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蘋果、華為和三星有啥不同?

2020-12-15 愛範兒

你好,請給我一杯這個中杯拿鐵。不好意思先生,這個是大杯。那個才是中杯。你就給我這個中杯就可以了。不好意思先生,這裡是中杯、大杯、超大杯。

被杯型整蒙圈的不止有羅老師,還有現在的手機消費者。

▲圖片來自:《幸福 59 釐米之小馬》

因為從現售的旗艦機型來看,今年蘋果、華為、三星不約而同都採用了「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命名策略。

從「標準閹割版」升級到「標準版」

回顧一下各家歷年的發布機型,其實蘋果、華為、三星這三家頭部手機廠商並非第一次嘗試在同一個系列當中推出三種不同機型。但今年他們所推出的新品(蘋果是去年)才真正稱得上是「中杯、大杯、超大杯」。

在 2018 年的秋季發布會上蘋果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機,分別是 iPhone XR、iPhone XS、iPhone XS Max。

而在 2019 年,蘋果推出的三款新機分別命名為 iPhone 11、iPhone 11 Pro 以及 iPhone 11 Pro Max。

可以看出,從去年開始,雖然都是發布三款產品,但是從名字上,蘋果給每一款機器都提升了一個檔位。最低配機型的名稱從「XR」變成了「11」而非「11R」,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從「標準閹割版」升級成了「標準版」。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三星身上。名字也從去年的 S10e、S10、S10+ 變成了 S20、S20+、S20 Ultra。

▲圖片來自:蓋樂世社區

雖然華為此前沒有國內同時發布過同系列三款機型,但在海外地區,還是有標準閹割版機型,例如 P30 Lite。而在今年,華為也把名字改成了 P40、P40 Pro、P40 Pro Plus。

於是,從今年開始,這三家廠商都在命名上完成了從「小杯、中杯、大杯」到「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演變。

名字有那麼重要嗎?你還別說,還真挺重要的,因為這可是關乎到「面子」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不從複雜的星巴克商業邏輯來解釋,從大家日常都會做的一件事說起:尿尿。

大家都知道,由於在外太空處於無重力狀態,所以太空人解決尿尿這個生理需求,需要藉助一些器具的輔助。

▲ 圖片來自:@MakerBeta

相傳在阿波羅項目的時候,設備相對沒有現在那麼先進,男性太空人需要套上一個裝置去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根據不同的尺寸, NASA 為太空人提供了小、中、大三個不同的型號。

太空人也是人,同樣也會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當時幾乎所有太空人都冒著會滑落和洩漏的風險也要挑個大號。

用不了多久,NASA 發現了這個問題的存在,於是就將這三個型號的名稱換成了「大、加大、超級大」,之後問題也就解決了。

超大杯秀肌肉,但走量的不一定是中杯

要知道的是,所有廠商的主要任務,並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賣貨。設置三種杯型,最終目的也是如此。

動輒過萬的超大杯顯然不會是走量的那個,所以 iPhone 11 Pro Max、Galaxy S20 Ultra、P40 Pro Plus 所肩負的任務都是一致的。

首先,廠商靠這些靠這些高端機型進行價格上探,覆蓋更多市場。其次,這些超大杯所搭載的都是目前各家量產中最尖端的技術,廠商通過它們來做技術展示,形成技術標杆。簡單來說就是秀肌肉,成為門面擔當。

而超大杯的最後一個任務,就是作為價格反襯。這種做法,也就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錨定效應。

應用到賣手機這件事上來說,錨定效應就是當你在糾結到底買哪一款機型時,在廠商的重點宣傳後,你肯定首先會留意到超大杯機型。這時,超大杯機型的價格就會代表了整個系列,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一個初步印象,也就是錨點。

然後當消費者再仔細研究整個系列的時候,就會在潛意識中把超大杯作為判斷標準,把高價格作為錨點,接下來你看到剩下的兩款機型,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貴了,而廠商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你下單剁手的機率。

雖然說都有反襯的作用,但其實只要仔細研究一下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三家所反襯的對象和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同樣地,我們先來看看蘋果。

