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中蘊含的四大人生哲理,四種處世智慧

2020-12-13 道德經智慧傳承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七味,茶便獨佔一味。

茶道發源於中國,興於唐,盛於宋、明。唐代茶聖陸羽曾說,「茶之為飲,發乎神龍,聞於魯周公。」上古神農時代我們便與茶結緣,從古至今,伴隨著世事變遷,茶在中國,滲透進了人間百味。茶道成為指引中國人生活的一門藝術,茶道精神「和」「靜」「怡」「真」,深刻體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

一、和

《周易》中講「保合太和」,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才是人間真道。

孔子有雲「禮之用和為貴」,「和」是一種理性,一種節制,一種氣度,一種分寸。

周易

《論語》中有「君子和而不同」,正如儒家所講「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和」是待人接物的寬容、謙和之禮。一份寬容的心態,一份溫暖的禮讓,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潤滑劑,是發現美好的切入點。

「和」是中國茶道的精髓,是儒釋道三家精神的高度融合。茶道之「和」是中庸之道,是天人合一,是五行共生。我們常說中國古代文人喜好「以儒治事,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蘇軾便是這其中的典範。他既有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又能在困境中獲得道家的逍遙,參透佛家的解脫之道,活出「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灑脫。

「和」是一種氣質。時代越是浮躁,我們越是要沉下心,說話做事情把握好度,有節制,有分寸,做到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成為茶之君子。

二、靜

佛家語:「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也說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

茶聖陸羽的摯友,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一飲除去睡意昏沉,頓感天地之空靈清爽;再飲心神清靜,與禪坐有異曲同工之妙,頗有「迷即佛眾生,悟即眾心佛」的味道;三飲最終實現了清靜、自悟的禪宗宗旨。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讓人能夠明心見性,鍛鍊人格,超越自我。

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三、怡

《說文解字》註:「怡者和也、悅也、槳也。」怡,有心情愉悅之意。

一說到茶,你可能會覺得這是文人墨客的風雅之事,大玻璃杯泡水如飲牛,不解其道不如不飲。其實不然,中國茶道雅俗共賞,不拘一格。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對茶道有著不同的追求。

老舍經典話劇《茶館》中,去茶館喝茶的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宮裡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眾多,涉及各行各業。不論是王公貴族追求的「茶之珍」,亦或是老百姓追求「茶之味」,大家都能在茶事活動中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暢,這便是「怡」。

老舍茶館

飲茶需要從忙碌的生活中跳出來,暫時擺脫生活的枷鎖,中國文人不得志時往往會在自然山水和品茶間寄託情思,在一縷茶香中排遣抑鬱之情。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物質固然重要,但精神享受更不能少。過於重視物質享受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就會慢慢陷入潭底,徒然掙扎,找不到自救的方法。

讀書,見人,歷事,行路,飲茶啜苦咽甘,「怡」養性情,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吧,而不是當你不小心陷入生活泥潭時,手足無措。

怡,是一種智慧。人要學會解放自我,怡心養性。我們生活的世俗,繁雜、浮華,讓我們難得安寧。但焦慮的你,請記得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還自己一片湛藍的天空,一方心靈的淨土!

四、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在茶事活動中,「真」包含了「物真」和「人真」兩個方面的內容。「物真」包括真茶、真器、真物三個方面。「人真」包括「真心」、「真情」、「真性」三個方面。

簡單來說就是,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人名家的真字跡;用的茶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瓷,最重要的是飲茶之人要懷有一顆真心,與茶友相處要真誠,要用真情。

尼採

尼採說,人的成熟不是被現實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實際,那是精神的早衰,真正的成熟,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人生如茶,只有經歷沸水煮泡、起落沉浮,方能清香撲鼻、沁人心脾,經歷過人生的坎坷,世事的磨難之後,方能從茶的清醇中品味人生,返璞歸真,發現真正的自己,以不變應萬變,面對紛繁的人生。

在一次次的茶事活動中,我們最終達到對「真」的深切體悟,品味人生;朋友之間獲得更加真誠深入的交流和關愛,茶人之間互見真心;探索世界真實的樣子,發現自己真實的面貌,認識生活,好好過日子。

