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10歲的小讀者馬凌娟在陝西省漢中市的漢中書城讀書。當日是世界讀書日,各地讀者紛紛來到圖書館、書店等地,閱讀圖書,品味書香。
從幾年前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紛紛閉門,到如今上演絕地反擊、集體「回春」,實體書店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而這番閱讀的「最美風景」又能否延續?
繁花亂眼上海特色書店競相「綻放」
在上海青浦的水鄉古鎮——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藝氣質的小書店,名喚「角裡」。顧名思義,書店面積精巧,安靜棲居於水鄉的一個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這個小小的書店只售賣一種圖書,定期更換種類。
上海實體書店新品牌——大隱書局卻是大隱隱於市,都選址於上海最繁華的地段。大隱書局的創始人劉軍這兩天忙得連坐下的時間也沒有:4月21日和23日,大隱在巴黎春天商場和黃浦區文化中心一口氣連開兩家分號,盛況無二。
實體書店正在上海迎來春天。來自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江蘇的大眾書局……全國各路諸侯正在上海攻城略地、加速擴張,試圖抓住實體書店復甦的黃金機遇。
網際網路經濟加持實體書店真正轉型
僅在幾年前,實體書店還接連採取撤退收縮戰略,讓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發出「拯救書店」「拯救閱讀」的痛心呼聲,緣何轉眼間已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記者觀察發現,這一輪實體書店復甦,從形態上已經迥異於單純賣書的傳統書店,較之進化了N個版本,且無論從特色、風格、氣質、定位上,都有獨到之處。
在上海,有的書店以氛圍取勝,堪稱「書店+咖啡館」;有的書店以「最美」聞名,已經成為遊客熱門取景地標;也有書店形似傳統文化會所,擅長花藝、茶道、精緻飲食。
不過,實體書店特色雖異,卻也有共性,就是從「單純賣書」轉向「文化體驗」和「知識分享」,成為城市文化的「熱點」和「興奮點」。
實體書店回暖得益於文化產業勃興
「如果說前兩年實體書店回暖尚是一種信號,今年這種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說,與傳統書店相比較,新開放的實體書店更具網際網路經濟特徵,它們都是功能複合的文化空間,有豐富明確的閱讀活動計劃,讓城市更具文化氣質和活力。
「前幾年實體書店遭遇危機,其經營者往往是執著閱讀的文化人。而這一輪實體書店復興,背後有政府支持、有商業地產助力,還有大量資本進軍文化產業的需求。」一位出版資深人士對記者說。
上海是全國率先對實體書店實施扶持政策的城市。早在2012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就頒布政策,通過資助、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扶持有影響力的實體書店發展,至2016年已投入專項資金逾6000萬元。
而在政府扶持之外,商業資本和風險資本對實體書店也日益看好。大隱書局正在籌劃開設新的門店,因地制宜將書店與當下大熱的民宿結合,創造出新的業態。正如方文山所言「閱讀是一件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事情」,隨著資本與文化以更具創意的方式結合,實體書店還將更加搖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