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著「正巖茶」「山場茶」旗號的巖茶被炒出天價,中低端巖茶的市場空間被「冒牌茶」擠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 亂象背後是營銷團隊炒作、虛假宣傳,貼上標籤的低價茶以次充好,以數倍乃至十倍以上價格賣出
◆ 引導茶農生態改造茶園、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模式、完善相關溯源體系,武夷巖茶的突圍需要多方合力
原題《揭開天價巖茶背後的層層亂象》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鄭良 張華迎
近日,福建武夷山核心景區內,133畝茶園10年期租賃權在網絡公開拍賣,經過62輪競拍,最終以7400萬元成交。而10年前,其租賃價格為600多萬元,10年間價格增長了10倍多。
繁華之下,風險隱患值得警惕。記者調查發現,當下武夷巖茶銷售遭遇「冰火兩重天」:打著「正巖茶」「山場茶」旗號的巖茶一斤數千元乃至數萬元、一二十萬元,其中不乏炒作噱頭推高價格者;中低端巖茶同質化嚴重,銷售渠道狹窄,茶葉積壓,大量外地茶以假冒真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從亂象中突圍,走出持續健康發展道路,擦亮千年巖茶金字招牌,是武夷巖茶亟待破解的難題。
▲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茶農們在採摘巖茶(5月10日攝) 魏培全攝/本刊
上有天價茶下有滯銷茶
拍下茶園的武夷山瑞泉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聖輝說,經測算,茶園出產巖茶一斤平均成本約1500元,茶園位於武夷巖茶正巖產區,近年來該產區的茶價格是最高的。
記者調查發現,正巖產區巖茶還細分各個山場,不同山場的茶葉價格也有差別。例如,近年來火爆的、被坊間戲稱為「牛肉」的牛欄坑肉桂,據說來自名為牛欄坑的山谷,一斤售價數萬元乃至一二十萬元不等;被稱為「馬肉」的武夷山馬頭巖肉桂,一斤價格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正巖產區位於武夷山核心景區72平方公裡區域,茶園面積2萬多畝,年巖茶產量100多萬斤。茶園絕大多數位於天心村,受乾旱天氣影響,今年天心村茶葉產量減少,但茶葉價格穩定,每斤茶青收購價格從一兩百元到六七百元不等,10斤茶青做1斤成品茶,儘管價格不菲,但仍有很多外地茶商來收茶。
與「火爆」的正巖茶相比,中低端巖茶則遭遇「寒流」。武夷山市茶園面積14.8萬畝,每年巖茶產量1萬多噸,正巖茶只佔5%左右,正巖產區之外,很多中低端巖茶賣不出去。
武夷山星村鎮黃村有茶園1.2萬畝,全村有168家茶企,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種茶,茶葉年產量近百萬斤。茗川世府合作社理事長黃正華說,今年茶葉減產30%以上,毛茶收購價1斤100到200元,比往年略好,但茶農手中積壓了不少茶葉。
中低端巖茶滯銷並非個例。武夷山市茶葉從業人員12萬多人,註冊茶企4300多家,規模以上茶企30家,茶葉生產以農戶、小微企業為主,主要以農戶為單位自行栽種,一家一戶每年生產幾千斤茶葉,主要由茶企、茶商收購。
多家茶企負責人說,大中型茶企產銷相對穩定,而大多數小微茶葉企業、個體農戶,品牌知名度不高,茶葉同質化嚴重,銷售渠道單一,加上大量「冒牌茶」入侵,導致茶葉滯銷。
以假冒真和虛假炒作
武夷巖茶高價,源自其製作工藝複雜,製作工序有數十道,一年只做一次茶,歷時3~5個月。即使是中低端巖茶,一斤成本價也在百元以上。
武夷山業內人士說,市場上充斥著由低價茶葉加工而成的外地茶,有的存在農殘超標問題,有的外地茶商在武夷山註冊茶葉公司,將外地茶改頭換面後銷售,有的茶商收購一部分巖茶,再摻雜大量外地茶售賣。
高端巖茶市場同樣存在風險,受市場追捧的正巖茶、山場茶沒有統一標準和溯源體系,一些茶商以稀缺、獨特等為賣點,虛假宣傳,推高價格,或將外山茶、外地茶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官方標準沒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更沒有細化山場,正巖茶、山場茶的標註屬於企業行為。」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林建江說。
以牛欄坑肉桂為例,每斤動輒數萬元乃至一二十萬元。市場上的巖茶企業、手工作坊,均以「珍稀、獨特」為賣點,聲稱「武夷巖茶的極品」「產量極其有限」「口感獨一無二」。有的茶商收購少量牛欄坑肉桂,混入其他茶葉再高價出售,更多茶商直接將其他產區的茶冒充牛欄坑肉桂。
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說,生長於山谷巖石、砂礫土壤的巖茶,被認為獨有「巖骨花香」韻味,但核心景區、山場之間出產的茶葉差別不大,口感的差別更多緣於制茶工藝、火候掌握等。
此類炒作並不少見。記者走訪福州、廈門等地巖茶市場,了解到數千元、上萬元乃至數萬元一斤的巖茶,多是打著「山場茶」「坑澗茶」等旗號,宣傳「茶湯順滑」「讓人丹田發熱」「充滿坑澗間草木香氣」「口感霸氣」等,用語讓人難辨真假。
「很多高價茶是福州、廈門等地茶商到武夷山收購茶葉後,經過包裝貼上各種山場標籤,起一些花裡胡哨的名字,以數倍乃至十倍以上價格賣出。」多位茶農告訴記者,福州、廈門等地有專業營銷炒作團隊,茶葉利潤「大頭」被他們賺走。
多隻手擦亮「金字招牌」
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說,茶葉品質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炒作山場、坑澗等概念將特定產區作為唯一因素,這是對消費者的誤導。除了產地因素,武夷巖茶的文化價值、品牌價值仍有多種內涵不可忽視。
武夷山是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發源地,也是中國茶葉的靚麗名片。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建議,剎住炒作概念推高價格、以假冒真的市場亂象,應形成豐富多樣的產品體系,實現價格標準化、品質等級化,以擦亮武夷巖茶千年「金字招牌」,打造更多規模企業、品牌企業。
對此,當地政府正逐漸發力。武夷山市針對「冒牌茶」現象,去年4月起實施「茶青卡」和「商品標」以完善溯源機制。「茶青卡」由武夷山市茶農、茶企申領,記載茶園位置、面積、茶樹種類、茶青年產量等信息。茶企根據「茶青卡」內茶青數量,可按比例換領「商品標」,消費者掃描「商品標」,可識別「武夷山出產的大紅袍」或「正山小種」等證明字樣。目前,340多戶茶農申領「茶青卡」,105家茶企獲得授權使用「商品標」。
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也加入其中,升級以茶農自行栽種、管理、銷售茶葉為主的經營模式,打造品牌、提升品質、擴展銷路。
茗川世府合作社是由黃村和周邊茶農茶企整合而成,涵蓋119戶茶農的8800畝茶園。黃正華說,合作社引導茶農對茶園進行生態改造,使用有機肥,茶葉統一送檢並由專家進行等級評定,根據品質等級確定價格體系。「品質提升了,茶葉銷量也增加了。」
「武夷巖茶的品質主要緣於生態環境,必須把山、水、土壤保護好。」武夷山市委書記江建華說,未來3年將加大生態保護,大力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標準生產,提升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鼓勵支持茶企開發茶類新產品、特色茶食品、茶飲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實現茶產業高質量發展。LW
刊於《瞭望》2020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