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陀思妥耶夫斯基:異見的共情者與人民的先知

2020-12-25 澎湃新聞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美]約瑟夫·弗蘭克、[美]瑪麗·彼得魯塞維茨編,王晨、初金一等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150頁,148.00元對於俄羅斯而言,十九世紀是一個既被祝福、也受詛咒的世紀。彼得一世改革百餘年來西歐與俄羅斯的碰撞與融合,在第一次衛國戰爭的催化下,終於成就了從沉沉泥潭升起的璀璨星叢,無論是政治立場的激進抑或保守,文學領域的自然派還是唯美主義,幾乎每一個思想陣營都有振聾發聵的名字橫空出世,每一種思想都預言著下個世紀摧枯拉朽的風暴的每一個側面。與思想文化的燦爛相對應的是社會現實的波譎雲詭,十九世紀的俄國史如同整本《約翰福音》那樣,光明常伴有黑暗,新生與死亡總是不分彼此,在半被動地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劇烈的社會變革帶來劇烈的時代陣痛,背後隱藏的是幾代俄國知識分子的上下求索和幾代俄國普通百姓的生活與命運。在愛憎鮮明、自罪自苦的俄國性格所點亮的諸多思想中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獨特性在一百多年中被從諸多層面分析和評價,而約瑟夫·弗蘭克和他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及其縮寫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則是從社會歷史意識形態角度解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品的最佳代表,甚至可以說,這是一本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視角出發對十九世紀後半葉的俄國社會思想史進行多方位審視的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在十九世紀的「颶風」中的位置一向眾說紛紜,在弗蘭克的筆下,他既以特立獨行的立場與激進風潮「氣場不合」,亦遊走在不同陣營之間,對異見知識分子懷有深刻共情,將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具象化為綜合了歷史神話象徵的小說人物,成就了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一系列文學作品。同時,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諸多原創思想,使他成為了始終以俄國人民的最深切利益為出發點的「先知」。如果意圖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多的私人生活細節,這本書的相關內容興許並非是最詳盡的,而如果想要充分感受這位偉大作家生活和創作的年代裡那些熠熠閃光的諸多俄國思想與風起雲湧的社會氛圍,以及陀氏在此情境之中天才的、包容綜合的獨創性,這套兩卷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想必不會讓讀者失望。

與異見知識分子的共情:從「人民」出發

一直以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為鮮明和深刻的面貌,就是以俄國激進知識分子的反對者而呈現的,他的政治立場通常會被劃入保守主義的陣營,而他也的確和當時俄國的保守主義者來往頗為頻繁,譬如他因為貧窮而接受他們的資助(如卡特科夫對陀氏後期的持續資助),譬如他時常就一些社會問題、如猶太人問題、青年學生暴動問題和俄國外交問題等與這些和沙皇政府更為親近的人達成基本一致,而在思想史層面,陀氏的小說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著名的「反虛無主義」文學風潮中坐頭把交椅,直到作家的最後一部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也始終未放棄對異見知識分子的質疑,甚至其中《宗教大法官的傳說》更是精準地預言了二十世紀俄國革命所帶來的「世紀病」。然而,陀氏的政治立場事實上頗為複雜和耐人尋味,儘管他大體上可以被視作是十九世紀俄國保守主義的一員。與一般的官方保守主義者恐懼「變革」「平等」與「自由」這些意識形態進入俄國民間有所不同,作為作家和思想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選擇保守的政治立場,其出發點更多的是出於對俄國普通人民的熱愛,他認為激進知識分子的思想雖然切中了俄國人民最迫切需求的「土地與自由」,但是這些異見者在實踐他們思想的過程中,卻因為理念凌駕於現實、手段過分讓位於目的而將人民的實際利益拋在了一邊。在審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偏向時,「人民」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所以這使他在反對俄國異見知識分子過分冒進的實踐的同時,也對他們頗多共情和理解。而且,文學擁有對細節特殊的表現力,作為「一切皆文學」的俄羅斯思想的中心,俄國文學在參與構建俄國十九世紀社會思想史的同時,也為偏重推演邏輯與揚棄現實的政治範疇,提供了不拘泥於單一立場的更為立體和豐富的視角。

