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李斯特《夜鶯》嗎?

2020-12-25 鋼琴音悅匯

李斯特《夜鶯》的創作特徵與背景

李斯特的一生創作了非常多的改編音樂作品,涉及的種類繁多。有很多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當然有他本人的作品。 雖然李斯特時常把鋼琴曲改編成管弦亦或交響樂,但是李斯特改編最多的是把交響樂或者歌劇改編成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 當然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譽。

李斯特鋼琴改編作品《夜鶯》是由俄國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採用捷爾維格的詩譜寫的歌曲改編而來的。阿里亞比耶夫在這首歌曲中應用了城市浪漫曲的音調。全曲分為兩段,第一個段落深情婉轉,第二個段落奔放活躍。然後使用變奏手法把兩個段落的音樂再反覆一遍。這首歌曲吸引了千萬人心,成為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的歌曲。這裡就不得不提起格林卡,1833 年,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把它寫成了一首鋼琴變奏曲(其中包括主題、四個變奏和一個長大的尾聲)。

李斯特根據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改編成了同名鋼琴曲,完整的保留了原作品深情優雅的旋律,而經過李斯特的改編後又充分發揮了華麗的鋼琴技巧,豐富的織體形式則為原作音樂性表達上錦上添花,從而反映出李斯特的個性。 

歷史上許多作曲家都以「夜鶯」為主題創作過很多歌曲,因為夜鶯是我們大家都認為非常美麗動人的一種動物,跟夜鶯有關的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動人的想像是非常多的,人們對夜鶯的美好嚮往和夜鶯這種動物本身的動人歌聲也是我們大家所喜歡這種動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所作的女高音花腔獨唱作品《夜鶯》是當中最為出名的一首。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和天賦的作曲家,在阿里亞比耶夫13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批作品。

年輕的時候他參加戰爭,還因作戰英勇而收到過獎章。戰後阿里亞比耶夫來到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並開始專心從事音樂作,阿里亞比耶夫為莫斯科大劇院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從19世紀20年代初開始,在阿里亞比耶夫正在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他卻被誣陷與一起謀殺案有關,並因此被流放西伯利亞三年,然而,等他期滿被釋放回到故鄉的時候,卻得知自己的女友已經嫁了別人,你想一個人承受了痛苦的冤獄以後,再得知自己心愛的女人和別人結婚這件事,讓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無法接受, 他心裡對前女友嫁人這件事既有非常大的怨恨,又帶著遺憾和傷感,在平靜下來之後,阿里亞比耶夫以詩人安東·傑爾維格的詩篇《夜鶯》為詞,譜寫出了享譽世界的花腔女高音作品《夜鶯》。這首作品也是阿里亞比耶夫心中嚮往光明自由的生活、渴望愛情回到身邊的詮釋與表達。 

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的作品《夜鶯》是一首小巧精緻、讓人十分喜歡的一首作品,同時它也是是一首浪漫曲。浪漫曲本來是一種有著即興伴奏的歌曲的形式,後來逐漸的轉化成了一種常見的鋼琴曲的曲式結構。 

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的《夜鶯》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獨唱曲,F大調,2/4拍,單二部結構,變奏手法,整曲只有四句歌詞,歌詞大意為:「我的夜鶯,小夜鶯,歌聲嘹亮的小夜鶯,你往何處飛翔?你整夜在何處歌唱?」。這首《夜鶯》雖然歌詞簡單,但是旋律跌宕起伏,二段曲式之間的對比非常之大,單總體還是圍繞著主題的音調在徘徊。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的這首《夜鶯》雖然短小精緻,但浪漫抒情的同時還變化無窮,細膩中又有很強的張力和震撼的感染力。利用花腔激情婉轉、百轉千回的演唱方法來形象地模擬出夜鶯天籟般的歌唱,然而又讓人感覺不到任何那種濃烈的「炫技」色彩在其中,優雅動聽而又富於變化的旋律表達了阿里亞比耶夫對夜鶯的喜愛之情。

