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義廳」為何改為「忠義堂」——淺談《水滸傳》之宋江

2020-12-25 睿創光影

清代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曾云:「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傳》右者。」

而宋江則是整部著作中第一號人物,做為文學形象,也是最立體,最豐滿,最複雜,最有藝術魅力的一個人。

但對宋江的評價自古以來也是文人的一大爭論,有人稱他為「孝義黑三郎」,「忠義」宋江;也有人認為他是「冷酷」「假仁假義」之人。

歷史上宋江確有其人,其領導的起義為宋徽宗宣和元年的一次民變。確實發起於梁山泊,但並沒有如《水滸傳》之中所描述盤踞於此地,而是縱橫齊魯,四處轉戰。

歷史上宋江起義

宣和三年於海州(今連雲港)被知府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歷時不到兩年便被剿滅。後續不詳,也有說宋江被俘後被張叔夜殺害於白虎山,但無從考證。

《水滸傳》中之宋江,可以說他的出身,性格思想,所追求的和所處的著作中的歷史大環境,決定了這個人頗具爭議的一生。

想要看懂他,只能依據他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深入的探究,而非簡而概之,或好或壞那麼簡單。

宋江在怒殺閻婆惜,開始流亡並被逼上梁山前,是身為山東省鄆城縣的押司。

「押司」是什麼?押司在當時是官府裡面的書吏,雖為士大夫階層所看不起,但也是屬於官吏階層啊,經手賦稅徵收或處理獄訟。

而且衙門中的書吏要比官多,他們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因此與百姓接觸的多,影響不容小視。

自然這其中也大有油水,也就是為什麼宋江能號稱「及時雨」,為人仗義疏財,廣交江湖豪傑。

說白了,換成現在的話說,宋江雖不是國家正式的公務員,那也是機關單位裡的行政事業編啊,是體制內的人。

而這一出身,非常重要。大了說這叫從政走的仕途,誰不想博得功名,哪個不願平步青雲?唯一的通道便是取得大功之績,為官府所賞識為朝廷所知曉啊。而這一思想,我們說,是宋江的基礎思想,是融入其血液骨髓中的。其一直秉承堅持的「忠君報國」理念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所建立的。

在為吏過程中,與同僚及官宦勾心鬥角頻繁的打交道,也讓宋江形成了為人自謙,內斂,外柔內剛,卻又工於心計的處事風格。什麼事情,不動聲色,左右逢源,逢人便拜,見人便哭,自稱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但內心篤定,凡事瞭然於胸,一旦謀發,即堅定果斷,絕不拖泥帶水。

如果單純的只愚忠,和狡黠,也就罷了。偏偏宋江的性格卻又是急公好義,廣交良朋。與上未見鑽營,與下樂善好施。與普通百姓,甚或一眾江湖俠士,社會人等交往甚密,儼然黑白兩道通吃。這一特性,雖自於其天生性格使然,但也有其內心矛盾之處。那就是喜歡江湖人士之豪邁奔放,快意恩仇,累與仕途之上升無門,爾虞我詐,卻又無可奈何心存幻想。在與一眾草莽結交中,方得聊以慰藉。

而上面這些所有特點,讓宋江絕不同於王倫,晁蓋之流,使其的存在,成為梁山泊能形成強大凝聚力的保證。

梁山的人馬,其實就是一盤大雜燴。

裡面既有幹盡不少喪盡天良壞事的江湖敗類。也有像林衝楊志這樣官場不利,被逼上梁山的好人。還有類似於盧俊義柴進這樣的貴族,開黑店殺人越貨的孫二娘等等。更有出身草莽的霍亂匹夫,戴宗這樣的貪汙官吏,吳用蕭讓這樣的讀書人,魯達武松這樣的真好漢。

成分那是相當的複雜,你可以說五湖四海群英薈萃,但要說烏合之眾啊,也不為過。

但為何最終卻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無往而不勝的一股洪流。

不得不說,宋江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梁山第一個頭領王倫,其為人小肚雞腸,彎彎繞繞,小富即安。莫說什麼鴻鵠之志,哪怕一個容人之心,也是難為他了。面對林衝來投,期期艾艾,怕自己一介落第秀才,再被林衝搶了風頭,自百般刁難噁心林衝。用強不敢,用計又沒什麼好手段。佔山為王,也只敢打家劫舍,圖財害命,欺壓個百姓,做些雞鳴狗盜的勾當。若論大鬧州府,殺富濟貧,怕不得屎尿都能嚇出來。最後也只能讓林衝叫著哥哥一刀結果。