與其說蘋果三款機型作為對比,倒不如說只有大小兩款 iPhone Pro 與 iPhone 11 做對比。

因為如果你看配置的話,iPhone 11 Pro 與 iPhone 11 Pro Max 之間只有屏幕尺寸以及電池大小(當然電池大小也是屏幕尺寸衍生出來的紅利,以下相同)的區別,而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有 900 元。

所以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所區分的真的就只有對屏幕大小和手感有不同追求的用戶。

但如果看 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兩者之間在配置上存在差異的地方是外觀材質、屏幕大小、解析度、以及是否有長焦鏡頭。

雖然確實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會對核心體驗造成太大影響。而兩者之間的差價,則達到了 3200 元,你甚至可以拿著這個差價買多一臺新款 iPhone SE。

於是,有了大小兩款 iPhone 11 Pro 作為參照之後,起步價 5499 元的 iPhone 11 甚至還有了性價比。

從市場調研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在 11 系列的三款 iPhone 之中,真正走量的確實就是 iPhone 11。所以顯然對於蘋果來說,三機型策略,想要走量的就是中杯,而蘋果也達到了他的目的。

但走量的一定就是中杯嗎?也未必。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華為是怎麼做的。

如果說蘋果在閹割中杯時是「溫柔以待」的話,華為則是「大刀闊斧」。

P40 和 P40 Pro 之間,配置差距可是一個天一個地。華為在 P40 的屏幕尺寸、屏幕刷新率、後置相機、三方級別、有線快充速度、無線快充、反向無線充等都做了大幅度的閹割。

相反對比 P40 Pro 和 P40 Pro+ 之間,差異僅僅體現在了後蓋材質、有無潛望式長焦鏡頭以及無線充電的功率上。

可是,中杯和大杯、大杯和超大杯之間的差價同樣是在 2000 元左右。於是在一上一下的襯託之中,最為有性價比的顯然是大杯的 P40 Pro,而不是中杯的 P40。

所以可以看出,在定價和配置差異上,蘋果和華為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那三星怎麼樣?相比起前兩家,三星則顯得比較「老實」了。

▲ 圖片來自:AndroidCentral

S20 和 S20+ 之間配置差距並不大、主要還是在屏幕大小、電池容量、有無景深鏡頭上,雖然對核心體驗影響同樣不大,但兩者之間的起步價差價也只有 1000 元。

而 S20+ 和 S20 Ultra 之間,配置差異則在主攝規格(有無招牌 100 倍變焦)、有無潛望式長焦、屏幕大小、電池容量、快充功率以及起存儲空間上(前者 128GB ROM、後者起步 256GB ROM)。兩款手機之間的差價為 2000 元。

所以三星的定價策略就是配置差得少,定價就差得少;配置差得多,定價就差得多一些,你很難看出它究竟刻意突出哪一款更具性價比,又或者可能三星在定價時就沒有特地去考慮這一點。

於是從上面三個例子你也可以看出,即便是使用「三機策略」也並非所有廠商都在運用錨定效應來引導你的判斷。即便用了,蘋果和華為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突出機型也都並不相同,但和大多商家一樣,他們都利用了消費者的一個特點:

消費者真正喜歡的,並不是便宜本身,而是撿到便宜的感覺。

當然,錨定效應並不可怕,畢竟在這個商業社會,你到處都能看到它,連在園區附近賣水果的阿姨也懂得先在牌子上寫一個大大的原價,再打個大大的叉,最後才在下面寫上她真正想賣的價格。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看看商品對於自己來說是否真的需要。

