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天前,江漢路步行街宣布將封閉改造,水塔美食街成為了圍改進程中留下的一隅。
和已是一片「廢墟」的步行街不:這裡逐步恢復了元氣,人日漸增多,似乎又變回了那條曾打敗上海外灘、北京建外的全國最擁擠街道TOP4。
但就在昨天,當我再次來到這裡,和老闆們閒聊起近況時,他們告訴我:「5月12號,這裡也要封路改造了。"
儘管官方新聞還沒出,但倘若他們所言屬實,那麼就意味著,我們再度擁有這些美食不出一月,即將又一次失去。也許最好的告別莫過於再體會一遍它們的美味。
▼
只有200米的街
美食雲集
十年以上的老字號店面
從中山大道這邊的路口走進,第一家敖四燒烤永遠是這條街的人氣王。
做了十來年的敖四,憑藉2個轉動烤爐,僅用2項菜品:雞腿和雞翅,便已俘獲了無數人的心,無論晴天還是下雨,總有一群人排著長隊,就為那一口肉。
雞腿烤得外酥裡嫩,最外層的皮焦脆可口,不是很愛吃雞皮的我,稍微嘗試了一口,便意猶未盡。
內裡的肉應該是醃製過的,和孜然的香氣融匯在一起,很入味。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有一點點小小的腥味,介意的朋友可以謹慎選擇。
再走過幾個檔口,小路易生煎包黃色的招牌便映入眼帘。如果你問我,武漢這麼多家生煎包哪一家最合我的口味?三鎮民生?阿寶生煎包?江漢路一絕?
NO,我還是會選擇小路易。
他家的煎包含著充盈的湯汁,每一顆都很飽滿,表皮又煎得酥脆平滑,不會過於焦糊,讓人有充分品味的餘地,很是有江浙風味。即使漲到了10塊錢4個,性價比仍是不低,讓人心甘情願買單。
在小路易不遠處的鞠氏黑芝麻糊,冬天時,門口的隊常常排到轉了一個彎。
這據說平均7分鐘出一鍋的手工現熬糊糊,是此條街上獨此一家的特別存在。想必,沒有哪個武漢姑娘伢的冬天不曾被它濃鬱的黑芝麻香氣充斥過吧?
芝麻糊再配上其斜對面的李強板慄,即使過了冬天,也能在梅雨時節的陰冷氣候裡,給人以最大的溫暖。
早年間,在粒上皇還沒有遍布大街小巷時,武漢人最常去買板慄的地方,除了武廣後面的長城板慄,再就是這裡了。
他們家板慄有多好吃?我姑媽家住在後湖,冬天常常搭上半個小時的車,就為來買上兩三斤他家的板慄,解解饞。
沒有開口的板慄,硬硬的殼子雖然有些難剝開,但一旦嘗到內裡糯糯甜甜的慄子肉,所有花費的力氣都令人感到值得。
近年來的新晉網紅小吃
到了夏天,人手一碗的甜品主角便會變成冰粉。
冰粉似乎是近兩年才開始逐漸於武漢街頭走紅的。這晶瑩剔透的食物,撒上餈粑、紅棗片、 葡萄乾 、花生米 、醪糟等輔料,滿滿一碗,光是吃前攪拌一下,已讓人感到萬分滿足又口舌生津。
這條街上的冰粉不少,從團購10元不到的絲糖甜社到接近20元一碗的蘋果妹,各有特色。但如果你問我推薦哪一家,那定是這家來自成都的龍冰粉。
均價10元一碗的價格,用料豐富,天氣再熱一點,還有冰湯圓賣,冰火兩重天的體驗,很是「渝化」。
當然,作為武漢人,一餐一定得有2樣以上的東西。儘管一碗冰粉好像已能把人吃撐,但秉持著武漢老餮的習俗,必須還是得配些什麼來一起食用才是最美妙。
火鍋味的降龍爪爪,是首選。
皮滷得很軟很軟,完全吸收了湯汁的濃香馥鬱之味,入口輕輕一抿就骨肉分離,軟糯的口感之外是老火鍋麻辣香醇的餘味。
不喜歡吃滷的,可以選擇旁邊的球球烤爪爪。
和辣滷風味不同,烤制後的鳳爪表皮帶著一絲焦脆的口感,灑了芝麻,香氣誘人。而啃完一整隻,孜然特有的風味還殘留在舌尖,讓人意猶未盡。
值得一提的是,他家處理得比降龍要乾淨一些,每一根雞爪的指甲都剪得精光,不會讓人在視覺上有些反感。
當然,除了鳳爪這種常見的烤物外,一些「別具一格」的烤物,在這條街上也能找到。
大盛烤腦花:腦花在爐子上冒著泡,咕嘟咕嘟的,越走近越能聞到一股子焦香。
等上片刻,迫不及待地挖上一勺:紅油將腦花團團包裹住,每一口都能感受紮實的香味,孜然和辣椒的雙重風味相碰撞,簡直是嗜辣者的狂歡。
毫不誇張的說,這份不足5平米的小店,烤出來的腦花簡直可以和聲名遠揚的重慶九村烤腦花相媲美了。
去年新開的烤腰子,亦是風味十足。
不過首先得聲明一下,其上寫的「武漢吃貨研究所」可和咱們帳號沒任何關係喔~
但它還是深得吃貨君的喜愛:羶味不是很大,10元一串,性價比很高。
它家有豬腰和羊腰,像我一樣比較喜歡帶點油脂口感的,推薦羊腰。烤得內圈很嫩,外圈不會特別肥,兩者一口咬下,順滑可口。
此外,豬腰筋也很有嚼勁,充滿膠原蛋白,適合女孩吃。
承包武漢特色的過早店