李斯特《夜鶯》的歷史地位

在19 世紀末期,家喻戶曉的李斯特改編的鋼琴曲《夜鶯》莫名其妙的被很多人所貶低,不過俄羅斯非常著名的作曲巨匠柴可夫斯基卻對 《夜鶯》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色彩表現出非常肯定的語言,最後還極力推薦給各大樂團和鋼琴家,希望他們能重新認識和肯定這首作品,甚至是懇請他們在各種演奏會上演奏這首作品,可見柴可夫斯基是多麼的喜歡這首《夜鶯》。

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在在音樂會上聆聽了俄羅斯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劇演唱家安東寧娜·涅日丹諾娃演唱的《夜鶯》後直接是聽哭了,邊流淚的同時還對旁邊的同伴說著,這首作品簡直仿佛是聽到了作曲家痛苦的經歷和在經歷了那麼多的痛苦之後的感悟,足見他對阿里亞比耶夫的《夜鶯》的由衷熱愛和讚許,當然高爾基沒有聽過李斯特改編之後的《夜鶯》,否則肯定會對這首作品更加的褒揚。

不得不提的是,我們當今音樂入門的很多普及教材裡,總少不了對阿里亞比耶夫這首《夜鶯》的介紹與欣賞,還有不少改編的簡易版的 《夜鶯》應用其中。這首《夜鶯》代表了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的內心嚮往的美好而單純的世界,向世人展示著最靚麗靈動、優美婉轉的旋律,作為一個經典作品,我們所有學習者和老師們都希望這個作品能真正的受到大家的喜歡並且在歷史的長河裡歷久彌新,真正的傳承下去,最後被更多優秀的作曲家改編創新,用更多的形式和樂器演奏出來,讓更多的聽眾能感受到這個作品中的動人故事和真正喜歡這個作品的優美旋律。

結語

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夜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彌久的時間檢驗和大眾對它的音樂風格的檢驗,最後成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我們在學習中想要更為深入的學習好這首作品,演奏出這個作品中帶給我們的深層次的情感故事。