畢竟,不買立省 100%。

題圖來源:techradar

相關焦點

  • 手機廠商的「中杯、大杯、超大杯」,杯杯都有學問
    借用目前業界風行的說法,手機廠商這是將此前產品序列中的「小杯、中杯、大杯」,升級為了現在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這其中的變化無疑也耐人尋味。但正所謂一切皆有因果,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是無緣無故就隨意改變了自家的產品命名策略,而我們則不妨從歷史中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 手機也分「中杯,大杯,超大杯」?網友表示:「超大杯」買不起
    中杯、大杯和超大杯隨著科技發展力的提升以及用戶的體驗需求增長,手機廠商在發布手機時,一般同一系列,會推出多個配置版本,例如華為的P40、P40 Pro和P40 Pro+,不同版本之間三個版本不過,現在有些廠商會打一些「擦邊球」,就是一款手機發布「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三個版本。然後卻宣傳「中杯」的價格,「超大杯」的配置,對用戶產生誤導。
  • 與蘋果、華為、三星混戰,小米「超大杯」能否C位出道?
    消息一條接一條風很大的iPhone12,整裝待發的三星Note20 Ultra,摩拳擦掌的華為Mate 40 Pro等,宛如旗艦手機101,勢必要來一場掰頭,看看誰是真正的C位。而幾天前小米總裁雷軍在微博上的發言,似乎暗示下半年的機圈競爭,小米也要佔據一席之地。
  • 為什麼星巴克咖啡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和大杯?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老羅有一個視頻,是在星巴克點咖啡,為了中杯和大杯一直在爭論的故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要在星巴克點一杯高杯、大杯或超大杯,而不是標準的小杯、中杯和大杯呢?星巴克的規模背後其實有一段歷史。
  • 華為Mate40 Pro超大杯已確認:屏下攝像頭+12GB,價格很感人
    第三方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報告稱2020年Q2季度華為超過三星,成為全球第一,這也是9年來除三星、蘋果之外又一手機廠家獲得第一。不過這只是上半年的成績,下半年華為還想保持第一就要拿出更強的實力,9月底發布的華為Mate40系列將成為重中之重。
  • 中杯 大杯 超大杯 我們該如何選擇
    2020年3月26日,華為公司在巴黎發布會上發布了今年的上半年的新款旗艦手機P40系列。此次P40系列包括了三款手機,很多消費者在看會發布會後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三款手機哪一個更值得購買呢?」為創服務就來推薦一下哪一款手機適合購買。
  • 千元機也要有中杯、大杯、超大杯啦?紅米Note9要三劍齊發
    在高端旗艦機方面,華為、蘋果和三星以及vivo都這麼幹過,推出了中杯、大杯和超大杯的組合,讓用戶更多的選擇,其實產品還是有一定的工藝延續性!而在旗艦機和千元機方面還真沒有出現,而這次據爆料小米在26日召開的發布會將會是三劍齊發!當然小米官方也開始預熱了,三劍齊發千元機小米也要打開一個新的先河!
  • iPhone12或將於10月14日發布,「小杯」與「超大杯」差多少?
    蘋果正式宣布將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凌晨1點召開全球發布會,這將是蘋果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場秋季發布會。如無意外,蘋果首款5G手機iPhone12系列將在本次特別活動中登場。俗稱: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如果消息屬實的話,iPhone 12 mini 將是第一款使用 「mini」名稱的 iPhone,之前 「mini」已經出現在 iPad mini、Mac mini 和 iPod mini 中。5.4英寸 iPhone 12 mini 將比2019年最小的 iPhone——iPhone 11 Pro 更小,後者為5.8英寸。
  • 雷軍喝星巴克 網友:中杯大杯超大杯
    6月5日消息,小米創始人、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微博表示,自己喜歡星巴克、脫脂牛奶不加糖,以前是喜歡超大杯,為了控制咖啡上癮改喝中杯。雷軍自述是星巴克的老鐵,考慮購買星巴克的股票,做個小股東,這樣喝星巴克可能會更有成就感。
  • 三星S21系列官方預告片已被曝光 中杯大杯有紫色款式
    雖然三星的新款旗艦智慧型手機Galaxy S21系列要到明年年初才會正式發布,不過現在該系列新機的相關消息卻是蜂擁而至,不久前三星Galaxy S21+與Galaxy S21 Ultra的相機配置已被曝光,現在外媒AndriodPolice又將三星的Galaxy S21系列的官方宣傳預告片放了出來
