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2日電(李曉萱)來一份上校雞塊,再配上一紮啤酒。喝一口香濃拿鐵,再來一根培根卷肉串。選一款北歐沙發,再吃幾顆瑞典肉丸。你要說這是一篇特別適合在周末看的美食文,經緯君也沒有異議。
上述的情景,開始逐漸在肯德基、星巴克和宜家出現。要抓住顧客的心,首先要抓住他們的胃,為了讓顧客在各自的門店裡停留久一點,再久一點,消費多一點,再多一點。
啤酒到底是和炸雞配還是花生毛豆配?
青島人常說,
「青島有兩種泡沫,一種是大海的泡沫;
一種是啤酒的泡沫,兩種泡沫皆讓人陶醉。」
對於青島「土著」來說,夏天和扎啤是分不開的。但是,你想到有一天可以在肯德基裡喝到啤酒嗎?
當夜裡12點以後,在KTV唱完歌,想找地方吃宵夜,海鮮燒烤大排檔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自從今年年初肯德基在青島的6家門店推出青島啤酒後,就一直吸引大家的關注,這其中包括肯德基的忠粉,扎啤愛好者,還有純對這兩種混搭表示好奇的人。
經緯君在網上調查發現,目前大家對這兩種混搭還是比較滿意的。紛紛表示肯德基是越來越接地氣了,2種不同濃度的啤酒也體現出了人性化。網友表示自從肯德基有了啤酒,營口路的酒彪子數量明顯減少。也有北京的網友問什麼時候上烤鴨?四川的問什麼時候炸雞可以配火鍋?大連的海鮮也可以嘗試嗎?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質疑,肯德基屬於快餐文化,理念是用最短的時間吃方便的餐,而啤酒則是和花生毛豆大排檔一起出現,並和下班、悠閒、解悶、聚會這些字眼聯繫在一起,不論哪種理由喝啤酒,也幾乎和快餐搭不上邊。更不必說再遇上世界盃期間,試想一下在肯德基端著塑料啤酒杯和上校雞塊,在前臺收銀員的詫異眼神中大聲歡呼,似乎怎麼都不太合適。
但至少肯德基的想法和態度是值得肯定的,為了消費者的喜好來做產品的調整。近年來肯德基為迎合中國人的口味一直在中餐上下功夫,從早餐推出的皮蛋瘦肉粥,豆漿配油條,到午餐的老北京雞肉卷和近期推出的老壇酸菜雞塊飯,逐漸讓大家覺得洋快餐不僅僅是煎、炸、烤容易導致肥胖和三高,也可以做出中國傳統美食,在更經營標準化、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熟的品牌營銷的優勢下。
瑞典肉丸才是「最好的沙發銷售員」?
「宜家是宜家,不是你家。」
隨著近年來宜家越來越人性化的服務讓許多消費者變得愈發「放肆」,比如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今天不上班,我願意在宜家的床上躺一天。於是就引來看不慣的人站出來指責,就有了上面這句口頭語。
但宜家似乎並不在意消費者的「放肆」行為,反倒是真的希望消費者可以在這一呆待一天。如果說肯德基的「跨界」還在餐飲的範圍內,那麼宜家跨的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因為主營家裝的它也選擇了美食。
最初宜家餐廳的創辦目的就是為了延長顧客在店內的停留時間,為宜家添加潛在消費。宜家餐飲部的美國區負責人Gerd Diewald曾表示,宜家的瑞典肉丸才是「最好的沙發銷售員」。
而宜家餐廳在中國更為熱門。如果你在國內逛過宜家,對宜家中國餐廳超高的上座率一定不會陌生,排長隊、找不到座位是常態。而在二三線城市新開出的宜家門店,全家老小都在宜家餐廳中用餐在周末尤其常見。
來看一組數據吧,去年,宜家中國餐廳接待了3100萬位顧客,這意味著有超過40%的宜家商城來訪者都選擇在宜家餐廳消費。經典的瑞典肉丸賣出了600萬份,冰淇淋的銷售量則是 1200萬支。
但宜家餐廳受歡迎的原因只是因為餐品味道好嗎,不盡然。據調查發現,宜家在中國開店常選擇有大塊空地的郊區,而這些地域周圍配套的餐飲產業較少,而家居類商城相比其他業態更耗費時間,所以有時在宜家就近吃飯是「不得不」的選擇。
中杯大杯超大杯還是披薩沙拉三明治?
