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學,日本文學中諸葛亮形象如何?

2020-12-14 苗芳說美食

日本人把和《三國志》、《三國演義》相關的書籍、評論等都叫做「三國物」,他們對「三國物」的熱愛是狂熱的,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都會有「三國物」的位置。三國人物中日本人最喜愛的就是諸葛亮。「三顧茅廬」、「君臣魚水之交」、「天下三分之計」、「出師表」、「揮淚斬馬謖」、「死孔明走生仲達」等等,這些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字眼,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深深紮下根來,日本也和中國一樣,有很多諸葛亮的粉絲。

忠肝義膽的忠臣、神機妙算的「智絕」,天下奇才的軍師,他身上散發的無窮個人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而他的形象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他在日本文學中,在日本人的心中,也發生著有趣的嬗變。

一、古代文學中作為符號的存在

從古至今,在日本文學中總是能覓到諸葛亮的身影。江戶時期以前的很多重要文學作品中,諸葛亮的人物和事跡都會頻繁地出現,日本作家渡邊精一在他的《全論諸葛孔明》中就此進行了詳實的總結和概括。

通觀《全論諸葛孔明》中所枚舉的作品,發現在日本古典文學中,還沒有形成後世所熟悉的諸葛亮像,他的存在感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符號。如《續日本記》,這是平安時代初期的史書,撰寫了從文武天皇到桓武天皇(697-791)95年的歷史。其中天平寶子四年(760)十一月十日的條:「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被派至太宰府,向太宰大臣吉備真備學習諸葛亮的八陣、孔子的九地篇以及軍營配置法等」。

此處提到的吉備真備(695-775)是奈良時代著名學者、政治家,717年到735年在唐朝留學,752年到754年曾二度入唐。諸葛亮的「八陣」語出《蜀志諸葛亮傳》: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再如後深草天皇建長六(1254)年,橘成季編集完成的《古今著聞集》,其中卷十一,畫圖第十六有如下記載:「馬周(唐太宗名臣)、房玄齡(同前)、杜如晦(同前)、魏徵(同前,以上自東數第一間)。

諸葛亮、瞿伯玉(孔子同時代的賢臣)、張良(前漢建國期名參謀)、第五倫(後漢光武帝時期名臣,以上第二間)。管仲……」這裡諸葛孔明是作為政治家出現在其中的。還有《太平記》成立於1370年,其中有關於諸葛孔明的記載,見於卷二十《義真夢想事附諸葛孔明事》。大致講述了新田義真攻足羽城,與足利高經對陣,數日之後的夜晚,新田夢到自己變成了三十丈的大蛇臥於地上,足利見狀忙退兵而逃數十裡。

——夢至此新田醒來,次日清晨將所夢情景說與眾人,眾人皆言「大蛇即龍,敵將高經受驚而逃,此乃吉夢」。但齋藤七郎入道道獻卻說是「兇夢」,因為大蛇雖是龍的象徵,因其臥姿故為「臥龍」,即諸葛孔明,而孔明最終沒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最後看看江戶時代初期的儒者中江藤樹(1608-1648),在其著作《翁問答》中提及過孔明,這是本以師徒問答的形式訓誡弟子的書籍。

當被問到:「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也是不行的吧?」中將藤樹回答:「並非如此,如果連基本的紙上學問都不具備,也不會有實戰的勝利。並舉出太公望、張良、韓信、項羽、諸葛孔明等例子來證明。弟子又問:只要運氣好,什麼戰爭都可以取得勝利嗎?中江答道:大軍交戰,德勝才,才勝力,力勝運。才德互角,運強者勝。

蜀魏相爭,蜀弱魏強,卻每每蜀國得勝,皆因有德才兼備的諸葛孔明。」這些古代文學作品中,諸葛亮的形象像是一個符號,代表「三國物」的存在,代表關於三國的故事和情節是日本知識階層所熟悉的,不必說出其到底怎樣,只是單純地引用諸葛亮這個名字,就可以想到跟「三國物」有關的所有內容。