  • 5nm大杯旗艦之爭,vivo和華為你更看好誰?
    今天,我們就將華為Mate 40 Pro和vivo X60 Pro這兩款「大杯」旗艦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看看它們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外觀設計對比,vivo X60 Pro輕薄優勢明顯在外觀顏值方面,旗艦級5G手機往往都有著非常獨到的產品設計理念。
  • 手機廠商為何喜歡做中杯、大杯、超大杯,我們要的小杯哪兒去了?
    那就是手機屏幕尺寸,和單手操作。昨天,我跟某位文章讀者進行了深度互動,討論了SE的火爆銷售和安卓陣營不出小屏手機。iPhoneSE我就不說了,這幾天說的太多,我們今天主要就來聊聊,為何安卓陣營手機屏幕尺寸越來越大。
  • 同樣是咖啡,大杯和中杯有什麼區別,看星巴克員工實驗,才知答案
    講到咖啡的話,大家一定會想到星巴克,因為星巴克的咖啡就是以貴出名的,不過人家是貴得有道理的,因為人家的環境很不錯,還有咖啡也是真的好喝的,星巴克的咖啡和大家吃的奶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大杯,中杯,小杯。不過星巴克的是超大杯,大杯還有中杯。
  • 小米11也要推出超大杯,首發驍龍888,這次要直逼高端旗艦了吧
    最近三星和vivo方面都開始行動了,特別是iQOO 7系列的發布,讓高通驍龍888晶片再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於是有很多人對於小米11能否首發驍龍888產生了質疑,畢竟小米11到如今還依然沒有開始行動!直到今天盧偉冰再次發聲:信心源於底氣,首發來自實力!
  • 三星超大杯Galaxy S21 Ultra官方渲染圖曝光!
    近日,根據外媒的最新消息,三星Galaxy S21 系列將於2021年1月14日正式發布。三星Galaxy S21 系列的渲染圖已經遍布全網了,18日早,外媒還放出了三星Galaxy S21 Ultra 的官方渲染圖,並透露了關於這臺手機的一些細節。
  • 請問您要中杯?大杯?超大杯?我要宮保雞丁蓋飯
    更不必說再遇上世界盃期間,試想一下在肯德基端著塑料啤酒杯和上校雞塊,在前臺收銀員的詫異眼神中大聲歡呼,似乎怎麼都不太合適。  但至少肯德基的想法和態度是值得肯定的,為了消費者的喜好來做產品的調整。  中杯大杯超大杯還是披薩沙拉三明治?  對咖啡星人來說,談及星巴克,更多的則是摩卡、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的代名詞,但星巴克最近的一些動作正讓自己離咖啡這個標籤越來越遠。  本月26日是星巴克在納斯達克上市25周年的紀念日。
  • 小米11「超大杯」前瞻:徹底告別性價比之作
    然而奇怪的是,vivo和三星均已在近日開啟預熱活動,而之前宣稱將全球首發驍龍888處理器的小米11系列至今沒有什麼動靜。該時間點與前文提到的屏下攝像頭技術量產的時間十分吻合,也就是說小米11超大杯可能會是小米旗下第一款採用屏下攝像頭技術的手機。安卓界最強的性能表現關於小米11系列全球首發驍龍888的消息已經算不上是什麼大新聞,但其依舊是小米11系列的主打賣點之一。不少用戶也十分關注這一代驍龍888處理器相比驍龍865提升有多大,能否激起他們的換機欲望。
  • 麥當勞飲料杯型號不同:美國中杯比日本大杯還大
    日本的飲料杯遠遠達不到白線標記的地方美國的中杯飲料倒滿日本的大杯還有剩餘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全球連鎖的快餐店麥當勞,其飲料杯全球各地型號不同。這其中,當數美國的麥當勞飲料杯最大,能與之同樣定義「大、中、小」杯的只有新加坡和加拿大。  相比之下,美國中杯21盎司的飲料分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所謂的大杯的量。
  • 薯片大包超值,星巴克超大杯划算,肯德基中薯血賺!
    在平常的生活中,總是能看到各種規格的存在,而人們在面對大小份的考慮,總是很糾結,因為想要找到一個性價比最高的存在。其實這很簡單,薯片大包超值,星巴克超大杯划算,肯德基中薯血賺!首先是對於薯片的測試,選擇的是樂事薯片,分別是大包、中包和小包,價格在自然也不一樣,從12.5元到9.9元,最後的小包是5.8元,在價格上的差別,還不算大。那麼在每個包裝中的薯片數量,當然也有差別,小包裡面有51片,中包則是137片,而大包達到了208片。從買到的這包來說,明顯是大包比較有優勢,至少每一片的價格比較低。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蘊含了哪些玄機?
    我經常去星巴克,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這個問題的調查中顯示,59.48%的人群選擇了Grande(大杯),26.72%的人群選擇Tall(中杯),13.79%的人群選擇Venti(超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