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
在萬千期待中,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於5月27日上午11時正式登頂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三極的「身高」即將迎來歷史性更新,其意義非凡。
這次珠峰測量登山活動,為何選擇凌晨開始衝頂?登頂背後又有哪些艱難險阻?在我們為珠峰登山測量隊員歡呼驕傲之時,激勵我們一代代人前行的攀登精神,更值得被銘記。
兩次推遲衝頂計劃
此前,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已因天氣原因,兩次推遲了原定於12日和22日的衝頂計劃,這一次的衝頂隊員名單與首次公布的名單相比有所變化。
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成功(隊員凌晨2時準備出發)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總指揮、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表示,全體隊員在執行測量任務前都已經過了近4個月的集訓和拉練,體能儲備充足,熟悉測量設備,能夠按要求完成峰頂的測量任務。
最終待到機會來臨。27日2時10分許,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陸續從海拔8300米的珠峰突擊營地啟程向頂峰進發。經過近9個小時的奮戰,登山隊一行人不負眾望,在11時許如願站在珠峰最高點,圓滿完成了本次高程測量的登頂任務。
為何凌晨登頂?
凌晨登山,是和珠峰的氣候條件有關。一般來說,登頂珠峰的登山者在下午1時前就必須下撤。因為下午珠峰峰頂的風力會加強,會產生危險。此次珠峰測量,所有登頂人員還要在峰頂進行測量工作,要預留時間,所以一兩點就要出發了。
此外,凌晨雪不粘腳,對於登山隊員而言,摸黑前進反而更輕鬆。至於光線問題,登山隊員所戴的頭燈裝備可以提供足夠光亮,因此也不存在看不見的問題。
為何非要人力測量?
或許你想問,為什麼不坐直升機上山,或用遙感衛星測量?黨亞民介紹,衛星遙感精度不夠,也只能測得雪面高度;峰頂空間較小,直升機無法降落,螺旋槳引起的風還可能引發冰雪崩塌。
登山隊員登到峰頂以後,大概會待一個小時左右,對於登頂隊員,這已經是極限了。主要就是(考慮到)大家帶的氧氣,此外峰頂的風也非常大,氣溫也比較低,不能待太長時間。登山隊員主要在上面把覘標立起來;還要用衛星定位接收機測量峰頂的位置和高程;第三,還要用雪深雷達把山頂雪深測量一下。
以往珠峰測量,所有的觀測數據都要靠我們登頂的登山隊員和測量隊員拿回來。這一次珠峰測量,5G網絡已經架設到6000多米了,可以實時地把數據傳下來,傳到數據中心。科研人員也可以第一時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
為何重新測量珠峰身高?
這是時隔15年後,我國再次為世界最高峰「量身高」。為何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為珠峰測身高呢?
上海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顧建祥表示,一方面,喜馬拉雅山脈是一座「年輕」的山脈,發育時間只有3000多萬年,除了橫向移動,其高度也在逐年變化。
有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珠峰地區以每年4釐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並以每年0.3釐米的速度上升。10年間,珠峰大約位移了40釐米,上升了約3釐米。另一方面,衛星定位、雷達測深、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等技術的發展和地學理論方法的完善,為更加精確地測量珠峰高程創造了條件。
記憶中的8848米
1975年,由國家測繪總局、總參測繪局組成49人的測量分隊,加入中國登山隊,對珠峰進行科考測量。同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球宣布: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 (已減去積雪厚度0.92米)。
至此,珠峰8848米的「身高」,成為一代代中國人深遠的記憶。
2005年2月,中國啟動新一輪珠峰高程測量。此次珠峰高程複測既採用傳統經典的測量方法,又採用現代先進的測量技術,兩者同時進行。
同年10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並授權,國家測繪局正式公布2005珠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
未知的「死亡地帶」
如果選擇從中國境內的北坡出發,攀登珠峰共有三個難點,分別為北坳冰壁、「大風口」和第二臺階。如果從南坡出發,則要經過「昆布冰川」的考驗。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線,登山客在途中可能都要經受變幻莫測的天氣、突發的雪崩還有高海拔帶來的高山疾病……
(測量登山隊員通過「中國梯」)
據統計,截至2019年3月21日,已經有超過280人喪命珠峰。通過分析2010年到2018年之間登山者的死因,數據顯示,有接近一半的死者因為雪崩丟掉了性命,因為高山疾病和疲憊死亡的人數分別佔到16.6%和12.5%。
根據2015年10月之前的死亡統計,大多數遇難者集中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帶」。這個地區,含氧量稀薄,山路狹窄。在這種極寒的低壓環境中,大多數人都會行動遲緩、呼吸困難。登山者每走一步路,都在與「死神」抗爭。如果在這裡遇險,幾乎沒人有餘力提供救助。
由於移動遺體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殞命攀登者最終的結局,大多深陷冰縫之中,或永埋積雪之下,還有的「定格」在遇難地。他們以這種慘烈悲情的方式,提醒著人類不可忽視大自然的威嚴。
(圖片均來自於新華社,頭圖照片為新華社特約記者邊巴攝影,是本次珠峰攀登隊員的登頂瞬間)
本文來源:勞動報 作者:王衛朋 責任編輯: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