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2020-12-14 挖史人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恐怕從來都不是一個明確的實體她的龐大和複雜使親身體驗到她的存在的日本人也只能觸摸到她的一個微小的局部因而她的整體形象無法建立在某一個人經驗的基拙上。日本人的「中國」來源於日本人對中國的敘事。這些敘事既包括在普遍意義上屬於虛構敘事文學範疇的小說和敘事詩,也包括那些被以為是紀實、而實際上仍包含了由於對「真實」的人為的取捨和改寫而不經意造成虛構的遊記、報導等。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完全不同的視角和由此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敘事策略,因而彼此之間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使構建於其基拙之上的中國形象變幻不定。

由敘事建構的中國形象有時會取代真實的中國而成為中國認識的主體,它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識形態特徵的敘事的產物,但是它的文學特徵並不因它的意識形態特徵而減弱。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

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筆下的中國形象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閉關鎖國達兩個半世紀的日本打開了國門正處在清王朝統治末期的分崩離析的中國暴露在日本人面前。這是日本人與分別了兩百多年的中國的再度相逢。日本人一時之間還難以將記憶中強盛的古中華帝國和今天這個衰敗腐朽的國家街接起來。中國的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巨變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在明治年代〔1868一1912)初期日本文學正如整個日本社會一樣埋頭於「西洋化」。強烈的改變自身落後狀態的願望和對歐洲近代文明的嚮往使象徵著過去和傳統的日本國學、漢學一起成為被人們急於蛻去的舊殼。日本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學生時代依然在學堂裡用假名注釋誦讀從遙遠的古代就流傳到日本的漢語經典文本那情景如同中國的五四新青年學習四書五經一樣是一種帶有叛逆心理的學習帶著對另一種顯然更能代表新時代的文明的嚮往。盲目西化的大潮一時間席捲了整個日本。

但是物極必反對西歐近代文明的極力效仿在明治20年代達到高峰之後,頭腦冷靜下來的日本知識界開始了對古典的回歸。日本文壇上以「硯友社」為中心的擬古典主義思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擬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的中心是對以井原西鶴、近松門左衛門為代表的元祿文學的推崇但其中與「現友社」中心人物尾崎紅葉平分秋色的幸田露伴(1867一1947)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關注不可忽視。幸田露伴對古代中國的單純熱誠的嚮往和專注深湛的研究頗具代表性地說明了明治早期日本文人的漢文學修養和對中國的了解與熱愛。由中國古代經典文本傳承下來的東方浪漫主義詩學傳統與洶湧而來的西歐近代文明的科學理性精神背道而馳中國因而成為逃避世事和消極反杭時代的最好的避風港。

對日本古典和中國古典的回歸成為反杭盲目西化的一種方式。那時的日本文人看待中國的視角仍然是一種仰視的視角,而這種仰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基於對現實的無知或是無視。它來源於對兩個半世紀之前的、或是更早時期的古代漢語經典文本的記憶。中國作為高尚的道德、脫俗的品質和一種自然存在的社會秋序的象徵而存在,與日本的民族經典在概念上互相重疊,共同構成了大和民族記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祖先的遺念和精神的故園。由世代承的記憶、經典文本和宗教信仰構成的古代中國是日本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母題,它在被語言反覆建構的過程中愈加顯得豐富多彩。它的古老、權威和帶有恢弘氣勢的浪漫色彩使它成為心靈的避難所。古代中國在日本作家的筆下從來都是超越日常生活層面的、能夠創造奇蹟、實現夢想和寄託希望的神聖國度。顯而易見,這種完全脫離現實的對古代中國的仰視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

事實上它僅僅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單純的文人們製造的一個小小插曲而已在明治27年(1894)日清戰爭嗯發之後,這種仰視瞬間就被俯視的視角所取代了。當中國從經典文本走進現實或者說從一個幻象變為一個實體,中國實際上做了一次自我否定,否定了它作為一個文本的記憶或單純的幻覺所具有的空靈、神秘、美好和浪漫。不論它的現實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它永遠也不可能符合日本人在未對它有實際體驗之前就已經做出的想像和判斷。它只能令他們失望。

