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變身記

2020-12-20 光明數字報

    2018年,杭州有1568家書店,北京有1514家書店,長沙有1483家書店;203家樊登書店分布於全國93個城市,102家中信書店分布於全國20個城市,68家新知圖書分布於全國65個城市……

    未來一年,河南新華書店旗下的尚書房計劃開設100家新店,雲南新華書店旗下的雲上鄉愁書院計劃開設40家新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簡閱書吧計劃開設30家新店……

    日前,百道網在《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中公布的這些數字,印證了許多人的感受:前些年實體書店的「倒閉潮」暫告一段落,城市裡的實體書店正在悄然增加。

    經歷了破繭重生的實體書店,和從前大不一樣:柔和的色調,溫暖的燈光,精緻的書籍,咖啡、簡餐成為標配,畫展、講座尋常可遇。書店逐漸變身為以閱讀為主題的文化空間,賣書、買書顯得不是那麼重要,深度的閱讀、有情趣的生活,才是店家與讀者的共同追求。

橄欖枝自四方來

    1月25日,西西弗書店都勻萬達廣場店將與書友們如期相會。自此西西弗在全國62座城市分布有200家店面。

    這家1993年起源於貴州遵義的連鎖書店,最初只有20平方米的店面。即使在幾年前,西西弗書店也主要集中於貴州、重慶等西部省市。然而,2016年40家新店,2017年51家新店,2018年83家新店,西西弗書店正在急速擴張。每到一個城市,就去當地的西西弗書店「打卡」,成為許多讀者旅行途中不可或缺的項目。

    同時,樊登書店、言幾又書店、中信書店以及各地新華書店旗下書店數量都在迅速增長。這背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實體書店的鼓勵和扶持,功不可沒。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在城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中,為實體書店預留經營場所」「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而且要求「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

    幾年間,這個指導意見已經在多地得到落實。北京從2018年起,把扶持實體書店的資金增加到每年5000萬元,扶持書店數量增長到每年約150家,還計劃在2020年實現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等具體目標。深圳則提出了「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目標。四川、海南、內蒙古等地都出臺文件,按照支持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扶持實體書店。

    「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具體措施。」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副局長董伊薇認為,實體書店面臨的政策環境大為改善。

    事實上,各地對實體書店的扶持,並非只是單純地落實上級要求。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識到,發展實體書店對於提升城市文化氛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與此同時,商業資本、金融資本也紛紛向實體書店伸出橄欖枝。過去,店面租金的沉重負擔,曾導致不少書店關門歇業。如今,各大型購物中心主動降低租金甚至零租金吸引書店入駐。

    「書店已經成為購物中心的必備業態。」四川新華文軒副總經理陳大利認為,商業地產之所以樂於為書店提供種種優惠條件,一方面是因為實體書店的體驗性更強,可以為購物中心吸引客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書店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能夠提升購物中心的品質。

    2018年12月,言幾又獲得新一輪過億元投資的消息,在業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書店專家、百道網高級顧問徐智明介紹,除了言幾又,目前匯智光華、雨楓書館、單向空間等多家書店均已得到金融資本的投資,而具有融資意向的書店則更多。

追求特色與靈魂

    北京西城阜成門內的魯迅故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如今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所在地。不久前,在博物館的東南一隅,魯迅書店開張迎客了。讀者來了,研究魯迅的學者來了,街坊鄰居也來了。

    從《吶喊》《彷徨》,到《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各種初版魯迅著作的展示,自然不在話下。就連一桌一椅,一燈一柱,都年代感十足,設計者的匠心可見一斑。

    「魯迅書店應當更突出思想性、特色性、專題性,而不是辦成一間普通的書店。」國務院參事樊希安在擔任三聯書店總經理時,以開辦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而聞名。他認為,這家由中原傳媒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共同創辦的魯迅書店,應該用好「魯迅」這張名片,突出自身特色。

