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有1568家書店,北京有1514家書店,長沙有1483家書店;203家樊登書店分布於全國93個城市,102家中信書店分布於全國20個城市,68家新知圖書分布於全國65個城市……
未來一年,河南新華書店旗下的尚書房計劃開設100家新店,雲南新華書店旗下的雲上鄉愁書院計劃開設40家新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簡閱書吧計劃開設30家新店……
日前,百道網在《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中公布的這些數字,印證了許多人的感受:前些年實體書店的「倒閉潮」暫告一段落,城市裡的實體書店正在悄然增加。
經歷了破繭重生的實體書店,和從前大不一樣:柔和的色調,溫暖的燈光,精緻的書籍,咖啡、簡餐成為標配,畫展、講座尋常可遇。書店逐漸變身為以閱讀為主題的文化空間,賣書、買書顯得不是那麼重要,深度的閱讀、有情趣的生活,才是店家與讀者的共同追求。
橄欖枝自四方來
1月25日,西西弗書店都勻萬達廣場店將與書友們如期相會。自此西西弗在全國62座城市分布有200家店面。
這家1993年起源於貴州遵義的連鎖書店,最初只有20平方米的店面。即使在幾年前,西西弗書店也主要集中於貴州、重慶等西部省市。然而,2016年40家新店,2017年51家新店,2018年83家新店,西西弗書店正在急速擴張。每到一個城市,就去當地的西西弗書店「打卡」,成為許多讀者旅行途中不可或缺的項目。
同時,樊登書店、言幾又書店、中信書店以及各地新華書店旗下書店數量都在迅速增長。這背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實體書店的鼓勵和扶持,功不可沒。
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提出「在城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中,為實體書店預留經營場所」「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而且要求「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校園考核評價體系」。
幾年間,這個指導意見已經在多地得到落實。北京從2018年起,把扶持實體書店的資金增加到每年5000萬元,扶持書店數量增長到每年約150家,還計劃在2020年實現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等具體目標。深圳則提出了「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目標。四川、海南、內蒙古等地都出臺文件,按照支持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扶持實體書店。
「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具體措施。」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副局長董伊薇認為,實體書店面臨的政策環境大為改善。
事實上,各地對實體書店的扶持,並非只是單純地落實上級要求。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識到,發展實體書店對於提升城市文化氛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與此同時,商業資本、金融資本也紛紛向實體書店伸出橄欖枝。過去,店面租金的沉重負擔,曾導致不少書店關門歇業。如今,各大型購物中心主動降低租金甚至零租金吸引書店入駐。
「書店已經成為購物中心的必備業態。」四川新華文軒副總經理陳大利認為,商業地產之所以樂於為書店提供種種優惠條件,一方面是因為實體書店的體驗性更強,可以為購物中心吸引客流;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書店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能夠提升購物中心的品質。
2018年12月,言幾又獲得新一輪過億元投資的消息,在業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書店專家、百道網高級顧問徐智明介紹,除了言幾又,目前匯智光華、雨楓書館、單向空間等多家書店均已得到金融資本的投資,而具有融資意向的書店則更多。
追求特色與靈魂
北京西城阜成門內的魯迅故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如今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所在地。不久前,在博物館的東南一隅,魯迅書店開張迎客了。讀者來了,研究魯迅的學者來了,街坊鄰居也來了。
從《吶喊》《彷徨》,到《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各種初版魯迅著作的展示,自然不在話下。就連一桌一椅,一燈一柱,都年代感十足,設計者的匠心可見一斑。
「魯迅書店應當更突出思想性、特色性、專題性,而不是辦成一間普通的書店。」國務院參事樊希安在擔任三聯書店總經理時,以開辦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而聞名。他認為,這家由中原傳媒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共同創辦的魯迅書店,應該用好「魯迅」這張名片,突出自身特色。
同樣是新穎別致的店面設計,同樣是咖啡、文創多種經營,展現出個性與特色,成為實體書店脫穎而出的秘訣。
