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2020-12-18 據事說理

01.從神農氏到陸羽、到儒、釋、道,中國茶文化越發豐富。茶聖陸羽的《茶經》是茶的百科全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人的生活和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飲茶不單純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心靈淨化、精神寄託的載體。幾千年來的飲茶習俗與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孕育出中國茶道精神。

神農嘗百草,茶葉來解毒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根據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即炎帝,歷史上稱之為「農之神」,一切與農業、植物相關的事物均起源於神農氏時期,茶葉也不例外。

傳說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林採集草藥,並親口嘗試各種草藥。有一次,神農氏嘗到一種有毒的植物,疼痛難忍,慌忙之中吃了一片葉子,想不到疼痛就沒有了,這片葉子就是茶葉。後來神農氏嘗遍百草,每次中毒都是用茶來解毒的。但是,有一次神農氏嘗到了「斷腸草」,這種草的毒性非常強,神農氏因為來不及吃茶解毒就去世了。可見,茶是多麼的神奇。

茶聖陸羽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將「荼」字減去一橫,變成了現在通用的「茶」字,從此「茶」就深入了中國人的心田。《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則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陸羽《茶經》

中國的茶道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內涵豐富。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所說的「道」,是指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相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02.品茶品人生,領悟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的內涵,感悟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智慧

中國人飲茶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學、倫理、道德等,在品茗中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

茶山

中國人幾千年的飲茶習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煉出中國茶道精神,即「」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怡」是中國茶道的獨特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學理念,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茶聖陸羽認為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風爐的製造材料是鐵,從「金」;煮茶燃燒的是木炭,從「木」;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風爐放置在地上,從「土」;木炭燃燒,從「火」。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採茶姑娘

「靜」,是中國茶道修身養性、追求自我的必由途徑。只有「靜」,才能通過淡淡的茶湯品味人生真諦,才能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才能通過小小的茶壺去領悟宇宙的奧秘,才能通過茶道修習來也鍛鍊人格、超越自我。古往今來,眾多高僧、儒生,都異曲同工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途徑。可謂是「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去靜字無妙法」。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則虛懷入谷、內斂含藏、洞察秋毫。

「怡」,乃和悅、愉快之意。文人學士飲茶,重在「茶之韻」,在飲茶之中,吟詩作對,修身養性,寄託情懷,交朋結友;佛家飲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來提神,輔助參禪悟道;道家飲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葉的藥用價值,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最後羽化成仙。

泡茶有技巧

「真」,意為真理、真性、真誠,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領悟出「道」,得到精神的升華;「真性」是指在品茶中表露出真正的自我,無拘無束,任由思想海闊天空;「真誠」是指在品茶中坦誠相見,交流感情,溝通思想,理解對方。

可見,「和、靜、怡、真」,構成了中國茶道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對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03.儒家、佛家、道家對茶道的理解,豐富了中國茶道精神的內涵,為我們解讀了生活的真諦

儒家、佛家、道家各成一體,有各自的理念和追求,但在茶道上,卻有著高度的共通之處。

儒家認為,茶可以自省、養廉、修德。

唐代劉貞亮曾總結出茶有「十德」,其中對人體具有藥利作用的「六德」:即「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散鬱氣」 ,「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還有注重茶道精神的四德,即「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茶對於儒家的重要意義。

儒雅之道,清淡寧靜

儒家把中庸之道、和諧共處的思想引入茶道,主張在飲茶中創造和諧氣氛,溝通思想,增進友情,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在飲茶中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從而創造出一個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如過年過節時,各單位舉行旨在促進團結的「茶話會」;有客來訪時,敬上一杯香茗,以表示友好與尊重。這些都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日常茶事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在儒家看來,茶的清淡寧靜和人清廉高尚的品德是相對應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契合,充分體現了儒家對「真、善、美」思想境界的追求。茶成為自然與心靈溝通的重要媒介,這正是儒家一貫追求的最高境界。

