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中國茶道精神

2020-12-18 惠然茶韻

作者:惠然茶韻

茶葉最開始是當作食物一樣充飢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將茶葉拌在粥裡吃,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正式出現飲茶,隨著《茶經》的問世,唐代才真正將飲茶上升到茶文化的層次。這是我國茶文化歷史的一條脈絡,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茶聖陸羽和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在茶文化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這一點要弄明白。茶道中的「道」,有很多解釋,老子曾曰「道法自然」,道是無序中的有序,道是永恆的,道是萬物的基礎,道與自然一體,你也可以理解,道就是自然。

實際上,茶文化發展至今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定義何為茶道精神,不同層次和不同思想的人,他們對茶道的理解也不同。林治在《中國茶道》這樣概括中國的茶道精神:和,靜,怡,真。整體來說,算是比較貼切的描述。

有句話叫「禪茶一味」,說的就是茶道精神的「和」;茶文化發展史中受到道家影響頗深,研習茶道的朋友非常注重道家的清靜思想,這便是「靜」;茶道是一件雅俗共賞之道,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可以從喝茶中得出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享受,這便是「怡」;茶道中的「道」,即是世界本體,即是自然,與「真」的概念很接近,這個「真」是從老莊哲學上來講的,也是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陸羽的《茶經》中記載,早在兩晉和南朝時期就有僧人飲茶,實際上,我國最早的名茶大多來自寺院,寺院在茶文化中具有很獨特的地位。說到這裡不得不講一下茶聖陸羽的人生。陸羽3歲時被拋棄,後來被龍蓋寺的僧人收留。在寺廟中長大的他自幼誦讀佛經,幫著禪師掃地煮茶,公元746年陸羽開始漫遊生涯。

經人舉薦,陸羽又認識了火門山大學者鄒夫子,拜在其門下,在火門山學習的期間陸羽閱讀了大量書籍,也正是在那時,對茶有了新的認識。天寶十五年,陸羽決定親自考察茶葉,並對茶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安史之亂帶給黎明百姓的痛苦讓他看在眼裡痛在心上,他決定摒棄世俗之事,全心全意投入到茶文化的研究上。公元758年陸羽入了南京棲霞寺,每天和高僧參禪論道,品賞名茶,當時陸羽已經小有名氣,人們聽說陸羽到此,給了他很高的待遇,每有名茶,達官貴人都邀請陸羽前來品鑑。

後來陸羽離開棲霞寺來到浙江吳興苕溪隱居,《茶經》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有了雛形。公元76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這部偉大的著作標誌著中國飲茶從世俗生活邁向飲茶文化發展,人們不再是簡單的「喝茶」,已經衍生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茶文化」。為何陸羽的《茶經》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要得益於他傳奇的身世經歷。茶道精神的深厚內涵和對自然萬物的融合在陸羽身上有了充分的體現。一念零落飄江湖,半生寂寥大覺悟。棲霞古寺求禪意,獨行野中茶一爐。真正的茶道精神,從陸羽開始。

除了佛學對茶文化的影響,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對茶道精神也影響頗深,道家文化講的是道法自然,崇尚對大自然的追求,嚮往質樸本真,這點也是茶道的靈魂之所在,茶道少了這一點,便失去了核心精神,由此可看出茶文化發展史上,道家文化的返璞歸真豐富了茶道的內涵。

後人學習茶道,會發覺我國的茶文化蘊藏著一種和諧之美,這是因為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茶道精神離不開「中和」,「和」字意即恰到好處,這裡指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一如《中庸》所講: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昔,天下之定理。茶道裡的「中和」不但是指茶事中講究儒家的典雅風韻,同樣也體現在生活中。熟悉茶館文化的朋友會有這麼一種印象,平日裡有什麼糾紛都會請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輩到茶館裡敘一敘,俗稱「吃茶評理」,茶館儼然成了調節糾紛的地方,正好對應儒家「中和」之意。

