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俄羅斯長期以來與東方有著不解之緣。18、19世紀,隨著與中國交往的逐步深入,同時也受歐洲的影響,俄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潮」,中國的瓷器、藝術品等陸續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文學和哲學界也流傳著「想像中的中國」。對中國的描寫,成了這一時期部分該國文學家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方法,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複雜而矛盾。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

多種因素帶來烏託邦式書寫

19世紀40年代,在其創作生涯初始階段,陀思妥耶夫斯基將中國視為具有某種異國情調的、童話般的世界。這一想像體現在其小說《白夜》中,「在這些角落裡,親愛的娜絲金卡,好像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那裡的生活不同於我們這兒沸騰的生活,它也許只存在於那萬裡迢迢、人所不知的王國……」1861年,他在《俄國文學論叢》導言中寫道,「中國和日本首先是離歐洲太遠,其次是有時幾乎很難去那裡」。可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中國是遙遠而神秘的,就像一個只存在於幻想中的國度,它是如此遙遠,甚至超出了當時俄國人的認知範圍。

距離的遙遠並未阻礙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注中國和思考相關問題。受「中國風」影響,他將當時流行於俄國上流社會的中國器物寫入了文學作品中。如在《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中,他寫道:「伺候這樣的貴客,鑽到地底下也得找來呀;哪怕上中國也得給你們去請呀」「馬斯洛博耶夫坐在那兒,穿著一雙非常漂亮的中國布鞋,身著價值昂貴的長袍和嶄新的、非常講究的內衣。」「還給我釘上了領扣和袖扣,穿上中國布鞋、中國長袍,又硬給我梳了頭,抹了髮蠟。」從瓷器、衣物到家具,中國元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為作品增添異國情調的同時也折射出作家對中國的看法:遙遠、神秘、富足的國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還經常從與歐洲相對的角度出發,思考和構建中國形象,正如其在書信中所寫:「兩個貴族都是一家之長,他們在各方面的見解卻不相同,就像歐洲同中國那麼不一樣」「就算我們同那個中國一樣吧,只是我們沒有它那種秩序。我們剛剛著手做的事,在中國則已經完成。」總體而言,在與歐洲距離遙遠、「中國風」盛行、理想國家形象的構建程式等諸多因素影響下,這一時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將中國想像成了烏託邦式的理想國家,其以儒家思想治國、國家制度完善、君主開明,不需要歐洲那樣的社會制度、自由及思想啟蒙。通過對中國的書寫,並借用想像中的制度完美的國家形象,他表達了對俄國現實情況的焦慮及對未來的殷切期望。

反映作者對俄國現實的思考

1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在鴉片戰爭中暴露無遺,理想化的中國形象遭遇了現實的挑戰。俄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用冷靜、挑剔的眼光審視中國。1873—187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擔任《公民報》編輯期間,創辦了文學專欄,1876年開始以獨立月刊的形式出版《作家日記》。每一次作為發起人或領導人策劃出版方案,他總是極力展現自己的核心理念,其中也包含對中國的看法。很明顯,對他來說,中國形象的構建,不僅是藝術手法,更是思想觀念的表達。

有學者認為,在首次出版的《作家日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用對清政府統治下中國的形象描寫批判了當時俄國的現實。「可以理解,只有安靜才是真正的中國性,這些先生們卻說,他們是進步的。上帝,如果這是進步,那中國性意味著什麼?」此時他筆下的中國是僵化守舊的,但他同時理想化地認為,由於擁有強大的固有制度,中國的國家和社會機構是穩定的,僵化的制度甚至可以提供某種保護。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中國形象的這種描寫,與當時俄國的社會背景及其本人的政治主張有關。俄國學者們對於自己的國家未來應該何去何從進行了許多討論,從19世紀40年代起,逐漸形成了西歐派和斯拉夫派兩種觀點。西歐派認為俄國應該走西歐的道路,西歐是發達國家,東方國家只是依靠僵化的習慣在維持;斯拉夫派則堅持該國文化的獨特性,認為俄國應該走屬於自己的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點與前兩者都不同,他是根基派的代表,一方面批評斯拉夫派過於保守,脫離了俄國的現實;另一方面堅決反對脫離俄國文化傳統的西化主張,認為全盤西化會侵蝕俄國的根基和文化,俄國應走「第三條道路」。通過想像中的「中國」,他呼籲俄國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不要走向極端西化。「中國」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批判斯拉夫派和西歐派、宣揚根基派主張的一種武器,目的在於借近代中國形象破解長久以來形成的東西方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使俄國獲得自己的發展空間。

陀思妥耶夫斯基構建的近代中國形象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體,理想的「中國」是他用來反觀俄國現實的鏡子,現實的「中國」是他用來思考俄國文化身份的手段。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出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主題」系統,在其文學敘述結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學價值。全面而細緻地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其創作思想的研究。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西方語言文化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信娜 劉麗芬

精彩推薦:

