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記得糖果小的時候,總是喜歡用被子來搭帳篷,明明給她買了那麼多玩具,可她唯獨對被子情有獨鍾。
夏天曬被子的時候,女兒也喜歡在裡面鑽來鑽去。看著她可愛的樣子,不由得想起來自己小時候,也是和一群小夥伴這樣玩耍。這是個例嗎?
孩子天生喜歡鑽「帳篷」
身邊不少寶媽也和我說,寶寶好像對帳篷一類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喜歡在帳篷裡爬來爬去,還將自己喜愛的玩具熊、小汽車甚至是喝水杯子拿進去。
每次媽媽找不到孩子的時候,十有八九是躲進了帳篷裡。而家裡沒有帳篷的,也並不影響孩子的興致,他們會在沙發邊緣搭上被子,然後不斷地爬進爬出。
「媽媽,我在裡面了,你快來找我啊」,一句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家長還必須十分配合,先是在周圍找一圈,然後裝作不小心的樣子發現了。
每當這時候孩子都會特別開心,並且樂此不疲。這個傳統的遊戲並沒有人教,但是孩子卻好像天生都會一樣,難道是遺傳嗎?
其實,在了解了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後,你就會恍然大悟,為什麼兒童熱衷於玩這種遊戲。
分析:背後隱藏著2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孩子在尋求安全感。
當孩子還是個胎寶寶的時候,他在媽媽的肚子裡生長,周圍空間很小,他只要稍稍伸伸手、蹬蹬腿就能碰到肚皮。
這種被狹小空間包裹的感覺,是胎寶寶安全感的初體驗。可是等他們出生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驟然面對龐大的空間,嬰兒更需要媽媽的擁抱和親吻。
再大一些,孩子能爬、能走了,從孩子的視覺看物體,感到每個都很大,寶寶有些不知所措。而在小的空間裡,他們會更有存在感。
所以孩子會特別鍾愛帳篷,這種感覺會讓他們隱隱地回到了胎寶寶時代,很有安全感。
★第二個原因,孩子進入了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就開始了,通常會延伸至6歲。兒童會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探索空間,感知他和物體、空間之間的關係。
這既是心理需求,也是生理需求。在此期間孩子的常見表現為:喜歡鑽大小不同的空間、喜歡舉高高、爬上爬下、愛扔東西,對下水道的洞眼、瓶塞等物體尤為感興趣。
他們喜歡躲在桌子下面和角落裡玩,會反覆地找東西塞住孔洞,總是在尋找隱蔽的空間等等。
孩子在探索空間時,家長不要過多幹涉
「玩具那麼多,偏偏在搭被子,快撤了吧?」
「又爬又跳多危險啊,小心摔倒,老實一會不行嗎?」
「不要再摳下水道了,真的很髒!」
很多時候,家長常常會被孩子的這些行為搞得筋疲力盡,於是就會用最省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就是約束孩子的行為,什麼都不讓做。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及潛能得不到健全發展,空間感、方向感會變差。並缺乏安全感,總是感到對物體掌控無能為力。
所以父母不要總以「衛生」和「安全」為理由,來強力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
推薦3個小遊戲,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空間
① 躲貓貓:孩子能在大小空間中自由轉換,增強空間感。
② 壘高高:將積木壘高、推倒,反反覆覆,幫孩子建立起三維空間感,促進他的視覺、觸覺、創造力發展,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③ 搭帳篷:可以是一個兒童帳篷,或者用被子、紙箱來搭建,配合孩子玩耍,學會區分裡面和外面。
【今日話題】
你家寶寶喜歡玩鑽被子的遊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