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零山。永山永水的代表景觀,位於瀟水之中,其上長滿零陵香)
雅稱「瀟湘」的永州,之所以能名聞天下,源於美麗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
山水無言,名以人傳。
所謂「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是也。
又言「畫圖曾識零陵郡,如今始知畫不如」!
古稱零陵,被譽為「詩畫瀟湘」的永州,「千年打卡地」是如何煉成的?
(萍洲書院。位於瀟湘二水交匯處的萍島之上。此島也是瀟湘八景之首「瀟湘夜雨」所在地。)
梳理歷史,你會發現:
讓偏隅南嶺之地的永山永水廣為人知的,當歸功於無數的先賢宿儒、文人墨客。
尤以兩個素有名望的外來客為最。
正是他倆開風氣之先,不遺餘力地用如椽大筆、千古文章,讓日夜流淌著的、以溫婉而柔情著稱的湘水和瀟水,於不斷敞懷接納涓涓細流且合二為一之後,竟以浩蕩磅礴之勢,流進了炎黃子孫的心田中;又以魂牽夢縈之態,展現於人們香甜的睡夢裡。
(古城零陵。永州為湖南省四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
其中一個,叫元結。另一個,名喚柳宗元!
(柳子厚像。來源於網絡)
兩大名人能夠屈尊來到詩畫瀟湘、人文永州,並選擇棲居於此,並不是偶然。
他倆在歷史大潮的起起落落中,或沉或浮,或得意或失意,或千年孤獨或高歌中興……
但卻都成就了各自人生的偉大。
(永州文脈千年傳承。)
「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永州的山有幸,永州的水有靈。緣起山水,穿越千年,在大唐「中興」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蝶變。
隨著元次山與柳子厚的先後到來,荊楚之隅、蒼梧大地,終於迎來了她驚豔的時光。
(永州城南的瀟水古渡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騷亂,驚擾了讓我們時刻夢回的盛唐。
其時,剛剛經過「安史之亂」的泱泱大唐,就如被風吹皺的一池春水,所泛的漣漪,雖正復歸平靜,但影響還在。
它的深刻,人們還一時半會兒不能領會。
猶如薰風已過,拂過面龐的感覺依稀尚存,卻無法攥緊。
(劇照。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生於大唐開元盛世裡的洛陽人元次山,「少不羈」,青少年時代自然享盡繁華。
據說到17歲才發憤治學圖強的元結,直到29歲時(天寶6年),帶著「文武雙全、才華橫溢」的標籤,首度參加了科舉考試。
卻偏偏遭遇到李林甫拍唐玄宗馬屁的驚世之作——零錄取:
「天下無遺賢」矣!
(唐玄宗與楊貴妃劇照。從開元到天寶,一聲嘆息!)
此事件的影響,顯爾易見。
本就生性恬淡的元結,又受其堂兄元德秀影響,遂頗好黃老之術,最喜寄情山林。
「雅好山水,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
勒石摩崖,發表自己的大作,乃其一生的愛好。
(夢歸桃花源。)
儘管在35歲時(天寶12年)高中進士,卻不願再入仕為官。
兩年後的年底(公元755年),又逢安史之亂,便舉家遷徙江南以避戰亂。
其間仍不忘以尋仙問道、歸隱山林為樂事,專注山水文章之餘,兼評天下得失。
這一點,僅從其先後自號為「漫郎」(漫叟)、「猗玗子」和「浪士」,便可見一斑。
(名山勝水,心靈家園?)
這種亂世之中如鴕鳥一般逃避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
乾元2年(公元759年),在蘇源明舉薦下,上時議三篇於唐肅宗。「上悅之」。
恰史思明攻河陽,便以41歲之齡首次出仕討逆。
竟以一介書生而保得十五城平安,回應了民間對其文武全才的讚譽。
(劇照。藩鎮的問題讓當權者不得不謹慎面對,艱難抉擇)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44歲的元結外放道州刺史。乘舟溯湘水而上,來到祁山之陽。
其時,正值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剛剛結束。雖百廢待興,但攜破史思明軍功和廟堂人望而來,立志恢復盛世榮光的元次山大人而言,倒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
因而,看什麼都是風景。更何況瀟湘之浦本就風物絕佳!