從以上作品的時代分布、作家及作品本身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可知,包括諸葛亮形象在內的「三國物」,在古代日本的知識階層中,長期以來都是作為常識和修養而存在的。對於諸葛亮本人,幾乎沒有評價,都是在提及相關內容時作為例子引用而已。

二、近代對諸葛亮忠義與悲運的時代詠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具體何時傳入日本,至今沒有確切的記載,近世以後傳入日本的看法成為主流。元祿二至五(1689-92)年,《三國演義》由署名湖南文山的譯者翻譯成日文,以《通俗三國志》為書名出版發行,全書50卷。

湖南文山的譯本並不是對原文的忠實翻譯,除了形式章節的改變,對內容也有較大的刪增,實為編譯本,但這是《三國演義》在日本的第一個較完整的譯本。自此,《三國演義》不再只是知識階層的讀物,被束之高閣,而開始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日本人要通過《三國演義》和《通俗三國志》來了解三國時代、三國人物、三國故事等,當然也包括對諸葛亮形象的認識。

《三國演義》講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紛繁複雜的鬥爭的同時,各色英雄人物也悉數登場,上演了一幕幕時代轉折期的歷史大戲。這樣的歷史背景正好符合明治維新前後日本讀者的胃口。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奠基人內藤湖南(1866-1934),就曾經將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形勢比作中國三國時代的三大時期。

如第一大期,即後漢末的動亂到群雄割據時期曹操的抬頭,正好和日本幕末嘉永時期(1848-1854)到文久年間(1861-1864)相當。這一時期既具封建遺風又兼備改革抱負的人物輩出,像藤田東湖、佐久間象山。第二大期從曹操統一華北,經赤壁之戰,到三國鼎立之勢成,與日本慶應(1865-1868)到明治(1868-1912)三十年的歷史時期相對應,此一時期是日本人才輩出的時代,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正是這一期的代表。

湖南文山此時也正處於壯年時期。第三大期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諸葛亮、司馬懿、陸迅等,而日本的第三大期才剛剛拉開帷幕,與之相當的重量級人物還沒有出現,伊藤博文、犬養毅等才開始嶄露頭角。這樣的比較評論出自內藤湖南《諸葛武侯》的序文,此書1897年出版了上卷,上卷只涉及諸葛亮的前半生,下卷已列出大綱,可惜沒能問世。

內藤湖南創作《諸葛武侯》時,正值明治三十年代,即從第二期向第三期過渡的階段,他試圖通過對諸葛亮一生的追述,管窺三國時代歷史的風雲變幻,期待在第三大期日本的「諸葛亮」、「司馬懿」的登場,他們才是日本的希望和未來。在動蕩憂亂之世,只有少者能洞察時事,把握時機,而老者難以適應,處於劣勢。

暗示了作者作為年輕人對日本未來的自負,以及作為年輕的日本對亞洲未來的自負。作為日本第一部諸葛亮研究著作,第一部對孔明進行歷史性評價的作品,內藤湖南的《諸葛武侯》對後來的日本「諸葛亮崇拜」及湧現出的大量相關著作,有著先鞭的作用。

幾乎與內藤湖南的《諸葛武侯》同時,土井晚翠的長詩《星落秋風五丈原》問世。這兩部風格迥異、類型迥異,卻都是書寫諸葛亮的作品的同時出現,不免讓人感到驚訝。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治三十年代,人們對時代轉換期的理解是多麼相似。「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朝詩人杜甫的這首詩,道出了近代以來眾多喜愛諸葛亮的讀者的心聲。一方面讚嘆其忠義重情,一方面感嘆其悲劇命運。有多少讀者為諸葛亮大志未酬卻身死五丈原而扼腕嘆息呢?

