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新實體書店」蓄勢待發 將更加注重文化體驗

2020-12-24 東方網

  據《勞動報》報導,年末,儘管滬上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以及在紹興路紮根多年、留下書迷很多回憶的漢源書店先後「歇業」,但滬上更多新的實體書店正在陸續開業,蓄勢待發。實體書店在上海,還有更多可能性。

  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剛剛舉行亮燈儀式,2018年1月6日將正式運營,並將探索「深夜書店」模式;安藤忠雄操刀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和改造升級的徐匯日月光店、港匯店、上海書城五角場店,讓人驚呼「新華書店變了樣」……這些書店不僅僅顏值高,而且更加注重根據周邊市民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更加注重文化體驗

  據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統計,2017年,20多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以高體驗感、高附加值的多元形態亮相申城,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坐標。

  即將開業的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總面積約1300平方米,上下兩層,階梯兩側設計了近10米高的垂直書架,十分壯觀。這裡是「書店+茶室」,「書店+餐廳」,甚至「書店+錄音棚」。書店還未開業,錄音棚已經收到了不少預定訂單。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說:「以前是經營書店,現在更是經營空間,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文化生活服務的多元化空間。」

  目前在上海有三家門店的百新書局則是「書店+文創」的典範。百興書局的前身為1912年在上海福州路創立的「百新書店」,後成為文具專營店。2016年8月,福州路老店在文具銷售之外重新開始圖書零售業務。百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琴玲告訴記者,重新經營圖書後一年,福州路老店的銷售額比前一年增長了80%。

  上周末,新開業的百新書局尚悅灣店以一場自主策劃的「手帳節」吸引了1000多位年輕人在書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書店當天的銷售額超過10萬元。

  更好融入區域環境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實體書店整體上也呈現出融入城市發展布局、規劃合理、地域分布更趨均衡的特點。近兩年新開設的實體書店更趨於向青年白領相對集中的城市副中心商圈、工業或科技園區、郊區、校區等區域延伸,如大眾書局惠南店、言幾又七寶店、鍾書閣松江店等。

  明年,大隱書局還將在滴水湖開湖畔書店。當地常駐居民較少,周末休閒人流比較大,周邊又沒有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湖畔書店會將公益性的圖書館和市場化的書店兩種業態相結合,為居民和遊客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組織講座、開展演出等。正在規劃的張江高科店,則將突出科技元素,更好地融入區域環境之中。幾家門店過去一年開展了300多場文化體驗活動,累積了大量忠實的讀者。同時,書店還積極將260多場讀書會、文藝演出、創意手作輸送到各個社區、街道和企業,輻射閱讀文化,連接更多的讀者。

  建設品牌實體書店

  和其他商業業態一樣,書店的生產發展也必須經受市場的考驗和選擇。即將謝幕的大眾書局福州路店和漢源書店,租約到期是共同的問題。「2005年開業的福州路店是大眾書局在上海最早的門店之一,在轉型24小時經營的6年間基本做到了盈虧持平」,上海大眾書局副總經理紀萬秋說,福州路店所在大樓要整體轉型為其他業態,24小時書店謝幕不可避免,「由於24小時書店要求的獨棟等要求比較高,書店還在另覓空間」。

  暫別或許是新的開始。記者從上海圖書有限公司獲悉,思南書局概念店在兩個月快閃期結束後,有望以固定店址與讀者長期見面,目前已經初步擇定兩家店址,第一家店有望在明年「世界閱讀日」期間亮相。

  在書店從業者看來,從2012年上海在全國各省市中率先出臺政策扶持實體書店,到國家全面推動扶持實體書店工作,對圖書發行企業免徵增值稅;從國家11部委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到上海15家市級單位聯合印發《關於上海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再到剛剛頒布的「上海文創50條」,上海正步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實體書店發展格局」的「快車道」,品牌實體書店的建設應該成為推動全民閱讀、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相關焦點