(湘江的溼地。冬季草黃水枯時依然美麗)
但見臨江處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更有林竹點綴、漁舟唱晚。
繫舟處,一條無名小溪蜿蜒入江,鷗鷺翩躚、風景如畫。
於是,不由自主地舍舟尋幽、臨江賦詩。
(浯溪遠眺。一碧如洗,泛舟處,峭壁鎖清秋。)
極目遠眺,見流入古渡口的無名溪水,兩岸古木參天,和湘江南岸陡峭的五峰倒影,夕陽下流光溢彩。峰巒間異石眾多,狀物似人,好不有趣。
遂深愛之,築家居焉。其後,又作《浯溪銘》以記其事:
「浯溪在湘水之南,北匯於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溪世無名稱者也,為自愛之,故名浯溪。」
(浯溪。摩崖石刻。)
吾者,我也。浯溪,也就是我的溪河。
元結擇此風景絕佳處「家溪畔」,築廬而居。
興之所至,以「吾」為心、外「物」為體,吾山吾水吾屋,連寫三銘文,連造三新字。又禮請三大家用三種書體分別摩崖其上。
是為「三吾」!
(「三吾勝攬」石刻。)
宋時,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三,對「三吾」有專門的註解:
「 元次山 結屋 浯溪 之上,有三吾焉。因水而吾之,則曰 浯溪 ;因屋而吾之,則曰 吾亭 ;因石而吾之,則曰 峿臺 ,蓋取吾所獨有之意。」
「吾所獨有」,實為「小我」!
然而,因元結素有的勒石愛好和好友顏真卿的加持,卻將偏寓浯溪的私家小院,涅槃、升華成了廣為人知的藝術殿堂。
(顏真卿與元結畫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元二年(761年),歷時數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基本結束,元結在江西九江任上乘興寫下了《大唐中興頌》。
十年後的元結,因居母喪,隱居浯溪。面對石灰巖地區極少見的沒有分層的天造地設的大石壁,決定循自己舊例將其「刻之金石」。
終因時過境遷,所以,在原《頌》之尾加上「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等六句後,請好友顏真卿書丹。
於是,這塊被後世稱之為「三絕碑」的《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橫空出世!
(元結文顏真卿書「三絕碑」局部)
用整整十年的時光,藉助於永州無與倫比的名山勝水,元結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次年,志得意滿的他溘然長逝。
而浯溪,由此成為了歷代名人「千年打卡地」。
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了多達505塊的古碑文摩巖。
作為南方地區十分罕見的浯溪石刻群,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永州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元結石刻像及生平。二任道州刺史,五過浯溪)
在元結病逝於長安的第二年(公元773年),讓永山永水再放光芒的河東人柳宗元在京城出生了。
並且,於三十年之後的公元805年11月,步元次山後塵輾轉來到永州,宦遊棲居。
(城南古渡。寄居龍興寺的柳河東常由此渡瀟水西遊,永州八記之景亦如是。)
相較初次外放主政、立志造福一方的元次山而言,剛來永州時的河東人柳子厚就有些失意了。
當然,這種失意一直延續到他離開棲居整整十年的永州。
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他被新皇帝一貶再貶。
還在去邵陽赴任的路上呢,就又由「邵州刺史」再貶謫為「永州司馬」!