與現代人飲茶相比,古人飲茶比較講究,那時人們與大自然做聯結,古人認為茶具有靈性,會將茶與道德聯繫起來,沏茶飲茶,就是一個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過程,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仁」影響。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君子,飲料中,茶也被譽為「飲中君子」,在品賞中覺察自我,不斷地完善人格。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的四大精神元素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茶道屬於東方文化。它所蘊涵的精神元素,無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根植於「儒、釋、道」揉和的土壤之中,因此,中國茶道的精神元素也自然把「和、靜、怡、真」作為一個綜合的歸結加以體現,即品茶人在茶事活動的遞進中,讓升華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傳統的哲理道德、人倫品格之中,通過茶時的滲化,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從而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 如果說日本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那中國的茶道精神是什麼?
    日本的茶種是從我國輸往過去的,我國其實並沒有所謂茶道一說,而茶一到了日本,卻有茶道了。我們只有把茶作為一種藝術的享受,卻不知道從茶裡可以得「道」。在日本的敬畏與推崇下,茶道也終於成為一件神秘的事。中國沒有茶道。中國只有臺灣茶商們效仿島國裝模作樣地杜撰出來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一種虛無的茶藝表演。「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 日本的茶道精神
    在日本,茶道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傳統禮儀,能在茶會中感受「和敬清寂」與「一期一會」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日本喝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唐朝並流傳至今,以綠茶最為普及,大致可分為抹茶、玉露、煎茶及番茶等。北投加賀屋資深管家織江表示,日本茶道以抹茶為主,「道」對日本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學習,不論是茶道、柔道還是花道,都是結合禪宗意識,有修行的意味。
  • 茶文化知識之茶道精神
    自從當代茶文化復興以來,茶文化界有感於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分別提出諸多的四字來概括中國茶道精神。但這些主張僅是現代茶人對中國茶道的理解和闡述而已,並不等於中國古代就有如此豐富、如此完備的關於茶道精神的理論。
  • 中國茶道,其意不在形式,而在於一種精神表達
    什麼是喝茶的精神? 什麼是喝茶的精神?何謂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 中國茶道的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唐代日本僧人來中國留學,將佛門茶事學了回去,由於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因而,茶道在日本發展起來。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
  •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就是這3個字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它是傳達生活理念的一種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可以增進朋友間的友誼,同時對美心修德、學習禮法,也是很有益處的。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莊晚芳先生總結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廉——倡導清廉,勤儉有制,以茶會友,以茶代酒。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敘友情。
  • 中國茶道精神之三:「怡「
    如果說「和」是茶道的中心思想「靜」是茶道追求的境界那麼「怡」應該是茶道和品茶需要達到的目的。茶自古以來就是可俗可雅、雅俗共賞之物,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必需品到能登大雅之堂,名列七大雅事之一的「琴棋書畫詩曲茶」,茶葉從物質需要到精神需求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俗是雅,從喝茶本身來說,身體獲得物質的滿足和精神獲得愉悅是共同的。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人們在品茗的過程中除了對茶的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外,還上升到心靈的感受,發展為一種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與此同時,還伴生著一種哲理上的追求,即在品茗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而有啟迪教化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品茶之道,簡稱為茶道。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經過幾千年歷史,茶文化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沉澱下來了優良的茶德(即:茶道精神),具有美好的品性,被歷代人們所推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茶道的理論和茶道精神(即:茶德)。
  • 解惑茶鋪|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你不一定懂茶道,但一定有自己的道
    //////////上期內容的提問與解惑我們會在下一期推送下期時間大概在下周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不二法門;「怡」是修習中國茶道的身心體驗;「真」既是中國茶道的起點,又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而從日本茶道文化中,我們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從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開始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關內容,了解日本茶道對於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關鍵詞:日本茶道;茶文化;民族精神;茶禪合一中國是茶的故鄉,日本茶文化是從中國引進的,當時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是周邊最強大的國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本以及周邊國家對於中國文化的熱衷,使得中國文化逐漸流入這些國家,並在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中生根發芽,衍變成本國的文化。日本的茶道文化便是如此。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 日本茶道:世代相傳的和風精神
    編者按:茶起源於中國,但是隨著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地。所謂「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茶風茶俗承載了歷史,成為很多國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體會異域的茶情,也就感悟了他國的文化;玩味異域的茶趣,也就了解了茶中的別樣真諦。本期讓我們走進鄰邦日本感受它聞名天下的茶道精神。
  • 中國茶道精神:和、靜、怡、真——品茶品人生,領悟處世的智慧
    01.從神農氏到陸羽、到儒、釋、道,中國茶文化越發豐富。茶聖陸羽的《茶經》是茶的百科全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和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飲茶不單純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心靈淨化、精神寄託的載體。幾千年來的飲茶習俗與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文化,孕育出中國茶道精神。
  • 明德府| 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日本的煎茶道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 茶道:中國茶道常用禪語
    如名山名寺產名茶,佛教推動了茶葉的生產;寺廟施茶,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寺中以茶禮佛,以茶敬客,豐富了茶禮的表現形式;然而最重要的貢獻當屬把禪語、佛典、公案融入茶事活動,為中國茶道注入了靈魂。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無」成為禪語出於趙州和尚的「無」公案。
  • 中國茶道精神,靜、美、雅、和
    中國的茶道精神以靜心為基礎,包含了對事物的審美,容納了文人對雅致的追求,並且處處顯示著和諧之美,今天我們來具體講解下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美雅和」:1靜靜指入靜和靜心4和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指天和、地和、人和,「天和」指採茶時需要天時,即採收的時間要合適,「地和」指茶樹要在某一固定的位置,才能出好茶,茶葉的質量對海拔和氣候的要求非常嚴格;「人和」指制茶師傅的手藝要高超,若制茶工序中有一項沒有掌握好,就會功虧一簣;泡茶時,
  • 茶道「點」化工匠精神
    通過日本僧人傳到了日本,還受《禪院清規》的影響,不斷融入日本審美情趣,發展成為世界「知名品牌」---日本茶道。點濃茶、點薄茶,小川流派煎茶道的玉露茶奉茶只有九滴,滴滴點點蘊含日本綠茶極品的清香和侘寂美學。就連日本式管理都誕生一個絕招: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而宋代流行於民間的鬥茶形式,以評出點茶技術和茶品的優劣為主,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湯技藝的提高。
  • 什麼是茶道?看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別就懂得一二
    中國的飲茶習俗從唐代開始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一直到明代,日本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這歸功於日本茶道思想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92年)。千利休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