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近段時間,隨著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的熱播,這首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小詩《苔》一夜爆紅。節目中,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烏蒙山區孩子用宛如天籟的聲音動情演繹了《苔》。這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走進了億萬觀眾的心。
2月27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帶領孩子們在央視舞臺上演唱《苔》的梁俊,就生活在重慶。昨日,梁俊也分享了這首《苔》背後的創作故事。
為古老的詩歌譜上現代的曲子
讓孩子們感受詩歌的美好
梁俊是廣西人。2001年,他來到重慶生活,曾做過廣告公司的文案策劃、樂器行店長、吉他老師,也在福利院裡當過義工。
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到貴州烏蒙山區石門坎的苗寨支教。
石門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愛好唱歌。在進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預先給一些古詩詞譜曲,然後教孩子們唱。他希望孩子們活在詩裡,可以感受詩的美好。
梁俊說:「我給古詩譜的曲,是有現代性的。詩文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但曲風卻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於是傳統文化就在現代的土壤裡生根發芽。」
在梁俊支教的第一學期,孩子們唱古詩的聲音就響徹山間,在他兩年的支教生涯中,他教會孩子們100多首古詩詞,其中50首被他譜成曲。
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孩子,梁俊教他們唱袁枚的「冷門」小詩《苔》。三、四年級的孩子,在春暖花開蜜蜂忙碌的季節,梁俊就和他們一起學唱羅隱的《蜂》:「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而高年級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梁俊就帶著他們一起唱宋詞,辛棄疾的《青玉案》、蘇軾的《江城子》成為孩子們的心頭愛。
支教過程中,梁俊和其他老師還嘗試著鼓勵孩子們自己寫詩,寫的內容沒有限制,「重要的是自己喜歡。」
為《苔》只寫了四句旋律 「寫得簡單
這樣可以讓孩童吟唱」
2014年春節,梁俊想到做一個微信公眾號,把學生的作文和小詩放上去,他收集作品,錄入文字,簡單排版後就放到了網上。這個叫「童書烏蒙」的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全是山裡孩子純真的文字,吸引了不少關注。
2015年,梁俊和妻子離開石門坎回到重慶,而公眾號一直在持續更新。
回到重慶的梁俊沒有忘記苗寨裡的孩子們,他發起了一個眾籌項目。2016年年底,苗寨孩子的詩文集《烏蒙山裡的桃花源》得以出版。
去年年底,梁俊和孩子們在北京參加了央視《經典詠流傳》的錄製。
昨日,梁俊表示:「我從沒想過一首為教學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傳唱,感動那麼多人。」
節目播出後,梁俊也和許多網友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單曲循環」這首《苔》,「我感動於有機會和這些孩子們一起上了一堂『節目錄製』課。但是,即使登上了央視的舞臺,我們的角色沒變,依舊是師生,而不是表演者。」
梁俊創作的歌曲《苔》,只寫了四句旋律,這四句旋律也被用在了央視播出版的《苔》中。「寫得簡單,因為這樣可以讓孩童吟唱。」
梁俊在山裡創作的古詩音樂,都是朝著簡單、好聽的方向在做,雖然旋律簡單,但它不同於那種節奏感很強的兒歌,梁俊說,他希望向兒童傳遞一種音樂旋律特有的美感,藉此帶領孩子們走進音樂與中文那充滿詩意的世界。
梁俊認為,這首土生土長的小歌曲,與央視專業的音樂製作相遇,迸發出了另一種力量,「更豐富的器樂加入,音樂開始用它獨有的語言表達詩歌的情緒,讓舞臺上的《苔》更加豐滿。」
來源:重慶日報 央視新聞
編輯:崇雲豐
校對:顧羽西
審核:湯寒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