日清戰爭是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力求富國強兵的日本與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在此之前,對強大而富庶的、同時也是唯美和浪漫的古代中國綿長悠遠的記憶通過千百年來被日本文人誦讀的漢語經典文本流傳下來,在日本人的中國印象中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儘管明治維新後已經有日本人踏足中國的土地,將一些與經典文本不同的、關於現實中國的消息零星地傳送到日本但是這些消息無法與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經典杭衡它取代不了經典文本中被世代記憶的那些鑿鑿有聲的輝煌文字,因而在沒有發生根本性作用之前就被主流話語湮沒了。

日清戰爭一旦爆發,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全日本都在緊張地關注著戰爭的進程使他們如此激動的不僅僅是這場戰爭本身,還有通過這場戰爭即將得到確立的在新時代政治格局下的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日本與歐美帝國列強的關係換句話說這場戰爭是日本對明治維新之後舉國為之奮鬥的近代化和富國強兵的結果的確認,是日本對自己在即將形成的「大東亞」新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期待。中國的慘敗使這一切塵埃落定。

日清戰爭之後,又經歷了明治37一38年(1904一05年)的日俄戰爭、明治39年(1906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成立及日本政府通過該公司實施的對滿洲的殖民統治、日本以滿洲為中心對中國廣大內陸地區的殖民滲透,日本對中國的殖民化程度步步加深。日本人對中國的殖民主義歧視和偏見也在政府的大力宣揚下逐步固定下來。日本政府「為了讓他們(指日本國民作者注)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艱苦將天皇和軍人、官僚的『光榮錯認作國民的『光榮(政府)將對中國人、朝鮮人的蔑視和作為支配民族的傲慢灌輸給國民,國民在精神上也被迫走向墮落。」

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以後,以滿鐵公司及其附屬機構的職員為主的日本人開始到中國東北地區工作,並且慢慢將家眷也遷了過來。日本政府也於同一時期開始組織農民大規模移民。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國內面臨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和就業困難等問題,日本政府希望通過向滿洲殖民地輸送移民來解決難題。滿洲殖民地是近代日本的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對本土以外的殖民地的絕對統治權的擁有意味著日本帝國的形成,日本帝國文化在對殖民地實施統治的過程中逐步得以確立。

這一確立既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殖民統治得以實現也通過一系列的敘事在語言層面上得以建構。正如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所主張的「帝國主義的主要戰場當然是在土地的爭奪上,但是在關於誰曾經擁有土地,誰有權力在土地上定居和工作,誰管理過它誰把它奪回以及現在誰在規劃它的未來,這些問題都在敘事中有所反映、爭論甚至有時被故事所決定。正如一位批評者所,國家本身就是敘事。敘事或者阻止他人敘事的形成,對文化和帝國主義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構成了二者之間主要的紐帶之一。」