位於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鎮的鐘書閣書店,2013年甫一開業,便被網友冠以「中國最美書店」的美譽。如今,鍾書閣在全國開設了10家書店。
「連鎖不複製,每家書店都獨具當地文化特色。」這是鍾書閣創始人金浩總結的經驗,「上海徐匯店重現了20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旖旎風情,無錫店構建了一個貫穿古今的園林……除了融入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我們在圖書選品、文化活動安排上,也注重適應當地民眾的精神需求。希望通過這些努力,使每一座城市的鐘書閣都帶著這個城市獨特的印記。」
書店的匠心,得到了讀者的回饋。對於第一次進入西西弗書店三峽店的情景,重慶讀者蔣媛媛記憶猶新:「書店裡陳列了太多跟重慶相關的書籍,過去的,現在的,地理的,文化的。從來沒想過我的故鄉,會被這麼重視。」
「一味地模仿誠品書店的設計,這家書店只能成為高仿的誠品書店;一味地模仿日本蔦屋書店的設計,這家書店只能成為高仿的蔦屋書店。」三石是哈爾濱果戈裡書店、延安中國紅色書店等「網紅」書店的設計者。他同樣認為,書店的設計要與地域文化相契合。
不論是主打俄羅斯風情的果戈裡書店,還是以背包旅遊為主題的棧橋書店,三石近年策劃設計的17家書店都貫穿著一個核心理念——城市的記憶、溫暖的空間、文化的靈魂。
「現在各家書店經營的文創產品,有同質化的傾向,而延安中國紅色書店提供的是當地的小米、剪紙等產品,與紅色書店的品牌相呼應,大受歡迎。再比如果戈裡書店,很多哈爾濱人都說,這是一家真正屬於哈爾濱的書店,這正是我設計這家書店的初衷。」三石說,書店不僅要有顏值,而且要有靈魂,「書店的靈魂是什麼?是文化。」
生活的第三空間
書牆高聳,書架錯落,三成以上的圖書都是外文原版,位於北京前門的葉壹堂書店(Page One)「國際範兒」十足。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就選擇在這裡迎接芬蘭總統夫人豪吉歐。
當天,芬蘭外交部新聞與文化司主辦的芬蘭在華官方微博「這就是芬蘭」,發布了兩人在書店共同讀書的照片並配文:「小芬很好奇她們在看什麼書呢?你知道嗎,芬蘭總統夫人是一位著名詩人,曾出版多本詩集。」
新經典人文社科事業部總編輯楊曉燕一眼就認出,那本藍色封皮的小書,正是她策劃的《每日讀詩日曆》。
「這本日曆書最大的特點是『今日讀今日詩』,每天都可以讀到古人在『今天』寫下的詩。」楊曉燕覺得,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把這本書介紹給作為詩人的芬蘭總統夫人非常合適。而選擇在葉壹堂書店向外國友人展示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圖書,更是凸顯了書店在文化交流、全民閱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
在葉壹堂書店,舉辦各種文化交流、閱讀推廣活動是家常便飯。近來,《亢奮戰》作者、德國作家諾曼·奧勒,《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英國作家蒙蒂菲奧裡,《喬治·斯沃德的勇士敘述》作者、美國學者德爾菲娜·瑞德·舍特等都應邀到葉壹堂書店分享他們的心得。
「現在的書店比以往更重視圖書分享和文化交流活動。」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這樣判斷,「越來越多的書店都認真承擔起閱讀推廣的社會責任,推出了自己的全民閱讀服務品牌。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書店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都有所收穫,同時還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鍾書閣每年舉辦600多場文化活動,既有名家講堂,也有新書分享、親子閱讀。」實現鍾書閣從「好美」到「美好」的轉變,是金浩近年來不懈努力的方向,「鍾書閣之美,不僅美在對書店空間美學的探索和創新,更美在對書店功能的延伸拓展。以空間為陣地,以書籍為載體,以閱讀為紐帶,書店不僅是人與書的交流空間,而且還可以成為人與生活的交流空間、人與人的交流空間,成為人們工作與居住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我在做果戈裡書店總策劃時,一年組織500多場文化活動,這對讀者以及城市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對全年365天無間歇的「朗讀者計劃」,三石至今念念不忘,「每天晚上8點到8點半,讀者只要喜歡一本書,便可以在書店的閱讀舞臺上朗讀,而且可以以優惠的價格購買此書。『用發自內心的聲音去感動自己,去感染別人』,是我當時為這個活動寫下的宣傳語。」
「西西弗書店會根據不同生活形態及當下熱點,推出相應主題生活類的文化活動。」西西弗書店文化發展中心推廣總監高靜介紹,該書店以「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為理念,通過具有參與性、交流性、分享性的互動活動,與讀者深度互動,提供更為複合、多樣的文化體驗。
「隨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極大豐富,高品質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實體書店已不僅僅單純地買賣書,它已經成為主流導向的堅守者,精神家園的構建者,全民閱讀的承載者,文化潮流的引領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以及市場價值的創造者。」董伊薇評價說。
(本報記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