第二個頭領晁蓋,落草前身為保正,性情豪邁,敢打生辰綱的主意,絕不同於王倫了。晁蓋與宋江自幼發小,生辰綱一事又得宋江救助。他的存在令宋江最終落於梁山,他死後順位而上成為了自然。

晁蓋也樂善好施,而且性格更加奔放豪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貫的宗旨是與兄弟論秤分金銀,一樣穿綢錦,佔山為王,吃香喝辣。但決不許濫殺無辜,而且多要劫富濟貧。晁蓋上臺後幹的幾乎都是針對官府財帛,或富人家產,不動百姓分毫。

此時的梁山已不是王倫時期的打家劫舍傷天害理,而是劫富濟貧,發展壯大,可以說其實已初具一些凝聚力,追隨晁蓋的也多是草莽好漢,甚至將來皇圖霸業的想法或許也不是沒有。

但宋江引領一群人馬上山後,那格局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

宋江所引領及後來陸續上山的人馬中,多為有本事的曾經的官軍,甚至是出事落魄的貴族。這些人見多識廣,大場面不少經歷。甚至一些人的家眷,親朋,依然在官府體制控制之內。大部分人雖被逼上梁上,但心中想掙個功名,得以封妻蔭子的,誰也沒想就在山東做個強盜終了此生罷了。

此時梁山眾將的成分開始多元化,極度複雜了。而晁蓋及其追隨者的思想與風格在此就顯得拙劣侷促了。

而宋江此時前面所述的性格特點,便得以發揮,遊刃有餘。仗義疏財,樂善好施,使得他在梁山不論哪派中皆有人緣威望;左右逢源,隱而不發,又使得他不過早成為眾矢之的;而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心中已定的忠君以謀後路的目標和規劃,恰恰是符合了大多數後上梁山的人馬的心裡期望的。

所以及至第六十回,晁蓋一怒攻打曾頭市,中毒箭而亡時,其時已有被宋江架空的跡象,其所點五千人馬均為本部,軍師謀士更是一個皆無。

晁蓋一死,宋江便自然的順階而上,被梁山眾人推舉為第一把交椅。

至此,宋江終得以有能力,有條件施展他的抱負。

其第一件事便是改梁山「聚義廳」為「忠義堂」!忠為義先,一字之改,卻鮮明的提出了梁山未來的宗旨。雖此時名義上還為草寇山大王,朝廷的對立面。但潛移默化中,已經為未來最終的招安埋下了伏筆,設置了提前量。首先從思想上要統一眾人了。

同時高舉「替天行道」大旗,天是誰,天子啊~!「忠義」之名又誰能給,天子啊,皇帝啊,這東西不能自封的啊!

從此可見宋江當時毅然決然,內心之決定可見一斑。那就是將忠君報國之思想,要加持於梁山一眾人等。梁山人馬看似繁雜,其實真正的基層農民勞苦大眾,不多。還多出身高貴之人。普通貧寒之人一旦飽暖自然知足懈怠,而當一個人從來都是錦衣玉食,其自知名望之重要。

晁蓋的理念終究是要被滅九族的勾當,而宋江之忠義,讓這些看到了未來功名之希望。

但宋江也深知,要想為朝廷所用,必得加大自身手中的籌碼。一夥流民草寇是不會被重視的,只有成規模並打痛官府,才會引來朝廷的招安。

於是梁山秣兵歷馬,兩勝童貫,三敗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節度使,並活捉高俅,使梁山事業發展至鼎盛。最終迫使朝廷招安,達成了目標。

宋江走的這條路,按正常來說,確實是給了梁山好漢們一個儘可能最好的結果。要知道在當時四處起義,風起雲湧,朝廷自顧不暇之時,有梁山這麼一路強勢的人馬,順應朝廷,高呼皇恩,替天行道,對北宋政府來說,這簡直天上掉餡餅,求之不得。

而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宋江的政治高度。其時北宋從趙匡胤始,其國策便是對外屈服,專力防內的政策,國內的起義勢力又各自為戰,形不成聯繫統一。在這種大形勢下,想有一路起義組織被完整的保存下來,發展壯大,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在北宋這種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統治之下,宋江的忠君報國思想,也最終淪為一廂情願罷了。