真,是一種境界。它讓你撥雲見日,柳暗花明,在困頓的生活中,發現光亮和溫暖,成為茶之「真」君子。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 陸羽《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智慧
    《茶經》中蘊含的中國茶道基本思想
  • 中國茶道的四大精神元素
    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揉和的土壤之中,因此,中國茶道的精神元素也自然把「和、靜、怡、真」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即品茶人在茶事活動的遞進中,讓升華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傳統的哲理道德、人倫品格之中,通過茶時的滲化,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從而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 中國茶道,你不得不知的四大人生哲理!
    《論語》中有「君子和而不同」,正如儒家所講「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和」是待人接物的寬容、謙和之禮。一份寬容的心態,一份溫暖的禮讓,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潤滑劑,是發現美好的切入點。「和」是中國茶道的精髓,是儒釋道三家精神的高度融合。茶道之「和」是中庸之道,是天人合一,是五行共生。我們常說中國古代文人喜好「以儒治事,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蘇軾便是這其中的典範。
  •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
    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五千年的傳承,散發出閃亮的文化光輝,一浸一泡中,沉澱出歲月特有的韻味。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茶」字筆畫構成是「人在草木之間」。茶講名,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道」妙不可言,「名」亦不可言盡;茶講色,其有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幹紅等豐富多彩,茶言以觀色,以茶論人,以茶識人;茶講溫度,茶溫不同味道亦不同,飲一口回味無窮;茶講味,或香或甜、或苦或澀,或濃烈或柔和,人生百味盡在其中,需要你細品。
  • 《遙遠的救世主》中三句經典語錄,句句蘊含哲理,發人深省
    一本優秀的書籍,它深邃的思想內涵會隱藏在作者的文字當中,一些經典的語錄在不經意之間就會將人生哲理呈現在我們眼前,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哲理,確實是讓人醍醐灌頂的名句。奕心在這裡向大家分享在《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中的三句經典語錄,句句蘊含哲理,發人深省。一、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作者豆豆是第一個提出「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人,強勢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強者塑造的文化,而弱勢文化是最普遍的窮人思維方式。
  • 美食背後所蘊藏的人生哲理,你在吃的時候有思考到這些嗎
    美食背後所蘊藏的人生哲理 ,你在吃的時候有思考到這些嗎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就會思考出不同的人生哲理,這些人生哲理提醒著我們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或者給我們對為人處世的感嘆。不僅人是這樣,食物也一樣。
  • 古人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蘊含為人處世之道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呢,那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有很多古時候的老人們說的話,雖然很簡單也很俗,但是卻蘊含著老人們總結的豐富的人生哲理,一傳一十傳百,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除了對茶的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外,還上升到心靈的感受,發展為一種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與此同時,還伴生著一種哲理上的追求,即在品茗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而有啟迪教化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品茶之道,簡稱為茶道。
  • 品茶品人生,中國茶道,獨一無二的文化飲料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霓虹喧囂,一壺茶就能靜靜度過一個下午,農夫喝茶消磨時光,文人喝茶品人生,茶葉在不同人心裡有不同的地位。茶道更是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境界。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於我國,茶道也是起源於我國。
  • 《古文觀止》中的十大智慧名句,蘊含處世大智慧,堪稱經典
    小木看完《古文觀止》後發現,《古文觀止》共十二卷,以年代為經,作家為緯,按從古到今的順序選錄自春秋戰國至明末三千多年間的名作222篇,其中不乏陶淵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名家,《左傳》、《史記》、《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 最具哲理的八首古詩,蘊含人生大智慧!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本句出自杜甫的《望嶽》,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古詩作品《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
  • 中國水墨畫鼻祖告訴你吃甘蔗的正確方法,蘊含人生哲理,使人信服
    若提及中國有名的畫家,顧愷之顧長康必在其中。《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這些歷史遺留下來名作皆出自其手。顧愷之,字長康,六朝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及詩人,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同時他還是中國水墨畫鼻祖之一。
  • 窮不走親,富不還鄉,古人留下的名言,句句都是人生哲理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從古代流傳下來了很多的古語,有些並不是出自古代名家的言論,但是其中也蘊含了的人生的哲理,這些都是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對於我們來說,是一輩子受用的。不聾不瞎,不配當家這句話大家或許不好理解,這裡所說「聾」和「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聾瞎,而是指的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要告訴我們如果你要做一個成大事的人,首先就要有一定的情商,在一些事情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才能維護好與別人的關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俗語:「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老祖宗的話蘊含處世道理
    ——趙善括《滿江紅》01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這句話: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06古人的這句俗語其實也有其合理性,其中蘊含著人生的智慧。
  • 朱熹寫下一首遊春詩,字字句句蘊含哲理,成千古名作!
    朱熹無愧於他「哲學家」的頭銜,一首遊春詩都能包含自然哲理,進而引出人生哲理。類似的哲理詩不少,很少能有像朱熹所寫的哲理詩一樣,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也是其他詩人不及朱熹之處。」這些詩句之所以能夠傳誦至今,就是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處世哲理,人們用的到它們,用它們勸解自己,勸解別人。今天分享的這首詩《春日》,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朱子是怎麼說理的。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此詩將茶分為:生理的解渴、審美的愉悅以及哲理的頓悟三個層面,生動闡釋茶道的境界。茶道也可簡言論之是一種烹茶煮茶的藝術形式,是以茶為媒介的生活禮儀,同時茶道也是古人用以修養身心的方式。茶道,是中國大唐茶文化的精魂所在。
  • 《海綿寶寶》經典語錄,蘊含人生哲理,讓人細細品味
    簡簡單單的《海綿寶寶》卻蘊含著人生哲理,我們似懂非懂甚至沒有明白的事情,海綿寶寶都非常清楚,但它卻一直保持初心,能夠愉快的生活,見過這個世界殘酷之後,卻依然能夠笑著面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海綿寶寶也有自己生活,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老闆。
  • 《海綿寶寶》蘊含人生哲理,經典語錄讓人回味無窮
    還是配音都特別的別出心裁,在《海綿寶寶》當中也蘊含著許多人生哲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們看起這部動畫片心裡也有不一樣的感覺。童年時只給我們帶來歡樂,現在長大後卻能教給我們東西,緩解我們的壓力。《海綿寶寶》講述的就是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的生活,為了讓人物更加豐滿,海綿寶寶依舊需要工作,就像每一個勤勞的人一樣,海綿寶寶也有它自己的上司蟹老闆。
  • 中國茶葉在發展和傳播中產生茶道,那何為中國的茶道呢?
    茶,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象徵性的符號;茶不只是解渴而已,而是充滿著大宇宙的智慧及禪機,是上天賜予人們最富生機的恩典。十年,百年乃千年之後,仍留下今人飲茶,愛茗的風尚及社會形態,猶如今人詠頌唐宋茶詩,傳頌唐人,宋人的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