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書店倒在了大浪淘沙的沙灘上,一批書店仍在逆勢前行。
7月,香港,三聯書店開辦了最大實體書店——元朗文化生活薈;成都,今日閱讀書店第21家分店開業。周莊,貓的天空之城書店(以下簡稱「貓空書店」)開了第18家分店,據貓空書店市場推广部楊光介紹,近兩年貓空書店大約每年增長5家新店,未來還會持續擴張。
眼下,實體書店生存空間已被低價售書的電商們擠壓得所剩無幾。今日閱讀創始人但捷表示,電子商務的衝擊之下,傳統的單一圖書銷售模式已經落伍了,實體書店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今日閱讀:
多元化經營比只賣圖書毛利高兩成
一家書店,不止賣書,還傳遞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這便是它的迷人之處。「實體書店應該更注重讀者的互動、體驗和娛樂感,這是網絡書店無法替代的地方。」但捷說。
今日閱讀書店不再依賴原來只銷售圖書的單一經營模式,而是增加了很多書店以外和文化相關的附屬功能,比如咖啡館、文化創意產品區,還有很多文化活動、文化沙龍等。據但捷介紹,因為圖書的利潤很低,今日閱讀目前在圖書、咖啡、創意產品上的銷售收入比為5:4:1,相比原來一家店100%靠銷售圖書盈利的經營模式,毛利率可以提高20%。
但捷表示,「書的利潤很低,未來圖書銷售所佔比例可能還會降低,會有畫廊、藝術廊等文化衍生的東西加進來。今日閱讀會真正變成一個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一家書店。」
貓空書店:
用80%的創意產品帶動20%的圖書銷售
貓空書店是一家出售小眾書籍的文藝書店,提供閱覽,也提供特色飲品和甜點;它又是一家創意雜貨店,設計和紙相關的產品,透露著原創氣息;它還是一家明信片主題店,在這裡可以將祝福寄給未來,此外,貓空還會開展多種主題活動。
貓空一開始的運營理念是給「未來寄一張明信片」和「做最好喝的絲襪奶茶」,這兩樣都是貓空的核心產品;後來貓空又賣起不同款式的明信片、不同口味的奶茶及甜點,完善了產品的種類;讀者在寫明信片的時候期望得到與產品密切相關的一整套屬性與條件,在貓空買書, 產生了雅座的最低消費;讀者在購買明信片以及在貓空消費的同時,又會關注貓空內部展示的信息,貓空為那些民間藝人宣傳他們的作品公展、公演時間,也為各種當地社團、組織提供宣傳等,在這種互惠互贏的基礎上,不僅為合作社團組織個人提供了宣傳,同時也提高了書店的知名度。
楊光表示,實體書店應該找到自己無法替代的特色和盈利點。貓空書店之所以能抵擋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衝擊,逆勢增長,得益於混搭的經營模式,目前,貓空書店圖書、創意飲品、創意產品的盈利比分別為2:4:4。銷售獨具特色的原創設計產品、持續舉辦讀書會、新書分享籤售等活動帶動了圖書銷售。
讀易洞:
提供深度文化增值服務,初現商業雛形
讀易洞書店定位於「社區書房」和鄰裡交往的「互動空間」,基於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思想交流的熱情,打造一個鄰裡間的文化圈子,讓更多人願意讀書、願意交流、願意分享是這家書店的特色。
除了每月開展一次的「閱讀鄰居」活動,讀易洞還為個人、會所、企業等提供專業的圖書顧問服務,包括高端書房定製、特色圖書採購、創意圖書銷售活動策劃等,這些形成了讀易洞長期的經營項目。據讀易洞店主阮叢介紹,店內的圖書銷售除去人力成本外幾乎是不帶來利潤的,而從2008年開展圖書顧問服務以來,讀易洞才探索出一套依靠創新服務帶來盈利的商業模式的雛形。
無獨有偶,杭州的文化地標楓林晚書店也鎖定企業做深度服務,從2009年開始做阿里巴巴、萬科等企業的文化管家,為企業提供圖書館、文化沙龍、咖啡館、講座、培訓、「文化客廳」、家庭書房等配套服務,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阮叢表示,書店為個人和企業服務的合作項目既得益於經營書店多年的涵養,也來源於書店的文化圈子創造的機緣。「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大家對實體書店的好感是抹不掉的,所以大家進了書店產生的一些文化上的好感可能就會產生一些項目上的合作。」阮叢說,「在文化這個平臺上還是有許多事可以做的。」
儘管一些實體書店正在積極轉型,但實體書店的倒閉風潮還是引發了讀者對實體書店命運的擔憂。網友nova1984表示,「書店近乎消亡,只是在學校附近還有一些賣教輔書為主的所謂的書店。基本上消費類書籍都在大型商超的文化櫃檯,專業書籍的話,基本無法從實體店找到了。」網上有評論文章指出,「一座城市沒有了實體書店,就像是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人,常年奔波於商業利益,沒有了內心休憩的文化思想彼岸。」
關於實體書店的未來,讀易洞創始人邱小石在他的《業餘書店》中寫道:「實體書店的生存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形態多元的可能性,個性的東西自由的尺度,這些遠比探討實體書店的生存更有意義,因為這些,我們生活的社區和生活環境才會變得更加有趣和可親。」(實習記者 羅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