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① | 吳跟越角話古今 楓涇尋畫意更新
圖說:夕陽下的楓涇古鎮有著濃濃的韻味。陶磊 攝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金山區楓涇鎮,地處滬浙交界,為上海西南門戶。接吳跟越角之氣,承海派文化之靈,先後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級生態鎮等。
二零一六年,楓涇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提出「小鎮更新」的理念,推進古鎮更新、產業更新、社區更新、鄉村更新,打造長三角「旅遊休閒目的地」和上海「特色眾創目的地」。
圖說:上海金楓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黃酒。陶磊 攝
古鎮更新·活態化傳承
「唔呶喔哩,唔呶喔哩」,信步三裡廊棚,閒坐枕河人家。一隻丁蹄、一塊狀元糕、一碟天香豆腐乾,再加一壺金楓黃酒,觀飛簷在水面投影,聽櫓歌從遠處飄來,怎一個愜字了得?
浙江天目水脈自西而來,上海浦江潮汐由東而至,楓涇是上海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水鄉古鎮。水網密布,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52座橋梁、29處街坊、84條巷弄,保留著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建築群。
「今年,楓涇1516歲了。我們有能力去建N個新城,但絕無本事再造一個千年古鎮。」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坦言,特色小鎮建設關鍵在於傳承和創新,粉牆黛瓦為「形」,人文歷史為「魂」,復原一個「活著的古鎮」。
經八道工序秘制,屢獲國際博覽會金獎,有著166年歷史的楓涇丁蹄,演繹活色生香的本地美味;新人穿戴鳳冠霞帔,乘坐畫舫河上巡遊,每年9月的楓涇水鄉婚典,還原江南傳統的民間婚俗;丁聰美術館、程十髮祖居、農民畫世家展示廳、顧水如故居,「三畫一棋」的人文現象,訴說英傑輩出的地域特色。
掛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楓涇尋畫」入選新滬上八景,而今古鎮正推動「兩個轉變」: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變,古鎮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
和平街上一座三進三落的百年宅院,曾是展示百燈、百籃、百行等民俗物件的「三百園」,如今升級為「山麓酒店」,納入畫廊書店、崑曲表演、工藝品展示等空間,保護原有建築風貌的同時,集休閒度假、文化體驗於一體,填補本地精品民宿的空缺,去年10月迎客以來一席難求。
楓涇鎮與上海建工集團聯手,啟動「古鎮更新」,逐步形成「度假+休閒」精品民宿區域、「漫創+古街」特色文創區域、「古建築+慢生活」歷史風貌保護區域、「黃酒文化+主題體驗」黃酒博物館區域、「舊式倉庫+文化創意」倉庫文化休閒度假區域……
圖說:老街上的粽子鋪現包現賣。陶磊 攝
產業更新·眾創式轉型
「清風涇,舊名白牛村,宋陳舜俞隱居於此。後世仰其清風,故名。後名風涇,今曰楓涇。」官居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的清風亮節在楓涇流芳,也留下勸農富民的佳話。
楓涇,天沃水秀,自古是魚米之鄉、農業大鎮,誕生了一批本地名品:膘肥體壯的「楓涇豬」、鮮嫩多汁的「楓蜜黃桃」、清香潤甜的「景冠蜜梨」。而今,通過創新創業,特色農業煥發全新生命力。
阿林果蔬專業合作社,是都市版的「開心菜園」,古法種植的蔬果、有機飼養的禽畜,吸引市民專程前來品嘗;開太魚水產養殖基地,是蝦稻共作的「水中森林」,採用「雙棚雙模+種養結合」模式,一年四季產出優質清水小龍蝦。
先「進廳路演」,後「進場孵化」,再「種養創業」,楓涇探索「雙創+農業」的新模式,通過農創項目技術「路演」,讓農科成果與農業經營者「面對面」,孵化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項目,打造「田園綜合體」。
上海農科院研究人員對兩年前首場農創「路演」記憶猶新。當時,6支團隊分別攜甜玉米、食用菌零食、立體種養、香菇工廠化生產等農業科技成果,與長三角上百位農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和風投基金代表對接,3個項目現場落地。果蔬、瓜類、草莓、水產……25場專項路演活動,32個項目落地,成交金額已達2950萬元。
既有技術路演,也有問題路演。如何控制龍蝦的養殖密度?如何防治草莓的白粉病?如何延長向日葵的盛開花期? 由農戶提出遇到的棘手難題,並給出解決方案的價格,專家們不僅現場把脈,而且帶著問題回到農科院定向研究,一有成果立刻對接。
農創主打,文創、科創共融。在國家級眾創空間「上海臨港·楓涇科創小鎮」,入選科技部首批「星創天地」名單。近日,原上海第七印綢廠金山分廠,廢棄斑駁的舊廠房迎來了新生,長三角路演中心正蓄勢待發。
圖說:古色古香的楓涇古鎮。陶磊 攝
社區更新·長三角一體
「界河兩岸分南北,半隸茸城半魏塘。」一曲竹枝詞,道出楓涇獨特的地理位置。楓涇自立市以來南北分治,最早可追溯至吳越之界,後為浙江和江蘇兩省之地界,1951年南鎮併入北鎮,1958年劃歸上海市。
省界故事多。據清代「鎮界全圖」,牌樓處有座橋,橋堍北面刻有「商」字,南面刻有「量」字,意即南北兩鎮有事好商量。國畫大師程十髮則贊之:「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楓涇如何發揮「區位優勢」?「小鎮之間,不是像土豆一樣堆在一起,而是像葡萄一樣串在一起。」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比喻,「有機生長,互相支撐,遙相呼應,各具特色。」
2016年,上海金山與浙江嘉善兩個跨省相連的縣區,籤訂了「共建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戰略框架協議,楓涇鎮與嘉善縣姚莊鎮、惠民街道一體化發展啟幕,共謀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生態保護、交通網絡和旅遊開發。