    同樣是新穎別致的店面設計,同樣是咖啡、文創多種經營,展現出個性與特色,成為實體書店脫穎而出的秘訣。

    位於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鎮的鐘書閣書店,2013年甫一開業,便被網友冠以「中國最美書店」的美譽。如今,鍾書閣在全國開設了10家書店。

    「連鎖不複製,每家書店都獨具當地文化特色。」這是鍾書閣創始人金浩總結的經驗,「上海徐匯店重現了20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旖旎風情,無錫店構建了一個貫穿古今的園林……除了融入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我們在圖書選品、文化活動安排上,也注重適應當地民眾的精神需求。希望通過這些努力,使每一座城市的鐘書閣都帶著這個城市獨特的印記。」

    書店的匠心,得到了讀者的回饋。對於第一次進入西西弗書店三峽店的情景,重慶讀者蔣媛媛記憶猶新:「書店裡陳列了太多跟重慶相關的書籍,過去的,現在的,地理的,文化的。從來沒想過我的故鄉,會被這麼重視。」

    「一味地模仿誠品書店的設計,這家書店只能成為高仿的誠品書店;一味地模仿日本蔦屋書店的設計,這家書店只能成為高仿的蔦屋書店。」三石是哈爾濱果戈裡書店、延安中國紅色書店等「網紅」書店的設計者。他同樣認為,書店的設計要與地域文化相契合。

    不論是主打俄羅斯風情的果戈裡書店,還是以背包旅遊為主題的棧橋書店,三石近年策劃設計的17家書店都貫穿著一個核心理念——城市的記憶、溫暖的空間、文化的靈魂。

    「現在各家書店經營的文創產品,有同質化的傾向,而延安中國紅色書店提供的是當地的小米、剪紙等產品,與紅色書店的品牌相呼應,大受歡迎。再比如果戈裡書店,很多哈爾濱人都說,這是一家真正屬於哈爾濱的書店,這正是我設計這家書店的初衷。」三石說,書店不僅要有顏值,而且要有靈魂,「書店的靈魂是什麼?是文化。」

生活的第三空間

    書牆高聳,書架錯落,三成以上的圖書都是外文原版,位於北京前門的葉壹堂書店(Page One)「國際範兒」十足。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就選擇在這裡迎接芬蘭總統夫人豪吉歐。

    當天,芬蘭外交部新聞與文化司主辦的芬蘭在華官方微博「這就是芬蘭」,發布了兩人在書店共同讀書的照片並配文:「小芬很好奇她們在看什麼書呢?你知道嗎,芬蘭總統夫人是一位著名詩人,曾出版多本詩集。」

    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一眼就認出,那本藍色封皮的小書,正是她策劃的《每日讀詩日曆》。

    「這本日曆書最大的特點是『今日讀今日詩』,每天都可以讀到古人在『今天』寫下的詩。」楊曉燕覺得,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把這本書介紹給作為詩人的芬蘭總統夫人非常合適。而選擇在葉壹堂書店向外國友人展示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圖書,更是凸顯了書店在文化交流、全民閱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在葉壹堂書店,舉辦各種文化交流、閱讀推廣活動是家常便飯。近來,《亢奮戰》作者、德國作家諾曼·奧勒,《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英國作家蒙蒂菲奧裡,《喬治·斯沃德的勇士敘述》作者、美國學者德爾菲娜·瑞德·舍特等都應邀到葉壹堂書店分享他們的心得。

    「現在的書店比以往更重視圖書分享和文化交流活動。」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這樣判斷,「越來越多的書店都認真承擔起閱讀推廣的社會責任,推出了自己的全民閱讀服務品牌。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書店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都有所收穫,同時還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鍾書閣每年舉辦600多場文化活動,既有名家講堂,也有新書分享、親子閱讀。」實現鍾書閣從「好美」到「美好」的轉變,是金浩近年來不懈努力的方向,「鍾書閣之美,不僅美在對書店空間美學的探索和創新,更美在對書店功能的延伸拓展。以空間為陣地,以書籍為載體,以閱讀為紐帶,書店不僅是人與書的交流空間,而且還可以成為人與生活的交流空間、人與人的交流空間,成為人們工作與居住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我在做果戈裡書店總策劃時,一年組織500多場文化活動,這對讀者以及城市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對全年365天無間歇的「朗讀者計劃」,三石至今念念不忘,「每天晚上8點到8點半,讀者只要喜歡一本書,便可以在書店的閱讀舞臺上朗讀,而且可以以優惠的價格購買此書。『用發自內心的聲音去感動自己,去感染別人』,是我當時為這個活動寫下的宣傳語。」

