬個。 待突圍車位缺口約8000萬個,一些小區甚至上演「車位大戰」——惠民生、促消費、穩投資,都需加強停車場建設「都幾點了?早沒地兒了!」早上7點半,記者驅車趕到北京地鐵安河橋北站「P+R」(換乘)停車場時,管理員使勁擺手、謝絕進入。
  • 一座城市需要多少車位?我們的停車場缺口究竟有多大
    北京居住停車缺口達129萬個,夜間停車供需矛盾突出  「要是自己有車位,誰願意天天『打遊擊』啊?」一些城市發布的數據更令人吃驚:截至2015年9月,廣州市登記在冊的規範停泊位約66萬個,汽車車位比約為1∶0.3;截至2015年6月底,蘇州的汽車保有量超過275萬輛,但市區停車位僅42.4萬個。  但要注意的是,很多城市發布的數據僅涵蓋了已經備案的停車位,並未納入單位內部車位等大量非經營性車位。
  • 瀋陽今年解決停車泊位缺口15萬個
    多舉措解決停車缺口15萬個 自瀋陽地鐵開通以來,考慮通行便捷,免受堵車困擾,不少上班族選擇乘坐地鐵出行,私家車反而成了接駁工具。不過到了地鐵站,車停在哪裡,也是一個問題。「今年,利用地鐵車站周邊,我們新建了14個地鐵P+R停車場,現在全市的地鐵換乘停車場已經達到30多處。」
  • 瀋陽立體停車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如今,為了改善停車難題,立體停車場已在瀋陽開始興起,特別是最近兩年,瀋陽針對社會資本投資新建的立體停車場頻頻給予「照顧」。不過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由於土地成本高、回本周期長,瀋陽社會資本建設的專業停車場亟待破冰。停車位30萬個缺口 如何解決?
  • 42個大中城市購物中心車位達58.6萬個
    42個大中城市購物中心車位達58.6萬個 2014-12-12 09:42:49商業地產全程服務機構RET睿意德日前發布《購物中心停車場報告》顯示,在報告選取監測的國內42個大中城市中,購物中心停車場車位數量達到58.6萬個,但目前各地購物中心停車場車位配比依舊普遍偏低,做好停車場這門生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北京車位配比超上海  購物中心能否提供充足、便利的停車服務,正成為其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 青島年內再添8000泊位 記者探訪6大新建停車場
    按照計劃,島城將組織各區及相關單位建設公共停車泊位8000個以上,突出解決老城區、醫院等重點區域停車設施缺口。【寧夏路】市區最大的停車樓項目年內使用「目前,我們正在進行項目的主體施工階段,局部區域已完成主體三層的結構施工。」項目建設方青島軟體園發展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長鄭學峰介紹說。
  • 濱海休閒帶規劃建設8個停車場 2100個車位
    ,提供2100個車位的情況。一時間,關於紅樹林要大規模建停車場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爭議聲四起。  「紅樹林公園興建停車場,純屬荒唐之舉!」一位網友立即在深圳新聞網深圳論壇上開帖發言,對規劃部門在濱海休閒帶興建8個停車場2000多個車位的做法提出質疑。帖子一出,跟帖者眾多。反對建停車場的聲音一大片,支持者也不少。點擊率很快超過1萬人次。
  • 華標峰湖御境29萬車位遭業主吐槽,高價車位破局何在?
    隨後在12月28日物業方發通知,將於2020年1月9日啟動停車收費,後因停車場施工未完,而推遲到2月9日開始收費,並建議業主辦理停車費儲值卡、將車開出停車場再開進(避免將免費期入場停車的時長計入收費時長)。
  • 長沙內六區停車位缺口超70萬個 硬體和人為因素造成停車難
    老舊小區居民下班在家門口轉半小時,找不到車位;新建小區居民因停車位只售不租,只能在公共區域搶車位;求醫者在醫院停車場入口排長隊,結果還是得去外面找車位;年輕小夥下班約朋友去飯店吃飯,朋友點了餐,菜也上齊了,他還沒找著車位…… 大多數駕駛員對上述場景都不陌生。隨著長沙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如今,長沙內六區的停車位缺口已超過70萬個,停車難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上海共享泊位達5465個 這些共享停車場有你家附近的嗎?