相關焦點

  • 愷撒堡藝術家陳韻劼,他被稱為東方的李斯特,你聽過他的演奏嗎?
    在國外媒體他被稱作東方的李斯特。就像吳牧野被稱作中國的蕭邦一樣。成長曆練中慢慢發現,要想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賦水平之外發展空間發展平臺也是非常重要,鋼琴家就是鋼琴家,在沒有輝煌的時候,他們用藝術去揭示生命,從那次開始蘭州演出之後,我對鋼琴家又有了新的認識。
  • 你知道舒曼是怎樣評價李斯特的嗎
    李斯特個人鋼琴演奏技術在當時登峰造極 ,無人可比,無論多難的樂曲他都能駕馭自如 ,他的手特別大,可很輕易地彈奏十度音程。在藝術創造上,他敢於突破傳統 ,敢於向藝術高峰攀登。當時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的演奏風譽歐洲 ,一時間大為流傳, 迷倒了大批王孫貴族, 名媛貴婦,紛紛來學習小提琴這種非常費時費力的技藝 。
  • 李斯特,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師
    很多人說李斯特是一流的演奏家和二流的作曲家,但我覺得這個說法很不準確。關於李斯特的演奏效果與技巧都是當時的頂尖,很多記錄也說明了整個歐洲對李斯特的喜愛。李斯特在不同領域的嘗試也非常豐富。1. b小調奏鳴曲,創作之初就是一受飽受爭議的作品,在貝多芬重新定義了sonata之後,李斯特完成了這部單樂章奏鳴曲,由幾條很清晰的動機貫穿了三十多分鐘的曲子。這首曲子李斯特沒有解釋太多,似乎什麼內容都有,又似乎什麼都沒有,算是對嚴肅音樂的一次大膽嘗試。直到今天,有人認為這是李斯特最好的一首曲子,有人完全接受不了覺得很怪異。
  • 《夜鶯與玫瑰》 將給你答案
    記者 姜雄 12月20日,舞劇《夜鶯與玫瑰》將在杭州劇院上演。導演是王媛媛。 王媛媛是誰? 她是中國現當代舞蹈領軍人物,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在國際重要舞蹈比賽上贏得最多「最佳編舞獎」的中國編導。而《夜鶯與玫瑰》來自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筆下的一個愛情童話。 《夜鶯與玫瑰》劇本採用了林徽因的譯本,充溢東方女性氣質的婉約典雅,溫婉恬靜的表述與悽美虐心的情節構成了強烈反差。童話故事裡有一隻小鳥,它比我們任何人都要相信愛情,它勇敢、無懼,為了得到一朵象徵愛情的紅玫瑰而流盡了生命的血液。故事的情節不同於一些愛情主題劇,它帶有唯美之外沉重的刺痛,很悽美,也很虐心。
  • 冷酷元帥李斯特的鐵血傳奇
    在德國的一二戰時期,有一位獨眼將軍,他叫廉-李斯特。出生於德國基爾赫堡的李斯特從小就被當醫生的父親灌輸醫者仁心之類的慈悲觀念,可李斯特卻喜歡戰爭,尤其喜歡槍。李斯特覺得,槍可以帶給他安全感。這和我國的文學巨人魯迅想法一致,但他們一個是拿起筆桿子,一個是扛起槍桿子。
  • 王爾德的童話作品:夜鶯與玫瑰
    夜鶯聽到了青年學生的苦楚,他心儀的女孩兒要求他摘一朵紅玫瑰送給她,她才願意與青年學生共舞。可這寒冬裡,哪裡又有紅玫瑰呢?夜鶯說:「這真是個真情人!」夜鶯為他尋找紅玫瑰了。夜鶯找了白玫瑰和黃玫瑰,在青年學生的窗下找到了紅玫瑰。
  •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點——鋼琴家李斯特
    李斯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一生所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我們可以用四個標題來概括「旅行年代下,李斯特在b小調奏鳴曲的引領下,創作了具有炫技特點的鋼琴改編曲」。
  • 李斯特才是音樂界的首位「巨星」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從五六十年代掀起的「貓王」熱和披頭四熱開始的,而時至今日,單向樂隊和披頭四樂隊的粉絲們為誰是地球上最忠誠的流行音樂粉絲決一勝負,又讓粉絲文化重獲了新生。但不管是舊時代,還是現如今,粉絲追星的現象其實都大同小異。更為令人驚訝的是,追星並非起源於戰後的流行唱片時代,而是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古典音樂廳,那裡有一位年輕的匈牙利人,名叫弗朗茨·李斯特。
  • 雀形目鶲科的一種鳥——夜鶯
    夜鶯是雀形目鶲科的一種鳥,身長16-17釐米,重量16-19克,身上的顏色多為灰褐色,雖然外貌沒什麼出眾的地方,但是其歌聲卻是很動聽的,而且音域很廣,喜歡在夜間唱歌,喜歡吃蚊蟲等一些昆蟲,空中捕食技術很強,主要生活在歐洲和亞洲的森林,世界上大約有90種夜鶯。
  • 《超級機器人大戰T》隱藏機體夜鶯怎麼獲得 隱藏機體夜鶯獲得方法
    導 讀 超級機器人大戰T如何使用隱藏機體夜鶯?
  • 德國統一的背後功臣,不為人知的弗裡德裡希·李斯特