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世所公認的那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被西伯利亞的流放經歷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然而,陀氏的思想流變並非是如表面看起來那樣是「斷裂」的,雖然西伯利亞作為他政治立場徹底轉變的契機橫亙在他的兩個創作時期之間,但即便是在「死屋」帶來的靈魂拷問中,他的思想裡也始終埋藏著一條堅韌的線索,即對人民最根本利益的關注,這種關注在宏觀層面與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激進知識分子有諸多共通之處,俄國人民的「土地」與「自由」是他們不斷反思自身與詰問社會病徵的最根本動力之一,在這一層面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同時期異見知識分子之間不單單有立場上的齟齬,他在成為一個偉大作家的過程中,與激進派的共情與理解,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品不可被忽視的重要面向。弗蘭克在陀氏的傳記中指出,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關注的那些「更具體、更現實,與俄國有關的社會問題」,他在尚且年輕的時候出於對俄國農奴制的痛恨而發出的那些類似於「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的質問,事實上在後西伯利亞時期亦時時出現,並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即在堪稱是對俄國激進知識分子傳統進行非同一般的嚴厲批判的小說《群魔》發表之後,一步步得到了更為立體的發展和闡釋。我們必須注意到,即便是在「反虛無主義」時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激進知識分子自始至終亦懷有深刻的了解甚至共情,陀氏懷著「對俄國普通人民的信仰」去反觀這些知識分子的思想與實踐,將這些不同的理念和聲音化作不同的人物,賦予他們眾聲喧譁的平等舞臺,並竭力對他們每一個人的聲音都進行頗具說服力的刻畫。如果沒有與異見知識分子的共情,陀氏無法寫出「分裂」和「異見」兼具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也無法展現斯塔夫羅金獨有的、仍帶有神聖印記的「路西法之美」,這些人物將只能是三流作品中作為符號的「惡」的存在,而非像如今那樣深入骨髓。在《群魔》完成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與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的接觸中對民粹主義的根源性問題意識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嚴厲而尖刻的「反虛無主義」逐漸開始向彌合與異見知識分子之間分歧的方向發展。陀氏本人對激進知識分子的「父親」亞歷山大·赫爾岑後期關於俄國村社與俄國獨特道路的思想一直頗為認同,同時也如赫爾岑那般對西歐社會1848年後瀰漫的庸俗市民氣和對歷史的漠然而感到極端不適,並且呼籲,俄羅斯的近代思想雖然起源自西歐,但西歐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想要完成解放人民的歷史任務,終究還是要將俄國的傳統歸為中心,《冬天記的夏天印象》可以說是對《彼岸書》的回應和補充。而在民粹派漫山遍野「到民間去」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確信,這群年輕人懷著對俄國人民深沉的熱愛,以宗教般的熱情,意圖填補一直以來知識分子與人民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這與他從《死屋手記》的創作時期就開始關注的以宗教拯救人民苦難的議題有頗多共同之處。這種印象在陀氏此後的作品中一直持續存在,《少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對青少年人物的描寫和成長展望就傾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俄羅斯的未來」——這群時時刻刻思考著俄國人民該往何處去的年輕人——的觀察、思考與審慎的期待。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小伊柳沙的葬禮上,陀氏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寫到純淨而充滿愛的阿廖沙的理想,即「為全人類而死」,弗蘭克指出,這種理想和渴望,這種「『為真理』而犧牲自我的渴望,正是19世紀70年代的新一代的典型做法」。

《卡拉馬佐夫兄弟》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與異見知識分子在思想和情感上不可被忽視的共通之處,弗蘭克在書中還多次提到了陀氏與這些激進的同時代人之間的諸多來往,它們不僅包括思想層面的論戰,也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和激動人心的對話。根基派的陣地《時代》雜誌也曾刊發過著名的「暴動派」民粹主義者特卡喬夫的煽動性文章,儘管從任何一個層面來說,在思想和實踐層面全然「拋棄」人民的主體性、著意於利用和欺瞞人民以達到革命目的的特卡喬夫,和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核心成員的根基派的理念都大相逕庭;在《群魔》創作完成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自己有必要再次更新自己對激進知識分子的認識,也曾興致勃勃地去接觸民粹派中的年輕人,與他們就一些非常現實迫切的問題交換意見,並不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拐彎抹角。