    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交通」微信公眾號  你還在為找不到停車位煩惱嗎?針對已建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重點區域的「停車難」問題,2017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創建停車資源共享利用示範項目正在積極推進!  截至8月底,已完成139個停車資源共享利用項目,覆蓋5465個共享泊位。  浦東新區源深體育中心
  • 上海將在16個區創建共享停車場(附部分共享停車場名單)
    原標題:共享車位本市將在16個區創建共享停車場  延安路中運量71路公交開通運營已有半年,通過相關管理部門、運營單位以及建設單位不斷優化調整,71路總體運營情況良好,工作日日均客流達4.6萬乘次,營運車速達17公裡/小時,單程運營時間59-62分鐘,各項指標基本達到預期。
  • 停車太難了,這麼大片空地不能建個停車場嗎?
    據介紹,周邊臨近龍翔路、小關、乙28號院、花園路、牡丹園、北極寺等6個社區共計38個小區,涉及戶數13115戶,人口31646人。初步統計各小區及路側可用正規車位4000餘個,停車位缺口保守估計達8000個。解決停車難,街道首先採取措施,協調物業或產權單位在這些小區內部挖掘停車空間。
  • 東城今年再建4個停車場,提供500個車位
    據介紹,東城今年將再建4個停車場,提供500個車位。東城區目前已經實現了全區85條道路6000餘個泊位電子收費全覆蓋,全區無停車胡同累計達到39條。東城區城管委主任陳大鵬介紹,2020年,東城將推進次支路建設,實現3條次支路完工通車。同時,發揮街道停車治理主體作用,實現街巷胡同停車自治全覆蓋。
  • 亦莊線地鐵站旁添大型停車場,新增2079個車位
    地鐵亦莊線經海路站,經開區科創十二街附近的車位比較好找。記者從經開區了解到,位於科創十二街和經海四路交匯處的C13地塊停車場日前投入使用,為周邊企業員工和經海路地鐵車站乘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停車服務。在此之前,周邊地區的企業員工都在擔心停車問題。
  • 青島今年將新添22個公共停車場,增加車位8000個
    現通告如下:點擊查看詳情>>>青島今年計劃建設22個公共停車場 增加車位8000個14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滕軍紅、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馬曉暉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房地產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陳衛華做客《行風在線》,就城市品質改善提升內容與網友展開交流。訪談中,滕軍紅透露,《青島市2050年遠景發展戰略》4月底將完成。
  • 香港「停車場天后」:靠180個車位起家,賺取230億美元
    別具慧眼投資車位,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停車場天后"眾所周知,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是一個環球貿易的集散地,香港的汽車關稅極低,而港人的收入水平卻較高,因此,購置汽車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 美聯快訊:深圳梅林一村試點新型停車場 擬新增2200個車位
    美聯快訊:深圳梅林一村試點新型停車場 擬新增2200個車位市場關注:梅林一村試點新型停車場 擬新增2200個車位11月9日,梅林一村管理處公布了停車場改擴建方案並徵求小區業主意見,該方案將在小區目前空地選址,新建5個新型停車場,新增車位數約2200個。據梅林一村管理處介紹,為解決小區居民停車難問題,梅林一村社區工作站、業主委員會、管理處及部分熱心業主一年多以來,已經多次與各有關部門、市區領導反映問題,要求儘快解決,已經取得初步成果。
  • 西昌邛瀘景區改建停車場新增車位313個
    「路面凹凸不平,雜草叢生,看不清劃線……」為改善景區停車場的這一情況,提升景區服務功能,邛瀘景區管理局在堅持科學規劃的同時,深入調研、積極爭取,協調西昌市城投公司對該區域的停車場用地進行整體優化布局,綠化景觀整體提升、智慧管理逐步規範。
  • 深圳老舊小區立體停車場試點準備立項
    建設於上世紀90年代的蓮花北村是深圳典型的老舊小區之一。多層建築為主,沒有地下停車場,隨著本世紀初小汽車開始快速進入普通家庭,小區的停車矛盾日益突出,近幾年更是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   據統計,目前全市停車位缺口已近220萬個。記者獲悉,去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已就解決包括老舊小區在內的重點區域停車難進行專門部署,從政府到企業,一系列行動正在展開。
  • 深圳立體停車泊位佔比僅約1%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文 廖萬育/圖近日,深圳首個由社會投資建設並取得《項目意見通知書》「合法準生證」的立體停車庫——羊臺新村立體停車庫投入使用。該消息引發眾多市民關注。在城市停車位缺口達百萬級的背景下,不少市民期待有更多的立體停車庫可以來到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