感嘆諸葛亮的悲劇命運,還有什麼比詩更能傾訴情懷的呢?1899年出版的土井晚翠的《星落秋風五丈原》,就是使用較為古雅的近代日語寫出的自由體長詩,追述了諸葛亮的一生,尤其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極盡詠嘆,全詩充滿了悲涼的格調。這首詩在明治、大正時代的日本文學界和知識界廣為流傳,其中的一些詩句許多人可以背誦。

這首詩發表於明治三十一(1896)年十一月號的《帝國文學》雜誌。全詩分六章350行,用漢詩調的敘事長詩歌頌了三國時代(魏、蜀、吳)的忠臣諸葛孔明的悲壯人生。詩的開頭就能讓人感到了悲憤的力量。

五丈原戰場上沒有我們預想的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而是一片悲戚秋色,預示著諸葛亮的人生將到此嘎然而止,他為之奮鬥終生的大業也將無法完成,心中有那麼多的未實現的計劃和暢想,都不能再繼續下去,尤其對先帝的承諾無法兌現,對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孔明來說,這將是多麼不甘卻又無能為力的事情。

伴隨著這樣的悲涼氣氛,土井晚翠將我們帶入他所構築的詩化《三國演義》,仿佛孔明在一步步向我們走近,形象愈漸清晰,從宏觀上展示了諸葛孔明悲壯的一生。

這首詩一方面感嘆五丈原戰場上深陷危篤的諸葛孔明的忠義之心,另一方面思索三國時期的命運無常和時代轉換。當時日本剛剛取得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的勝利,這首詩正好契合了日本國民的心緒。正在向近代化國家邁進的日本,在走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道路上。

第一次在中日抗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擺脫了長久受到中國鉗制和壓抑的歷史傳統狀態,極大地樹立了信心,影響及其深遠,甚至後來信心爆棚,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可以說這場戰爭就是中日關係的轉折點。在時代轉換的大背景下,土井晚翠的這首《星落秋風五丈原》讓人們想到了三國時期宏大的戰爭場面,思索著經過中日甲午戰爭,中日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是否此刻開始屬於日本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呢?

三、探索歷史的真實與現代人的虛構

吉川英治《三國志》(1939-1943)創作於二戰中,對日本後來的《三國演義》的翻譯和再創作都有絕對性的影響,二戰後一般日本人的三國知識,毫不誇張地說都來自吉川版的《三國志》。他開啟了現代版《三國志》的序幕,自江戶時代開始到吉川之前,對《三國演義》都是採取翻譯的態度,雖然有編譯本等,但都相對忠實原著,以翻譯為主。

吉川是第一位將其改寫成現代小說的作家,並且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創作,雜喉潤在其《三國志和日本人》中評價他的《三國志》是吉川版的《三國演義》。吉川《三國志》培養了現代日本人的三國閱讀興趣,從戰中到今天,這種影響不曾間斷,甚至有讀者以為吉川《三國志》就是忠實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是原著的日文版。

可見其在日本的影響力非常大,之後的作家在寫《三國志》小說時,多多少少都會意識到吉川作品的存在。如果說初譯本《通俗三國志》讓不懂漢文的江戶日本人了解了《三國演義》,那麼吉川的現代小說《三國志》讓現代的日本人更加痴迷《三國演義》。

吉川英治也十分鐘愛諸葛亮這個人物,他的歐美文學作品評析及其它李芳雖然和《三國演義》一樣,開始於桃園三結義的情節,結尾卻是以諸葛亮的死來給全書打上句號的。可能他認為沒有了諸葛亮的《三國演義》就不再有意義了,但是他的諸葛亮描寫又不同於《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的諸葛亮是可以呼風喚雨、掐指一算盡知天下事的神,而在吉川的《三國志》中,諸葛亮的英明決定都是建立在縝密地科學分析上,不再語怪力亂神,走下神壇的諸葛亮蛻變為真實的人。於是,尋求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形象,成了後來很多作家進行創作的原動力。

為諸葛亮立傳,這是日本作家探尋諸葛亮形象的一個有效途徑。最早以《諸葛孔明》的書名為諸葛亮立傳的應屬宮川尚志,1940年剛剛大學畢業五年的宮川就出版了他的專著《諸葛孔明》,他在序言中說坦言,此傳的目的是要寫出孔明其人的真實姿態,所以努力在有限的史料中儘量挖掘出孔明的真實狀況。

