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文化創意結合實體書店將更加搖曳多姿

2020-12-25 環球網

4月23日,10歲的小讀者馬凌娟在陝西省漢中市的漢中書城讀書。當日是世界讀書日,各地讀者紛紛來到圖書館、書店等地,閱讀圖書,品味書香。

從幾年前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紛紛閉門,到如今上演絕地反擊、集體「回春」,實體書店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而這番閱讀的「最美風景」又能否延續?

繁花亂眼上海特色書店競相「綻放」

在上海青浦的水鄉古鎮——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藝氣質的小書店,名喚「角裡」。顧名思義,書店面積精巧,安靜棲居於水鄉的一個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這個小小的書店只售賣一種圖書,定期更換種類。

上海實體書店新品牌——大隱書局卻是大隱隱於市,都選址於上海最繁華的地段。大隱書局的創始人劉軍這兩天忙得連坐下的時間也沒有:4月21日和23日,大隱在巴黎春天商場和黃浦區文化中心一口氣連開兩家分號,盛況無二。

實體書店正在上海迎來春天。來自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江蘇的大眾書局……全國各路諸侯正在上海攻城略地、加速擴張,試圖抓住實體書店復甦的黃金機遇。

網際網路經濟加持實體書店真正轉型

僅在幾年前,實體書店還接連採取撤退收縮戰略,讓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發出「拯救書店」「拯救閱讀」的痛心呼聲,緣何轉眼間已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記者觀察發現,這一輪實體書店復甦,從形態上已經迥異於單純賣書的傳統書店,較之進化了N個版本,且無論從特色、風格、氣質、定位上,都有獨到之處。

在上海,有的書店以氛圍取勝,堪稱「書店+咖啡館」;有的書店以「最美」聞名,已經成為遊客熱門取景地標;也有書店形似傳統文化會所,擅長花藝、茶道、精緻飲食。

不過,實體書店特色雖異,卻也有共性,就是從「單純賣書」轉向「文化體驗」和「知識分享」,成為城市文化的「熱點」和「興奮點」。

實體書店回暖得益於文化產業勃興

「如果說前兩年實體書店回暖尚是一種信號,今年這種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說,與傳統書店相比較,新開放的實體書店更具網際網路經濟特徵,它們都是功能複合的文化空間,有豐富明確的閱讀活動計劃,讓城市更具文化氣質和活力。

「前幾年實體書店遭遇危機,其經營者往往是執著閱讀的文化人。而這一輪實體書店復興,背後有政府支持、有商業地產助力,還有大量資本進軍文化產業的需求。」一位出版資深人士對記者說。

上海是全國率先對實體書店實施扶持政策的城市。早在2012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就頒布政策,通過資助、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扶持有影響力的實體書店發展,至2016年已投入專項資金逾6000萬元。

而在政府扶持之外,商業資本和風險資本對實體書店也日益看好。大隱書局正在籌劃開設新的門店,因地制宜將書店與當下大熱的民宿結合,創造出新的業態。正如方文山所言「閱讀是一件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事情」,隨著資本與文化以更具創意的方式結合,實體書店還將更加搖曳多姿。