在朝鮮、滿洲、臺灣、南太平洋等殖民地形成和發展的所謂「越境的日本文學」通過敘事對日本帝國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些敘事在成為日本帝國文化史的一個有效的組成部分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歷史的一部分。正是這些在今天被稱為「殖民地文學」的敘事使日本帝國的形象和殖民地的形象同時在語言體系和思想體系中得以確立,二者相互觀照,密不可分。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相關焦點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學,日本文學中諸葛亮形象如何?
    而他的形象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他在日本文學中,在日本人的心中,也發生著有趣的嬗變。一、古代文學中作為符號的存在從古至今,在日本文學中總是能覓到諸葛亮的身影。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諸葛亮的形象像是一個符號,代表「三國物」的存在,代表關於三國的故事和情節是日本知識階層所熟悉的,不必說出其到底怎樣,只是單純地引用諸葛亮這個名字,就可以想到跟「三國物」有關的所有內容。從以上作品的時代分布、作家及作品本身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可知,包括諸葛亮形象在內的「三國物」,在古代日本的知識階層中,長期以來都是作為常識和修養而存在的。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18、19世紀,隨著與中國交往的逐步深入,同時也受歐洲的影響,俄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潮」,中國的瓷器、藝術品等陸續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文學和哲學界也流傳著「想像中的中國」。對中國的描寫,成了這一時期部分該國文學家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方法,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複雜而矛盾。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
  • 對談︱王升遠、張箭飛:日本近代文學、思想中的北京與武漢
    確實,來武漢真應該談談近代日本文化人與武漢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武漢在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實際上,對近代以降來華的日本人而言,武漢也常是必到之處。這與當時中國的交通事業發展狀況有關,交通線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日本人足跡的可及半徑。日本人能到達哪裡,能看到什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鐵路和航線能夠延伸到哪裡。
  • 近代亞非文學:民族主義文學,民族意識也不斷高漲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近代亞非文學的民族主義文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亞非人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不斷推動民族主義文學的發展。近代亞非文學的另一主導潮流是民族主義文學。隨著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加強對亞非的掠奪,亞非人民的民族意識也不斷高漲,民族主義文學思潮也隨之興起。
  • 致遠塾推薦|日本近代文學備考書籍,快來看看你都買了嗎?
    他編撰的這部放送大學用的教科書,內容針對初學者,對形成日本近代文學史的基礎性概觀,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在各個版本中,小遠最推薦2005年版的,章節布置更加簡單易懂。  此書中,會廣泛引用並梗概各種文學作品,是近代文學的引路人。
  • 一個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為何成為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小泉八雲的《怪談》堪稱日本近代文學中最特異的存在,近代日本受歐美思潮的影響,寫實派、耽美派、自然主義……等文學流派盛行當中,《怪談》一書卻聚焦在逐漸喪失的日本固有感性,是小泉八雲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精髓後的創作。
  • 日本現代文學的中國影子
    以後好作品一部接一部,《三四郎》被日本文壇譽為永恆的青春文學,1914年出版了《心》奠定了他在日本現代文學的最高地位。他通過人物在愛情,金錢方面的抉擇,辛辣地批判了近代日本社會的黑暗面。《竊國故事》,《凌雲壯志》說的是日本明治時代的歷史事件,長篇小說《殉死》以甲午、日俄戰爭中侵犯中國的日本陸軍統帥乃木希典為主人公,基本上肯定他為天皇效命和殉死,同時也譏諷了他剛愎自用,指揮無能的一面。1980年寫了中國歷史小說《項羽和劉邦》。司馬遼太郎善於以歷史事件構成波瀾壯闊的藝術畫面,並採用多線索推進的寫法,敘述長達數十年的歷史,前因後果清晰可見。
  • 沈紅萍:現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在長期的教科書編審工作中,享有國家授權的出版社主要有日本教育社、東京書籍社、日本書籍新社、大阪書籍社、清水書院社、帝國書院社、日本文教出版社、教育出版社、中教出版社、扶桑社等。 本文將通過日本現行的5個版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史、中日外交史等內容的分析,提煉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以期從中了解中日關係的歷史演變,反觀現實,啟示未來。
  • 《萬葉集》:在中國文學鏡像中找尋日本民族文學的出路
    表達作者沉溺杯中之物,縱情行樂之情。此詩既有中國古詩的形式、韻律,又有中國的典故,乍看之下,誤以為是中國古詩。但,它其實是出自日本奈良時代,著名歌人大伴旅人之手的和歌,收錄於其子大伴家持編纂完成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像這樣具有中國文學影子的詩歌在《萬葉集》中可謂汗牛充棟。
  • 普及一點文學小知識:古代、近代、現代與當代文學怎麼劃分?