「禮」主導中國古代社會

拓寬國際視野 推進晚清政治史研究

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張興華:「尋訪」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於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作用堪比「阿拉丁神燈」。在弗拉基米爾鐵匠巷子瞻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館之前,我還特意漫步於聖彼得堡熱鬧的涅瓦大街,通過高爾基門來到寂靜的花園街,在《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曾經彷徨踟躕過的乾草廣場流連沉思,尋訪作家的足跡,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當時的心境。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館,其實是作家生前在聖彼得堡最後居住的地方。
  • 回到別爾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
    [1]從五十年代開始,由於《群魔》中對革命者形象的「歪曲」而將其定為反動作家,對他的譯介與研究在中國大陸完全停止,直到八十年代才重又恢復。因此,在別爾嘉耶夫看來,彼得·韋爾霍文斯基屬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那一類形象,這些人未來已經不再有人的命運(五人小組的人不是自首就是被捕,都有結局,唯有彼得·韋爾霍文斯基是消失,作者沒有任何交代,這是否就是一種象徵——是沒有未來命運的)。別爾嘉耶夫發現,斯維德裡蓋洛夫、費奧多爾·巴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斯麥爾佳科夫、永遠的丈夫,都屬於這樣的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加上此前已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所寫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回憶錄》《一八六七年日記》《同時代人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都為讀者提供了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的絕佳機會。《罪與罰》一書的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形象向來頗有爭議。弗蘭克認為,《罪與罰》的由來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流放西伯利亞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在西伯利亞期間,他經歷了難以想像的不幸、痛苦和絕望,目睹了被貧窮和病痛折磨的犯人是怎樣艱難地求生。
  • 李公明︱一周書記:甦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自由意識
    兩年多前我在關於本書第二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難的年代,1850—1859》的書評中曾經談過,該書第四章講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入獄後受審的情況,但是弗蘭克沒有簡單地依據材料羅列事實,而是力圖從中發現和把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實思想,並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從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警察局的「自供狀」具有普遍性的政治意義和思考價值。
  • 李雪︱陀思妥耶夫斯基:異見的共情者與人民的先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與他的時代》,[美]約瑟夫·弗蘭克、[美]瑪麗·彼得魯塞維茨編,王晨、初金一等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1150頁,148.00元對於俄羅斯而言,十九世紀是一個既被祝福、也受詛咒的世紀。
  • 「惡棍」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天使」安娜
    一八五七年,被流放至西伯利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與一個文官的遺孀瑪麗亞結婚,還恢復了被剝奪的貴族身份。一八五九年,陀氏以少尉銜獲準退役後,攜妻子瑪麗亞、繼子巴沙離開西伯利亞,在距莫斯科不太遠的特維爾住了四個月,經沙皇「恩準」,於年底遷往彼得堡。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1年2月9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9月25日,偉大的中國文學家魯迅誕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的良心,魯迅是中華民族的良心,他們都是民族苦難的記述者,人的靈魂的叩問者。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聖彼得堡
    在人文薈萃的聖彼得堡,陀思妥耶夫斯基乃是交相輝映的群星中最明亮的一顆。猶如蘇軾的杭州,但丁的翡冷翠,狄更斯的倫敦,雨果的巴黎,喬伊斯的都柏林以及川端康成的京都,陀氏和聖彼得堡已融為一體。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21年誕生於莫斯科。1838年初進入聖彼得堡軍事工程學院,五年後畢業,並被作戰部僱為製圖員。該學院位於莫依卡和噴泉運河的交匯處。莫依卡河對岸便是涅瓦河濱的大理石宮和夏宮。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白痴》的一段描寫。俄國文學的三巨頭是誰,屠格涅夫、託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離開苦役地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這麼高興地前往塞米伊。他坐在運草繩的馬車上,卻從未感到如此美好:「頭頂是天空,身邊是廣闊的空間、純淨的空氣,還有靈魂的自由」。一、我打算去塞米伊旅行。它位於哈薩克大草原深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地,俄國人稱之為「魔鬼的糞箱」。這裡也暗藏著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部拷問人生的經典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畫像後來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經過多年的闖蕩,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態炎涼,也體味到了人生的世事無常和些許無奈,開始反思自己多年走過的路,我感到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該做什麼當我讀到這本書時,被深深地震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一生艱難坎坷,命運多舛,曾上過斷頭臺,並在臨刑前被救下來的偉人,他的靈魂就像是無底深淵中的一線光明,照亮了我的人生。這部長篇小說的男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位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的窮困潦倒的大學生,他一生碌碌無為,整日為生計奔波。
  • 鯰魚Noodler's inks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自由極樂鋼筆彩墨試色評測
    這支墨水的名字比較厲害,直接就是俄國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人的名字嘛,一般都比較長,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還僅僅是簡稱,全名叫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支鯰魚墨水的標籤,背景就是俄羅斯的克林姆林宮,除了這支以克林姆林宮做背景之外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的「文學考古學」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簡稱「陀氏」)的思想遺產中,書信文本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價值與意義絲毫不亞於其長篇小說和《作家日記》。這裡所指的書信文本,主要包括陀氏本人的通信(包括便條、字據、委託書、簡要陳述書、申請書、協議書、合同等)、書信體小說以及小說創作中包含的書信文本。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恐怕從來都不是一個明確的實體她的龐大和複雜使親身體驗到她的存在的日本人也只能觸摸到她的一個微小的局部因而她的整體形象無法建立在某一個人經驗的基拙上。日本人的「中國」來源於日本人對中國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