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北大珠峰登山隊取道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北京大學登山隊供圖
1000多天訓練,50天適應,7天衝頂,3次實戰訓練,從6000米的卓木拉日康峰到珠峰北坳,再到8000米的卓奧友峰,歷時7天最終抵達8844米的珠峰峰頂。
今年5月15日10時23分,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12名隊員取道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國內高校登山團體同時登頂人數最多的一次。10月26日晚,完成此次登頂的北大珠峰登山隊講述了他們衝頂珠峰的經歷。
現場
北大新書記獲贈登頂旗幟
據介紹,為慶祝北大120年校慶,這次衝頂準備了近三年。完成登頂的「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由北大山鷹社隊員、北大教師和校友組成。登山隊共14人,其中北大學生7人,教師2人,校友5人,登山總指揮為北大中文系1976級校友黃怒波。
10月26日晚,在山鷹社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後,北大新任書記邱水平給山鷹社學生頒發了通令嘉獎。山鷹社同學送給邱水平一面在峰頂籤滿他們名字的旗幟。
邱水平表示收到的這份禮物應該進入校史館,他還在現場講起了自己與北大山鷹社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我擔任北大團委書記、學工部部長。那時候百團大戰方興未艾,大家都充滿激情,因為共同興趣、愛好走在一起,又團結又活潑。」邱水平說。
「當時我把校方辦公用房擠出來,給山鷹社使用,並給了山鷹社大力支持,這是我作為團委書記最英明的決策。」邱水平說完,場下響起掌聲。
邱水平說,自己是北大山鷹社起步與發展的見證人,是山鷹社最早的粉絲。
過程
在珠峰頂祝母校生日快樂
記者了解到,北大珠峰登山隊於3月31日從北大出發,先後在拉薩、日喀則等地多個海拔高度之間往返進行適應性訓練。5月12日,登山隊到達海拔7028米的一號營地,等待最後衝刺。
13日到達海拔7790米處,14日到達8300米處,15日7時50分首名登頂隊員、北京大學法學院在校研究生魏偉(女)率先登頂,最後一批隊員於10時20分左右完成登頂。
15日登頂後,隊員在頂峰展示了國旗、校旗和山鷹社的社旗,還高呼「北大精神,永在巔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百廿華誕,再創輝煌」、「2018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祝親愛的母校120周歲生日快樂!」
「我們攀登珠峰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大一時連引體向上都拉不起來的年輕人,經過幾年訓練,也可以去攀登珠峰。」登山隊隊長趙萬榮說。
■ 講述
在7000米處讀詩 中文系學子奪冠
為了攀登珠峰,隊員們經歷了漫長的準備期。隊員莊方東用幾個數字詮釋:260000千卡、98800步、882層樓梯。
260000千卡是訓練消耗的能量,相當於450斤米飯或1200瓶肥宅快樂水。98800步是微信步數上限,但隊員們每天邁出的步數遠不止此。882層是不定期進行的爬樓訓練。「每次4小時,負重20公斤,連爬42趟。攀升高度超過10萬米,比10個珠峰的高度還高。」莊方東說。
即使經過漫長訓練,在攀登珠峰過程中,隊員們也遇到了各種問題。
隊員郭佳明在從5800米的過渡營地出發前往6500米的前進營地時,由於中午天氣情況突變,衣物單薄的他體內熱量逐漸流失,出現失溫症狀,但在隊友幫助下堅持走回營地。郭佳明回憶,那天走到晚上終於到達6500米營地,隊友夏凡把羽絨服打開包住我,我就這樣一直抱著他,手不斷哆嗦。
登頂過程中,除了身體的「洗禮」,也有精神上的滿足。「很多個營地夜晚,我們聚在一起分享經歷、故事。」隊員夏凡說。
在總指揮黃怒波倡議下,登山隊舉行了世界海拔最高的詩會。隊員們自己寫詩,也向北大學生徵集詩歌。
最終中文系劉以恬的一首《極目藍》摘得桂冠。隊員們在營地朗誦了這首詩:群峰深處是何處/已不能走得更遠。一等再等/閃電的一瞬/惟山川愈發清遠。人間縱是衣襟上的雪/你想拂去麼。
攀登過程中,隊員們還主動清理了珠峰上的垃圾。山鷹社製作了一批掛在背包上、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取名「順手一袋」,方便下山途中撿拾垃圾。
新京報記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