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蘇東坡,你會想到什麼?是才華橫溢的文化全才、美食界的高富帥,還是雖宦海浮沉,卻意境超然的名士……
6月13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眉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眉山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承辦的「碑說眉山——眉山古代石刻拓片精品展」(以下簡稱碑說眉山展)上,蘇東坡及家族有關的多張拓片展出,展現出了蘇東坡的多樣人生。其中,一幅來自三蘇祠博物館的蘇東坡所畫「壽星」拓片,讓人嘖嘖稱奇。此畫手法,讓四川省美協會員、省美協漫畫藝委會委員趙啟明痴迷多年:蘇東坡,是漫畫的「鼻祖」。
開展
130張拓片 洞觀眉山千年文脈傳承
6月13日上午10時30分,碑說眉山展在眉山蘇洵公園內,舉行簡短的儀式後,等候已久的人群如潮水般湧入。
實際上,此次展出時間從6月13日到6月24日,市民均可免費參觀,大家完全可以不用如此擁擠。但這可以理解。碑說眉山展,是眉山建市以來首次大型石刻拓片展,也是眉山範圍最廣、內容最豐富的野外石刻拓片展覽。
「平時這些都散落在田間地頭,一般群眾根本無從得知,就是找到了,也不一定能看懂。」眉山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科主任科員張志剛說,這樣集中展出,加上有注釋,方便大家理解。
眉山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文保部部長張燕介紹,展陳上的石刻拓片,來自眉山市轄區內唐代至1945年前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古遺址題記、墓葬碑刻、墓誌、買地券、牌坊題記、石窟寺摩崖石刻題記、名勝古蹟題刻、祠堂的碑刻詩文,另選有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的館藏拓片共計130餘件。
眉山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楊宇說,此次展覽的拓片都是按一比一的比例所拓,不僅可以欣賞到這130件拓片作品精美的書法藝術,還可以從這些拓片背後洞觀眉山的千年文脈傳承、宗教文化變遷、歷代官府行政的具體手段以及古代百姓的具體生活和隱藏在一塊塊墓誌後的每個家族的遷徙歷史。
「當這些碑刻文字從層層疊疊的歷史沉浮中,由一塊塊冰冷的石碑、崖壁、磚瓦以墨色錘拓到輕薄綿密的紙張之上時,這130張紙一下子就負載起眉山厚重的歷史。」楊宇的話,在展陳上得到了印證,許多市民交流時,不斷感慨:想不到眉山還有這樣的歷史。
蘇東坡的瀟灑人生拓片
有人為碑刻文獻而來,但也有人是為蘇軾而來。
宋代婉約詞曾一度盛行,讓宋代仿若一個風姿綽約的女子。而意氣風發、才華橫溢的蘇東坡卻橫掃北宋文壇,給溫婉的宋代詞壇注入了大量的豪放元素,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等方面都卓有建樹。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是一個傳奇人物,他一生三次位居高官,又三次遭受貶謫。然而他的貶謫,也成就了他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的成就,而這一切與他的故鄉不無關係。眉山對蘇東坡而言是人生的始發站,也是品學與性情的養成地。
展陳上,也有不少與蘇東坡有關的畫像與詩詞拓片,這些拓片,既是眉山東坡文化的重要部分,又讓蘇東坡的幸福生活蕩漾開來。
西湖泛舟 東坡居士為誰攜酒前來?
在展陳上,有一幅所書、如今為三蘇祠博物館披風榭抱柱聯拓片,將一個瀟灑超然的東坡居士描繪得活靈活現。
拓片內容為「一天雲水,東潁孤州,聽坡首落雪冰,使君腸與我似。 四座琴樽,西湖夜月,泛空舟浮河漢,居士酒為誰來。元祐四年二月六日,東坡居士」。
大概的意思是:白茫茫的一天雲水,出現在東邊孤城潁州,聽見山坡前飛落雪花和冰塊的聲音,與此相似的是太守的愁腸;在西湖月夜泛舟,撥弄起四張琴弦,空舟好像飄浮在天上的銀河之中,東坡居士為誰攜酒前來?