另外,他還清楚地表達了要寫出自己理解的孔明像,所以稱這部書為「我的諸葛孔明傳」。最後,他強調值得被書寫的傳記人物的傳記不應只有一兩本,希望通過自己的拓荒,能有更多人來為孔明立傳,這樣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孔明其人。

宮川尚志的努力得到了回應,1980年代末,寫諸葛孔明的大約不下六十種。而到了今天肯定數以百計了。以「諸葛孔明」四字為書名的就有植村清二(1964)、狩野直禎(1966)、林田慎之助(1986)、立間詳介(1990)、陳舜臣(1991)、立石優(2002)等作家的作品。

有人說三國人物中日本人最喜歡的莫過於諸葛亮,他的粉絲絕不比中國少,如此眾多的關於諸葛亮的作品的問世,足以說明他在日本的人氣有多高。如此數量龐大的關於諸葛亮的傳記、評論等,從敘述順序看,有的從諸葛亮的少年一直寫到其死,有的以與諸葛亮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故事相串聯;從論述重點看,有的突出其政治才能,有的強調其軍事戰略,亦有關注其智慧方面的,貌似有無數不同形象的孔明佇立眼前,但歸根結底,眾位作家都希望從不同側面探究歷史中真實的孔明像。

他們坦言在創作中都儘量查閱各種史書,如《三國志》、《蜀傳》、《三國志平話》等,試圖架構諸葛亮的真實歷史形象。然而真實的歷史本身就無從考證,所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其真實性都有待斟酌,因為必然帶上作者的觀點,而以這些史書為依託創作的各種諸葛亮的傳記和評價,也悉數帶有日本作家的觀點和評論。其實每一部作品都向我們展示了日本人眼中的孔明像。

既然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那不妨調轉矛頭,在虛構中盡情抒發現代人的感受。日本作家陳舜臣的《諸葛武侯》被稱作其《秘本三國志》的延續,擅長歷史小說和推理小說的陳舜臣,在充分調查史料的前提下,一方面尊重歷史,挖掘諸葛亮的真實形象,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小說創作的虛構寫法,描摹出屬於陳舜臣的孔明像。他的這部作品是第一部對諸葛亮形象進行藝術虛構的長篇小說。後來立石優的《諸葛武侯》也是步其後塵的另一部虛構小說

既然要虛構,就要滿足現代人的情緒和閱讀口味。於是,不必惋惜孔明因身死五丈原而大志未籌,讓孔明復活又何妨,這就是伴野朗的《三國志孔明未死》。伴野朗自幼愛讀吉川英治《三國志》,跟其他讀者一樣,每每讀到五丈原,星落秋風,英雄辭世,痛苦悲憤油然而生。

為了舒展心中積年的怨氣,1992年他創作了小說《孔明未死》,這部作品收錄在《歷史如果長篇小說》系列中,假設孔明沒有死,在此基礎上重新構架故事,還增添了「浙江耳」、「臥龍耳」等所謂諜報機構,讓讀者能夠展開遐想,跟隨著伴野朗探索另一個歷史的可能性。

總結

古往今來,不管是作為符號的存在,時代的象徵,還是歷史中的真實人物,抑或是歷史小說中的虛構,諸葛孔明的形象一直在日本文學中活躍著,從未退出文學的歷史舞臺,只是隨著時代地變化孔明像也在不斷發生著嬗變,這種變化除了深深的歷史烙印外,還帶有明顯的日本作家的印記。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諸葛孔明,熟悉自然是對這個人物和與其相關的事件的熟識,陌生是因其濃重的日本味兒。通過探討日本文學中孔明像的變遷,有助我們理解中國文學在異域日本的接受和發展。

