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業模式過時 實體書店探索新途

2020-12-24 環球網

一批書店倒在了大浪淘沙的沙灘上,一批書店仍在逆勢前行。

7月,香港,三聯書店開辦了最大實體書店——元朗文化生活薈;成都,今日閱讀書店第21家分店開業。周莊,貓的天空之城書店(以下簡稱「貓空書店」)開了第18家分店,據貓空書店市場推广部楊光介紹,近兩年貓空書店大約每年增長5家新店,未來還會持續擴張。

眼下,實體書店生存空間已被低價售書的電商們擠壓得所剩無幾。今日閱讀創始人但捷表示,電子商務的衝擊之下,傳統的單一圖書銷售模式已經落伍了,實體書店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今日閱讀:

多元化經營比只賣圖書毛利高兩成

一家書店,不止賣書,還傳遞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這便是它的迷人之處。「實體書店應該更注重讀者的互動、體驗和娛樂感,這是網絡書店無法替代的地方。」但捷說。

今日閱讀書店不再依賴原來只銷售圖書的單一經營模式,而是增加了很多書店以外和文化相關的附屬功能,比如咖啡館、文化創意產品區,還有很多文化活動、文化沙龍等。據但捷介紹,因為圖書的利潤很低,今日閱讀目前在圖書、咖啡、創意產品上的銷售收入比為5:4:1,相比原來一家店100%靠銷售圖書盈利的經營模式,毛利率可以提高20%。

但捷表示,「書的利潤很低,未來圖書銷售所佔比例可能還會降低,會有畫廊、藝術廊等文化衍生的東西加進來。今日閱讀會真正變成一個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一家書店。」

貓空書店:

用80%的創意產品帶動20%的圖書銷售

貓空書店是一家出售小眾書籍的文藝書店,提供閱覽,也提供特色飲品和甜點;它又是一家創意雜貨店,設計和紙相關的產品,透露著原創氣息;它還是一家明信片主題店,在這裡可以將祝福寄給未來,此外,貓空還會開展多種主題活動。

貓空一開始的運營理念是給「未來寄一張明信片」和「做最好喝的絲襪奶茶」,這兩樣都是貓空的核心產品;後來貓空又賣起不同款式的明信片、不同口味的奶茶及甜點,完善了產品的種類;讀者在寫明信片的時候期望得到與產品密切相關的一整套屬性與條件,在貓空買書, 產生了雅座的最低消費;讀者在購買明信片以及在貓空消費的同時,又會關注貓空內部展示的信息,貓空為那些民間藝人宣傳他們的作品公展、公演時間,也為各種當地社團、組織提供宣傳等,在這種互惠互贏的基礎上,不僅為合作社團組織個人提供了宣傳,同時也提高了書店的知名度。

楊光表示,實體書店應該找到自己無法替代的特色和盈利點。貓空書店之所以能抵擋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衝擊,逆勢增長,得益於混搭的經營模式,目前,貓空書店圖書、創意飲品、創意產品的盈利比分別為2:4:4。銷售獨具特色的原創設計產品、持續舉辦讀書會、新書分享籤售等活動帶動了圖書銷售。

讀易洞:

提供深度文化增值服務,初現商業雛形

讀易洞書店定位於「社區書房」和鄰裡交往的「互動空間」,基於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思想交流的熱情,打造一個鄰裡間的文化圈子,讓更多人願意讀書、願意交流、願意分享是這家書店的特色。

除了每月開展一次的「閱讀鄰居」活動,讀易洞還為個人、會所、企業等提供專業的圖書顧問服務,包括高端書房定製、特色圖書採購、創意圖書銷售活動策劃等,這些形成了讀易洞長期的經營項目。據讀易洞店主阮叢介紹,店內的圖書銷售除去人力成本外幾乎是不帶來利潤的,而從2008年開展圖書顧問服務以來,讀易洞才探索出一套依靠創新服務帶來盈利的商業模式的雛形。