張志剛介紹,這副對聯,原為清代人鐫刻的蘇軾撰書的一幅中堂木刻。今人視其對仗工穩將它刻為聯,蘇軾著述均無刊載。但其詞意在蘇軾元祐六年(1091)九月出知潁州知州(今安徽阜陽)時所作詩《觀月聽琴西湖示座客》中可知:「白露下眾草,碧空卷微雲。孤光為誰來,似為我與君。水天浮四座,河漢落酒樽。使我冰雪腸,不受麴櫱醺。尚恨琴有弦,出魚亂湖紋。」
紅星新聞記者看到,「泛空舟浮河漢,居士酒為誰來」這兩句被眾多參觀者反覆吟誦。
喜食柑橘 想歸園田居種柑橘
東坡喜食柑橘、栽柑橘、詠柑橘,《食柑》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說吃柑的時候「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
翻看《蘇東坡全集》,寫橘的詩文隨處可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還有「橘懷幾日向翁開」「白梅盧橘覺猶香」「想見橘柚垂空庭」「花如盧橘傲風霜」……可謂洋洋大觀。
在展陳上,還有一幅《楚頌帖》部分拓片,字裡行間,東坡先生想歸田園種柑橘的夢想一覽無遺。
「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東坡居士軾書」。
帖子中,東坡引了王羲之(逸少)的話,又用屈原《橘頌》作典,其文辭悠然,氛圍閒適,興起而筆隨,似乎在表明人生的汙濁都可在荊溪水中滌蕩開來,不足掛齒。
王羲之辭官後,縱遊山水,說「我卒當以樂死」;陶淵明棄官歸園田居,成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儼然世外神仙。蘇東坡也想重複古人的田園之夢。只是命運留給他的機會太少了,一生漂泊,在他鄉流浪,後客死他鄉。蘇東坡想在江蘇宜興「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
但是,東坡文化的瑰寶傳了下來,聞名於世的《楚頌帖》在不少地方有翻刻, 後《楚頌帖》又名《種橘帖》,可見世人對先生愛橘之推崇。
1982年,三蘇祠亦對《楚頌帖》進行了精心鐫刻,細節畢現,頗具神韻,現立於三蘇祠碑亭。蘇宅西園,建有一座楚頌亭,是紀念東坡先生愛橘所建。
國內現存最大蘇軾手書遺蹟「鰲」字拓片展出
世人浮躁,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而展陳上蘇東坡的一幅醉草,似乎給了人不少啟發:「鬥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
「此句出自蘇東坡談自己焚香飲灑讀詩書時的心情和體會,由於當時宋代只有二十一史,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典,包括《詩經》《書經》《易經》等。鬥酒縱觀廿一史,表達了一種縱情詩文,胸懷天下的豪邁。爐香靜對十三經,則筆鋒一轉,傳達了一種心靜若水,澹泊名利的氣度。」張志剛說,這既是東坡書法,也是讀書的心態,值得後人追思。
在展陳上,還有見證蘇東坡和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喚魚池」拓片,也有年代不詳的「東坡讀書處示禁碑」、三蘇畫像,甚至連蘇東坡父親蘇洵求子的事跡,也被後人刻碑拓了下來。
蘇東坡青年時代和同伴遊山玩水時曾手書「連鰲山」三個大字,始鑿於宋,清代對字跡曾予加深。
「連」字長3.15米,寬3.2米;「鰲」字長3.5米,寬3.2米;「山」字長3.2米,寬3米,深度約0.1米。字體之大,雕工之細,實為世所罕見。除「鰲」字中間部分有輕度自然剝蝕外,其餘都極為清晰。連鰲山石刻字是國內現存最大的蘇軾手書遺蹟。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清《眉州州志》,民國《眉山縣誌》均有記載。
展陳上由於地勢所限,只展出了一個「鰲」字拓片,但東坡先生手書時那份意氣風發之勢,撲面而來。
「漫畫」《壽星圖》 印證蘇東坡才是漫畫鼻祖?
展陳上,一幅來自三蘇祠博物館的蘇東坡所畫「壽星」拓片也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一個壽星頭像下,還有一個象形的「福」字。
此畫手法,讓四川省美協會員、省美協漫畫藝委會委員趙啟明痴迷多年:蘇東坡,是漫畫的「鼻祖」。
「這幅畫,出自蘇軾蘇東坡之手,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幅文人畫。而在我看來,這是一幅漫畫。」趙啟明說,蘇東坡那個時代,沒有漫畫一說。但從這幅畫作的構圖看,足可以看出蘇東坡在畫作藝術方面,他的大膽與突破。
「這幅畫上面南極仙翁壽星人像圖。下面是一個幸福的『福』字。」趙啟明說,「畫與字組合成一幅畫,從整圖看,繪圖用筆與漫畫接近。
據公開史料顯示,漫畫二字,起源於中國北宋。從世界漫畫史看,日本僧侶於公元1100年繪製的「鳥獸戲畫」,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的起源。
而蘇東坡這幅《壽星圖》,繪製於紹聖二年四月。據查證,紹聖二年為1095年。趙啟明認為,這早於日本僧侶至少5年時間,據此,世界漫畫的鼻祖應該是蘇東坡。
眉山市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介紹,蘇東坡一生畫作極其稀少,這幅《蘇東坡壽星圖》,其實鐫刻在館藏的一塊墓碑上,具體鐫刻時間不詳。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 攝影報導
編輯 楊渝彤