參考文獻:《諸葛孔明》《諸葛孔明》《隨筆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恐怕從來都不是一個明確的實體她的龐大和複雜使親身體驗到她的存在的日本人也只能觸摸到她的一個微小的局部因而她的整體形象無法建立在某一個人經驗的基拙上。日本人的「中國」來源於日本人對中國的敘事。
  • 為什麼在歐美市場上日本文學比中國文學更「吃香」?
    作家路內「中國文學正在慢慢崛起」對於作品的海外發行,小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歐美讀者對中國文學中故事的語境的陌生感在降低,這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向海外的背景之一。阿乙的作品中多為短篇,《下面,我該幹些什麼》近6萬的字數已經算起作品中最長的一部,牡丹花版權代理公司請了中、英雙方的評估人來評估,覺得《下面,我該幹些什麼》是當時阿乙作品中最適合海外發行的。「市場能接受是一個原因,另外版權代理公司有時候也不全為錢,他們也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去挖掘一些他們認為值得推出的作品。」在歐美圖書市場上,日本文學作品遠比中國作品來得「吃香」。
  • 《萬葉集》:在中國文學鏡像中找尋日本民族文學的出路
    表達作者沉溺杯中之物,縱情行樂之情。此詩既有中國古詩的形式、韻律,又有中國的典故,乍看之下,誤以為是中國古詩。但,它其實是出自日本奈良時代,著名歌人大伴旅人之手的和歌,收錄於其子大伴家持編纂完成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像這樣具有中國文學影子的詩歌在《萬葉集》中可謂汗牛充棟。
  • 中國當代文學與新的中國人形象
    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中很少有表現非洲生活的作品,此部小說可以說彌補了這一缺憾,小說中表現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尤其是中國人在創業中表現出來的優越者心態,值得我們批判地加以審視。如果說以往中國人主要以「落後者」的形象出現,那麼出現在這些作品中的「中國人」已經轉化為精明強幹的「創業者」。如何認識與適應這一形象的轉換,並批判性地審視其中「殖民主義」的因素,將是中國知識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佔有極高地位,而且對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幾乎每個時代,日本都有一些文學家、漢學家對《史記》讚譽有加。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
  • 從「京味文學」到「中國文學」
    文學中的北京形象滲透了作家們在北京這個特殊的空間裡的描繪與想像,他們的作品也構成了這座城市的閱讀圖景,身處北京之外的人們也得以通過這些文本形象地認識和了解北京,由此形成他們的北京想像。  20世紀30年代,在以周作人、廢名為代表的京派小說作家中,北京的意義更存在於「精神故鄉」的層面。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與眷戀,京派小說家們筆下的北京更接近於「鄉土北京」。
  • 文化研究:淺議現當代文學視野中的「農民工」形象及敘事分析
    1.自給自足經濟下  回顧歷史,當城市僅作為政治中心的存在,城鄉在經濟上差異很小時,我們國家處在小農經濟體制中。自給自足的經濟現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幾乎每家每戶都以田地為謀生手段,也沒有將農民獨立成特殊群體的說法。那麼,不難想像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如何了。封建社會地主階層猖獗,變換手段壓榨百姓。
  • 從文學作品看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
    這種形象一方面源自外國讀者對日本女性一廂情願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源自眾多文藝作品的建構。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表面意義上與「傳統」發生斷裂,形成了本土和西方思想兼容並包的局面,這一局面奠定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因此,本文將焦點對準發生劇變的明治時期,一窺當時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運。
  • 日本現代文學的中國影子
    在明治維新這個使日本社會由封閉的封建島國邁向吸收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理念的時代,夏目漱石和森鷗外所倡導的反自然主義文學,將矛頭對準了社會平庸面,揭示了現實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挖掘了人性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現代日本歷史其中最大的毒瘤是二戰。那麼,二戰在日本現代文學裡留下多少烙印呢?因為我們中國人也有文革這段將思想扭曲了的時代。
  • 網絡文學在鄉村振興中如何作為