(青石鋪就的寬闊道路,此刻,在司馬大人的眼中,宛如曲折的羊腸小道一般。窮鄉僻野的永州,卻為迎接他的到來,準備了幾千年。)
成為偏遠州府的「八司馬」之一後,政治的失落與生活的窘迫,讓其心身備受打擊煎熬。
而隨行寄居於龍興寺的老母親,不到半年就魂逝他鄉,無異於雪上加霜。
他無奈地選擇了與元結同樣的丁憂方式:
蟄居永州。
極度無助之下,抒發其「千年孤獨」的《江雪》問世。
(天欲雪。愚溪眺雪,為永州八景之一。暖冬的時代,雪景竟也成為一種期盼。「獨釣寒江雪」可遇不可求)
好在,有多情又多姿的永山永水來療傷。
寄居龍興寺的五年間,柳宗元除飽覽風光,遍尋名勝,走遍了永州城周邊的山山水水外,還開始接觸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狀。
對勞動大眾的疾苦的同情,慢慢地替換了對自身命運的哀嘆。
一批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席位的璀璨文章,紛紛面世。由此奠定了他「唐宋八大家」的崇高地位。
這其中,就有開篇為「永州之野產異蛇」的《捕蛇者說》。
(橋與柳子廟。廟堂之高與社稷之遠)
風物長宜放眼量。
詠物遣懷之餘,詩意的棲居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城外瀟水對岸的迷人風光,讓他難以忘懷、時常入夢的時候。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在意識到不可能再重回中樞,實現自己「官為民役」的政治抱負後,他與前輩元結一樣,選擇了定居永州城外的冉溪之畔。
並效次山舊事,改冉溪為「愚溪」!
(愚溪舊貌。)
愚者,亦我之謂。
乃我之謙稱。雖與柳子謙謙君子、儒釋融合的形象匹配無隙,但也強烈地表達了以「己所主導」之意。
愚溪本有名而浯溪本無名,二溪均以「我的」謂之、擁之,卻又被當世認可、後世緬懷。
乃以「小我」而入、「大我」而出,情系蒼生之故也。
(柳子廟前柳子街。人流躦動)
與山水為伴,自可忘憂。
從龍興寺寄居處搬到愚溪之畔,柳宗元過起了耕與讀、遊玩與著作的閒適日子。
潛心在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進行鑽研、著述。
茅舍之前,愚溪潺潺。茅舍之旁,道阻且長。道之所終,情之所專。亦詩亦文,一景一物可曲水流觴。
(愚溪今貌。八愚溪石今何在?)
「久為簪組累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溪居》就記錄了這段棲居愚溪之畔長達五年的生活。不假雕琢,放筆寫來,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曠遠。
然而,柳子的文學成就更多地體現在「文」上,特別是散文。
所謂「文有詩情」之評是也。
(錦繡瀟湘。人文永州耀三湘)
柳宗元一生,留有詩文作品達600餘篇。
他病逝於柳州刺史任上後,這些詩文,被其好友劉禹錫輯為《河東先生集》。
就是那位寫有「都是劉郎去後栽」惹怒當權者而再次被貶,仍堅持續寫「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大唐獨一無二的「網紅」。
而現存於世的《柳河東全集》,收有詩文540篇。
其中,寫於貶謫之地永州十年間的為317篇,佔比近六成。
(《柳柳州全集》。柳宗元為河東籍,故世稱「柳河東」。又因逝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
這裡面包括遊記多篇。
「其寫景狀物,繪聲繪色,一景一物,情景交融。實開山水遊記散文之先河。」
在柳子厚妙筆生花下,永州的山、永州的水、永州的故事,仿若一幅畫、如一方盆景。
讀之,讓人身臨其境,韻味悠長。
(小石潭一角。《小石潭記》為永州八記之一)
代表作《永州八記》,更是寫活了永州山水,堪稱世界遊記散文的典範之作。
它也成為「詩畫瀟湘、人文永州」靚麗名片的有源之水。
(柳子廟一瞥。)
與浯溪擁有「三絕碑」一樣,愚溪也擁有屬於自己的「三絕碑」。
它,安放在倚溪而建的柳子廟正殿裡。
碑文為唐韓愈所撰,內容是頌揚柳宗元的事跡,由宋蘇軾書丹。
跨越時空兩百年,韓文、蘇書、柳跡,共同書寫了一段佳話。
此碑首句為「荔枝丹兮焦黃」,故又名「荔子碑」。
愚溪畔、柳子祠,其三絕碑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容後再敘。
(柳子廟。始建於宋仁宗至和三年即1056年。歷百年後,宋高宗加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侯。但世人仍稱其為柳柳州或河東先生)
浯溪、愚溪,餘之溪、君之溪。
永州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正是我們可以安放心靈的共同家園。
不到瀟湘豈有詩?敞懷的永州等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