弗蘭克在傳記的最後一章中寫道:「他(陀氏)成了一名受尊敬的標誌性人物,在無情的意識形態戰爭中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提到了當時每一個迫切的熱點問題,並且這遠遠超過了狹隘的黨派主義限制。雖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自由派和激進派的媒體持續攻擊,但左翼的學生們卻對他寬容相待;究其根本,……是因為他一直『公開、大膽地提到各個方向,不為他本人的言辭而做無畏的擔心。年輕人發自內心地歡迎這種直率和不屈』。」而各不同甚至對立的思想派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之後的告別儀式上相遇,也堪稱是十九世紀俄國文化史上奇特而值得被書寫的現象之一。陀氏很難對激進知識分子在幾十年的反抗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慘痛代價視而不見,因此,初時的辛辣諷刺逐漸變為更加圓融、也更加深刻的共情以及在此基礎上跳脫出原有共情的批判。「先知」的解放神學

就「人民問題」而與異見知識分子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識,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一部分,而他思想中最富原創性的部分,當屬用在對當時俄國普通人民生活的觀察中與自由派和激進派知識分子的論戰中獲得的靈感而創作的幾部重量級作品,它們就信仰的建構和人民的自由而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堪稱是陀氏本人作為「先知」而提出的「解放神學」。這些作品同樣以對俄國人民的關切為精神內核之一,但是與激進知識分子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作後期一直反對以無視手段優劣並罔顧信仰土壤的虛無主義而摒棄個人的道德責任行為,知識分子以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作為行動的準則,拋棄個人的道德和信仰,將給社會帶來無可估計的損害,這同樣是以人民之名對人民的背叛。與批判相對應,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象徵式的人物、觀念和敘事,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個人美德、宗教信仰、教會國家」三位一體的獨立思想體系,這套體系融合了他在《時代》和《時世》時期根基主義基於村社、東正教和民族主義的觀點,同時亦著重於個人的虔敬和對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民的愛在信仰中的位置。

從「死屋」歸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對瀰漫整個激進知識分子圈的虛無主義氛圍,從工具理性之罪、少數統治多數的專制和「自由與麵包」之辯,一步步接近了激進知識分子在舉步維艱中所暴露出的核心問題。曾給尼採以深刻啟發的《地下室手記》全篇都是針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而進行的意識形態批判,這種對「內心與工具理性之間衝突」的展示,在《群魔》中以政治哲學的面貌達到了高峰,並以「父輩」知識分子斯捷潘·特羅菲莫維奇的失語、有民粹主義傾向的沙託夫的被謀害、基裡洛夫自殺行為的虛妄與斯塔夫羅金的靈魂自我審判,直陳屬於少數的激進知識分子因無法調和「撒旦般的驕傲」、對屬於多數的人民無法遏止的權力欲與「對人民的責任感」這三者而黯淡無光的失敗前路。《卡拉馬佐夫兄弟》則逐漸攀上了陀氏最偉大小說的巔峰,這篇事實上並未完全完成的小說以噩夢般的肉體與精神雙重弒父事件,和《宗教大法官的傳說》卓越的思想史價值,直接向人們展示了不加限制的虛無主義將造成何種嚴重的歷史後果,即以自由之名行專制之實的末日的到來。在生命的最後,陀氏仍舊在《作家日記》中對激進知識分子罔顧個人美德而摧毀整個人類靈魂根基的行為進行抗議。

《罪與罰》嚴肅的批判是為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解放神學」奠定基礎,在物質解放之外,人民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除了與赫爾岑相一致的、針對西歐資產階級革命的弊端而發展出的村社理念,個人的美德、對上帝的虔敬和建立教會國家這三個相輔相成的因素,成為陀氏原創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以愛和謙遜作為內核的個人美德,使《罪與罰》中的索尼婭得以對深陷自罪自罰泥潭中的拉斯科爾尼科夫伸出援手,儘管這並未解決這位大學生全部的重大精神危機,如果擁有這樣的美德,斯塔夫羅金也本可以不犯下強暴幼女的罪行,米卡也不必徘徊在索多瑪和天堂的兩極之間而痛苦不可自拔。這樣的個人美德是有所依託的,它離不開人對不可知的「物自體」上帝的自發虔敬和對彼岸的敬畏,只有有所敬畏,才能在行動中不至於無所顧忌地破壞一切道德準則,從而給個體帶來困擾甚至嚴重的冒犯和損失。而以上這一切,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哲學作為終點,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靠前的內容中,有對「教會國家」最直觀的設想,即不是天主教的以教會統治世俗國家,也不是官方東正教以世俗國家統治教會,亦非激進知識分子在受彌賽亞精神的影響下進行的具有宗教意味的革命,而是整個教會都是一個國家,國家以教會的形式進行建制的構型。