無獨有偶,杭州的文化地標楓林晚書店也鎖定企業做深度服務,從2009年開始做阿里巴巴、萬科等企業的文化管家,為企業提供圖書館、文化沙龍、咖啡館、講座、培訓、「文化客廳」、家庭書房等配套服務,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阮叢表示,書店為個人和企業服務的合作項目既得益於經營書店多年的涵養,也來源於書店的文化圈子創造的機緣。「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大家對實體書店的好感是抹不掉的,所以大家進了書店產生的一些文化上的好感可能就會產生一些項目上的合作。」阮叢說,「在文化這個平臺上還是有許多事可以做的。」

儘管一些實體書店正在積極轉型,但實體書店的倒閉風潮還是引發了讀者對實體書店命運的擔憂。網友nova1984表示,「書店近乎消亡,只是在學校附近還有一些賣教輔書為主的所謂的書店。基本上消費類書籍都在大型商超的文化櫃檯,專業書籍的話,基本無法從實體店找到了。」網上有評論文章指出,「一座城市沒有了實體書店,就像是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人,常年奔波於商業利益,沒有了內心休憩的文化思想彼岸。」

關於實體書店的未來,讀易洞創始人邱小石在他的《業餘書店》中寫道:「實體書店的生存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形態多元的可能性,個性的東西自由的尺度,這些遠比探討實體書店的生存更有意義,因為這些,我們生活的社區和生活環境才會變得更加有趣和可親。」(實習記者 羅小清)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
    摘要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實體書店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探索新的出版形式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實體書店紛紛開進商業體 「文藝+商業」模式能走多遠?
    近兩年,武漢的實體書店一家接一家的開,和之前的傳統書店不同的是,如今的書店紛紛進駐購物中心或者商業綜合體,文藝+商業的組合,讓遭遇嚴寒多年的實體書店迎來新生機,也成為商圈裡的一道文化風景。   主打特色牌和高顏值   「這裡不僅能看書,設計也特別棒,逛街逛累了進來坐一會喝杯咖啡翻翻書,很舒服。」
  • 疫情下的實體書店:「線上直播」興起 重新考慮商業模式
    如果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那麼書店就是另一個平行的靜謐世界,它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書不同於一般商品,書店也不同於一般商店,總有特別的人情味在。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有了「雪上加霜」的困境。
  • 亞馬遜試水無人超市 實體書單或顛覆傳統書店模式
    實體店變成網店延伸   目前亞馬遜分別在美國的西雅圖、聖地牙哥、波特蘭和戴德姆開設了4家實體書店,還準備在紐約、芝加哥、帕拉莫斯、林菲爾德、核桃溪再開5家。   「商業內幕」網站分析認為,亞馬遜頻頻向實體書店進軍是受了獨立書店蓬勃發展、正在經歷復興的啟發。
  • 價值創造視角下概念書店商業模式創新*
    [摘   要] 數字網絡時代下,電子閱讀以及網上購書成為潮流,對傳統實體書店產生衝擊。區別於傳統實體書店以零售書本為主,概念書店用現代設計理念將傳統元素提煉出來,把書店整體美麗的空間和閱讀氛圍傳遞給消費者,使整家書店都成了賣點。概念書店的商業模式圍繞客戶服務價值進行創新。
  • 「誠品模式」: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
    二者不約而同開在了風景區裡,又不約而同地將自身定位為文化服務綜合體。文化服務綜合體模式讓臺灣的誠品書店大獲成功。這種模式能否在內地生根開花?文化服務綜合體會是內地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10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的西湖景區裡,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夢書屋開始試營業。在這之前的9月28日,北京市西二環金中都公園內——金中都第二書房也迎來第一批讀者。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14日報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國偉指出,新書店大量湧現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書店復興,單純的傳統書店早已無聲衰退,新開的書店只是新消費語境下的文化形態,「書店+」的模式成為發展主基調,「書店+美術館」「書店+文創」等組合消費帶來了人氣,營造了實體書店新風景。
  • 大眾書局創始人詳解實體書店盈利模式