佛家認為,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抑制性慾。

佛家修行經常需要坐禪,由於坐禪中閉目靜思,極易睡著,茶於是就成為了消除坐禪疲勞的重要手段。同時。佛教在飲食方面戒律嚴格,佛教徒要戒酒、戒葷、吃素,茶葉符合佛教規誡,且營養豐富,能補充人體的營養,自然變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常說:「茶如隱逸,酒如豪士」。佛教一向主張清心寡欲、六根清淨,當然就認同了茶這種「清虛之物」。

以茶助禪,明心見性

禪宗講究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隨著佛教茶事活動的發展,禪宗與茶道在思想內涵方面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共通之處,此為「茶禪一味」。「茶」與「禪」的「苦、靜、凡、放」的思想是完全相通的。

品茶強調「放」 ,即放下眼前的凡事,放下手頭的工作,忙中偷閒,鬆弛神經,舒緩身體,其樂無窮。佛教修行也特別強調「放」,是因為人之所以感到苦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觀上的「放不下」,要修出成果,必須放下一切,放下身心也就放下了煩惱,免去人心中所有的雜念,達到「六根」清靜的境界。

道家崇尚清靜無為,於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續和超越,因此頗重養生之術。

茶性儉而平和,自然淳樸,和崇尚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有著天然的契合。道家認為茶匯聚了天地之靈氣,長期飲用,可使人輕身換骨,除去汙濁之氣,因而把飲茶作為日常清修的輔助手段。

天人合一,純樸自然

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以及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重要的是,還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確立了茶道的靈魂。

04.結語:「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有人曾從酒和茶的角度,分析過西方人和東方人的性格特點,認為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熱、興奮,但也容易偏執、暴躁,動輒決鬥,很容易對立。中國人的性格像茶,清醒、理智、平和,做人處事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

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於茶來說,天地有涵栽之功,人有培育之功,其中人的功勞最大。因此,中國茶道在很多方面都表現了「以人為尊」的思想,既要遵循自然法則,更要體現人的價值所在。

