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收看了今晚(12月19日)的央視新聞聯播,會發現《我國自主研發的原油「基因庫」建成》的新聞。那麼,什麼是原油「基因庫」呢?
經過實地探訪,荔枝新聞記者獨家為您帶來詳細爆料。歷時10年,由江蘇企業自主研發、建立的全球原油「基因庫」日前在南京建成,與之相配套的原油自動在線調合優化技術也同時發布。
所謂「基因庫」是一個比方,好比從人的細胞獲知基因信息,我們從對原油的樣本分析也能得到原油的性質數據。
這次在南京高新區揭幕的全球原油「基因庫」就收錄了世界上多達1300多種原油的代表性樣本,佔目前全世界已知原油品種的90%以上。通過近紅外光譜掃描原油樣品,得到原油光譜,再經過南京富島科技開發的國內最大的原油資料庫進行信息比對,在2分鐘內就能快速準確地獲取原油的密度、硫含量、酸值等220項性質數據。企業可以根據採樣分析結果,有目的地選擇最適合自己需要的原油品類,依據合理配比進行加工生產,實現了大數據在能源行業的應用。
據南京富島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春保介紹,過去的加工方式,往往是買什麼油,煉什麼油,是'盲煉'。現在及時得到原油性質數據以後,它就把'盲煉'變成精細化煉油提供了一個重要手段,使煉廠制定加工方案有依據可循。 與原油基因資料庫相配套的原油調和優化技術,為煉廠制定加工方案提供了便捷渠道。
2014年,我國石油消費約5億噸,其中一半以上依賴進口。進口原油來自世界各地,種類繁多,性質差異很大,因此國內煉油企業一般需要把幾種不同性質的原油,按適當比例混合後,再送入煉油裝置加工。原油的混合比例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安全、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傳統的人工檢測方法需要三四十天才能弄清楚原油樣品的基本屬性,而新研發的原油自動在線調合優化技術已經在金陵石化投入使用後,使這一過程大大縮短,可靠性也有了明顯提高。
金陵石化油品儲運部中轉工區支部書記陳志平表示,以前原油只能憑經驗手動調合,自動化程度低。上了這套原油調和系統以後,能更加精確地按生產要求進行調合,降低了加工成本。 金陵石化質檢中心中控分析站技術員周大勇告訴記者,原油調和優化系統整個是一個密閉系統,這樣的話甲苯裡面的一些有毒有害的溶劑基本上在這個系統裡被抽走了,對員工的身心健康,基本上不再產生不利影響。
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費樹岷則認為,中國要成為石油強國,建立原油「基因庫」是一個前提。同時未來我們還要做很多的分析性工作。一方面,把每一種原油的特點、基本性質,通過測定記錄下來。同時,把它不同時期可能出現的微小變化,會對我們後面的油品調和會帶來什麼影響,統統記錄下來。這些信息對包括裝置的改造、生產工藝的優化,都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