相關焦點

  • 滬上「新實體書店」蓄勢待發 將更加注重文化體驗
    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剛剛舉行亮燈儀式,2018年1月6日將正式運營,並將探索「深夜書店」模式;安藤忠雄操刀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店和改造升級的徐匯日月光店、港匯店、上海書城五角場店,讓人驚呼「新華書店變了樣」……這些書店不僅僅顏值高,而且更加注重根據周邊市民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新書店不斷冒現的同時,傳統書店告別的故事卻也陸續上演,被視為上海文化地標的獨立書店「季風書園」,將在1月底熄燈。(圖片來自《聯合早報》)更令一些人遺憾的是,被視為上海文化地標的季風書園將在1月底告別這座國際大都市。季風從2017年4月即開始一場漫長的謝幕,書店入口處的倒計時牌上,每天記錄剩下的日子,上面貼滿了讀者聞訊而來寫下的告別卡片。
  • 傳統商業模式過時 實體書店探索新途
    今日閱讀書店不再依賴原來只銷售圖書的單一經營模式,而是增加了很多書店以外和文化相關的附屬功能,比如咖啡館、文化創意產品區,還有很多文化活動、文化沙龍等。據但捷介紹,因為圖書的利潤很低,今日閱讀目前在圖書、咖啡、創意產品上的銷售收入比為5:4:1,相比原來一家店100%靠銷售圖書盈利的經營模式,毛利率可以提高20%。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此景之下,誠品依然決定將分店開設到寶島之外,並且堅持選擇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類書籍作為「炮彈」,「進攻」一向暢銷經管金融類書籍的香港,一時間引得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和商務印書館三大香港本土連鎖書店不約而同調整業務安排。誠品的出現,不僅刺激了香港書市的良性競爭機制,而且讓實體書店堪憂的生存前景再度成為行業討論熱點。
  • 實體書店變身記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在城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中,為實體書店預留經營場所」「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而且要求「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它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文化沙龍、師生活動、專題培訓、創意生活等功能於一體,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師生閱讀需求,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本文從分析、梳理校園書店發展現狀和面臨困難著手,在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嚴格考核、整合資源和宣傳引導等方面,對今後校園書店的建設和管理進行了探討,旨在拋磚引玉,推進校園書店的健康發展。
  • 實體書店在「字裡行間」尋找一線生機
    「我想用法語發言,因為一家書店如果傳出各種語言,才更有文化味道。」日前,在「漢字與閱讀的盛宴——北京字裡行間連鎖書店成立兩周年慶典活動」上,法國駐華大使這樣說。    作為實體書店,字裡行間連鎖書店在業界頗受關注。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自去年11月試營業以來,天一書房一直在尋求突破,努力將書店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間。與傳統的實體書店相比,天一書房更像是一個溫馨如家的休閒場所,錯落有致的書柜上點綴著精巧、詩意的工藝品和花草,一間間五彩的繪本小屋充滿童趣,溫馨優雅的咖啡館及別具一格的文創產品也給讀者帶來了高雅的享受。
  •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在實體書店倒閉和關停潮中搖搖欲墜時,許知遠及團隊獲得了資本的青睞,眼光毒辣的「摯信資本」給投了千萬美金,「眼球經濟」創業初步獲得成功,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刻。這一切都是或以「文化」為內涵,或以「文化」來調味的「眼球經濟」的商品,不得不說,許知遠及單向團隊從創業開始就深諳資本籌措之道。從許知遠及團隊的發展軌跡來看,單向街實體書店與其他傳統書店關注點不一樣,這裡賣書數量多少,售書收入多少,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哪怕年售書收入抵不上年鋪租,他們也能克服。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實體書店前景如何 看濱州這個書店是怎麼做的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令人欣喜的是,2014年大陸也將迎來誠品。吳清友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首家誠品店目前進展順利,兩年後將在蘇州開幕,而誠品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深圳分店的設立也在洽談中,他認為這是「因緣俱足的美好期待」。   誠品書店是吳清友追求善、愛、美的精神理想的載體,已經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檔「明星節目」,讓遠許知遠的人設更加鮮明穩定,70年代的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拒斥流行文化,滿口經典,然而又試圖以自己的精神世界解釋這個世界的流行文化。一次在節目中問,為什麼要做《十三邀》這個節目,許知遠回應說:「因為我做了一個不賺錢的書店,所以要做一些其他事來賺錢。」
  • 觀察:實體書店如何「破局」 24小時營業何去何從
    實體書店受衝擊 部分民營書店接連倒閉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它的到來引發各界對閱讀問題的關注,而作為傳統閱讀主要場所之一的實體書店命運同樣備受矚目。
  • 贏盛中國研究:特色實體書店在購物中心生存法則
    平方米) 在2004年引入複合式經營模式之後,將文化體驗與複合式經營完美結合,從而扭虧為盈,每年的顧客量超過9000萬人次,銷售額超過100億新臺幣,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和象徵
  •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
    摘要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實體書店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探索新的出版形式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
  • 瀋陽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和未來 進駐購物中心是其出路?
    ,「體驗經濟」時代,文化創意類品牌作為一種體驗式業態,其獨特的文化氛圍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具有較強的聚客效應。在越來越的購物中心,書店已成為繼電影院、甜品店、遊樂場之後的最新標配。西西弗、大象生活、貓的天空之城等入駐商城,商家也通過與文創的結合,塑造品牌的文化特色與體驗性強的空間環境,從而增加商業的賣點與吸引力。網絡書店並非「一頭獨大」現在不少逛實體書店的顧客,不再單純去買書了,而網絡書店也並不能完全滿足閱讀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