老舍茶館

中國茶道認為,種茶、採茶、制茶等活動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才能種出、制出品質優良的茶葉。天大、地大、人更大,更要「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注重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的真諦,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升華。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中蘊含的四大人生哲理,四種處世智慧
    上古神農時代我們便與茶結緣,從古至今,伴隨著世事變遷,茶在中國,滲透進了人間百味。茶道成為指引中國人生活的一門藝術,茶道精神「和」「靜」「怡」「真」,深刻體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一、和《周易》中講「保合太和」,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才是人間真道。
  • 中國茶道的四大精神元素
    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揉和的土壤之中,因此,中國茶道的精神元素也自然把「和、靜、怡、真」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即品茶人在茶事活動的遞進中,讓升華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傳統的哲理道德、人倫品格之中,通過茶時的滲化,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從而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 中國茶道的「和,靜,怡,真」分別指什麼,你知道嗎
    中國茶道,純真自然,樸素謙和。那麼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呢?近年來,不少茶道學者將其總結為「和,靜,怡,真」四點,其中,「和」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核心,「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必需心態,「怡」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獲得的身心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出發點和終極追求。
  • 和諧悠然的中國茶道,你是否領悟到了它的內涵與精髓
    茶道精神的內涵中國茶道精神的內涵,即茶道四諦,可以概括為「和、靜、怡、真」四個字。其中,「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則,「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身心享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 中國茶葉在發展和傳播中產生茶道,那何為中國的茶道呢?
    中的茶道也是「道」,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受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影響,有些茶人也試圖總結出中國的茶道精神。臺灣地區茶界認為中國的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1)清,有清潔,清廉,清靜,清寂之意,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
  • 中國茶道精神之三:「怡「
    如果說「和」是茶道的中心思想「靜」是茶道追求的境界那麼「怡」應該是茶道和品茶需要達到的目的。,在體驗茶葉色香味形帶來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也在享受茶葉清心明目、健齒利尿、降三高、抗衰老、消食解膩、減肥養顏的保健功能,也在飲茶過程中談天說地、享受人生、愉悅精神。
  • 中國茶道,你不得不知的四大人生哲理!
    上古神農時代我們便與茶結緣,從古至今,伴隨著世事變遷,茶在中國,滲透進了人間百味。茶道成為指引中國人生活的一門藝術,茶道精神「和」「靜」「怡」「真」,深刻體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周易》中講「保合太和」,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才是人間真道。孔子有雲「禮之用和為貴」,「和」是一種理性,一種節制,一種氣度,一種分寸。
  • 中國茶道,其意不在形式,而在於一種精神表達
    中國茶道的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 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
  • 茶藝和茶道:寄情山水賞花月,寧靜致遠隱沉毅
    茶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藝而無道,則無精無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可以通過心靈感受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可見,茶道比茶藝更注重精神內涵。
  • 細說中國茶道精神
    這是我國茶文化歷史的一條脈絡,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茶聖陸羽和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在茶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這一點要弄明白。茶道中的「道」,有很多解釋,老子曾曰「道法自然」,道是無序中的有序,道是永恆的,道是萬物的基礎,道與自然一體,你也可以理解,道就是自然。
  • 品茶品人生,中國茶道,獨一無二的文化飲料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霓虹喧囂,一壺茶就能靜靜度過一個下午,農夫喝茶消磨時光,文人喝茶品人生,茶葉在不同人心裡有不同的地位。茶道更是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境界。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於我國,茶道也是起源於我國。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唐代日本僧人來中國留學,將佛門茶事學了回去,由於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因而,茶道在日本發展起來。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
  • 中國茶道精神,靜、美、雅、和
    中國的茶道精神以靜心為基礎,包含了對事物的審美,容納了文人對雅致的追求,並且處處顯示著和諧之美,今天我們來具體講解下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美雅和」:1靜靜指入靜和靜心繁忙的工作需要放鬆,生活的壓力需要緩解,覓得一靜處,燃一柱清香,泡一杯清茶,然後細細地品味,便會發現我們品的是茶,靜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滌的是靈魂。獨在幽處品茶,常在靜室聽雨,也是人生中的快事。品茶尋覓外在的靜處是表象,讓內心靜下來才是追求。尋閒覓靜,擇一塵埃落定處,拂拭內心,喧囂歸靜,一盞茶,一縷風,一炷香,靜謐的時光最是寧靜和祥和。
  • 茶文化知識之茶道精神
    自從當代茶文化復興以來,茶文化界有感於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分別提出諸多的四字來概括中國茶道精神。但這些主張僅是現代茶人對中國茶道的理解和闡述而已,並不等於中國古代就有如此豐富、如此完備的關於茶道精神的理論。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經過幾千年歷史,茶文化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沉澱下來了優良的茶德(即:茶道精神),具有美好的品性,被歷代人們所推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茶道的理論和茶道精神(即:茶德)。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 解惑茶鋪|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你不一定懂茶道,但一定有自己的道
    //////////上期內容的提問與解惑我們會在下一期推送下期時間大概在下周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不二法門;「怡」是修習中國茶道的身心體驗;「真」既是中國茶道的起點,又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就是這3個字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它是傳達生活理念的一種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可以增進朋友間的友誼,同時對美心修德、學習禮法,也是很有益處的。喝茶過程能夠起到靜心、靜神的作用,有助於陶冶情操、消除私心雜念,這與東方哲學思想提倡的「清靜」很相似,體現了儒釋道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莊晚芳先生總結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
  • 日本茶道精神——和、靜、清、寂
    日本對於做事嚴謹的態度,在茶道中也是如此,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程序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程序之中。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 「茶道」是什麼?
    說出這番話的是日本茶聖千利休,後人在利休上述論述茶的思想基礎上,引申出了日本「和、靜、清、寂」的茶道思想。中華茶道自唐時開始有「茶道」的說法,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明確、公認的說法。著名茶人張天福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涵的中國茶禮,他說:儉就是勤儉樸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濟,靜就是寧靜致遠,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從唐宋以來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