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惠然茶韻
茶葉最開始是當作食物一樣充飢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將茶葉拌在粥裡吃,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正式出現飲茶,隨著《茶經》的問世,唐代才真正將飲茶上升到茶文化的層次。這是我國茶文化歷史的一條脈絡,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茶聖陸羽和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在茶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這一點要弄明白。茶道中的「道」,有很多解釋,老子曾曰「道法自然」,道是無序中的有序,道是永恆的,道是萬物的基礎,道與自然一體,你也可以理解,道就是自然。
實際上,茶文化發展至今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定義何為茶道精神,不同層次和不同思想的人,他們對茶道的理解也不同。林治在《中國茶道》這樣概括中國的茶道精神:和,靜,怡,真。整體來說,算是比較貼切的描述。
有句話叫「禪茶一味」,說的就是茶道精神的「和」;茶文化發展史中受到道家影響頗深,研習茶道的朋友非常注重道家的清靜思想,這便是「靜」;茶道是一件雅俗共賞之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可以從喝茶中得出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享受,這便是「怡」;茶道中的「道」,即是世界本體,即是自然,與「真」的概念很接近,這個「真」是從老莊哲學上來講的,也是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陸羽的《茶經》中記載,早在兩晉和南朝時期就有僧人飲茶,實際上,我國最早的名茶大多來自寺院,寺院在茶文化中具有很獨特的地位。說到這裡不得不講一下茶聖陸羽的人生。陸羽3歲時被拋棄,後來被龍蓋寺的僧人收留。在寺廟中長大的他自幼誦讀佛經,幫著禪師掃地煮茶,公元746年陸羽開始漫遊生涯。
經人舉薦,陸羽又認識了火門山大學者鄒夫子,拜在其門下,在火門山學習的期間陸羽閱讀了大量書籍,也正是在那時,對茶有了新的認識。天寶十五年,陸羽決定親自考察茶葉,並對茶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安史之亂帶給黎明百姓的痛苦讓他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他決定摒棄世俗之事,全心全意投入到茶文化的研究上。公元758年陸羽入了南京棲霞寺,每天和高僧參禪論道,品賞名茶,當時陸羽已經小有名氣,人們聽說陸羽到此,給了他很高的待遇,每有名茶,達官貴人都邀請陸羽前來品鑑。
後來陸羽離開棲霞寺來到浙江吳興苕溪隱居,《茶經》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有了雛形。公元76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這部偉大的著作標誌著中國飲茶從世俗生活邁向飲茶文化發展,人們不再是簡單的「喝茶」,已經衍生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茶文化」。為何陸羽的《茶經》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要得益於他傳奇的身世經歷。茶道精神的深厚內涵和對自然萬物的融合在陸羽身上有了充分的體現。一念零落飄江湖,半生寂寥大覺悟。棲霞古寺求禪意,獨行野中茶一爐。真正的茶道精神,從陸羽開始。
除了佛學對茶文化的影響,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對茶道精神也影響頗深,道家文化講的是道法自然,崇尚對大自然的追求,嚮往質樸本真,這點也是茶道的靈魂之所在,茶道少了這一點,便失去了核心精神,由此可看出茶文化發展史上,道家文化的返璞歸真豐富了茶道的內涵。
後人學習茶道,會發覺我國的茶文化蘊藏著一種和諧之美,這是因為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茶道精神離不開「中和」,「和」字意即恰到好處,這裡指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一如《中庸》所講: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昔,天下之定理。茶道裡的「中和」不但是指茶事中講究儒家的典雅風韻,同樣也體現在生活中。熟悉茶館文化的朋友會有這麼一種印象,平日裡有什麼糾紛都會請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輩到茶館裡敘一敘,俗稱「吃茶評理」,茶館儼然成了調節糾紛的地方,正好對應儒家「中和」之意。
與現代人飲茶相比,古人飲茶比較講究,那時人們與大自然做聯結,古人認為茶具有靈性,會將茶與道德聯繫起來,沏茶飲茶,就是一個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過程,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仁」影響。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君子,飲料中,茶也被譽為「飲中君子」,在品賞中覺察自我,不斷地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