這種大膽的構想事實上與官方保守主義對東正教的一再強調大相逕庭,這是獨屬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與政治哲學構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出於對人民的熱愛,而獨立發展出的解放神學。而阿廖沙,則是他理想的終點,弗蘭克指出,在將來經歷最終成長的阿廖沙,將成為屬於俄羅斯的社會主義的典型,只不過,在此之前,這個純潔的青年人仍需在塵世行走、墮落,嘗遍欲望的甘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一「欲望的旅程」,亦能夠貢獻出直擊靈魂的剖析,令人遺憾的是,對此我們再也無從得見了。既非純粹的激進派,也非官方保守主義者,對人性有精準的敏銳觀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終保持著一個偉大作家所應有的獨立性。對時代獨立的批判和呈現總是不討好的,作家屠格涅夫生前身後的爭議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屠格涅夫自己的癥結也許在於,提出問題總是要比提出解決方案要容易很多,因為批判總要藉助原有框架展開,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共情、批判和建構三者之間找到了平衡點,那就是「土地」和「人民」。與激進知識分子一樣,人民的苦難是陀氏的痛點,但在此之上,他對那些深刻的人性相關話題的探討卻獲得了超越時代的意義,他對自殺、對信仰、對啟蒙理性、對多元主義的認識,使他無愧於「先知」這一稱謂。恰達耶夫在十九世紀初絕望的狂人嘶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這裡得到了遙遠的呼應。而沉痾難愈,我們的時代又有何種症狀,有何種未來又有何種徵兆,通過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每一個讀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文學紀念碑」叢書於2014年推出約瑟夫弗蘭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種子,1821—1849》,此後,陸續推出第二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第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甦醒,1860—1865》。
  • 張興華:「尋訪」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於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作用堪比「阿拉丁神燈」。在弗拉基米爾鐵匠巷子瞻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館之前,我還特意漫步於聖彼得堡熱鬧的涅瓦大街,通過高爾基門來到寂靜的花園街,在《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曾經彷徨踟躕過的乾草廣場流連沉思,尋訪作家的足跡,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當時的心境。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館,其實是作家生前在聖彼得堡最後居住的地方。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其實,在梅氏之前,弗·索洛維約夫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講話,稱他是「上帝的先知」,羅贊諾夫的《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的傳說》認為宗教思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核心。然而,無論是梅氏,還是索氏與羅氏,都沒能系統地呈現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世界觀的全貌,集大成者是別爾嘉耶夫,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中集中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
  • 「惡棍」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天使」安娜
    一八五七年,被流放至西伯利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一個文官的遺孀瑪麗亞結婚,還恢復了被剝奪的貴族身份。一八五九年,陀氏以少尉銜獲準退役後,攜妻子瑪麗亞、繼子巴沙離開西伯利亞,在距莫斯科不太遠的特維爾住了四個月,經沙皇「恩準」,於年底遷往彼得堡。
  • 李公明︱一周書記:甦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自由意識