  • 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賦能滬上實體書店「柔軟轉型」
    張亨偉 攝由快閃書店「延伸」而來的思南書局實體店、打造上海文學朝聖地的作家書店、創新融合無人技術的志達書店……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一批經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賦能的實體書店在上海「相約」開業,讓這座城市的書香版圖更具活力、更富特色。當天下午,復興中路上一棟有近百年歷史的歐式洋房建築,迎來了一家「365天在線」新型書店——思南書局實體店的揭牌。
  • 資本與文化創意結合實體書店將更加搖曳多姿
    記者觀察發現,這一輪實體書店復甦,從形態上已經迥異於單純賣書的傳統書店,較之進化了N個版本,且無論從特色、風格、氣質、定位上,都有獨到之處。在上海,有的書店以氛圍取勝,堪稱「書店+咖啡館」;有的書店以「最美」聞名,已經成為遊客熱門取景地標;也有書店形似傳統文化會所,擅長花藝、茶道、精緻飲食。
  • 滬上這些書店美得很「任性」
    原標題:上海僅12月份就新開四家實體書店,混搭多元業態打造城市美育新地標  蔦屋、朵雲、大隱紛紛上新,滬上這些書店美得很「任性」  臨近歲末,又一波實體書店在上海陸續新開  新晉開門迎客的這幾家書店特性與特色尤其分明,不僅分別入駐滬上百年老建築、高校、藝術中心或是毗鄰劇院,有著各自在垂直細分領域精準的選書定位;同時,書店也大膽引入戲劇排練、樂器普及、畫廊導賞、藝術演出、酒吧餐飲等沉浸式跨界體驗,重新定義了人與空間的商業邏輯。  經過多年復甦與發展,滬上實體書店業態進入了新賽道。
  • 蔦屋、朵雲、大隱紛紛上新 滬上書店美得很「任性」
    新晉開門迎客的這幾家書店特性與特色尤其分明,不僅分別入駐滬上百年老建築、高校、藝術中心或是毗鄰劇院,有著各自在垂直細分領域精準的選書定位;同時,書店也大膽引入戲劇排練、樂器普及、畫廊導賞、藝術演出、酒吧餐飲等沉浸式跨界體驗,重新定義了人與空間的商業邏輯。  經過多年復甦與發展,滬上實體書店業態進入了新賽道。
  • 蔦屋、朵雲、大隱紛紛上新,滬上這些書店美得很「任性」
    新晉開門迎客的這幾家書店特性與特色尤其分明,不僅分別入駐滬上百年老建築、高校、藝術中心或是毗鄰劇院,有著各自在垂直細分領域精準的選書定位;同時,書店也大膽引入戲劇排練、樂器普及、畫廊導賞、藝術演出、酒吧餐飲等沉浸式跨界體驗,重新定義了人與空間的商業邏輯。經過多年復甦與發展,滬上實體書店業態進入了新賽道。
  • 實體書店回暖「世界讀書日」一批新書店在滬集中開業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兩個字評價實體書店在上海蓬勃發展的勢頭。這個周末「世界讀書日」,4家新書店將分別在浦東浦西開業——進入上海最早的民營書業之一的大眾書局將開出世博源店和惠南鎮禹州廣場店;去年新入書業的大隱書局將在淮海路巴黎春天開出第二家分店,新品牌「大隱精舍」現身重慶南路。上海是全國率先實行實體書店扶持政策的城市。過去5年間,實體書店在上海逐步回暖。
  • 鍾書閣、上海三聯等滬上知名書店全國多地陸續開出新分店
    原標題:「滬字號」實體書店香飄四方  花香四溢的初夏,滬上品牌實體書店的書香也飄向全國多地。本月初,上海本土實體書店鍾書閣從上海出發,沿長江領域深入西南腹地,在四川成都新設分店;5月底,上海三聯書店在浙江寧波再添閱讀新坐標「築蹊生活」,這也是「築蹊生活」作為上海三聯的生活品牌和IP合作開發平臺首次亮相。
  • 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超越「顏值」傳遞「文化體驗」
    歲末年初時節,上海再掀實體書店開業潮。包括以「環保」為理念的「多抓魚」在內,來自日本的蔦屋書店和上海本土美學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大隱書局豫園店等接連開張。上海這座城市中幾乎每天都有個性十足的閱讀新空間「誕生」。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逆勢新開的滬上實體書店正跳出「顏值第一」的陷阱,走向特色化、專業化、細分化,定位愈發精準,對公眾的服務也越來越完善。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在「體驗為王」的今天,書已遠遠不止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體驗。實體書店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後,以其無可替代的體驗感強勢回歸,並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升級轉型——形成品牌連鎖規模,並逐漸從簡單的圖書售賣場所發展為多重體驗的區域標誌性文化空間。
  • 滬中心城區實體書店也能借書啦 借閱期28天
