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小剛發現他家孩子最近有些奇怪,每天晚上臨睡覺之前,都喜歡用被子把自己裹起來。甚至還會要求小剛,幫他把被子搭成一個三角的帳篷形狀,然後自己躲在被子裡面,就好像是睡在一個小帳篷裡一樣。
這就讓小剛感到非常奇怪了,難道孩子躲在烏漆抹黑的被子裡,不會感到害怕嗎?但是孩子卻表示,這個遊戲一點兒也不害怕,而且非常好玩,躲在被子裡,就好像在捉迷藏一樣,非常的有安全感。
其實像小剛家孩子這種情況,在很多寶寶身上都有出現。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睡覺的被子情有獨鍾,會和家長進行互動,要求他們和自己在被子裡面捉迷藏,甚至連這個小小的遊戲也能玩出花樣。
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舉動,其實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才會如此,那麼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呢?下面就帶各位爸爸媽媽們來了解一下。
01孩子為什麼喜歡用被子當帳篷?
孩子之所以喜歡用被子當帳篷,主要是為了滿足他們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們的空間敏感期,另一個則是他們心理上的安全感。
這兩個名詞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並不是特別陌生,特別是安全感這一詞,因為是很多教育專家以及育兒書籍中,都有曾提過的,但對於什麼是空間敏感期,可能很多家長還是比較陌生的。
空間敏感期空間敏感期這一個概念,源自於蒙特梭利所提出的敏感期理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育兒方面的知識進步,逐步就有了空間敏感期這一詞。
空間敏感期,主要指的是孩子生理方面的需求。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通過自己的五感,對世間的一些東西進行探索。就像文章開頭的小剛家的孩子,他就因為正處於空間敏感期,所以會將自己包裹在被子搭成的帳篷裡,來滿足自己對空間的探索。
英國牛津大學曾經對正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做過相應的調查,發現在這個階段,有意進行針對性訓練的孩子,往往在空間方向感上面,要較同齡孩子好上許多。
那麼在這個階段,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孩子,通常也有一系列的表現。例如他們會在一些空間中鑽來鑽去,比較喜歡小的空間,或者趕上睡覺的時候,喜歡把自己包裹成一團。這些都是空間敏感期的表現,而這些表現,也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樂趣。
安全感除了孩子正處於空間敏感期外,這種用被子搭成的帳篷,也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研究小組,針對8歲以下的兒童進行了專項研究,發現這個年齡段以下的孩子,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是非常強的,甚至在他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常常把身體蜷縮成在子宮中的形狀。
這是因為孩子最初的記憶,就是源自於母親的子宮。所以對外界表現出恐懼的時候,也會常常呈現出這個,令他們具有安全感的姿勢。
那麼像躲在被子裡面,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通過被包裹的感覺,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作為胎兒的那個階段。而這種方式又比較有趣,所以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孩子,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02空間敏感期對孩子有什麼重要性?
很多家長在了解了空間敏感期這一概念之後,但對於空間敏感期給孩子的重要性,卻並不是特別清楚。
因為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孩子在這個階段,往往會 把家裡面鬧得天翻地覆,什麼東西都能給他們翻出來。但這個階段對於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通常會通過一系列較為誇張的表現,來滿足於自己對於空間的探索。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通自己的方式讓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這也意味著家長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夠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的話,他們會比同齡人在某些方面會更強一些。
03家長面對孩子的空間敏感期應該如何去做?
當家長在理解了空間敏感期,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之後,其實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在敏感期更好的度過。
⑴不要太過要求孩子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到處亂翻,是感到非常反感的,他們甚至會要求孩子,不能去做這些破壞。
想必很多朋友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歷,每當在家的時候,媽媽們總會要求自己,把房間保持整潔,如果稍有凌亂就會受到責罵。
但其實這種方式,對於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孩子發展,並不是特別有利。甚至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些牴觸的心理,會讓孩子失去對於家長的安全感以及信任感。
⑵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動
那麼孩子正處於空間敏感期,家長不妨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互動,共同去探索一些孩子比較感興趣的地方,這也有利於親子之間的關係。
例如可以給孩子製造一些,他們比較喜歡的狹小空間,能讓孩子的感官以及觸覺更好的去進行探索。
⑶不要過度的制止孩子
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東竄西竄,上下亂蹦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生氣,生怕孩子會磕著碰著。
但其實家長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寬限,不要拘束著孩子,這對於他們空間敏感期的發展,會更加有利。
在《0~1歲的期盼》這本書中,就曾經有寫過類似的內容,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適度的寬容性,以及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這樣能讓孩子在內心上,有著自己的舒適區,這對於孩子對外界的探索,也是更加有幫助的。
04安全感對於孩子而言為什麼重要?
那麼像小剛家孩子的這種行為,也有可能是為了尋求一種安全感,其實很多家長會非常奇怪,明明自己已經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東西,為什麼孩子還會通過自己的行為,尋求一些安全感呢?要知道安全感。對於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①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
安全感首先是孩子精神上的一種需求,他們通過一些外在的方式或者內在的肯定,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一種缺失。
要知道一些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面對這個世界,往往會呈現出一種恐懼的狀態,但是孩子在有了安全感之後,內心也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對成年抑鬱症患者做過研究,發現他們有83.7%的人,之所以會出現抑鬱症,是因為在童年階段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
②會讓他們對別人更加有信任感
通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都會存在著一定界限,往往會保持在安全距離之外,而且對他人會沒有信任感。
但往往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的信任感是非常強的,這也會讓他們的人際關係更好一些,很容易受到大家的尊敬。
③長大之後更容易融入團隊
很多成年人會覺得,明明自己各方面都不差,為什麼與別人交往起來,就會那麼困難呢?
其實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會覺得自己很難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甚至會覺得心煩,會讓自己內心覺得不安,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那麼從小進行安全感的培養以及提高,能讓孩子們在成年之後,內心能夠得到極大的滿足。據數據統計,大多數領導者內心,在安全感方面往往都是較為滿足的狀態。
05還有什麼遊戲可以滿足孩子這兩種需求?
很多家長在了解了孩子,喜歡用被子當帳篷這種遊戲,能讓孩子生理以及心理,更好的得到滿足。所以也希望了解一下,還有什麼遊戲可以對孩子這兩方面,進行滿足。
躲貓貓躲貓貓之所以可以對孩子這兩方面進行滿足,主要源於躲貓貓是通過孩子的探索與尋找,讓他們內心得到一種成就感。
家長可以當做躲藏者,讓孩子來尋找自己,這樣在遊戲期間,就能讓孩子通過翻找一些物品,對孩子的大腦進行啟發。
也能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更多的掌控感,在心理上也能尋求到滿足感。
攀巖攀巖這個活動,在有些家長看來是比較危險的,認為孩子小小年紀去做這種活動的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但這種方式可以極大提高孩子的空間感,以及他們的想像力,而且能夠通過一步又一步的判斷,讓孩子的內心有著更多的徵服感,對於孩子這兩方面的滿足,也都很有幫助。
其實家長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不要太著急的就去下定論,而應該去探索其背後的原因。
就像孩子喜歡用被子躲貓貓一樣,正是因為孩子內心的需求,才會讓他們有這些表現。
所以家長們應該要及時的糾正自己行為,並根據自家孩子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也能讓孩子在未來有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