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蓋子輕敲壺體,儘管有人不贊成這麼做,但是這點非常有效。真顧景舟紫砂壺壺敲擊的聲音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顧景舟紫砂壺,敲擊聲音沉悶渾厚短暫;瓷器敲擊的聲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點像金屬撞擊的聲音,一般人不好區分。但是有一點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瓷器的聲音波長明顯,敲擊結束後,聲音仍然持續數毫秒,而真顧景舟紫砂壺是立刻停止。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被譽為「紫砂界泰鬥巨匠」,其作品亦被稱作紫砂界的「元青花」,為海內外各大藏家喜愛,並被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其作品充分表現精、氣、神、韻之美,不但深具東方藝術特色,更賦予時代氣息,堪稱為紫砂壺之一代宗師!80年代在港拍賣價已為65萬元。目前,顧景舟的紫砂壺少也是300萬元,部分紫砂壺甚至已經達到上千萬元,且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爭相購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關注紫砂拍賣行情的藏家或還記得,2010年5月16日,同樣由已故紫砂顧景舟所作的一把石瓢壺,在中國嘉德以1232萬元被拍出,創下當時宜興紫砂器拍賣單價的歷史之。今年保利春拍,顧景舟作於1948年的「大石瓢」紫砂壺以2450萬元落槌,終達到2817.5萬元,創下顧景舟單把紫砂壺紀錄。2010年6月4日《矮僧帽壺》拍得313萬;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對顧景舟製作的紫砂杯就拍到了20萬的高價。值得一提的尚有,在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壺藝泰鬥」顧景舟的提璧組壺以1782.5萬元的創下其時紫砂拍賣天下紀錄。提璧壺,高145mm,口徑78mm,寬185mm。因其壺蓋面似玉璧而得名。
從2000年開始,香港、臺北、北京等地的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先後出現當代紫砂壺。2008年,開啟了紫砂壺的專場拍賣,進一步調高了當代紫砂壺的收藏投資人氣,自2010年,顧景舟的過千萬元的紫砂壺出現,到2015年一套紫砂壺以8000萬元落槌(加上佣金近億元),點燃了紫砂壺市場的廣大愛好者、特別是機構投資的收藏熱情。以顧景舟為例,他的紫砂作品從幾百元到上百萬元用了近10年時間,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又用了10年,從1000萬元到近億元同樣用了近10年時間,10年一個臺階,帶動了整個宜興紫砂行業的大發展。 顧景舟三足提梁壺,517.5萬元 清早期時大彬款巨壺,34.5萬元 清早期龔心釗舊藏陳鳴遠制拼砂梅樁壺,358.4萬元 江蘇宜興紫砂壺從明代朱元璋提倡喝散茶後誕生,起初僅作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後期才開始進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從董其昌、陳繼儒等文人開始,紫砂壺逐漸走進文人生活圈。
紫砂壺的造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講究其點、線、面的美感。講究壺體整體的設計、新穎,要求製作人員以人為本,加以人性設計。壺體講究氣度,講究合理的壺咀、壺把、壺鈕的功能搭配協調。 對於愛壺者而言,先分清壺的製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壺,觀觀察壺體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構搭配是否協調,這是關鍵,如果是光貨表面是否平滑,咀把過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細、乾淨、利落。
顧景舟紫砂壺鑑定方法:
顧景舟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鬱的東方藝術特色,所制之器脫俗樸雅,儀態紛呈,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鬥」。
鑑別紫砂壺是綠色的、顏色怪異的壺不看! (綠色、銅綠、紅的都是加化工料) .壺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養過的壺,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這種壺儘量不要! 一種情況是泥細,漿泥。壺表麵漿厚,看壺的顆粒都被表面一層漿裹著,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顆粒,這樣的「泥壺」不要,因為透氣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壺應注重「砂」感。
顧景舟成名史:從其祖母邵氏學藝,潛心磨練製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數十年來飽覽歷代紫砂精品,深入鑽研紫砂陶瓷相關工藝知識,旁涉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等學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加上精練制壺技藝,蘊釀出其紫砂創作的獨特藝術風格,而顧景舟對於紫砂陶傳器鑑賞亦有高深獨到的造詣。
真顧景舟紫砂壺並不鮮豔,他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的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的細小類似金屬光澤的顆粒(紫砂顆粒)。有的手工壺內壁,有從中 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屬於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用普通陶土仿冒的紫砂壺色澤暗淡,而且很少有光彩,內壁也沒有放射狀線(這叫「推牆刮底」工藝)。如果拿在手上的顧景舟紫砂壺過於豔麗,那麼所用的泥料一定不是原礦。而對於老壺來說用得越久光澤越好,這種光澤不是亮麗的光澤而是溫潤軟糯之色,若您手上的紫砂壺久泡而顏色不變,則也很有可能是假的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