除了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烤物這裡都有所聚集,這條街的神奇之處還在於,武漢地道的過早在這條200m的街上也能找到,並且味道還不差。
辣妹子鮮魚糊湯粉,是武漢為數不多,到下午還有糊湯粉賣的店。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你何時去,他家好像永遠都沒有油條。
沒有油條的糊湯粉就像沒有糊米酒的豆皮,被拆散的鴛鴦,總讓人覺得差點什麼。儘管他家用撒子來找補了。
撒子泡進糊湯裡一小會兒再吃上,富有嚼勁的同時又帶著魚鮮味。細細的粉吃起來順滑可口,胡椒也帶著一絲辛辣,令人在夏初的驕陽下,吃上得酣暢淋漓,好不快活。
緊鄰其左的老吳記水餃,賣著很多老武漢人小時候對」餛飩「最初的印象:薄薄的皮,一小坨肉,尾巴拉得很長一片,浮在湯裡。
多年下來,一碗從4元漲到10元,最初的味道還是不變,縱使武漢開了愈來愈多的新式水餃店,但這一小口,仿佛才應是武漢人記憶中的古早味。
就和這條街一樣,縱使近年來,更迭的店面不在少數,但每當走在這裡,就仿佛又回到了最初走在這裡時的古早感:被種類繁多的美食看花了眼,被消防局門口的救火龍颯到冒星星眼……而好幾代人的青春亦都能在這裡找到印記。
▼
美食以外幾代武漢人的青春記憶
1906年,寧波商人宋煒臣邀集10名巨商,成立「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宗關水廠和「第一高樓」漢口水塔。它們讓漢口比武昌早25年用上自來水。
但對很多武漢人來說,漢口水塔不止是曾經的」第一高樓「這麼簡單。在40~60後心中,這裡曾是大漢口最繁華的存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愛跳舞的」班子們「總愛去這裡碰頭,然後再去周遭的舞廳跳上諸如三步踩之類時髦的舞步。
之於80~90後,美食的雲集比其在歷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漢口,它是遠遠超越戶部巷的存在。
40後 蒿奶奶:
『我以前住六渡橋,我年輕的時候,水塔還是個「氣象臺」,各種大字報貼在塔樓牆上,我們就會在這裡了解新聞。86年的時候,不是變成商場了嗎?就蠻多廣告牌在這邊,也還沒這麼多吃的。
2000年以後,我們家搬到香港路了,我和老伴沒事就會搭個車來江漢路逛逛。13年,老頭子走了。我幾乎再也沒有來過江漢路,上次還是軍運會,我孫姑娘帶我來逛了逛,完全變了個景象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變化太大了!』
60後 彪哥:
『我小時候住花樓街,二十幾歲時喜歡跳舞,那個時候民眾和旋宮都是舞廳,我就總是往江漢路這裡跑……我記得,水塔上面好像也有個舞廳?現在完全拆變了咩,不過我每次跑車路過,都蠻想找個機會吃哈子的。每次來江漢路,我都拉著我老婆來水塔這裡吃一圈,感覺好多吃的啊!』
80後 毛毛姐:
『水塔這裡,是個武漢的特色吧!很多外地朋友,每次來問我有什麼好吃的位置,我都說你去水塔一家家的吃。
不過,我以前都是自己吃爽,現在有了孩子,想坐著安靜吃個東西挺難的,很多時候都是去買了打包回來吃,雖然有點麻煩,但還是擋不住我們對美食的喜愛,隔段時間就會來上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作為95後,水塔美食街在我的印象裡,則是初中和同學約在happy站臺碰面前,會走過去端上一碗涼麵,抵抵餓氣;成年後談戀愛,和男友約會時一起走上一圈,排隊買些小吃的存在。
後來,曾經在錢櫃唱著《那些花兒》的同學們也沒能逃過各奔東西的未來,並肩坐著分享同碗糊湯粉的男友也終究離開,諸如此類的散場,似乎和那些歲月更迭中, 沒能逃過「曇花一現」命運的店面有著不可言說的共通之處。
//水塔街上的聯保裡,和外面的嘈雜截然不同,氛圍寧靜而安詳。
但,這條街還在。或許一條老街最美妙的意義莫過於,無論你曾在這裡發生過什麼,愉悅或紛爭,都能被其沉靜地「包容」,一如對天南海北美食的包容,一如那屢次路過,卻鮮少有人會想去探究的聯保裡內,安寧的氛圍:不管外界多麼紛紛擾擾,其內裡的煙火氣和人情味,仍舊生生不息。
水塔美食街的小店你吃過哪家?
最喜歡吃哪一家?
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編輯 / 一甜南瓜
攝影 / Path 來源武漢吃貨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