打造長三角路演中心、開通「嘉善-楓涇」雙向對開省際公交、啟動打通葉新公路「斷頭路」項目,兩地三方還在交界區域安裝了網格化監控探頭,建立問題的發現和處置機制。
既有硬體對接,也有軟體聯動。「社區日」上,楓涇及浙江姚莊的「故事大王」,繪聲繪色地分享流傳在滬浙地區的民間故事;「黃桃節」裡,楓涇聯手浙江嘉興、舟山等市鎮共繪「畫裡桃源」,串聯起滬浙一體化發展的「黃桃文化圈」。
楓涇本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提升,楓葉國際學校、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已經建成,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金山分院將掛牌成立,上海國際應用科技大學也開始籌建……
立足和服務長三角,是楓涇打開的「兩個扇面」:在自身區域,完善基礎性、功能性項目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在周邊區域,倡導基礎共建、功能共享、聯動發展。
圖說:金山農民畫村的畫家在創作農民畫。陶磊 攝
鄉村更新·新時代振興
一個特色小鎮,是由多個「美麗鄉村」拼圖而成。中洪村就是楓涇鎮的明亮色塊,孕育了散發泥土芬芳的藝術珍品———金山農民畫。無論是在景區畫室還是農家牆頭,濃墨重彩的畫風筆觸中,都流露出鄉土特有的率真與質樸。
「農民畫村」不止美在農民畫。小橋、流水、菜園、魚塘,通過村莊改造、環境整治,美景終於從牆上紙上躍入現實;同時,中洪村挖掘休閒農業旅遊,波蘭倒置屋、房車露營地、法國畫家牆繪,小小村莊已有10多個旅遊景點。
「每一個古蹟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2011年,楓涇鎮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故事基地」稱號,國內「獨此一家」。不久前,上海首個嶽飛文化研究會在楓涇鎮新義村成立。原來,嶽飛的後人在楓涇落地生根,新義村在世和已故的272位嶽姓後裔,已經被正式編入《中華嶽氏族譜》。如今,新義村正打造「中國故事村」,修繕村內歷史文化古蹟,挖掘整理數十篇民間故事;此外,全村種植黃桃1500多畝,正布局蔬果採摘、農耕體驗、垂釣休閒、鄉村民宿等,「黃桃之鄉」變身「田園綜合體」。
北部文化村中洪村「中國農民畫村」觀光旅遊、南部「中國故事村」新義村農業旅遊、東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韓塢村歷史文化旅遊,錯落有致的空間布局,讓楓涇鄉村成為上海市民的「後花園」。
聽得清鄉音,聞得到鄉味,摸得到鄉趣,記得住鄉愁,從「古鎮」到「鄉村」,從「產業」到「社區」,楓涇正以一場場更新,不負千年歷史底蘊,特色小鎮未來可期。正如楓涇「古鎮牌坊」的那句楹聯———
毓秀鍾靈,滄桑久歷;商旅雲集,佳境重來。
楓涇共識
去年底,上海市已列入國家特色小鎮名單的9座小鎮負責人,齊集金山區楓涇鎮,共話上海特色小鎮發展,形成《楓涇共識》。
1 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全域更新,全方位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百姓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2 特色小鎮建設,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條件,尊重現有的小鎮歷史風貌和鄉村肌理,注重傳統文化和小鎮精神的傳承,不推倒重來、不貪大求全、不另起爐灶;
3 特色小鎮建設,要始終注重「特色」建設,比如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風貌等,不能「互相山寨」、不能「千鎮一面」;
4 特色小鎮建設,要主動承接中心城區功能轉移,主動參與大都市群的功能分工,既要發揮好「城」與「鄉」之間的節點功能,也要處理好與周邊小城鎮群落的有機聯動關係;
5 特色小鎮建設,要注重打好「底色」,那就是要達成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把「三生」空間融為一體,打造新型社區空間,能夠承載人們的幸福生活和工作;
6 特色小鎮建設,要避免陷入「圈鎮造特」運動、避免「依樣畫葫蘆」,而要尊重城鎮建設的科學規律,創造條件讓其「自然生長」。
小鎮名片>>>
金山區楓涇鎮,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有著1516年的歷史,古為吳越交界,現為滬浙接壤。鎮域總面積91.66平方公裡,轄23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
楓涇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楓涇消防東區火政會舊址及楓涇消防紀念塔、楓圍人民公社舊址、朱學範故居及墓,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楓涇丁蹄製作技藝、上海黃酒傳統釀造技藝、劍痔散製作技藝、金山農民畫,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涇人才輩出,宋代有詩人、畫家李甲,元代有教育家戴光遠,明代有文人陳繼儒、御醫陳以誠,清代有二品大員謝墉、狀元蔡以臺、三品真人婁近垣,現當代有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範,國畫家程十髮,漫畫家丁悚、丁聰,圍棋國手顧水如,教育家吳若安等。經考證,楓涇歷史上有狀元3人、榜眼1人、進士56人、舉人122人,其中任宰相3人,外任知縣、知州、知府111人。
楓涇物產豐富,楓涇布、薄稻遠近聞名。特產楓涇丁蹄、狀元糕、天香豆腐乾和金楓黃酒被譽為「楓涇四寶」。楓涇工業形成以新材料及通用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及服裝機械、黃酒釀造及特色食品製造為主的「四大主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