    可以說,這些作品整體反映了百年來鄉土中國的變遷歷程,不僅具有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而且是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真實記錄與反映。其「鏡像」價值不言自明。在這個意義上,有20年發展歷史的網絡文學作為當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應缺席。文學不僅僅是個人化寫作,不僅僅是供娛樂休閒的工具,而且要經世致用,與家國命運、時代興衰緊密聯繫。
  • 日本的文學碑和文學散步
    文學碑是刻入和歌、俳句或小說的一節的碑,就我所見,日本的文學碑尤其是為記念近、當代小說、散文、隨筆作家而設置的碑。日本各縣市均有的近現代作家的文學碑總計數千處,是種有趣的文化現象。芥川龍之介是大正時代的代表小說家之一,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寫下了《羅生門》《竹林中》《蜘蛛之絲》等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說,1935年7月,在寫完《續西方人》後的次日(24日)天未明時服毒自殺。
  •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敬如歌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 吉晶玉 新疆師範大學(溫泉校區) 摘要:自沙俄16世紀完成對西伯利亞的徵服,並將西伯利亞主要用作流放犯人之地後,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以苦寒之地的形象進入俄羅斯作家創作的視野。
  • 「日本讀研」日語專業赴日考日本大學院,選擇中國文學可行嗎?
    日本離中國也比較近,文化上與中國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對遠赴日本求學的學子來說,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接受的環境~今天東京學術要給大家講一講考日本的大學院,選擇中國文學專業是否可行? 本科日語專業中國文學修士一年在讀。關於是否可行這個問題,答案自然是可行的。
  • 大道至簡,文學的空靈之境
    中華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文學藝術作品把空靈的美感及化繁為簡,由實入虛的創作意境都體現的淋淋盡致。中華文化在虛實關係把握上,總體是入實而向虛,以空為其較高境界。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學的最高形式——詩詞。在中華詩詞中,能夠從具體的情物入手,最後達到空靈境界的,人們往往認為是絕妙的作品。
  • 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
    「學得小課堂」中國現代重要作家及作品【補充】: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教師資格證單選題有關「文化素養——文學素養」高分秘笈1.1魯迅(《吶喊例2:下列選項中,不屬於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是( A )。 A. 鳴鳳 B. 涓生 C. 祥林嫂 D.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都深深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近現代以來,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對西方文化進一步推崇,表現在文學上,就是許多西方流派及理論在日本的繁榮。
  • 近百年文學長河中的大師形象--大眾網--大眾娛樂、電影、電視...
    在近百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能否將巴金以文學大師的桂冠來定位呢?--在這裡,任何偏見、浮躁、激烈、迎合都是非科學的,我們仍然應對巴金作深入的、具體的學理性研究,通過評析巴金的全部作品、漫長的創作道路、創作思想,並將老作家置於中國近百年文學史和文化史大背景上去考察,--著重考察和評析巴金在近一個世紀的文學活動中,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哪些原創性的傑出的貢獻,--才可望接近真理,具有說服力。
  • 從歷史角度審視文學中的兒童形象——以《小英雄雨來》等為例
    中國文學中,少年兒童形象不算很多,但也有一些婦孺皆知的形象。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他在整部作品中不斷成長。一開始是猴子,身上體現的是猴性、動物性。《西遊記》的作者雖然沒有掌握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他憑直覺,將猴子與人的形象的相通之處表達了出來。後來孫悟空成了弼馬溫,開始熟悉馬性。
  • 一個日本翻譯家眼中的莫言
    而在諸多版本中,莫言作品的日文版本又是最多的,他的作品在日本的流傳離不開翻譯家的努力。8月13日,莫言大部分作品的日文版譯者吉田富夫來到上海思南文學之家,攜新書《莫言神髓》與中國讀者分享了他與莫言的宿緣軌跡。
  • 旗袍+功夫=中國角色?日本動漫中,中國人的刻板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但隨著文學形式的不斷發展,諾克斯十誡已經不再是人人遵循的戒條,尤其在日漸快餐化的輕文學環境中,比起精心設計的虛構犯罪和苦思冥想的反向推敲,大多數的讀者更願意以了解一個故事的形式來閱讀推理小說。但無論文學和讀者再怎麼改變,有一樣東西卻是始終未變,那就是人們對於中國角色在各種作品中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