    讀者在這家新華書店任意挑選文學、社科或生活類書籍不超過3本,且總價不超過100元,就能憑藉身份證和上海市中心圖書館讀者證在書店專櫃辦理借閱手續,把書免費借回家。等到28天借閱期滿,讀者將書直接歸還至書店後,徐匯區圖書館就會買下這些書作為新館藏。  熱衷在書店看書的人不少,然而,讀者能真正體驗到「在書店借書」的感覺,在上海中心城區的實體書店實屬首次。
  • 國慶長假,來這些實體書店「打卡」了嗎?
    新華社上海10月8日電(記者孫麗萍)國慶長假期間,上海各大景點人潮湧動,而城中獨具個性的「網紅」實體書店也吸引了眾多遊客觀光「打卡」。近兩年來,上海每年新增數十家實體書店。這些書店已不僅是一方閱讀的空間,而日益成為城市中的人文藝術地標、傳輸人們文化和精神需求的「神經網絡」、人們社交場景的主要入口。
  • 池州杏花村文化旅遊蓄勢待發 預計旅遊區十月開放運營
    池州杏花村文化旅遊蓄勢待發 預計旅遊區十月開放運營   時間:2015-03-11 09:12:25 作者:倪曉春   記者從貴池區第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獲悉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新書店不斷冒現的同時,傳統書店告別的故事卻也陸續上演,被視為上海文化地標的獨立書店「季風書園」,將在1月底熄燈。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14日報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國偉指出,新書店大量湧現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書店復興,單純的傳統書店早已無聲衰退,新開的書店只是新消費語境下的文化形態,「書店+」的模式成為發展主基調,「書店+美術館」「書店+文創」等組合消費帶來了人氣,營造了實體書店新風景。
  •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
    而實體書店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探索新的出版形式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近日,在新三板上市的書業公司昊福文化發起了千家實體書店計劃。   「出版企業與實體書店是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係。沒有出版產品,實體書店無所支撐,而實體書店的退化也將影響出版企業的發展。」昊福文化董事長福生對記者介紹說,千家實體書店發展計劃將促使發行企業和實體書店同時轉型。初期將與千家中小型教育書店進行合作。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不少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學校。重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如何?高校實體書店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廣全面閱讀將起到怎樣的作用?高校實體書店又該怎麼建?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 北京實體書店發展「翻開新一頁」
    通過扶持引導,北京地區實體書店跨界融合與創新活動日新月異,湧現出一批符合首都文化定位、全國知名的品牌店、特色店。「館店結合」「廠店結合」「院店結合」以及「書店+美術館」「書店+藝術展覽」「書店+文創」「書店+旅遊」「書店+課堂」「書店+出版」「書店+戲劇」「書店+攝影」「書店+外賣」等「書店+」的內涵和體現不斷豐富和創新,成為城市時尚文化的新坐標和新據點。
  • 實體書店變身記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在城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中,為實體書店預留經營場所」「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而且要求「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
  • 上海實體書店回暖,政府扶持政策初見成效
    徐炯認為從主觀方面來講,這兩年實體書店自身變化也很大,從單純購書的地方變成了複合型文化空間,有閱讀活動,也有休閒功能,還把更豐富的文化活動比如品茶、電影、朗誦等活動複合入空間,還開發了文創產品等,這些舉措一方面提高了書店利潤空間,提升了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顧客。「另外書店現在新進人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