    「西西弗書店會根據不同生活形態及當下熱點,推出相應主題生活類的文化活動。」西西弗書店文化發展中心推廣總監高靜介紹,該書店以「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為理念,通過具有參與性、交流性、分享性的互動活動,與讀者深度互動,提供更為複合、多樣的文化體驗。

    「隨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極大豐富,高品質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實體書店已不僅僅單純地買賣書,它已經成為主流導向的堅守者,精神家園的構建者,全民閱讀的承載者,文化潮流的引領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以及市場價值的創造者。」董伊薇評價說。

    (本報記者 杜羽)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書店變身酒吧咖啡館設計 多業態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日前,精典書店中山路店突然關閉,從此之後開啟單店路線。而關店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實體書店經營的現實壓力。隨著電商的興起,大批實體書店受到衝擊,或消失、或轉型,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媒體對話重慶多家主流書店,一起探討實體書店的現在與未來。跟重慶裝修網一起來看看吧!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不少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學校。重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如何?高校實體書店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廣全面閱讀將起到怎樣的作用?高校實體書店又該怎麼建?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 鄭州老牌實體書店變身「微商」,超4000人進群「搶」課本、教輔
    但是,學校沒發書,書店又不開門,學生沒有配套的紙質教材,有學生表示「我的眼快瞎了」。於是,鄭州一書店變身「微商」拉微信群賣教材,生意火爆。四天時間,21個微信群基本滿員,超4000人進群買書。可問題又來了,由於訂單激增,配送慢成為令家長頭痛的問題……【實體書店倉促變身「微商」接單,四天時間超4000人入群】老師直播上課,學校沒發書,書店又不開門,學生配套教材成了「稀缺產品」。學生只好盯著手機、電腦上的電子版教材上課,有的學生已經「抓狂」:「我的眼都快瞎了,快點開學吧!」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又比如廣州唐寧書店,為顧客提供多種個性化服務,當讀者要找一本書時,他們甚至「義務」騎著摩託尋遍全市。  然而,複製「誠品」並沒能讓所有書店都成為「良品」。「光合作用」書店曾希望通過「悅讀」吸引讀者,但許多顧客只是買杯咖啡坐一整天,書店變身了聚會場所;而以文化藝術沙龍而吸引大量人流的北京「單向街」書店,最近也因付不起租金不得不再次搬遷。
  • 網絡大潮洶湧 國外的實體書店情況如何?
    歷史的涵養,創意的勃發,人文的關懷……  劇院變身最美書店  駐阿根廷記者 張衛中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以華麗精美著稱,作為該市名片之一,外國遊客甚至專門尋覓這處特色書店。  這裡原是大精彩劇院,建於1919年,能容納500名觀眾。
  • 實體書店在「字裡行間」尋找一線生機
    全國多家民營實體書店倒閉、萎縮的消息不絕於耳。記者注意到,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面臨危機。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說,在網絡盛行的現狀下,實體書店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實體書店還是被受眾需要的。近日,新聞出版總署提出,既要支持網絡出版、數字出版的發展,同時也要讓更多的目光投到實體書店的發展上。當下,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得到兩方面的支持。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線上線下同時設店的書店品牌,實質上還是網絡的出版物分銷商。雖然在線下開設實體店面,但是需要根據收入來源確定歸屬類型,回歸線下開設的實體書店,不能將其完全視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實體書店看待,還是需要將線上、線下合併看待。同時,這些品牌的線下實體書店可以基於統一採購獲得比一般實體書店更為有利的圖書折扣。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一、實體書店進校園現狀分析 為推動實體書店進校園(簡稱校園書店),2017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做了重點安排,一是會同教育廳、文明辦、團省委、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臺聯合文件(《河南省「實體書店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豫宣通〔2017〕56號),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做統一部署,印發《關於推進「實體書店進校園」工作方案