    兩年多前我在關於本書第二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的書評中曾經談過,該書第四章講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入獄後受審的情況,但是弗蘭克沒有簡單地依據材料羅列事實,而是力圖從中發現和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實思想,並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從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警察局的「自供狀」具有普遍性的政治意義和思考價值。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多種因素帶來烏託邦式書寫19世紀40年代,在其創作生涯初始階段,陀思妥耶夫斯基將中國視為具有某種異國情調的、童話般的世界。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聖彼得堡
    在人文薈萃的聖彼得堡,陀思妥耶夫斯基乃是交相輝映的群星中最明亮的一顆。猶如蘇軾的杭州,但丁的翡冷翠,狄更斯的倫敦,雨果的巴黎,喬伊斯的都柏林以及川端康成的京都,陀氏和聖彼得堡已融為一體。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21年誕生於莫斯科。1838年初進入聖彼得堡軍事工程學院,五年後畢業,並被作戰部僱為製圖員。該學院位於莫依卡和噴泉運河的交匯處。莫依卡河對岸便是涅瓦河濱的大理石宮和夏宮。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部拷問人生的經典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畫像後來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經過多年的闖蕩,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態炎涼,也體味到了人生的世事無常和些許無奈,開始反思自己多年走過的路,我感到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該做什麼當我讀到這本書時,被深深地震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一生艱難坎坷,命運多舛,曾上過斷頭臺,並在臨刑前被救下來的偉人,他的靈魂就像是無底深淵中的一線光明,照亮了我的人生。這部長篇小說的男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位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的窮困潦倒的大學生,他一生碌碌無為,整日為生計奔波。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離開苦役地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這麼高興地前往塞米伊。他坐在運草繩的馬車上,卻從未感到如此美好:「頭頂是天空,身邊是廣闊的空間、純淨的空氣,還有靈魂的自由」。一、我打算去塞米伊旅行。它位於哈薩克大草原深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地,俄國人稱之為「魔鬼的糞箱」。這裡也暗藏著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 鯰魚Noodler's inks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自由極樂鋼筆彩墨試色評測
    這支墨水的名字比較厲害,直接就是俄國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人的名字嘛,一般都比較長,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還僅僅是簡稱,全名叫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支鯰魚墨水的標籤,背景就是俄羅斯的克林姆林宮,除了這支以克林姆林宮做背景之外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的「文學考古學」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簡稱「陀氏」)的思想遺產中,書信文本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價值與意義絲毫不亞於其長篇小說和《作家日記》。這裡所指的書信文本,主要包括陀氏本人的通信(包括便條、字據、委託書、簡要陳述書、申請書、協議書、合同等)、書信體小說以及小說創作中包含的書信文本。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選-荒唐人的夢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選 -荒唐人的夢我是一個荒唐可笑的人。現在他們叫我瘋子。在他們看來,如果我依然不像先前那樣荒唐的話,那麼這一稱呼倒是升了一級。不過,我現在已經不生氣了,現在我覺得他們全都很可愛,甚至當他們嘲笑我的時候——我反而覺得他們特別可愛。
  • 文豪野犬:淺析陀思的組織能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愛他就說出他的全 名」的標誌性人物之一的陀思,不知道大家對他是怎樣的感情。有人說他是全書中唯一的反派,也有人說他只是偏執的愛這個世界,作為「死屋之鼠」的頭目、「天人五衰」的成員,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陀思的組織能力。(本文由銀空動漫原創,禁抄襲、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