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神農氏到陸羽、到儒、釋、道,中國茶文化越發豐富。茶聖陸羽的《茶經》是茶的百科全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人的生活和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飲茶不單純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心靈淨化、精神寄託的載體。幾千年來的飲茶習俗與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孕育出中國茶道精神。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根據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即炎帝,歷史上稱之為「農之神」,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均起源於神農氏時期,茶葉也不例外。
傳說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林採集草藥,並親口嘗試各種草藥。有一次,神農氏嘗到一種有毒的植物,疼痛難忍,慌忙之中吃了一片葉子,想不到疼痛就沒有了,這片葉子就是茶葉。後來神農氏嘗遍百草,每次中毒都是用茶來解毒的。但是,有一次神農氏嘗到了「斷腸草」,這種草的毒性非常強,神農氏因為來不及吃茶解毒就去世了。可見,茶是多麼的神奇。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將「荼」字減去一橫,變成了現在通用的「茶」字,從此「茶」就深入了中國人的心田。《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則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中國的茶道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內涵豐富。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所說的「道」,是指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相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
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中國人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為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靜」,是中國茶道修身養性、追求自我的必由途徑。只有「靜」,才能通過淡淡的茶湯品味人生真諦,才能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才能通過小小的茶壺去領悟宇宙的奧秘,才能通過茶道修習來也鍛鍊人格、超越自我。古往今來,眾多高僧、儒生,都異曲同工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途徑。可謂是「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去靜字無妙法」。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則虛懷入谷、內斂含藏、洞察秋毫。
「怡」,乃和悅、愉快之意。文人學士飲茶,重在「茶之韻」,在飲茶之中,吟詩作對,修身養性,寄託情懷,交朋結友;佛家飲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來提神,輔助參禪悟道;道家飲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葉的藥用價值,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最後羽化成仙。
「真」,意為真理、真性、真誠,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領悟出「道」,得到精神的升華;「真性」是指在品茶中表露出真正的自我,無拘無束,任由思想海闊天空;「真誠」是指在品茶中坦誠相見,交流感情,溝通思想,理解對方。
可見,「和、靜、怡、真」,構成了中國茶道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對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03.儒家、佛家、道家對茶道的理解,豐富了中國茶道精神的內涵,為我們解讀了生活的真諦
儒家、佛家、道家各成一體,有各自的理念和追求,但在茶道上,卻有著高度的共通之處。
儒家認為,茶可以自省、養廉、修德。
唐代劉貞亮曾總結出茶有「十德」,其中對人體具有藥利作用的「六德」:即「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散鬱氣」 ,「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還有注重茶道精神的四德,即「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茶對於儒家的重要意義。
儒家把中庸之道、和諧共處的思想引入茶道,主張在飲茶中創造和諧氣氛,溝通思想,增進友情,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在飲茶中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從而創造出一個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如過年過節時,各單位舉行旨在促進團結的「茶話會」;有客來訪時,敬上一杯香茗,以表示友好與尊重。這些都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日常茶事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在儒家看來,茶的清淡寧靜和人清廉高尚的品德是相對應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契合,充分體現了儒家對「真、善、美」思想境界的追求。茶成為自然與心靈溝通的重要媒介,這正是儒家一貫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家認為,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抑制性慾。
佛家修行經常需要坐禪,由於坐禪中閉目靜思,極易睡著,茶於是就成為了消除坐禪疲勞的重要手段。同時。佛教在飲食方面戒律嚴格,佛教徒要戒酒、戒葷、吃素,茶葉符合佛教規誡,且營養豐富,能補充人體的營養,自然變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常說:「茶如隱逸,酒如豪士」。佛教一向主張清心寡欲、六根清淨,當然就認同了茶這種「清虛之物」。
禪宗講究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隨著佛教茶事活動的發展,禪宗與茶道在思想內涵方面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共通之處,此為「茶禪一味」。「茶」與「禪」的「苦、靜、凡、放」的思想是完全相通的。
品茶強調「放」 ,即放下眼前的凡事,放下手頭的工作,忙中偷閒,鬆弛神經,舒緩身體,其樂無窮。佛教修行也特別強調「放」,是因為人之所以感到苦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觀上的「放不下」,要修出成果,必須放下一切,放下身心也就放下了煩惱,免去人心中所有的雜念,達到「六根」清靜的境界。
道家崇尚清靜無為,於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續和超越,因此頗重養生之術。
茶性儉而平和,自然淳樸,和崇尚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聚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用,可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
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以及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重要的是,還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確立了茶道的靈魂。
04.結語:「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有人曾從酒和茶的角度,分析過西方人和東方人的性格特點,認為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熱、興奮,但也容易偏執、暴躁,動輒決鬥,很容易對立。中國人的性格像茶,清醒、理智、平和,做人處事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
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於茶來說,天地有涵栽之功,人有培育之功,其中人的功勞最大。因此,中國茶道在很多方面都表現了「以人為尊」的思想,既要遵循自然法則,更要體現人的價值所在。
中國茶道認為,種茶、採茶、制茶等活動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才能種出、制出品質優良的茶葉。天大、地大、人更大,更要「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注重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的真諦,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