  • 政策迎來利好、理念趨於成熟 濟南特色實體書店探索中前行
    這樣的景象近幾年在濟南的特色實體書店裡流行起來。眼下,濟南的實體書店在近兩年的探索下正逐漸壯大,多家獨立書店在近期開張迎客,預示著濟南實體書店正在從數年前的倒閉潮中甦醒。,售賣飲品、簡餐、文創產品之外,越來越多的書店不自覺地達成了一種共識:變身獨立的文化空間,與濟南融為一體,成為這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大眾書局創始人詳解實體書店盈利模式
    本文為作者在2020年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2020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上的發言,原文標題為《迎難而上,不斷探索實體書店的盈利模式》。
  • 國外實體書店從賣書到「賣生活」 無懼大規模倒閉潮
    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國內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指明方向。如何支持實體書店、維護閱讀氛圍是一個世界性話題。在網絡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國家的實體書店並沒有出現大規模「倒閉潮」,甚至還有回暖跡象。
  • 走進亞馬遜實體書店
    新華網西雅圖5月16日電(記者 馬丹)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以在線銷售圖書起家,2015年秋天出人意外地在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市開設了首家實體書店,迄今美國已有6家亞馬遜書店。從線上走到線下,反映了亞馬遜區別於傳統書店的圖書營銷之道,其創新之舉可能給圖書行業帶來長遠影響。日前記者走進地處華盛頓大學校園的首家亞馬遜書店,看看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消費體驗。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直播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而在4月30日,白巖松的抖音直播首秀,以180分鐘直播加連線的方式,點對點六家民營書店,以直播籤書的方式為書店「帶貨」。「線上直播」是實體書店的第二春嗎?「雲直播」能拯救實體書店嗎?此次因為疫情的衝擊,書店客流量大幅減少,銷售額斷崖式下跌。難過的不只是未聞書店。疫情期間,全國各民營、國營連鎖書店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85%至95%,有些書店甚至資金流斷裂,不得已關門裁員。據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調研組的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專業圖書網站百道網CEO程三國說,這些年不斷有朋友對他說想開一家書店,「我不反對,但我會告訴他們,開店很容易,活下來很難。」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已經漸成風潮。周正兵說,目前北京實體書店的平均進貨折扣是64%,剩下的36%是毛利潤。在這其中,人力成本佔去14%,上漲的房租佔去15%。最終刨去水電費、管理費、稅收等,書店的利潤所剩無幾,虧損成為常態。「所以現在倒閉的主要是民營小書店。」讓很多民營書店深感不平的是它們和國有書店、網絡書店的競爭完全是不公平的。
  • 讓創新元素助力實體書店興旺發達
    ,日前,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助力實體書店發展帶來重大利好。(6月17日 新華網)    提起實體書店的興衰,很多人至今仍記憶猶新。當年,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獨家經營的優勢,書店業曾經紅極一時、興旺發達。近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原本紅紅火火的實體書店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些實體書店面對網絡書店林立、經營成本上升和市場多元化等趨勢,眼瞅著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搖身一變成為餐飲店、茶樓、咖啡館的附庸,顯得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 江西省推動實體書店創新發展
    9月12日記者獲悉,根據中宣部等11部門的意見精神,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江西省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已正式下發並實施。該意見結合江西實際,推動全省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書店+」正成為實體書店發展的主基調,上海的「衡山·和集」是「書店+藝術展覽」的典範。(圖片來自《聯合早報》)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新媒稱,中國的實體書店近幾年似乎逆勢而上。上海近年湧現20多家實體書店同樣是實體書店,不同的經營方式帶來迥異的結局,鍾書閣和鍾書書店的故事,折射出中國不同實體書店截然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