招安後,梁山人馬受詔破遼,平定田虎,出徵王慶,剿滅方臘,南徵北戰,戰功赫赫。

卻也使元氣大傷,慘烈收場。及至大軍凱旋迴京時,出徵的102將(108將中有5將留京未隨出徵,1人後被調回),59人陣亡、10人病死、1人坐化,合計死亡70人,還有5人雖然在戰鬥中存活下來但是離開軍隊(其中1人出家),回京的只有27人。

之後宋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或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也是很多文人義士詬病宋江的一點。用最終一百單八將的枯骨與鮮血,成就了宋江的功名。

但其實宋江也莫可奈何,這或許也並不是他的本意。但在忠義思想下,在那個封建王朝的統治下,要麼你推翻他,要麼別說宋江,換做李江,王江,結局也不過如此。

當羽翼已失,梁山眾將多數泯滅,也就到了宋江的末路。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只可憐,到了最後,精明如宋江,依然愚忠不改。直至毒酒穿腸,才幡然知曉。還不忘拉上一個李逵,以免名聲被壞。

出身小吏,心存大志,而又生不逢時;廣交八方,仗義疏財,卻將眾人引向滅亡;狡黠圓滑,鐵腕手段,但唯獨看不透朝中陰暗;一世聰明,遊刃有餘,獨死守愚忠,之死不明。

可憐,可恨,可嘆,可悲!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

相關焦點

  • 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一字之改,卻成了梁山的轉折點
    晁蓋攻打曾頭市中箭身亡,宋江取而代之,坐上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立即把晁蓋時期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在《明·容與堂本水滸傳》中李卓吾對此批道:「改聚義廳為忠義堂,是梁山泊第一關節,不可草草看過。」宋江接替了晁蓋之後,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很明顯,他要突出的是一個「忠」字。忠者,為朝廷效力之謂也。名正言順,宋江放手大幹。要效力朝廷,首先就要接受招安,取得朝廷的赦罪。於是,他把爭取招安的活動,從前一個時期口頭宣傳,轉到行動上來了。一字之改後,宋江為了招安開展了哪些行動?
  • 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把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他是不是朝廷的臥底
    看過水滸傳的同志們,對於宋江可謂是非常熟悉吧,在水滸傳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在晁蓋死後,眾人推選宋江為大頭領,宋江在上位後把原來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那麼他為什麼要把聚義廳更名為忠義堂呢,下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 ​誰是水滸傳裡最守節操的女子?宋江為何要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水滸傳》成功演繹了在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驚心動魄之義舉。其中就有三位女性,她們分別是母大蟲顧大嫂(地慧星)、母夜叉孫二娘(地壯星)、一丈青扈三娘(地陰星)。宋江做了山寨之主,立刻頒發第一號命令,就是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權居此位,全賴眾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氣相從,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如今山寨人馬數多,非比往日。可請眾兄弟,分做六寨駐紥。聚義廳今改為忠義堂,前後左右,立四個旱寨,後山兩個小寨,前山三座關隘,山下一個水寨,兩灘兩個小寨。
  • 宋江將晁蓋時期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傳遞了宋江的什麼秘密
    宋江在晁蓋前腳剛被毒死,宋江後腳就把聚義廳改為了忠義堂,忠義忠義,忠誰的義,這就是看起來模糊,實際上是宋江別有用心的改名。宋江我們是要忠於國家大義,也就是宋江想要詔安的那種為國為民的大義。而不是兄弟們之間的小義。
  • 宋江才當上梁山寨主,為何就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對於宋江來說,他第一把火燒得並不高調,既不是整頓軍紀,也不是重新安排人馬,而是將梁山大寨上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說白了,就是換了一塊牌子。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這有什麼,又能代表什麼?其實恰恰相反,從宋江的這個舉動完全可以看出他的野心以及他和晁蓋根本的不同。這兩塊牌子,看起來意思都差不多,但是實際所蘊含的意義卻千差萬別。
  • 宋江當老大後,為何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背後大有深意
    自宋江上梁山以後,就開始著手擴大自己的勢力,每次擴張地盤的行動,宋江都親自帶兵前去,久而久之,梁山的眾兄弟已經唯獨宋江的命是從,晁蓋也逐漸被架空,成了空殼,等到晁蓋反應過來,此時已太遲,所以再攻打曾頭市的行動,晁蓋親自率領一支人馬,想借勝利來扭轉這個不利局面,可是這個行動卻是有去無回
  • 《水滸傳》——聚義廳最終還是變成了忠義堂