    #文學知識中國歷史一般劃分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當代史,與之相對應,就是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對古代文學,大家好理解,對近代文學,也很少弄錯,但對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許多人分不清,過去我也分不清。後來學了歷史,又學了漢語言文學,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
  • 叢書:東瀛藝術圖庫之《日本文學》
    東瀛藝術圖庫系列  旨在獻上豐富鮮活的日本藝術文化之美  翻開這套「東瀛藝術圖庫」,日本藝術之美就會從簡單的文字裡清晰地透露出來,就會從多彩的圖片中形象地映現出來。無論是從日本建築、繪畫、工藝美術,還是從日本文學、戲劇,都可以發現在它們的發展歷程中,將根深深地扎在島國的土壤中,在外來的新風吹拂下綻開古樸美的花。
  • 中國當代文學與新的中國人形象
    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中很少有表現非洲生活的作品,此部小說可以說彌補了這一缺憾,小說中表現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尤其是中國人在創業中表現出來的優越者心態,值得我們批判地加以審視。如果說以往中國人主要以「落後者」的形象出現,那麼出現在這些作品中的「中國人」已經轉化為精明強幹的「創業者」。如何認識與適應這一形象的轉換,並批判性地審視其中「殖民主義」的因素,將是中國知識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 文化研究:淺議現當代文學視野中的「農民工」形象及敘事分析
    1.自給自足經濟下  回顧歷史,當城市僅作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鄉在經濟上差異很小時,我們國家處在小農經濟體制中。自給自足的經濟現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幾乎每家每戶都以田地為謀生手段,也沒有將農民獨立成特殊群體的說法。那麼,不難想像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會地主階層猖獗,變換手段壓榨百姓。
  • 李公明|一周書記:近代日本「中國觀」背後的……方法與立場
    在訪談中王前教授的提問和他自己的論述也非常有意義,比如關於內藤湖南對現代中國的錯誤認識對日本政界人物所產生的影響等。子安在這篇訪談錄中把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觀》中所論述的以下議題以更為明確、清晰的方式表述出來,在下文中將時有引述(不另注)。
  • 日本文學是中國文化的「私生子」?村上春樹:看看東京街頭就懂了
    早就有人說了,日本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私生子」,而日本文學基本可說是中國文學的「教外別傳」。在很多研究者眼裡,中日文化的關係,可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同源共宗於儒家文化,不是完全異質的逕庭兩途。所以,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直白說,中國文學是日本文學的「奶媽」,他說,脫離中國,無法談日本近代以前文學傳統。
  • 俄羅斯簡史:近代文學奠基人普希金
    傑出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不僅是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奠基者,而且是近代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的文學生活在整個俄羅斯文學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使俄羅斯文學在19世紀上半期短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歐文學用幾個世紀才走完的路。
  • 日本近代的書籍裝幀:融匯日、中、西洋風格的黃金時代
    話雖如此,像日本近代的出版物如此變化多端的裝幀方式,仍是很罕見的。細看西洋的古書籍可以發現它們依地域、時代有所不同,但在歐洲這個彼此關係密切的文化圈,書籍包裝的發展步調整體來說是一致的。大致而言,歐洲書籍是以皮革作為書封,選用以棉或木漿製成的紙張,印刷字則以羅馬字母為主。反觀近代日本的書籍,則融合了日、中、西洋三方的形式、技術與材料,不同的運用比例,賦予書籍各式各樣的面貌。
  • 日本留學:想去日本讀研?日本文學專業詳解!
    學習文學專業的同學也請一定不要錯過今天的小科普啦~【簡介】一:什麼是日本文學?日本的文學系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為研究日本文學作品的日本文學系(國文學系)和研究外國文學作品的外國文學系。日本文學按時期分為上代(奈良時代)、中古(平安時代)、中世(鎌倉時代室町時代)、近世(江戶時代)、近代(從明治到昭和二十年)、現代(昭和二十年到現在)。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佔有極高地位,而且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每個時代,日本都有一些文學家、漢學家對《史記》讚譽有加。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
  • 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直面出身的「原罪」,大不了遠走他鄉
    瀨川醜松,是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裡的主人公。《破戒》是日本詩人和小說家島崎藤村的代表作,歷經 7 年艱辛探索寫就的文學作品。1906 年出版後,就在當時的日本文壇引起很大的反響。一、島崎藤村其人出生於 1872 年的島崎藤村,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一席。他的創作生涯跨越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個時代,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向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轉變,也實現了從告白小說向歷史小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