    本文為作者在2020年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2020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上的發言,原文標題為《迎難而上,不斷探索實體書店的盈利模式》。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近幾年,廣東新開的實體書店持增長態勢,2017年上半年,廣東新開書店55家,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計劃新開書店121家。不少新開的書店以「書店+」的複合型模式開進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售書、喝咖啡、辦展覽、籤售會、讀書會等模式打造一個個閱讀空間、美學空間、生活空間、體驗空間。今時今日,人們走進書店不光為買書,更是體驗消費、休閒的新方式。
  • 中國二手書店的商業探索
    如今這一領域正在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致力於二手書交易的「多抓魚」公眾號成立於2017年5月,團隊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30萬用戶,累計賣出超過20萬本書。自2017年12月開通全國所有城市後,平臺每天穩定售出2000本書,賣出一本書的時間中位數是19小時,平臺客單價是74.68 元,復購率32.91%。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這在傳統實體書店眼裡看來簡直是瘋狂又低效的成本投入,卻是誠品經營顧客的核心策略之一:相比於賺錢,培養顧客的閱讀習慣才是首要目標。誠品書店在實體書店的傳統道路上開闢出了一條不尋常的新道路,但若從專業的商業角度來看,誠品書店的經營策略算不上教科書式的案例。它對於細節的執著會導致很多方面需要投入大規模的成本,且這種投入在短期內並不能看到效果,得到回報,以至於誠品書店在經營的前15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廣州日報:主動創新是實體書店最好的自救
    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一大批書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與賣書為主題的傳統書店相比,多元經營的新式書店更受歡迎。   關於如何為實體書店「續命」,無論是有針對性地減稅、打擊電商惡性競爭等,都是從「他救」的角度給予建議。在筆者看來,實體書店「自救」,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閱讀從來不會過時,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裡,它只會變得更加重要。
  • 實體書店回暖?「誠品」「方所」早已狂奔在路上
    自2010年以來,網絡購書、數字出版成為主流趨勢,面對網際網路的強勢發展和房價的不斷攀升,傳統民營書店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大型國有書店、盜版書等對小眾人文書店的雙重打擊,實體書店迎來了一波倒閉潮:三聯書店為轉型求生,關閉廣州所有分店;光合作用書房資金鍊斷裂,7家直營店、3家加盟店全部關閉;2013年,龍之媒董事長徐智明也宣布結束龍之媒書店業務。
  • 實體書店前景如何 看濱州這個書店是怎麼做的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東京書與床」店內一角(攝影 楊汀)《參考消息》12月14日報導 日本人愛讀書看報和實體書店發達常常被當作美談,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興起,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 實體書店作為傳統文化經營場所,需要大量的人氣聚集,需要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推動消費。受疫情影響,不少讀者對公共場所集會感到恐懼,很難到實體書店參加活動和購書消費,其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弱化。寒假、春節、開學,本是實體書店開展文化經營活動的3個熱點時段,但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舉辦的活動寥寥無幾,開學也一再延期。
  • 杭州商業綜合體熱衷迎娶實體書店 鍾書閣試營業第一天被擠爆
    此後,杭城很多書店改變模式走起不同「style」:咖啡,音樂,比拼裝修「顏值」……各種新亮點博得眾人眼球,如今書店迎來了新一波的「春暖花開」,去實體書店讀書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時尚,不再僅僅是文藝青年的小眾行為。
  • 書店變身酒吧咖啡館設計 多業態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日前,精典書店中山路店突然關閉,從此之後開啟單店路線。而關店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實體書店經營的現實壓力。隨著電商的興起,大批實體書店受到衝擊,或消失、或轉型,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媒體對話重慶多家主流書店,一起探討實體書店的現在與未來。跟重慶裝修網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