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不懂的早教班
我第一次知道早教這個概念的時候剛結婚還沒孩子,在CCTV的某個新聞節目上看到早教日益火爆的報導。
其中有個年僅兩個月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媽媽抱著他去早教班。老師拿了一堆閃卡,在孩子的面前不停地切換,每張卡片停留3-5秒。這樣的一堂課價值數百元。
我看完之後,不由得生出兩個疑問——
這種早教方法真的是有效的麼?怎麼評估它的效果呢?
如果真的有效,似乎整個過程只要有相應的教具,也可以自己在家完成啊,為何要專門去早教班呢?
在我兒子1歲的時候,我們第一次走進一家早教機構,參加他們的體驗課。
那節課有大約十組家庭參加,都是1歲的孩子。課程內容是老師讓孩子們把教室想像成森林,把自己想像成各種動物,然後模仿動物。
比如其中一個環節是把自己想像成斑馬,把一排小凳子想像成小溪,然後斑馬去小溪邊喝水。
斑馬是生活在草原上而非森林裡這種常識性錯誤我就不提了吧。重點是我估計我兒子既不知道斑馬是啥,也不知道小溪是啥,所以他整個是茫然的。以我觀察所有的小孩都沒有什麼明確的反應,不過是被家長簇擁著從教室的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後來的幾年中,我和媳婦又帶著兒子去考察試聽了小10家早教機構,槽點多多!
有一家主要做運動的早教機構對我說,你兒子現在走路還不太穩,在我們這兒上3個月,肯定能走得特別穩健!我心說,你這目標設得好,1歲多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孩子,就是不訓練,再長大3個月,不也能走得穩健麼?
有一家主要做親子遊戲的早教機構,主打全英文授課。我們去試聽了,老師說的是標準的Chinglish,我本人英文口語水平就很差勁,這位老師比我還不如。
有一家早教機構的老師給我說,要讓孩子跟同齡人多接觸,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我呵呵一笑,社交啟蒙3歲後才開始呢,再說一周45分鐘的社交怎麼也比不上小區內同齡孩子每天的社交吧。
……
一圈弄下來,我對早教的疑惑不但沒有消減,反而加大了!
隨便找一家大型的早教機構,看看他們的宣傳資料,你會發現他們宣稱的培養目標,將使一個孩子獲得你能想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素質!這樣宏大的目標,用常理來判斷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大多數早教機構的宣傳口號很虛幻,父母難以評估其實際效果。
早教機構,尤其大型早教機構,往往是創始人水平很高,開發了課程,然後招了一幫年輕老師來上課。恕我直言,以我接觸的來說,絕大多數早教老師的學歷恐怕並不高,並非什麼科班出生的專業人士。除了課程內容和教具之外,我看不出來有什麼事情是老師能做到,父母做不到的。
就北京來說,一節早教課的價格多在150~250之間,一般打包價都在一兩萬的樣子,而且是多個孩子一起上課,老師分在每個孩子身上的精力有限。我個人是覺得性價比很低。
2 朋友們的體會
既然本文要寫早教,按照奶爸我一貫理性的思維方式,不能只寫我個人的感受,也許我個人的眼光有些特別呢?於是,我諮詢了十幾位我的朋友,他們都送孩子上過早教班。
關於早教的效果,他們大約一半表示看不出明顯效果,一半表示好像有點效果,只有兩位表示有明顯效果。
絕大多數朋友表示,孩子沒辦法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到課程內容上,有可能是年齡小,也有可能是搞不懂老師在幹啥。
表示明顯有效果的兩位,一位是因為小孩很內向,所以針對性地找了一家側重發展小孩表達能力的早教機構,有顯著的改善;一位是小孩上了一個體操類的早教班,學會了很多體操動作,小孩玩得開心,身體素質有一定提升。
相當比例的朋友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帶小孩去上了早教班,有效果則好,沒效果權當玩玩。還有部分朋友說上早教班的主要原因是別的孩子都上,所以就也報名上了。
總而言之,就我本人小範圍採訪的感受來說,大部分家長對早教班的功效是說不好的。
最後有位朋友給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有道理——其實早教班一周45分鐘,又這麼多孩子,課上孩子真的接收不到多少信息。早教班其實是教家長的,教家長怎麼在家裡高質量地陪孩子。
3 早教不等於早教班
雖然,我本人對早教班的印象不佳,但我必須說,早教不等於早教班,早教還是很有必要的!
關於兒童智力、心理的發展規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研究成果,但有很多種假說。在維基百科上可以查到幾種代表性的假說,如維戈茨基的社會文化學習理論、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科爾伯的經驗學習理論。
我粗略地瀏覽了一下這些假說的要義,發現雖然他們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認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並強調早教不是傳統認為的學習,而是在人與人的互動和生活體驗中去學習,進而發展兒童的身體、社交、情緒、語言、認知技能。
歐巴馬2013年發表的一篇國情諮文就專門寫了早教問題(Early Education)——一個孩子的頭幾年所打下的基礎,對他後面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至關重要。高質量的早期學習計劃可以幫助提升低收入家庭兒童的詞彙、社會和情感發展等方面。 參加了這些早期教育課程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學校表現得很好,找到好的工作,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得更好。
在美國,幼兒的早期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地方的公共政策問題,市、州、聯邦的立法者在考慮對這一塊進行資助。
2013年,美國華盛頓研究機構 Brookings Institution 發表了一篇關於社會流動性與教育發展的報告,其中提到一個現象: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剛出生時,他們的智商並無明顯差異。而到了上幼兒園時,兩者在詞彙、數學、認知能力等各方面都出現了明顯差距。等到上小學時,這一差距竟然越來越大。
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人員認為,主要原因是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早期教育質量上的差異。這裡的早期教育並非專指上早教班,更多的是指父母在陪伴孩子時,所提供的教育。
4 父母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我的一位好朋友雲寶媽媽,畢業於清華和斯坦福,後來在世界頂級戰略諮詢公司BCG工作。屬於小時候是學霸,長大了是金領。她自從有了小孩,就像變了一個人,成天研究各種早教理論和方法,帶女兒出入各種早教機構。
有一天,她告訴我,其實早教的門檻並不高,每個父母都能夠學會,只不過大家平時不知道從哪裡學罷了。而且父母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所有的早教理論都認可父母才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她還告訴我,大多數項目在家裡早教其實效果更好。比如我前文提到的斑馬喝水的例子,經常被我吐槽,但云寶媽媽告訴我,如果在家裡,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先用圖片和視頻告訴小朋友斑馬是什麼樣的,斑馬有什麼特點。等小朋友對斑馬有了感性認識後,再模仿斑馬就有意思多了。如果小朋友對斑馬感興趣,還可以帶去動物園實地看斑馬。這樣整個關於斑馬喝水這件事,對小朋友大腦的全方位刺激就足夠深入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這樣做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其實只有父母才能夠真的願意投入進去,所以再次印證了父母才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於是,雲寶媽媽帶領團隊,幹起了專門教父母學習如何在家早教的事業!系統地組織了1000多個分年齡、分主題的小課程,用視頻、圖片等各種素材,直觀簡單地教給父母一個個小遊戲和小課程。大多數課程父母十分鐘即可學完,然後可以翻來覆去玩很久。實在是提升陪娃質量的利器!
這一切都在他們開發的 APP —— 小步 之中!
奶爸我本人受雲寶媽媽邀請,參與了他們iOS客戶端的部分研發工作,另外和我兒子一起也出鏡為他們拍攝了一些視頻素材!如果你使用他們的 APP,不知道會不會認出我本人呢?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微信號:DaddyGrowUp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