對咖啡星人來說,談及星巴克,更多的則是摩卡、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的代名詞,但星巴克最近的一些動作正讓自己離咖啡這個標籤越來越遠。
本月26日是星巴克在納斯達克上市25周年的紀念日。這25年來,星巴克的門店由最初的 150店擴展至全球超過26000家,在保持著咖啡市場份額增長之餘,它也在嘗試吸引那些想吃點什麼的消費者進到店裡來。
培根卷、肉串、Pizza、三明治、沙拉,甚至還有葡萄酒、啤酒。
從提升門店的經營效率來說,星巴克做這些新嘗試無可厚非。而且以星巴克的品控和品牌,很可能會有不少消費者去在餐品及酒水產品正式上市後專門去品嘗。但這些嘗試背後也有一些可以預見的隱患。
首先,星巴克從來就不只賣咖啡,一直都有茶飲、碳酸飲料等產品。但星巴克的調製飲品畢竟是「星巴克出品」,先不論產品質量如何,做出相對的差異化還是沒問題的。而紅酒或啤酒則是絕對標準產品,在星巴克或在任何其他店買的一款啤酒都是一個味道。這對部分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可能很有限。
還有更重要的食品毛利率問題。
咖啡的毛利率在80% 左右,星巴克CEO斯科特·莫承認食品的毛利率要低一些,只有 50%,但他解釋說星巴克是在原有的人力和物力基礎上進行食品銷售,所以售賣食物實際是有助於提升店面利潤的。
當然,這諸多動作只是在北美地區展開的先行嘗試。在中國,我們糾結的點依然停留在中杯大杯超大杯,多糖低糖和無糖。但可以預見到的是,面對中國巨大的餐飲消費市場,星巴克來分一杯羹只是時間問題。
無印良品的大盤雞你吃過嗎?
穿MUJI(無印良品)的衣服,用MUJI的化妝水是不夠的,還要吃MUJI的咖喱,用MUJI的餐盤,睡MUJI的床,蓋MUJI的被子,陷入MUJI的世界裡。
「我們開餐廳不是學宜家。」無印良品CEO山本直幸表示。
新開的餐廳叫MUJI Diner,無印良品餐堂,是繼無印良品又一次跨界餐飲大動作,之前開的以冷餐為主的Café&Meal,以售賣套餐、飲料和甜品為主,顧客在店內停留時間短,消費額非常有限。最後在中國以水土不服告終。
與之相比,首次推出點餐形式的餐堂更適合以家庭為單位或多人好友的聚會,餐堂首次開放供應酒類飲料對於利潤率可預見的貢獻也是不言而喻的。MUJI Diner 6月初在上海和成都分別開店,餐品專為中國人量身定做了中餐。有我們熟悉的大盤雞、烤羊排、炸雞排、拉麵等多種選擇。
但根據消費者的反饋,餐廳環境和陳列很有格調,菜品裝飾擺拍也很考究,但就是最關鍵的味道和價格似乎不能讓大家滿意。
分量貌似也不適合大快朵頤。網友曬出了餐廳大盤雞的照片,引來許多小夥伴質疑,為什麼和我想像中的大盤雞不一樣,這應該叫小盤雞。本來是想留住消費者的餐廳最終還是避免不了淪為快餐、簡餐的悲劇。
究其原因不外乎無印良品大多開在市區的商業綜合體,周邊並不缺乏餐飲產業,除了粉絲,一般消費者沒有必要像在郊區的宜家一樣,購物之後就近解決用餐需求,這也讓客流成為痛點,給MUJI Diner的經營帶來持續壓力。
MUJI Diner剛剛開業後山本直幸表示,MUJI Diner不會以單獨的形式開店,再開新的店鋪的時候,如果適合開MUJI Diner才會繼續開店,也就是說,無印良品的零售商品仍是最主要的業務。
最後經緯君想說,商家開展的跨界增值服務,無非想要的是讓消費者更進一步地接近品牌產品,增強消費者的黏性,鞏固已有鐵桿消費者的質量和數量。當前,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發生變化,藝術、環境、健康、時尚等眾多充滿文化氣息的消費概念不再有那麼明確的壁壘,變得不斷模糊。因此,未來的餐飲業也不只是吃這麼一個純粹的概念。
對於這些跨界餐飲的品牌而言,旗下的主營業務依然會是核心,肯德基的各類漢堡炸雞,星巴克的咖啡,宜家的家居以及MUJI的零售才是品牌持久發展的王道。因為品牌核心產品的積累是時間與精力帶來的成果。(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