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學聚會,看見一嗜好品牌生活的同學裹了一件加拿大鵝,想到去年冬天該同學穿的是巴貝利(Burberry),就說了一句調侃的話:「你也太奢侈了吧。」沒料到話一出口立馬就被頂了回來:「奢侈?你買不起嗎?都像你這麼摳門兒人家該關張歇業了!」
坦率而言,我不能說買不起。然而,這麼幾十年來,我在服飾方面基本上都是與廣大的勞動人民為伍,要突然來個風格轉換,披一身價格不菲的服裝,大概熟悉的朋友也會感覺到衣裝不真——氣質跟不上嘛。
這是玩笑話了,氣質俺還是有的,只是感覺非去沾染流行的「奢侈生活」有點奇怪。這倒不是因為酸葡萄心理,更多的是「奢侈」意味實在是太糊弄人。
據說「奢侈」這個詞的本意,是揮霍失度或者是太過浪費的意思,所以有人給皇上編織象牙涼蓆,皇上也會覺得有點不合適,著實是太奢侈了!所以,奢侈浪費觀念真不能有。
然而,現如今人們對奢侈詞意的認知已然發生變化,對奢侈品的追求時尚化,有沒有?就像媒體說的數據,在零售百貨實體步履艱難的當下,北京建國門外的某家奢侈商品大賣場,生意就興隆得連店家自己都不敢相信。數據還說,買主百分之九十都是年輕的「時尚潮人」。
可能也是因為貴,所以「奢侈生活」在不少人心中才幻化成了品味生活。
當然,也有人表示不屑,說奢侈實質上是虛榮心作祟,不關乎品味。
這種說法有些道理。怎麼說呢,就算奢侈品全數都價格高企,但細究起來也真和品味沒啥關係。
既然奢侈已經歸類昂貴,那麼,以相對意義來界定才妥當。就像「加拿大鵝」,以洋人月入為坐標,消費十分之一,或者再強點,不說三兩年,一年來一件,奢侈嗎?顯然不。運到國內,國內工薪階層耗費一兩月薪資買一件無疑就有點貴了,結果大眾服飾就變身奢侈品了。
反過來,您每月收入不過萬,卻非得貸款駕乘邁巴赫,這就相當奢侈了。財主天天大魚大肉吃包子是常態,沒奢侈一說,倒是只能窩頭充飢的長工要是也來過這樣的生活,那就太奢侈了——過不了幾天就得忍飢挨餓。這說的是舊社會。不過類似的心思現在並不缺乏。
再有就是奢侈這種「想像的生活」,很可能和您所處的環境不太恰適。很多人讀過莫泊桑的《項鍊》,富人不覺得假項鍊跌價,窮人深受奢侈之苦後還回去的真項鍊,富人也沒覺得和假項鍊有啥區別。從這個層面來說,奢侈還真有點虛榮的味道。
不過,考慮到目前大眾已經更改了「奢侈」的概念,我還是希望「奢侈」和昂貴保持距離,最好是將之歸屬到品質生活的範疇,從而使新生代抑制不住的追求健康發展。
說到這裡,我可以透露自己私密的「奢侈生活」念想:
幼時我心中最想往的就是長命百歲,父母長生我也不老,後來知道這種欲求純屬妄想。等長大成人,有了文化,才真正明白,以昂貴為標多半是鼻子被商家捏住了,真正的「奢侈生活」是健康生活。比起那些有價的世俗物品,健康才是極限奢侈品,需要強調的是,肌體的健康在後,心靈和智識的健康才是極品奢侈物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