    李斯特堅信率先在經濟上實現統一,必定導致德意志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雖然李斯特沒有說過這句話,但這個卻是他一生的理想。在當時,德意志的各個邦國組成了聯邦,設置有聯邦議會,有點像是如今的聯合國。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李斯特把自己希望德國統一、組建關稅同盟的建議寫在一封請願書上,並遞給聯邦議會,但以奧地利為主席的邦聯議會卻冷冰冰地表示:「這個世界上沒有德意志的商人,只有巴伐利亞的,薩克森的,符騰堡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李斯特的做法刺激當時的封建勢力和既得利益者,1819年,李斯特被迫辭去蒂賓根大學教授職務,並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職。
  • 你還能玩明日方舟多久?夜鶯二進宮讓鷹角被罵
    你還能玩明日方舟多久?夜鶯二進宮讓鷹角被罵 你還能玩明日方舟,玩多久?
  • 夜鶯的陪伴:這裡有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童話,還有美好的詩歌
    你們知道嗎?我們最開心的事就是音樂家、童話作家都喜歡把我們和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國家——中國聯繫在一起,我們似乎天生就是一隻為中國而生的「中國鳥」呢。希臘有一位作曲家名叫雅尼,他為我們創作了一首曲子叫《夜鶯》。
  • 維也納之聲-琴王李斯特-首次評測
    中文的翻譯型號就是琴王李斯特!和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同名。 李斯特這樣的喇叭,有多個腔體,2個長支架,配有4個超長的腳釘。一個好的支架可以降低諧振到十分之一的水平。
  • 梅俊傑:趕超發展戰略家弗裡德裡希·李斯特的回歸
    本次李斯特回歸,除體現為2014年九國代表共同舉辦「李斯特誕辰225周年國際研討會」、2015年國內學界「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等等外,一個重要標誌是,德國於2013年8月出版了最新傳記《弗裡德裡希·李斯特(1789-1846):具有前瞻眼光和社會責任的經濟學家》(原版書名),其英文版次年印行,法、西、日等各語種譯本陸續跟進。
  • 懷念維吾爾族的夜鶯克裡木
    克裡木老師,被大家譽為維吾爾族的夜鶯。在他的歌舞中,天山則是不絕的題材和祖國的象徵。他出生於葡萄城吐魯番的維吾爾族藝術世家,他的父親曾經是歌舞團的藝術指導,一支「金嗩吶」吹得遠近聞名;母親是一位舞蹈家,優美的舞姿贏得無數掌聲。受家庭影響,克裡木從小就能歌善舞,而且性格開朗又不乏幽默,為他以後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且在11歲就到部隊當上了文藝兵。
  • 巨國青書齋:夜鶯的歌唱
    夢見夜鶯在羅曼蒂克的音樂、繪畫或故事裡有這樣情節:年輕的夜鶯在樹林裡飛來飛去,用迷人的嗓音向未曾謀面的異性傾訴,以至於在見面之前,就憑歌聲徵服了對方。但在傳說中,卻有一隻僅對著星星歌唱的夜鶯。他是同伴眼裡非憨即傻的另類。他們認為他不會唱表白愛情的歌曲,甚至為此譏諷他。誰都不知道他愛上了夜空裡的一顆星星。他目不轉睛,滿含深情地望著那顆星,然後低吟淺唱……那顆星也眨著眼睛,遠遠地注視他,專注而幸福地傾聽著……有人說美是一種不可即的,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 偉大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代表人物李斯特
    李斯特的生平簡介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偉大的浪漫主義音樂大師,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1811年出生於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齊的領地多波揚村,他的父親是匈牙利人,而母親是德意志人。李斯特6歲時隨父學習鋼琴,9歲便登臺演奏,其後6年,李斯特在他們的資助下出國深造,曾師從車爾尼和薩利耶裡,同時又到處旅行演奏。
  • 電影夜鶯什麼時候上映(海報)
    國慶假期過後,《夜鶯》片方迅速宣布該片將於10月31日全國公映。在宣布定檔的同時,片方還發布了一張漫畫風的主海報。  電影《夜鶯》講述了生活在北京的爺爺志根和他的孫女任幸結伴返回家鄉廣西陽朔的一次充滿驚險、奇趣的旅程,並由此觸發一家人之間由隔膜到和諧融洽的轉變,闡釋了現代都市人尋找幸福真諦的主題。
  • 布達佩斯李斯特國際機場提供多種中國支付平臺
    在引進中國最大的兩家支付平臺——中國銀聯和支付寶之後,布達佩斯李斯特•費倫茨國際機場的海內曼免稅店(Heinemann Duty Free)再次引進新的行動支付平臺:微信支付,讓中國旅客可以在布達佩斯機場實現無現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