    《水滸傳》脫胎於水滸故事,以北宋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為題材,主體反映的是是古代封建社會忠奸鬥爭,正邪不兩立的思想。《水滸傳》確實以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次農民起義為寫作原型,但是作者並沒有站在農民的立場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而是表達自己的一種忠義倫理觀念。
  • 「聚義廳」與「忠義堂」-中新網
    「聚義廳」與「忠義堂」 2013年04月16日 16:03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要將原本好好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
  • 晁蓋剛死,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裡面隱藏著宋江不敢說的秘密
    為了感謝宋江給他們通風報信,晁蓋派劉唐給宋江拿去一百兩金子,雖然宋江沒有接收,但是晁蓋知恩圖報的江湖義氣是不容否定的。所以,晁蓋時代,梁山大廳叫聚義廳所謂恰如其分。首領晁蓋是一個講義氣的好漢,所以,此時的梁山也是一個以義氣為重的團體。
  • 簡品水滸:從「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的那刻起,就註定了悲劇
    距離重溫《水滸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期間將《紅樓夢》又重新看了一遍。早就有這麼一個感觸,早就想寫這麼一篇文章,但我害怕洋洋灑灑下來過於情緒化,不能得到充分理性的分析,所以我有一個習慣:凡是想法很多的時候,就暫時放下,沉澱一段時間,再重新分析和判斷。於是提筆來寫,時隔已久。
  • 《水滸傳》中,宋江共有三個綽號,其中「呼保義」是啥意思?
    眾所周知,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基本都有自己的綽號,而綽號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們的一些個人信息。比如王英的綽號「矮腳虎」,就反映了他身材矮小的事實。而時遷的綽號「鼓上蚤」,則說明了他小偷的職業。但作為梁山首領的宋江,卻不止一個綽號。
  • 宋江投降,葬送梁山108好漢,此人用一句話評價宋江再適合不過
    宋江,綽號:及時雨,原是鄆城縣押司,整日舞文弄墨,後被迫上了梁山,後宋江做了梁山首領。招安後,被宋微宗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最後被高俅用毒酒害死。《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七八百年的流傳,其中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
  • 《李逵日記之忠義堂》爆笑登場
    《李逵日記之忠義堂》即將由北京紙磨坊文化聯合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李逵日記之忠義堂》是天涯人氣寫手、鬼才作家倉土新作、《李逵日記之聚義廳》的續篇。而由《亂燉水滸》整理而成的《李逵日記之聚義廳》迅速登上各大暢銷書榜單,銷量近百萬冊。
  • 水滸傳,上梁山是為了被招安!我們是不走尋常路的一百零八將!
    水滸傳,上梁山是為了被招安!我們是不走尋常路的一百零八將!  梁山好漢裡面,誰是支持招安的?  首先是宋江。以宋江為代表,當梁山是鍾南山,上梁山就是為了坐大地盤,待價而沽,最終引起朝廷注意,被招安。
  • 淺析《水滸傳》中宋江的形象
    他們主要職務是在皇帝跟前管辭謝、朝見、宣傳、贊謁之事。在這裡保義是指保大義,即精忠報國。宋江之忠表現如下:1. 聚義廳改換招牌。第16回,晁蓋中箭身亡,宋江坐得第一把交椅時,首先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絕非換塊牌子那麼簡單,而是體現宋江忠義形象的一塊金字招牌。
  • 水滸傳裡的梁山泊在山東哪裡 位於孔孟之鄉濟寧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水滸傳》吧,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一直都備受喜愛。而在《水滸傳》中,梁山泊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一個點。直到今日,很多人也會好奇《水滸傳》裡的梁山泊到底在山東的哪裡。
  • 宋江聚義廳上排座次,公孫勝看明白後選擇離去,梁山從此再無真情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公孫勝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他的外號叫「入雲龍」,有一身通天徹地的本領,他精通「五雷天罡正法」,道行高深,能夠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當初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公孫勝主動要求入夥。只是因為莊丁不肯幫他前去通報,他一下子就打倒了十幾個人。可見,公孫勝「入夥心切」,本來是一心一意要跟著晁蓋等人「幹事業」的。
  • 水滸戰敗將領:關勝呼延灼韓滔彭玘索超,為何能從死敵變為兄弟?
    《水滸傳》可謂家喻戶曉,一百零八好漢齊聚梁山泊忠義堂,過著快活的日子。這一眾好漢,倒有一半是被梁山泊打敗招降的,大家知道有哪些嗎?雙鞭呼延灼為何敗將能夠如此快地轉變成兄弟這個問題主要針對的是對戰失敗後投降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